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发热有哪些类型 回归热

发热有哪些类型 回归热

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传播感染的急性传染病,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回归热症状 神志不清

半数以上的虱传型回归热患者处于高热期时可有精神、神经症状如神志不清、谵妄、抽搐及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肝脾肿大,重者可出现黄疸。

回归热症状 疼痛

虱传型回归热还会出现疼痛的症状,其主要表现为头痛剧烈,四肢关节和全身肌肉酸痛。部分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也可有眼痛、畏光、咳嗽、鼻衄等症状。面部及眼结膜充血,四肢及躯干可见点状出血性皮疹,腓肠肌压痛明显。

回归热症状 蜱传型回归热症状

蜱传型回归热潜伏期4~9天,临床表现与虱传型相似,但较轻,热型不规则,复发次数较多,可达5~6次。蜱咬部位多呈紫红色隆起的炎症反应,局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黄疸、神经症状均较虱传型为少,但皮疹较多。

藿香正气水滴肚脐眼可以退烧吗 藿香正气水滴肚脐眼适用于任何退烧吗

藿香正气水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发烧。

藿香正气水只对夏季湿热及受寒引起的发热有一定的作用,但对于感染、肠道炎症引起的发热,并没有明显效果。由于普通人很难区分发热的原因类型,因此建议一旦有发热时,最好先采取以下方法进行物理降温,并及时就医,不要滥用藿香正气水,以免耽误病情。

儿童感冒有哪些类型

小儿患病期间的体温处在不断变化中,体温的变化除了受环境温度、衣服的厚薄以及药物的影响外,原发疾病是影响体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此,人们将发热分为若干类型。

小儿最常见的发热类型为稽留热。这种类型的发热,指的是体温持续于39-40℃左右,24小时内体温的波动仅在1℃以内,可维持数天或数周之久。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急性感染性疾病、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急期都可出现这种类型的发热。

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健全,大脑内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出现这种类型的发热。弛张热的特点是小儿存在的高热,24小时内体温的波动达2℃或更多。这种热型往往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部化脓性感染等。另外还有双峰热、间歇热、波状热以及回归热等多种类型。

一般认为,小儿时期的体温改变不如成人的典型。现今的家长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不断增多,常在小儿发热初期即使用退热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等,这使许多种疾病的体温变化规律大有改变,因而我们所见到的发热形式已不十分典型了。

在生活中,一旦发现孩子感冒了,就应该及早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治疗,千万不能拖着不去医院,感冒长时间不治,会导致一些感染,导致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另外,去医院检查治疗后,对孩子的饮食都要特别注意,感冒期间一清淡食物为主。

回归热疾病有哪些类型

回归热(relapsingfever)是由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引起 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为周期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肿大和 出血倾向,重症可有黄疸。根据传播媒介不同,可分为風传回归 热(流行性回归热)和蜱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两种类型。

儿童感冒有哪些类型

人们对“发热”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很多疾病都有发热。小儿特别容易出现高热(超过39℃的体温)。一般家长特别注意孩子发热时的体温,尤其重视最高的体温数值,这一数值是家长带孩子到医院看病时,向医生、护士叙述的小儿瞬间体温,而家长往往忽略小儿发热期间体温变化的趋势,也就是发热的类型。体温的瞬间数值对疾病的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固然有很大的帮助,但体温变化的趋势则在这两方面的作用更有意义。

小儿患病期间的体温处在不断变化中,体温的变化除了受环境温度、衣服的厚薄以及药物的影响外,原发疾病是影响体温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此,人们将发热分为若干类型。

小儿最常见的发热类型为稽留热。这种类型的发热,指的是体温持续于39-40℃左右,24小时内体温的波动仅在1℃以内,可维持数天或数周之久。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肺炎等急性感染性疾病、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急性传染性疾病的急期都可出现这种类型的发热。由于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够健全,大脑内体温调节中枢对体温的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容易出现这种类型的发热。弛张热的特点是小儿存在的高热,24小时内体温的波动达2℃或更多。这种热型往往见于结核病、败血症、局部化脓性感染等。另外还有双峰热、间歇热、波状热以及回归热等多种类型。一般认为,小儿时期的体温改变不如成人的典型。现今的家长对医学知识的了解不断增多,常在小儿发热初期即使用退热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等,这使许多种疾病的体温变化规律大有改变,因而我们所见到的发热形式已不十分典型了。

