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肺气虚
中医辨证肺气虚
肺气虚证是指肺气虚弱、肺、功能活动减弱所表现证候。 多由久咳耗伤肺气或久病引起肺虚或气生成不足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咳喘无力 气短 动则尤甚, 痰多清稀;声低懒言、面色淡白、神倦疲乏;或有恶风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虚。
病机分析:本证以咳喘无力气短和全身功能减退为诊断要点;肺气亏损故咳喘无力,气短动则气促肺气不足,输布水液功能减弱水液停聚肺系,聚而成痰随肺气上逆所以痰多清稀; 肺气虚则声低懒言;面色淡白神倦疲乏;舌淡苔白脉虚为气虚之征,肺气虚不能卫外腠理不固故自汗恶风。防御功能减退因此易感冒。
相似证候辨别:虚证;应与心气虚鉴别;心气虚常伴气短少气及汗出之症,多有心悸怔忡、脉搏异常,咳嗽易感冒则应与风寒束肺。外感鉴别后者病程短为新病一般虚象不严重,当然兼证例外。
肺气肿的中医辨证治疗
1、痰浊壅肺
证候: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状,喘促气急,稍劳即著,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2、痰热郁肺
证候:咳嗽,咯痰色黄粘稠,咯吐不爽,喘息气粗,胸部胀满,烦躁,口渴欲饮,身热微恶寒,溲黄便干,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3、肺肾气虚
证候:喘促日久,倚息不能平卧,呼多吸少,声低气怯,气不得续,动则喘促更甚,胸闷,心悸,咳嗽,痰多清稀或白如沫,形寒肢冷,夜尿多,重者面青唇暗,舌淡或紫暗,苔白,脉沉细数无力或结代。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4、肺肾阴虚
证候:喘促气短,动则喘甚,咳嗽痰少,质粘难以咯出,面红烦热,口咽干燥,手足心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肺肾。
喉咙有小结怎么办呢
声带结节
中医辨证:肺阴不足,虚火上蒸。
治 法: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方 名:会厌逐瘀汤加味方。
X,女,18岁,戏校学员。声音嘶哑年余,先后经多处诊治已8个月,而不见好转。检查可见会厌部充血水肿,声带充血,上三分之一处有小米粒大之对称性结节。自觉咽喉干痛,声音嘶哑。此投以“会厌逐瘀汤加味方”10剂,服后再诊,会厌及声带已不充血,咽喉干痛及声音嘶哑已好转。嘱上方再加怀牛膝、丹参各20克,再进10剂。三诊检查声带结节明显缩小,
自述发音觉基本正常,惟高音时声音稍显嘶哑。于上方中再加蝉蜕6克,大海4枚,服6剂后检查声带结节消失,发音正常,停药观察。3个月后询访,未见复
发。
按:肺主气,肺气出于会厌而成声。因高声歌唱,耗伤肺阴而生热,热邪上蒸于咽喉,则咽喉充血,干痛,故用以会厌逐瘀汤,加之寸冬、沙参等以养阴清热;热邪壅滞会厌气血郁滞,故声带充血而起结节,加以怀牛膝、丹参以通血脉,活血化瘀;声音嘶哑属肺气不利,加蝉蜕、大海,取其养阴润喉,升发开音之性;上方诸药配用,药中病所,故收捷效。
此外,应用“会厌逐瘀汤加味方”,略作加减,曾治疗2例声带息肉术后长期声音嘶哑者,均获痊愈之功。
咳嗽能吃西洋参吗
能适量吃
中医辨证咳嗽是指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西洋参性凉、味微苦,有补气养阴、清热生津的功效,适用于气虚阴亏、内热、咳喘痰血、肺虚久嗽等症状,因此咳嗽能适量服用西洋参。但咳嗽症状不一,建议患者在医生诊断下用药。
郁证中医辨证
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纳呆食少,或恶心呕吐,大便不调,月经不调,舌苔薄白,脉弦。
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喜冷饮,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满闷,胸胁疼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伤欲哭,多疑易惊,或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哭号叫骂,舌淡苔薄,脉弦。
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少便溏,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中医辩证气虚
气虚证
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疾病病因: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在调治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行辨证诊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心、肝、脾、肺、肾整体调理,使机体有规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复制、逐渐恢复元气,也就把亚健康状态转化为健康。
