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预防新生儿破伤风抽搐的措施

预防新生儿破伤风抽搐的措施

破伤风的抽搐是由于破伤风杆菌痉挛毒素与神经细胞结合所致,反复严重抽搐会造成重要脏器,特别是脑、心、肾的缺氧而导致严重后果.抽搐的能量消耗大,同时还会引起呼吸系统并发症.故有效地控制抽搐,就成为治疗破伤风的关键。止痉药以能控制抽搐,使新生儿患儿处于嗜睡状态,刺激能醒为宜,理想的止痉药物应该是能很快控制抽搐而不具有呼吸抑制及其他副作用.

1.安定:可作为首选,与其他镇静剂配合应用,效果良好,且可减少其他镇静剂的量,应用安定治疗破伤风的优点是:

①抑制肌反射性痉挛而没有抑制呼吸和循环的作用;

②具有镇静作用而无意识的丧失;

⑧没有严重的副作用如过敏反应、呼吸抑制、肝、肾损害等.

在应用时,应先静脉注射,病情减轻后改用口服或鼻饲.

静脉、肌内注射剂量与口服剂量相同,按照抽搐程度的轻、中、重不同而分别采用下列的不同剂量:

轻度每日2.5mg/kg;中度每日4.5mg/kg;重度每日9.5mg/kg,必要时还可根据需要应用更大剂量.

一般为鼻饲给药,必要时亦可静脉缓慢注射.用药间隔时间,根据病情可~4小时注射一次.安定可与鲁米那或冬眠灵交替使用。

2、丙嗪:可做为破伤风病人抗抽搐的基础药物.单独应用冬眠灵亦能有效地控制抽搐,但大多数作者主张合并其他药物应用,特别是严重病例,应加用肌肉松弛剂或抗痉挛药物.使用剂量还没有统一,小量固然难起作用,太大剂量亦会引起不良反应.

3、水合氯醛:止痉作用快,不易引起蓄积中毒,可用10%溶液胃注入或灌肠,每次0.5mg/kg。

4、副醛:作用快而安全,主要由肺排出,可刺激呼吸道粘膜,故有肺炎时忌用,多为临时用一次,每次量为5%溶液0.1~0.2ml/kg,静脉注射,或0.2~0.3ml/kg肌内注射或灌肠.

5、硫喷妥钠:在各种止痉药物无效时可选用,每次用0.2~0.4mg/kg,肌内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边注边观察,停止抽搐即停止注射,用时不能搬动患儿头部,以免引起喉痉挛.一旦发生,即用阿托品0.lmg静脉注射或肌解救.

新生儿破伤风的传播途径

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通常与接生时的卫生条件有较大关联,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地区,接生时没有严格对分娩器材进行消毒,尤其是需要剪短脐带的剪刀和接生者的双手,这些会直接接触到新生儿的脐部,而破伤风杆菌正是通过脐部入侵,因此,在接生过程中的这些不达标的卫生和消毒条件都属于传播途径。

新生儿破伤风也有通过创伤感染的情况,传播途径破伤风芽胞杆菌是土壤中常见的菌群之一,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新生儿因外伤受带有破伤风杆菌的泥土或其他异物感染也会发生新生儿破伤风,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比较少。

还有一些感染途径比如产道、耳道、拔牙、鼠咬和手术后感染等,也会引起新生儿破伤风,这些也是需要注意的。

总结小儿破伤风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第一,要做好一般护理。置患儿于安静房间,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对流风。戴黑布眼罩,避免声光刺激。剪指甲,手心放置干燥棉球,防止抽搐时自伤手掌心。各项治疗护理操作应尽量在镇静剂发挥最大作用时集中进行,动作轻柔敏捷,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第二,要控制痉孪。小儿破伤风的特征性特点为破伤风杆菌所产生的痉孪毒素作用于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运动神经核,导致肌肉强直性痉挛,而痉挛引起的窒息是本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而控制痉挛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第三,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的作用在于阻止伤口破伤风杆菌的生长,减少外毒素的产生,还可预防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等并发症的发生。一般首选青霉素,再联合应用甲硝唑静脉滴注。

