临床如何诊断黄疸肝炎疾病
临床如何诊断黄疸肝炎疾病
您了解黄疸肝炎吗?黄疸型乙型肝炎整个病程一般分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主要表现为恶心、肝区疼痛、食欲不振、黄疸等。那么,下面就和我们的专家详细了解如何诊断黄疸肝炎。
1、发热。病毒性肝炎在黄疸出现前常有低热,少数病例可发生高热。胆管炎发热,般在中等度以上,多伴有寒战,常发生在上腹剧烈绞痛之后,接着出现黄疸。肝癌因癌组织坏死或继发感染常有发热。
2、腹痛。肝区隐痛或胀痛时,常提示病毒性肝炎,持续性胀痛见于慢性肝炎及肝癌;胆结石或胆道蛔虫症发作,常有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亦有少数胆石症患者可无明显腹痛史;上腹及腰背痛提示胰头癌。
3、消化不良。病毒性肝炎在黄疸前期一周左右常有消化不良。如黄疸发生前已有较长时期的消化不良,特别是在老年患者,首先要考虑肿瘤。长期厌油腻饮食或进油食后易诱发右上腹不适或绞痛者,常见于慢性胆囊疾病。
4、皮肤痊痒。阻塞性黄疸常有明显的皮肤癌痒(皮肤癌【译】:指皮肤表皮发生的恶性肿瘤,有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之分。多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如头、面、颈、手背等部位,约占发病总数的81.1%。皮肤癌的发生与长期日光暴晒,X射线及热辐射,经常接触石油、沥青、砷、焦油等化学物质,经久不愈的溃疡等因素有关。),且持续时间较长;肝细胞性黄疸也可有轻度病痒;溶血性黄疸则无疫痒。
5、体重改变。由癌肿所致的胆汁淤积性黄疸,体重呈进行性减轻;肝细胞性黄疸患者,体重减轻相对不显著。
6、尿、粪颜色的改变。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尿如浓茶,粪色浅灰或陶土色。肝细胞性黄殖时尿色加深, 色浅黄,胆汁淤积型肝炎时,粪便也可呈陶土色。溶血性黄疸急性发作时可排 出酱油色尿,粪便颜色亦深。
戊型肝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诊断
应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合流行病学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按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条件判断该病人有无肝病,肝病是 继发于其他疾病还是病毒性肝炎,再依病原学检测结果确定是否为戊肝,(由于抗-HEVIgM有一定的假阳性率,抗-HEVIgG在部分患者可持续很长时 间,故最好同时检测IgM与IgG,并连续检测,观察动态变化,确诊意义就更大,)病理诊断可增加临床诊断及分型的可靠性,在“方案”所列的各种临床分型 中,戊肝未见有肝炎后肝硬化,至于有无慢性戊肝,争议较大,现被公认的临床型有急性肝炎,重型肝炎和淤胆型肝炎。
鉴别诊断
1、上呼吸道感染。
2、消化管疾病。
3、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
4、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炎。
急性黄疸肝炎症状有哪些
急性黄疸肝炎,顾名思义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急性说明是短时间内发生,黄疸顾名思义,说明是由胆红素的升高,但是急性黄疸肝炎这个概念,一般在临床不做确诊性,因为它没有说明导致肝炎发生的病因。
一般发生黄疸是由于肝脏炎症损伤的一个结果,而不是病因,最常见的黄疸肝炎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炎。
溶血性黄疸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
一、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除病史与临床检查之外,常须依靠实验检查。肝穿刺活检对某些疑难病例鉴别诊断有重要帮助,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与慎重施行。
(一)黄增型病毒性肝炎
本世纪以来,认为病毒性肝炎仅有甲型和乙型。1965年以后明确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性质以来,1974年提出还有输血后及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77年发现了丁型肝炎病毒(因子)1979年对甲型肝炎病毒体外培养成功。1989年在东京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根据当前的研究发现,将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定名为丙型肝炎病毒,将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定名为戊型肝炎病毒。目前,病毒性肝炎至少应包括甲、乙、丙、丁、戊型A、B、C、D、E型)
1、急性黄症型病毒性肝炎 其黄疸前期为数天至1周。最突出的症状是疲乏、食欲缺乏。恶心、肝区痛或不适感,伴有或不伴有发热。有些病例因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与腹泻,常被误诊为胃肠消化不良;有些主要表现上呼吸道症状,常被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少数病例可因发热与多发性关节痛,被误诊为风湿热。黄疸前期临床诊断较困难,但此时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常明显升高阳性率达100%人最有早期诊断价值。黄疸出现后,自觉症状反而减轻,此时主要体征为黄疸、肝肿大或肝脾肿大,质略鹏触痛,肝区常有叩击痛,也可无明显肝肿大。肝功能试验脑絮、摩浊、锌浊大都阳性,尿中尿胆原排量增多与胆红素阳性,有助于诊断。黄疸经过一般为2-4周,有时较长。