发热有哪些类型 稽留热

一般患者体温在39℃以上,白天和晚上的体温变化小,持续时间较长(数天或数周),高热可渐退。但是由于发热时间长,易造成机体消化过大,甚至对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造成损害,应该做及时的降温处理。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

发烧的鉴别诊断

不规则热指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可见于多种肺部疾病,心胸膜炎。

弛张热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达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l日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见于布鲁菌病。

发热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发热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有发生,但是,你知道发热的具体类型分为哪些吗?不同类型有哪些不同症状呢?某些发热性疾病有其特殊的热型,热型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上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体温变动范围较小,一般上午体温较下午低,但24小时内变动不超过1℃,这种热型可持续数天或数周,退热可渐退或骤退。临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肠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发热病的极期。

(2)弛张热

弛张热体温高低不等,昼夜之间体温波动范围较大,发热时体温可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1.5℃~2.0℃或更多,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临床常见于败血症、严重肺结核、脓毒血症、肝脓肿、支气管肺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肠伤寒、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可突然高达39℃以上,先有恶寒或寒战,经几个小时后体温恢复正常,大汗淋漓,以后间歇数小时或1~2日体温又突然升高,反复发作,如此高热与无热交替出现,称为间歇热。临床常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化脓性局灶性感染、肾盂肾炎等。

(4)消耗热

消耗热体温波动范围比弛张热为显著,24小时内体温差在3℃~5℃之间。临床常见于败血症、重症活动性肺结核病等。

(5)回归热(再发热)

回归热是指体温突然升高可达39℃以上,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经过若干时间又重新发热,持续数日以后,又下降至正常,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周期性互相交替出现,也称再发热。临床常见于鼠咬热,或在某些发热性疾病的基础上又合并其他发热病。

(6)波状热

体温在数天内逐渐上升至高峰,然后又逐渐下降至微热或常温,不久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称为波状热。临床常见于布氏杆菌病、恶性淋巴瘤、胸膜炎、周期热等。

(7)颠倒热

早晨或上午体温较高,下午或傍晚较低,与一般的发热规律(早晨或上午体温较低,而下午或傍晚较高)相反,称为颠倒热。临床上常见于持久性败血症、绿脓杆菌性肺炎,偶可见于肺结核病人。颠倒热也有的白天不热,夜间高热者,如丝虫病。

(8)双峰热

高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有两次小波动,形成双峰,称为双峰热。临床常见于黑热病、恶性疟疾、大肠杆菌败血症、绿脓杆菌败血症等。

(9)双相热

即第一次热程持续数天,然后经一至数天的解热期,又突然发生第二次热程,持续数天后完全解热,称为双相热。临床常见于某些病毒性感染,如脊髓灰质炎、淋巴细胞性脉胳丛脑膜炎、登革热、麻疹、天花、病毒性肝炎等。

(10)不规则热

发热无一定的规律,持续时间也不一定,称为不规则热。临床常见于流感、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恶性疟疾、肺结核;也可在疾病过程中有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发热疾病合并存在时,如大叶性肺炎引起脓胸及败血症等并发症时,热型可由稽留热变为弛张热。另外,发热病人使用某些药物,如解热止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引起退热,可使原来的热型变为不规则热型。

发热性疾病可引起很多症状,发热仅是发热性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反应之一。发热的高低和长短以及体温的形式,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和治疗(抗菌药物、解热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等)的影响,因此未经治疗的典型病例,才可能有典型的热型。

以上就是发热类型的介绍,学习了这些是不是对发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了呢,发热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儿童的身上,所以,多多学习发热的常识,在生活中可能用的上哦。

相关推荐

结节性红斑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硬红斑 结节多发于小腿屈侧,疼痛轻微,易于破溃,经过缓慢,组织病理为结核样变。 2.回归性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多发于股部、臀部及躯干。发疹时全身症状显著,回归性发热特殊的组织病理象。与季节无关,部分患者结节可坏死破溃,流出油状液体,结节消退后可遗留凹陷性萎缩。 3.结节性血管炎 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结节主要位于小腿外侧及后侧,经过缓慢,偶破溃者。人认为本病是硬红斑的早期或轻型。