第四,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患儿抽搐频繁,不能咳出呼吸道分泌物,极易造成痰液阻塞而引起窒息发绀,床旁应备好抢救设备,如氧气、吸引器、复苏皮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物等。

第五,注意患儿的脐部护理。应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日2次用3%双氧水清洗脐部后涂以2%在碘酊或用甲硝唑0.5克加生理盐水30毫升稀释后脐部滴注,以杀死局部的破伤风杆菌,用过的敷料和棉签应焚烧。

新生儿破伤风预防

新生儿破伤风是威胁新生儿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一旦感染,治疗比较困难,但新生儿破伤风完全可以进行有效的预防。新生儿对破伤风杆菌普遍易感,所以应:

一、新法接生大力推广新法接生。应将剪刀用火烧红、冷却后或用2%碘酒涂剪刀待干后断脐,线绳也应用2%碘酒消毒后结扎脐带,并多留脐带残端数厘米,争取在24h内脐带按严密消毒方法重新处理。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

二、紧急情况如遇紧急情况,除脐带处理要严密消毒外,同时:1、青霉素:肌注青霉素3~4天。2、破伤风抗毒素:肌注破伤风抗毒素1500~3000U。3、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肌注入体破伤风免疫球蛋白75~250U。

三、孕妇肌注破伤风类毒素因母体抗体和新生儿抗体呈正相关。抗体血清中破伤风抗毒素水平在0.01U/ml时,可以有效地保护机体免于破伤风感染。对不能保证无菌接生的孕妇,于妊娠晚期可注射2次破伤风类毒素0.5ml,相隔1个月,第2次至少在产前2周(最好1个月时)肌注。国内有关报道我国育龄妇女具有保护水平者仅为38.22%,内地高于边远地区。而边远地区又存在着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潜在危险,所以应尽快开展育龄妇女或孕妇破伤风类毒素免疫接种。通过提高母亲免疫水平而保护婴儿免受感染。

新生儿破伤风的潜伏期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一般为4-12天,平均7天,故民间有“锁口风”、“脐带风”、“七日风”、“四六风”之称,新生儿破伤风首发症状,常表现为不能吸乳( 咀嚼肌痉挛所致 )。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

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一般是指从出生到发病的时限。潜伏期短,说明细菌的毒力强,产生的毒素多,故病情重。潜伏期短于6天者,预后多较严重。有一组资料表明,潜伏期短于6天者,其病死率为44.4%(11/25),而潜伏期长于6天者,病死率仅为20%( 4/20 ),一般认为,潜伏期长于10天者,大多数能够治愈。

引起新生儿破伤风的原因是什么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又名“四六风”、“脐风”、“锁口风”。在农村的少数地区及边远地区和山区,由于在家分娩,还采用旧法接生,使新生儿破伤风仍有发生。破伤风杆菌主要存在于土壤中,在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接生时所使用的剪刀、敷料等用具必须煮沸1小时或在高压蒸汽中蒸5分钟才能消灭破伤风杆菌,因此,接生过程中使用未消毒或消毒不严的器械,破伤风杆菌都会通过脐带侵入体内;如在已坏死的脐带上盖未消毒的棉花或包布,破伤风杆菌容易在坏死的脐带中繁殖并产生外毒素,进入体内而发病。破伤风外毒素传至脊髓及脑干,与神经组织结合引起全身肌肉痉挛。

新生儿在感染破伤风杆菌后3~14天开始发病,以4~7天间发病最多,而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病死率越高。首先出现的症状是牙关紧闭,母亲发现新生儿口不能张大,喂奶时不易塞进奶头,吸乳困难,以后逐渐发展到四肢及全身肌肉痉挛,呈角弓反张状,一经刺激即可引起痉挛发作;引起呼吸肌痉挛造成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等;容易并发肺炎、脱水和败血症等,病死率极高。

此病重在预防,尤其在农村,应大力宣传预防破伤风的知识,大力推广住院分娩或新法接生,接生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作好脐带的消毒包扎,在急产或来不及消毒进行接产时,亦应将剪刀用火烧红冷却后断脐,结扎脐带的线可用碘酒浸泡后再用,将脐带残端多留数厘米,并尽快送孩子到医院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进行进一步处理,以防止破伤风的发生。