中医辨证脾虚
脾是中医脏象学中的五脏之一,它与现代解剖学所指的“脾脏”不是同一概念。中医诊断“脾虚”,是以脾的生理功能减退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为依据。因此,在了解“脾虚”之前,先要了解脾有哪些生理功能。
中医的“脾”有三大生理功能。一是“运化”;二是“升清”;三是“统血”。
中医学认为,人出生后,依赖脾的“运化”功能,与胃一起摄取饮食中的营养,化生气血,充养肌体,维持生命活动。历代中医非常重视脾的“运化”功能,认为脾是“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尤其是对体虚者的调养,或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或延缓中老年衰老。对于患者而言,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疾病的预后良好。脾的运化功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肌肉丰满、强劲有力、脉搏充盈。
如果脾的“运化”功能减退,会出现以下两类症状:一是对食物消化功能减退,表现为没有饥饿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食后脘腹胀满,尤其在劳累后,腹胀明显加重。消化功能减退,必然使营养吸收减少,其结果是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全身无力,舌色淡白,脉搏无力。其次,脾对水液的“运化”功能减退,可见大便稀薄不成形,劳累后下肢浮肿,入睡后口角流涎,舌胖大,舌边有齿痕等。
脾的第二个功能是“升清”。何谓“升清”?“升”就是向上输送之意;“清”是指体内的营养物质。脾的升清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把营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头部,保持头部各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升清功能正常的人,表现为精神振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不易疲劳。升清功能减退,头部供养不足,就会出现精神疲倦,脑力不济,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头晕目眩,或饭后困倦欲睡,或一时性两耳如塞,或入睡后两目闭合不全等。二是清气有“托举”脏腑组织的功能。人体的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之所以能够维系在体内相对固定的位置,与脾的升清功能有关。当这一功能减退,会出现“清气下陷”的症状,如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清气下陷”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症状,如饭后就想大便,喝冷饮或稍食油腻即泄泻,疲劳时尿液浑浊等。说明“清气下陷”使部分营养物质通过大小便流失。
脾的第三个功能是“统血”。“统血”是指脾能使血液稳定地在血管内流动而不溢于脉外,这是脾的“控制、固摄”功能。当脾的统血功能减退,就容易发生出血,如皮下出血而见青紫瘀斑点,或消化道出血而见呕血(咖啡色呕吐物)、便血(柏油样大便),或妇女月经过多或淋沥不尽。
综上所述,当脾的三大功能减退,出现上述各类症状,均可诊断为“脾虚”。但每个人的表现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
造成脾虚的原因很多,一般多由饮食失调,久病重病,身心过度疲劳,或好逸恶劳,缺少运动等原因所致。经调查统计,脾虚多见于小儿和中老年人。
现代研究证实,脾虚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对外防御能力减退而经常感冒、腹泻,对内防突变能力减退而易患癌症。与脾虚有关的疾病有消化不良、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慢性结肠炎、小儿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轻度脾虚可通过饮食调养纠正,宜常吃红枣、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糯米粥、小米粥、牛肉汁、蜂王浆、麦芽糖等健脾食品。
治疗脾虚的常用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归脾丸等。
此外,平时饮食宜定时定量,不要暴饮暴食或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进行一定量的运动,一般以次日没有疲劳感为宜。
脾虚的中医辨证治疗
脾虚证,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治以健脾为大法。
脾虚呕吐
症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