热感冒哪些类型

1、风热型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咽干疼痛,甚至咽喉、扁桃体红肿疼痛,鼻塞、流黄鼻涕,口渴,咳嗽吐黏痰,舌边舌尖色红,苔薄黄。宜辛温解表,可用风热感冒冲剂、银翘解毒丸、板蓝根、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 2、风寒型感冒:特点是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疼痛明显,鼻塞声重,流清鼻涕,口不渴,咳嗽时吐白稀痰,咽喉疼痛不明显,或仅见咽痒,舌不红,苔薄白。宜宣肺散寒,辛温解表。可服风寒感冒冲剂、感冒清热颗粒、银翘解毒丸、参苏丸、午时茶等。居家还可用连须葱白30克、淡豆豉9克、生姜9克煎服。 3、暑热

肝硬化会诱发的发热类型

1、肝硬化并发症发热:主要消化出血,门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2、感染肝硬化发热:大多数是继发细菌感染,真菌也不少,肝硬化发热也可在细菌感染基础上同时并发真菌感染。此项是肝硬化发烧最常见的情况。 3、肝源性发热/原因不明热:肝硬化发热临床特点,长期低热,少见心动过速和呼吸急促,其力证据是肝移植后即不发热。 4、肝硬化术后发热:其原因复杂,多数与术后并发症关,继发感染只是一个方面,还包括手术创伤等众多因素。

被蜱虫叮咬后症状 可感染多种疾病

由于蜱虫可携带多重病毒及细菌,通过穿刺人体皮肤吸血而传染给人类。目前已知的常见可因蜱虫叮咬传染的疾病:森林脑炎、新疆储蓄而、蜱媒回归热、莱姆病、Q热、立克次体病、细菌性疾病、无形体病、红肉过敏症等疾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症状的出现,对人们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存在致死可能。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诊断方法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诊断方法: (一)伤寒夏秋季节发病较多,起病较缓慢,头痛及全身痛不甚明显,皮疹出现较晚,淡红色、数量较少、多见于胸腹。可相对缓脉。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晚、较轻。常较明显的腹泻或便泌,或腹泻与便泌交替出现。白细胞数多减少。伤寒杆菌凝集反应及血、尿、粪、骨髓培养可获阳性结果。 (二)钩端螺旋体病 夏秋季节发病,疫水接触史。无皮疹,多腹股沟和/或腋窝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明显。可黄疸、出血或咯血。钩端螺旋体补体结合试验或钩体凝溶试验阳性。乳胶凝集试验检查抗原助于早期诊断。 (三)虱传回

发烧的发病原因哪些

引起发烧的原因很多,对于不同类型的发烧,原因也是不一样的。 1、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烧:主要原因感染、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三大类。 (1)感染:如粟粒性结核与播散性结核;伤寒与副伤寒;败血症与感染性心内膜炎;肝脓肿;胆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腹腔内脓肿等。 (2)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肺癌、肾癌、结肠癌等。对于年纪较大的中老年,不能忽略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尤其是合并近段时间消瘦史的时候。 (3)结缔组织病:成人少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

结节性红斑怎样诊断

(一)诊断 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春秋季常见。一般对称发生于小腿伸则。皮疹为数个大小不等的结节,鲜红或暗红,不破溃,自觉疼痛。组织病理表现为:真皮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呈血管炎改变,尤以深层静脉血管变化最为明显。 (二)鉴别诊断: 1.硬红斑 结节多发于小腿屈侧,疼痛轻微,易于破溃,经过缓慢,组织病理为结核样变。 2.回归性发热性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 多发于股部、臀部及躯干。发疹时全身症状显著,回归性发热特殊的组织病理象。与季节无关,部分患者结节可坏死破溃,流出油状液体,结节消退后可遗留凹陷性萎缩。 3.结

高烧临床意义

【热型及临床意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不同的病因所致发热的热型也常不同。临床上常见的热型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

发烧症状些什么呢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达数天或数周之久,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可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急性传染病极期。 2、弛张热(24小时内体温波动达2℃或更多)。可见于结核病、脓毒 症、风湿热、局灶性化脓性感染、渗出胸膜炎等。 3、双峰热(体温曲线在24小时内两次高热波峰)。可见于黑热病、恶性疟、大肠杆菌或绿脓杆菌脓毒症等。 4、间歇热(体温突然上升达39℃以上,往往伴恶寒或寒战,经数小时后又下降至正常,大汗淋漓,经1天或数天反复发作)。是间日疟或三日疟的特点。 5、波状热(体

引起发烧的类型哪些 弛张热

患者体温在39℃以上,体温波动幅度较大,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高热持续时间长,对身体各系统明显影响。由于身体高热,机体能量消耗较大,要做好及时的退烧处理与营养补充。常见于:肺结核、白血病、风湿热、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