新生儿破伤风注意事项有哪些

1.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必须严格处理。严格执行完全可预防本病。

2.接生消毒不严者,争取在24小时内剪去残留脐带的远端,再重新结扎,近端用3%过氧化氢或1:4000高锰酸钾液清洗后涂以碘酒,同时肌注破伤风抗毒素或人免疫球蛋白。

3.对不能保证无菌接生的孕妇,目前已在开展的给孕妇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的方法,此法能有效预防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

引起新生儿抽搐的原因

抽搐是小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症状,尤其是新生儿。不仅抽搐时的体现会使家长惊惶失措,而且他切实可引起严重后果。一方面,引起新生儿抽搐的原因往往都是些严重疾病,这些病自身就可能致死或致残。

新生儿抽搐该的诊断

1、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破伤风、肺炎等也常引起抽搐,多发生于生后3-7天。这些疾病在新生儿期由于体现不典型,不能及时诊断和医疗,也往往造成严重后果。

2、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缺少等,也是新生儿抽搐比较常见的原因。其余,如脑发育不全、新生儿溶血病引起的核黄疸等也会发生抽风。

另一方面,抽搐自身也会造成严重后果。抽搐火候体耗氧、耗热大大增加;机体处于缺氧状况使糖代谢紊乱。抽搐延续时间越长,缺氧、低糖的水平越严重。大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最差,完整断氧6分钟,脑细胞就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缺氧对大脑皮层的影响不仅可以引起许多后遗症,如癫痫、智商低下等,而且还可能造成小儿以来性格和行径的异常,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引起新生儿抽搐的原因

新生儿抽搐是常见症状之一,发病率较高,是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有时不易辨认,常表现为阵发性眼部活动(瞬目、眼球转动或震颤)及口颊部抽动。颅内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引起的脑组织缺氧是新生儿抽搐最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生后12天,幸存者日后有可能出现癫痫、偏瘫、智商低下、脑积水等。

其他原因:

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颅内出血、脑膜炎、核黄疸及脑发育畸形等;

2、新生儿破伤风常于生后4~6日出现抽搐,同时伴牙关紧闭;

3、代谢紊乱低钙、低镁血症以及低血糖患儿可发生抽搐。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症状

新生儿破伤风是严重威胁新生儿健康乃至生命的传染性疾病,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新生儿破伤风是造成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部分患儿可由于缺氧、窒息、继发感染而死亡。严重缺氧可致脑细胞缺氧坏死,存活者智力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判断本病的严重程度,主要根据以下各点:

1.潜伏期的长短 潜伏期短,说明细菌的毒力强,产生的毒素多,故病情重。潜伏期短于6天者,预后多较严重;有资料表明,潜伏期短于6天者,其病死率为44.4%(11/25),而潜伏期长于6天者,病死率仅为20%(4/20),一般认为,潜伏期长于10天者,大多数能够治愈。

2.抽搐发生的时限 指开始发病至抽搐的时限。这个时限越短,病情越重,时限在24h内与长于24h,其病死率有显著性差异。3.抽搐的频率及程度 这是判断严重性最主要的指标。抽搐越频,每次抽搐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

4.呼吸窘迫及发绀 严重破伤风病人,除频发抽搐外,往往有呼吸窘迫及发绀反复出现。产生呼吸窘迫及发绀的原因,大概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呼吸肌及腹壁肌痉挛、喉肌痉挛、胃内容物反流阻塞呼吸道、喉头分泌物过多、严重抽搐引起脑缺氧、过量的镇静药抑制呼吸中枢和肺部感染等。呼吸窘迫与抽搐互为因果,在严重病例,二者成为恶性循环,故有此症状者多属严重病例。

5.发热的高低 有高热者,除合并感染外,还与严重抽搐或反复窒息有关。故有高热者,亦属严重病例。

6.有无并发症 严重病例多有并发症存在。特别是肺部感染,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应积极抢救。