脾虚泄泻
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或饮食失节,或劳倦伤脾所致之泄泻。《症因脉治·脾虚泄泻》:“脾虚泄泻之证,身弱怯冷,面色萎黄,手足皆冷,四肢倦怠,不思饮食,时时泻薄。”临床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其脉多虚濡或沉缓、细弱。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由脾气虚,或病后过服寒凉所致,治以温运健脾为主。
脾虚身肿
指因脾虚所致之身肿。症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
脾虚身肿往往有常肿常退的特点。《症因脉治》卷三。秦景明谓:“脾虚身肿之症,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语言懒怯,常肿常退,……脾虚身肿之因,大病后,久泻后,脾土之真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不能运化水谷,则诸经凝窒而肿证作矣。”脉多濡弱,或有弦数、浮大意。治当健脾温中。
脾虚出血
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
脾虚腹胀
因脾虚饮食难以运化,中气痞窒而引致之腹胀。《症因脉治》:“脾虚腹胀之证,食少身倦,脾虚不运,二便清利,言语轻微,心腹时胀时退,朝宽暮急。”治宜健脾消胀。
脾虚多涎
指脾气虚弱而多涎。《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多涎,由脾气不足,不能四布津液而成。”症见神疲,面色萎黄,涎多清稀。
脾虚自汗
自汗而兼见脾虚证者。《证治汇补·汗病章》:“脾虚自汗,倦怠少食。”。
脾虚生风
指脾虚引动内风而致的病证。临床以手足微搐,肢冷,昏睡露睛,口鼻气微为主证,多由吐泻或药、食损脾所致。《张氏医通·诸风门》:“若体倦神昏不语,脉迟缓,四肢欠温者,脾虚生风也。”治宜补脾祛风。
脾虚带下
脾主运化水湿,脾虚则运化无能,聚湿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致带下绵绵,量多色淡黄或色白如涕唾,无臭,并且面色淡黄,精神疲倦,不思饮食,腰酸腹坠,或下肢浮肿、便溏等。治宜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脾虚便秘
指脾虚所致之便秘。《医学原理》卷五:“脾病不能克化水谷,是以不思饮食。水谷外入既少,则内便溺亦无,况又胃气不生,脾血不濡,大肠枯燥,是以大便或二三日只一见,或涩而不行……”
脾虚如球
目之上下眼胞肿胀如球状者。出《证治准绳·杂病》。亦名胞虚如球、悬球。因脾虚挟湿或气血不足,虚火壅于气分所致。眼部五轮理论:脾属土曰肉轮,为上下胞睑,脾在此指胞睑。证见胞睑浮肿,虚起如球,无赤痛,喜按。《张氏医通》卷八:“谓目脾浮肿如球也。以两手掌擦热拭之,少平,顷复如故。”治宜以补脾益气为主,辅以祛邪之药。
脾虚经行先后无定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虚血少,统摄无力,以致冲任失调,而见经期先后不定,经血色淡,或混有粘液,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脾虚寒证
指脾气、脾阳虚寒出现的症候。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胃经虚实寒热证治》:“脾虚寒病,泄泻,腹满,气逆,呕吐,心烦不得卧,肠鸣,虚胀,饮食不消,劳倦,虚赢,喜噫,四肢逆冷,多卧少起,情意不乐。”
肝郁脾虚
指肝气郁结导致的脾虚证候。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不利,脾气亦因之运化失职,出现以消化功能减弱为主的证候,如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失气,及胁胀痛等。治宜健脾疏肝,以健脾为主。
肺脾两虚
多指肺脾气虚。脾肺为母子关系,母病可及子,子病盗母气,二脏相互影响而同病。症见久咳不已,短气乏力,痰多清稀,纳食减少,腹胀便溏,甚则足面浮肿,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补脾益肺。
肺炎的中医辨证
1、邪热内结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胸痛,无汗,恶心呕吐,腹痛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宣肺通俯,清泻热结
组方:瓜蒌30克,生石膏45克,大黄5克,知母15克,苍术10克,杏仁10克,赤芍15克,前胡10克,柴胡10克,芦根30克。
用法:水煎服。
2、痰热雍肺,木火侮金
症状:壮热不退,恶寒,午后更甚,咳嗽急促,痰稠量少,胸胁窜痛,咳嗽尤甚,口干苦,不饮食,小便黄涩,大便干燥,舌红苔黄白较厚,舌根腻,脉细数。
治法:清肺豁痰,平肝降火
组方:龙胆草,泽泻,法半夏,生地白花蛇,草栀子,木通,舌草,黄苓,栝萎仁(无药量记载)。
用法:水煎服。
3、肺胃郁热
症状:身热有汗不解,咳嗽痰内见红,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滑数。