乙肝大三阳的鉴别诊断方法
一、病原学诊断
因无症状HBsAg携带者较多,这些人再感染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或其他肝炎时,由于HBsAg阳性易误诊为急性乙型肝炎,所以确定诊断时应慎重。
二、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依据
①HBsAg阳性;②HBeAg阳性;③抗-HBcIgM阳性,高滴度(≥1:1000);④HBV-DNA阳性。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0日,平均60~90日)。
1、急性乙型肝炎
(1)黄疸型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多数在黄疸前期具有胃肠道症状,如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关节痛,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较甲型肝炎常见,其病程进展和转归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数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肝炎。
(2)无黄疸型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大多数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病时发现,有单项ALT升高,易转为慢性。
2、淤胆型
与甲型肝炎相同,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胃肠道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持续数月。
黄疸肝炎是传染病吗
1、黄疸肝炎疾病是一种传染病,所以当自己患了黄疸肝炎疾病之后是会引起传染现象的,所以在生活方面自己一定要注意这样的现象发生,而只是简单的生活不要害怕,因为黄疸肝炎疾病是不会平白无故的进行传染。
2、这种黄疸肝炎疾病是会有一定的传播途径的,而黄疸性肝炎就主要是通过这些传播途径来进行传染的。主要是会通过母婴传播方式,还会通过血液方面的传播,同时还有通过性生活来进行传播。
3、所以在这段时间来自己一定要避免会发生性生活,即使要性生活的话也是需要戴上避孕套,这样才能够避免感染疾病的传染,而对于黄疸型肝炎疾病做治疗的时候首先就是需要进行抗病毒的治疗。
4、在做黄疸型肝炎疾病的时候还需要消除自己的黄疸现象,让自己的家人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同时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注射免疫求蛋白这种方法来加强身体的抵抗力。
5、黄疸型肝炎会传染。病人和无症状的甲肝病毒感染者是黄疸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甲肝病毒由病人粪便排-出,直接或间接污染手、水、食物和餐具,健康人吃进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后便可受到感染。日常生活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6、预防措施:注意饮食卫生。注意病人的隔离消毒,在接-触病人后,应注意手和物品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等。
脸色发黄是肝炎吗
肝病专家指出,如果仅是脸色发黄而无其他临床症状的话,排除有肝炎的可能。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证的,其中主要是以目黄为确诊肝病的重要依据。通常脸色发黄是因为脾胃运化失常而导致的湿热交蒸于肝胆或气血亏损所致,而且脸色发黄也有可能是梗阻性黄疸所导致的。
临床上出现黄疸的原因主要是急性溶血时生成总胆红素的原料增多,肝脏来不及处理而导致黄疸,叫作溶血性黄疸。肝脏因病毒、酒精或药物等因素引起肝脏功能受损时,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而导致黄疸,称为肝细胞性黄疸。而胆红素在肝脏处理完毕后,因胆道梗阻,胆红素不能顺利排入肠道而导致的黄疸,叫作梗阻性黄疸。
脸色发黄是肝炎吗?肝病专家指出,脸色发黄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肝炎。比如色素沉着导致出现脸色发黄,这与气血有关,女性在例假来前也会出现脸色发黄,所以脸色发黄的患者应该先到正规医院检查诊断一下,如果不是疾病导致的,应选择食补的方法来调养气血,如果是肝脏疾病导致的,最好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正规医院进行有规范的治疗。
原发性肝癌的晚期表现
原发性肝癌晚期的症状之黄疸:肝癌肿瘤细胞为癌肿广泛浸染可引发癌症肿瘤细胞性黄疸;癌块压迫胆管或癌组织脱落堵塞胆管可致阻塞性黄疸,黄疸呈履行性加重。胆管癌肿瘤细胞癌的黄疸呈现早而程度亦重。
原发性肝癌晚期的症状之肝硬化临床诊断表现:大多数肝癌肿瘤细胞癌吞并肝硬化,故常有脾肿大、侧支循环建立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诊断临床诊断表现。尤其是其复发转移改变性瘤栓可加重门静脉阻塞,使腹水等症状更加明显,腹水量短时间内增多,呈漏出液或血性腹水。
乙肝患者如何鉴别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因无症状HBsAg携带者较多,这些人再感染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或其他肝炎时,由于HBsAg阳性易误诊为急性乙型肝炎,所以确定诊断时应慎重。