虽然新生儿破伤风病死率很高,但掌握治疗原则,采用综合疗法,如能度过危险期(起病后10天左右),则大多数病例可以治愈。由于本病的自限性,破伤风毒素与神经细胞的结合是暂时的,可以恢复的,因此可望痊愈而不致产生后遗症。完全恢复需2~3个月。

新生儿破伤风的症状和治疗方案

新生儿破伤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出生后7天左后的新生儿身上,病菌通过婴儿的脐部侵入体内,引起新生儿强制性痉挛,甚至引起死亡的威胁。那么,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方案有哪些呢?首先要尽早发现新生儿破伤风的症状。

伏期大多4~8天(3~l4天)。潜伏期与出现症状到首次抽搐的时间越短,预后越差。一般以哭吵不安起病,患儿想吃,但口张不大,吸吮困难。随后牙关紧闭,眉举额皱,口角上牵,出现“苦笑”面容,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成角弓反张状。强直性痉挛阵阵发作,间歇期肌肉收缩仍继续存在,轻微刺激(声、光、轻触、饮水、轻刺等)常诱发痉挛发作。呼吸肌与喉肌痉挛引起呼吸困难、青紫、窒息;咽肌痉挛使唾液充满口腔;膀胱及直肠括约肌痉挛可导致尿潴留和便秘。患儿神志清醒,早期多不发热,以后体温升高可因全身肌肉反复强直痉挛引起,亦可因肺炎等继发感染所致。经及时处理能度过痉挛期者,其发作逐渐减少、减轻,数周后痊愈。否则因越发越频、缺氧窒息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怎样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胺风”“七日风”等,是由于破伤风杆菌自脐部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脐带断端消毒不严,使破伤风杆菌通过脐部侵入人体所致,或者是出生后在护理时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使细菌侵入。这种细菌侵入人体后,大多4 ~ 6天才发病,故称“四六风”。本病发病愈早,病情愈严重,死亡率也愈高。 但是此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大力推广新法接生。所用的接生器具、纱布等,事先需要进行严格消毒;脐带切断结扎后,应用碘酒、酒精严格消毒,再用消毒纱布包扎好;待脐带干枯后,应观察脐带有无感染以便及时处理。如发现新生儿患有破伤风,应马上送医院治疗。

破伤风针什么时候打

TAT和TIG当然是受伤后越早注射越好,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超过后仍有注射价值(因为破伤风感染潜伏期一般为一周左右,但最快24小时即可发病,故受伤后越早注射越好) ,TAT保护时间为2-3天左右,TIG保护时间为2-3周,目前临床对此无绝对定论,但大概范围如此,超过这个时间再次面临感染风险,需要再次注射。而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获得主动免疫的保护时间,相对较复杂,可咨询就诊医生,一般情况是:自最后1次接种后3年以内受伤时,不需再次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超过3年者应加强注射1次,严重污染的创伤,除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外,可酌情在另一部位注射TAT或TIG。其实,理想情况是,如果没有免疫接种史者,面临可能感染后,在注射TAT或TIG获得保护的同时,情况允许的话,应该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获得主动免疫,但临床限于个人,医院等原因并未采取此种措施,仍以单纯使用TAT或TIG为主。

针对孕妇,TAT或TIG毒理作用不明,需慎重。但破伤风类毒素(即破伤风疫苗)是安全的,一般来说,使用方法同常人。而对于预防新生儿破伤风,如果孕妇过去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只要在妊娠早期,最迟在分娩前3周,注射一针破伤风类毒素即可,抗体可以通过胎盘使胎儿也获得这种保护性抗体,如果孕妇过去没有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则应在首次注射后4周,再注射一针,以作加强。

新生儿破伤风病因有哪些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接生时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剪刀剪断脐带,或接生者双手不洁,或出生后不注意脐部的清洁消毒,致使破伤新生儿破伤风又称“四六风”“七日风”或“脐风”。