治法:清宣肺胃而化痰热
组方:金银花9克,清水豆卷12克,嫩前胡4.5克,水炙桑叶9克,连翘壳9克,光杏仁9克,象贝粉4.5克,黑山栀9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4、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痰盛,发烧,气喘鼻煽,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组方:杏仁9克,麻黄3克,生石膏12克,银花6克,连翘9克,鲜芦根30克,桔梗6克,芥穗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补脾补肾的中成药有哪些
气虚:指脾气虚和肺气虚而言。脾气虚则症见:气短懒言,倦怠无力,饮食不振,腹胀便溏;如果气虚下陷,则见脱肛,妇女子宫下垂等症。肺气虚症则见:少气,气息不能续接,说话声音低弱,易出虚汗,劳动则喘促等症。气虚虽有脾气虚与肺气虚之分,但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而肺气的来源,则又赖于脾胃运化水谷之精华以润养,故补气以补脾为主。脾气旺,则肺气自充。健脾则可以补气,常用的补气的中成药有补中益气丸、补益资生丸、参苓白术丸等。
补中益气丸(片)为水丸或洁剂,主要功用为调补脾胃、升阳益气。适用于由脾胃气虚引起的气短懒言,身体倦怠,肌热有汗,头痛怕风,渴喜热饮,食欲不振,以及气陷脱肛,子官脱垂等。另外,此药对于固气虚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肾下垂等均有较好效果。凡一般慢性病,症见脾胃虚弱,气短懒言,身体乏力,自汗,动则气促,食欲不振等症均可应用。用法为水丸每服6克,片剂每服6片,均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补益资生丸为蜜丸,主要功用为补气健脾,开胃进食。适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引起的脘闷腹胀,不思饮食,呕逆,久泻久痢,面黄肌瘦,精神倦怠等症。此药配伍精当,有主有从,凡因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所致上述诸症均可应用。用法为每次服用两丸,日服两次,温开水送下。
参苓白术丸(散)为水丸或散剂,主要功用为补气健脾,调中止泻。适用于由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振,腔腹胀满,大便溏泻,身体消瘦,四肢无力,精神被倦等证。可用于慢性肠炎、慢性肾炎尿蛋白日久不消而属脾虚者,小儿消化不良脾虚腹泻者。用法为水丸,散剂均每服6克,日服二次,温开水送下或冲服。
这些药物都是具有补脾补肾的功效,但是补脾补肾也是属于中医辨证所得到的结果,当我们在治疗的时候会用到中药,所以说疾病的治疗结果还得通过辨证来实现,辨证的结果来服用这个补脾补肾的中药同时还要观察自己的身体是否达到的效果,如果这些药物没有效果,那么就要换取方法来改善。
肾虚怎么补
肾虚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采取不同措施,具体用药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肾虚的话我们一般还是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气虚等等,根据不同的中医辨证,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比方说肾阳虚可以用一些药物来改善肾的功能不足,增强肌体的一些机能这些方法可以用。如果肾阴虚,补肾改善患者阴虚症状的一些方剂。如果肾气虚可以用一些补气,一些药物来改善患者的症状,所以说具体得用的药物,要根据专业的医生,给患者的肾虚的类型进行望闻问切以及中医的辨证,采取合理的治疗方法,而不是去胡乱的买一些补肾的药来用。
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 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
贴敷穴位: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中医辨证治疗气虚血瘀证方法
气虚证
证候: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晄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药:举元煎。
常用药:阿胶养血止血;炒艾叶暖宫止血;乌贼骨固冲止血。
血瘀证
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常用药: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祛瘀;失笑散祛瘀止血止痛。
上述药方对治疗气虚血瘀很有效,如果你有需要可以来试一试。中医专家提示,每个人的体质状况不同,使用调理气虚血瘀的方剂也有区别。因此,如果你有气虚血瘀的状况,最好根据医嘱来使用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