二、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依据
①HBsAg阳性;②HBeAg阳性;③抗-HBcIgM阳性,高滴度(≥1:1000);④HBV-DNA阳性。
HBV感染的特点为临床表现多样化,潜伏期较长(约45~160日,平均60~90日)。
1.急性乙型肝炎
起病较甲型肝炎缓慢。
(1)黄疸型:临床可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与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多数在黄疸前期具有胃肠道症状,如厌油,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乏力等,部分患者有低热或伴血清病样症状,如关节痛,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皮疹等,较甲型肝炎常见,其病程进展和转归与甲型肝炎相似,但少数患者迁延不愈转为慢性肝炎。
(2)无黄疸型:临床症状轻或无症状,大多数在查体或检查其他病时发现,有单项ALT升高,易转为慢性。
2.淤胆型
与甲型肝炎相同,表现为较长期的肝内梗阻性黄疸,而胃肠道症状较轻,肝脏肿大,肝内梗阻性黄疸的检查结果,持续数月。
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
1.有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d,女性≥20 g/d,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 g/dt。但应注意性别,遗传易感性等因素的影响。乙醇量(g)换算公式=饮酒量(m1)X乙醇含量(%)×0.8。
2.临床症状为非特异性,可无症状,或有右上腹胀痛、食欲不振、乏力、体质量减轻、黄疸等;随着病情加重,可有神经精神症状和蜘蛛痣、肝掌等表现。
3.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一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和缺糖转铁蛋白(CDT)等指标升高。其中 AST/ALT>2、GGT升高、MCV升高为酒精性肝病的特点,而CDT测定虽然较特异但临床未常规开展。禁酒后这些指标可明显下降,通常4周内基本恢复正常(但GGT恢复较慢),有助于诊断。
4.肝脏B超或CT检查有典型表现。
5.排除嗜肝病毒现症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性肝损伤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符合第1、2、3项和第5项或第1、2、4项和第5项可诊断酒精性肝病;仅符合第l、2项和第5项可疑诊酒精性肝病。
符合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标准者,其临床分型诊断如下。
1.轻症酒精性肝病: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基本正常或轻微异常。
2.酒精性脂肪肝:影像学诊断符合脂肪肝标准,血清ALT、AST或GGT可轻微异常。
3.酒精性肝炎:是短期内肝细胞大量坏死引起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可发生于有或无肝硬化的基础上,主要表现为血清ALT、AST升高和血清TBil明显增高,可伴有发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升高。重症酒精性肝炎是指酒精性肝炎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的表现,如凝血机制障碍、黄疸、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常伴有内毒素血症。
4.酒精性肝硬化:有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血清生物化学指标的改变。
黄疸性肝炎传染吗
黄疸型肝炎有传染性吗 黄疸型乙型肝炎整个病程一般分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主要表现为恶心、肝区疼痛、食欲不振、黄疸等。也有极少部分的患者只有黄疸体征而血象检查肝功能正常。B型检查超声波肝脾均不见肿大。临床诊断为单纯性黄疸肝炎。其原因机理尚不明确。但预后良好。由于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并在肝细胞内不断复制。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作用下,一起损害肝细胞,使肝细胞水肿、破坏使肝脏组织发生炎性侵润,充血、水肿、渗出、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等一系列变化。
这样就影响了肝组织的正常状态和结构,损害了肝脏的胆红素代谢的各种功能。产生黄疸的物质叫胆红素,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脂溶性的,另一种是水溶性的。前者可以沉着到脑神经核上,越积越多,影响神经的功能,能引起危害极大的核黄疸。核黄疸轻者会影响人的大脑,重者当时就会危及生命。水溶性胆红素的毒性虽小,但是能引起这种胆红素升高的肝胆疾病对人体的危害性超过它本身的毒性。饮食上尽量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豆制品、牛奶、海鲜类等,不旦能够助消化吸收,丰富的蛋白质成份还能帮助修复破损的肝细胞,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