1、发病原因

感染方式常为用未消毒的剪刀,线绳来断脐,结扎脐带;接生者的手或包盖脐带残端的棉花纱布未严格消毒时,破伤风梭菌即可由此侵入,新生儿破伤风偶可发生于预防接种消毒不严之后,伤风杆菌不是组织侵袭性细菌,仅通过破伤风痉挛毒素致病;破伤风毒素是已知毒素中排位第2的毒素,仅次于肉毒毒素,其致死量约 10-6mg/kg。

2、发病机制

(1)坏死的脐残端及其上的覆盖物使该处氧化还原电势降低,有利破伤风梭菌出芽繁殖并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而致病,随着毒素的释放,产生毒素的细菌死亡,溶解,破伤风毒素经淋巴液中淋巴细胞入血,附在球蛋白到达中枢神经系统。

(2)也可由肌肉神经结合处吸收,通过外周神经的内膜和外膜间隙或运动神经轴上行至脊髓和脑干,此毒素一旦与中枢神经组织中的神经节苷脂结合,抗毒素也不能中和,毒素与灰质中突触小体膜的神经节苷脂结合后,使它不能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氨基丁酸),以致运动神经系统对传入刺激的反射强化,导致屈肌与伸肌同时强烈地持续收缩,活动越频繁的肌群,越先受累,故咀嚼肌痉挛使牙关紧闭,面肌痉挛而呈苦笑面容,腹背肌当痉挛较强后,形成角弓反张,此毒素亦可兴奋交感神经,导致心动过速,高血压,多汗等表现。

相关推荐

破伤风会传染吗

一、什么是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伤口后,在厌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嗜神经外毒素而引起全身肌肉强直性痉挛为特点的急性传染病。重型患者可因喉痉挛或继发严重肺部感染而死亡。新生儿破伤风由脐带感染引起,病死率很高。虽然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推行了全球免疫计划,据估计全世界每年仍有近百万破伤风病例,数十万新生儿死于破伤风。 二、新生儿破伤风是如何传播的? 新生儿破伤风,也就是老百姓通常说的“四六风”,是由一种叫做“破伤风杆菌”的细菌由脐部侵入所引起的急性严重感染性疾病。这种细菌属于厌氧菌,生存能力极强,在

破伤风的危害有哪些

破伤风杆菌与其他病原菌不同,无论菌体或其产生的外毒素,在伤口均不产生明显的病理改变,它是通过分泌出和扩散到全身的毒素而导致发病,其产生的外毒素毒力强,对神经有特别的亲和力,经吸收后,分布于脊髓、脑干等处,易危及生命。 破伤风的潜伏期因人而异,短的可在24小时内发病,也有长达数月才发病的。新生儿破伤风一般在断脐带后7日左右发病,故俗称“七日风”。一般来说,潜伏期或前驱症状持续时间越短,症状越严重,死亡率越高。 全身性破伤风发病时首先出现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打呵欠等症状,接着出现典型的肌强烈收缩,最初

请问什么是新生儿破伤风

俗称“四六风”、“七日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从脐部侵入而感染新生儿的。如果详细追问病史,可以发现这些患儿大多是在家土法接生,未用消毒剪刀、线绳来断脐和结扎脐带,接生者的手或包扎脐带残端的纱布也未经严格消毒,破伤风杆菌由此侵人机体。临床表现新生儿破伤风常于生后4天内发病,发病越早,病情越重。一般以哭闹不安,张口困难,吃奶费劲为早期表现,随后出现典型的“苦笑面容”一一双眉紧皱,牙关紧闭。头向后仰,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声音或光亮刺激都可以引起全身一阵阵的痉挛。如果病情严重出现呼吸肌与喉肌痉挛会引起

打百白破疫苗发烧多久 百白破疫苗的作用

百白破疫苗主要是预防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儿破伤风这三种疾病的,是属于国家计划免疫内的药物,由政府免费提供。 正常来说,完成4次接种的儿童可得到较好的保护效果:预防典型百日咳的效力约85% ;破伤风的保护效力为80 ~ 100%;接种3次以上,对白喉的保护效力约为95%。

新生儿破伤风症状

潜伏期3~14天,多为4~7天,此期愈短,病情愈重,病死率也愈高。早期症状为哭闹、口张不大、吃奶困难,如用压舌板压舌时,用力愈大,张口愈困难,有助于早期诊断。随后牙关紧闭,面肌紧张,口角上牵,呈“苦笑”面容,伴有阵发性双拳紧握。上肢过度屈曲,下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呼吸肌和喉肌痉挛可引起青紫之窒息。痉挛发作时患儿神志清楚为本病的特点,任何轻微刺激即可诱发痉挛发作,经合理治疗1~4周后痉挛逐渐减轻,发作间隔时间延长,能吮乳,完全恢复约需2~3个月。病程中常并发肺炎和败血症。

破伤风及早预防

破伤风及早预防比较好。现实生活中,人们不能轻视破伤风的带来的危害,破伤风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变得险恶,令人担心不已,做好破伤风预防工作是很重要的。 破伤风及早预防 破伤风及早预防比较好。破伤风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正确处理伤口,包括使用3%双氧水清洗或湿敷伤口;通过无菌技术清创;并去除缺血坏死和已被污染的组织异物;以及有效的止血和缝合伤口等。经以上处理使伤口或者创面形成有氧无菌的环境,杜绝破伤风杆菌的侵入与繁殖,这一点在大面积烧伤,冻伤和复杂创伤及动物咬伤时尤为重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宣传推广

新生儿抽搐的表现和鉴别

新生儿抽搐的表现,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是在大脑的支配下,相应的肌肉有法规地缩小和舒张而发生的。当某种原因导致脑细胞的功用紊乱时,不仅不能协调地节制全身及局部的运动,而且脑细胞异常放电,引起全身的肌肉缩小(强直性抽搐),或局部肌肉缩小(局限性抽搐)。发作时突然意识丧失,头后仰或转向一侧,眼球固定或上翻、斜视,口吐白沫,面部、手足肌肉强直或不自主地抽动,数秒钟到数分钟自行停止,继而昏睡。 鉴别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破伤风、肺炎等也常引起抽搐,多发生于生后3-7天。这些疾病在新生儿期由于体现不

破伤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破伤风的患病率在新生儿当中逐渐频发,孩子本身抵抗力就弱,一旦患上破伤风,后果非常严重,不堪设想,严重危害生命,破伤风影响人的神经系统,对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那么有哪些治疗方法来预防破伤风呢,请看小编的详细介绍: 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死亡率高,尤其是新生儿,为此要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清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和解除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和防治并发症等。 1.凡能找到伤口,伤口内存留坏死组织、引流不畅者,应在抗毒血清治疗后,在良好麻醉、控制痉挛下进行伤口处理、充分引流,局部可用3%过氧化氢

新生儿破伤风的护理

1、做好脐部的处理,除脐周封闭外,另须用3%双氧水清洁脐部,再涂以25%碘酊,后用75%酒精纱布湿敷脐部,每日2次,直至脐炎消失。 2、喂奶时要抱起患儿取斜坡位,并应注意观察面色、呼吸、吞咽情况,喂完后要抱片刻再取右侧卧位,及时清理口鼻分泌物,防止吸人;抽搐频繁者,注意保护舌。 3、痉挛频繁者暂禁食,静脉补充液体或血浆。痉挛减少后,可用胃管鼻饲。 4、每日为患儿洗温水澡,用手按摩痉挛的肌肉既可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使患儿舒适,又可降低神经系统兴奋性,减少痉挛发作。同时多抱患儿,多抚摸皮肤,可促进其身心恢复

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当心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桿菌侵入而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因大多在生后六、七天发病,故民间又称“四六风”或“七日风”。又因细菌是经脐部侵入且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口紧闭,故又名“脐风”及“锁口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由于接生时,脐部消毒处理不当所致。如用未经消毒的剪刀断脐或用不洁的布料包裹脐端,破伤风桿菌就可在脐部生长繁殖并产生外毒素,外毒素毒力很强,对神经组织具有强大的亲和力,可引起全身肌肉痉挛,亦可造成组织局部坏死和心肌损害,是新生儿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其表现为小儿出现口张不大,不吃奶,哭声小,随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