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的分类 交感神经抑制剂降压药
降压药的分类 交感神经抑制剂降压药
交感神经抑制剂降压药又分为中枢交感神经抑制剂和外周交感神经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即β受体阻滞剂。对于合并有冠心病患者、高循环动力状态的年轻高血压患者用β受体阻滞剂可取得较好效果,且还能逆转左心室肥厚作用;α受体阻滞剂也可以取得较好的降压效果,且还能降低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嘎斯胰岛素抵抗,和β受体阻滞剂一样能够逆转左心室肥厚。
常见的作用于交感神经的降压药有甲基多巴、利血平、可乐定、降压灵等;
α受体阻滞剂,如哌唑嗪、酚妥拉明等;
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安酰心安、美多心安(倍他乐克)等。
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一、一般治疗:
1、劳逸结合,保持足够而良好的睡眠避免和消除紧张情绪,适当使用安定剂(如地西泮2.5mg,口服)。避免过度的脑力和体力负荷。对轻度高血压患者,经常从事一定的体育锻炼(如练气功和打太极拳)有助于血压恢复正常,但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或已有靶器官损害表现的Ⅱ、Ⅲ期高血压患者,应避竞支性运动,特别是等长运动。
2、减少钠盐摄入(<6g氯化钠/d)、维持足够的饮食中钾、钙和镁摄入。
3、控制体重,肥胖的轻度高血压患者通过减轻体重往往已能使血压降至正常,对肥胖的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可同时行减轻体重和降压药物治疗。
4、控制动脉硬化的其它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增高等。
二、降压药物治疗:
1. 高血压药物治疗的目的:对高血压患者实施降压药物治疗是通过降低血压,有效预防或延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有效控制高血压的疾病进程,预防高血压急症、亚急症等重症高血压发生。
2.降压药物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目前应用巯甲丙脯酸、依那普利。
(二)钙拮抗剂:是一组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的药物。由于抑制钙离子通过细胞膜上钙通道的内流,因而称为钙通道拮抗剂。常用药物有异搏定、硫氮卓酮及硝苯吡啶、尼群地平。
(三)血管扩张剂: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常用药物有:1.硝普钠。2.长压定。3.肼苯达嗪。
(四)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的降压药。1.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1)可乐宁;(2)甲基多巴。2.交感神经节阻滞剂。常用者有阿方那特,用于高血压脑病的治疗。3.交感神经节后阻滞剂。使交感神经末稍中去甲肾上腺素贮存耗竭,而达降压的目的。常用药物有:(1)胍乙啶。(2)利血平。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1)β受体阻滞剂;柳胺苄心定是WHO推荐的降压药。醋丁酰心安。(2)α受体阻滞剂:常用者有哌唑嗪。多沙唑嗪。
(五)利尿降压药。1.噻嗪类:是应用最广的口服利尿降压药,双氢克尿噻;2.氯噻酮;3.速尿;4.氨苯喋啶。
3. 降压达标的方式:将血压降低到目标水平(140/90 mmHg以下;高风险患者130/80 mm Hg;老年人收缩压150 mmHg),可以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及时将血压降低到目标血压水平,但并非越快越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病情在数周至数月内(而非数天)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年轻、病程较短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可快一点;但老年人、病程较长或已有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的患者,降压速度则应慢一点。
4. 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高危、很高危或3级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开始降压药物治疗。确诊的2级高血压患者,应考虑开始药物治疗;1级高血压患者,可在生活方式干预数周后,血压仍≥140/90 mmHg时,再开始降压药物治疗。
5 降压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降压治疗药物应用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及个体化。
(1)小剂量: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的有效治疗剂量,并根据需要,逐步增加剂量。
(2)尽量应用长效制剂:尽可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以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3)联合用药:以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联合治疗。对血压≥160/100mmHg或中危及以上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两种药联合治疗,或用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
(4)个体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耐受性及个人意愿或长期承受能力,选择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
6分级治疗:对一般高血压,先用副作用少的药物,如未取得满意疗效可逐步加用一种或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考虑分级治疗。
一级: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选用一种药物,一种无效可改用另一种。
二级:联合用药,两种药物并用,自小量开始,有效为止,若无效转入三级。
三级:联合用药,三种药物并用。
四级:三级治疗效果不佳者,可换用胍乙啶或可乐宁。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1、劳逸结合,保持足够而良好的睡眠避免和消除紧张情绪,适当使用安定剂(如地西泮2.5mg,口服)。避免过度的脑力和体力负荷。对轻度高血压患者,经常从事一定的体育锻炼(如练气功和打太极拳)有助于血压恢复正常,但对中重度高血压患者或已有靶器官损害表现的Ⅱ、Ⅲ期高血压患者,应避竞支性运动,特别是等长运动。
2、减少钠盐摄入(<6g氯化钠/d)、维持足够的饮食中钾、钙和镁摄入。
3、控制体重,肥胖的轻度高血压患者通过减轻体重往往已能使血压降至正常,对肥胖的中重度高血压患者,可同时行减轻体重和降压药物治疗。
4、控制动脉硬化的其它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脂增高等。
降压药物治疗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目前应用巯甲丙脯酸、依那普利。
(二)钙拮抗剂:
是一组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的药物。由于抑制钙离子通过细胞膜上钙通道的内流,因而称为钙通道拮抗剂。常用药物有异搏定、硫氮卓酮及硝苯吡啶、尼群地平。
(三)血管扩张剂:
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常用药物有:硝普钠、长压定、肼苯达嗪。
(四)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的降压药:
1、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可乐宁、甲基多巴。
2、交感神经节阻滞剂。常用者有阿方那特,用于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3、交感神经节后阻滞剂。使交感神经末稍中去甲肾上腺素贮存耗竭,而达降压的目的,常用药物有:胍乙啶、利血平。
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1)β受体阻滞剂:柳胺苄心定是WHO推荐的降压药、醋丁酰心安。
(2)α受体阻滞剂:常用者有哌唑嗪、多沙唑嗪。
(五)利尿降压药:
双氢克尿噻、氯噻酮、速尿、氨苯喋啶。
治疗高血压的最佳药物是什么
1、利尿降压剂: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速尿等
2、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利血平、降压灵、盐酸可乐定
3、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β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滞剂如苯苄胺、α+β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
4、酶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5、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6、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长压定、哌唑嗪、呱氰啶等
7、神经节和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呱乙啶、酒石酸五甲呱啶等
8、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酮色林等
9、复方制剂如复方利血平片、复方罗布麻片
降压药物选用的原则:
①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需长期服药。因此,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掌握而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作为基础降压药,再按不同病期选用其他降压药物。
②用降压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降压目的后,可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尽可能用最小的维持量以减少副作用。
③使用可引起明显直立位低血压的降压药物时,宜向病人说明,从坐为起立或从平卧位起立时,动作应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注意,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
在对高血压治疗首选药物认识后,治疗高血压的时候,可以选择这些药物进行,但是对高血压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注意对一些热量高、脂肪多的食物要少吃,同时患者运动要适量进行,运动过度对身体也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
降压药物治疗
1、利尿降压剂: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速尿等
2、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利血平、降压灵、盐酸可乐定
3、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β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滞剂如苯苄胺、α+β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
4、酶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5、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6、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长压定、哌唑嗪、呱氰啶等
7、神经节和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呱乙啶、酒石酸五甲呱啶等
8、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酮色林等
9、复方制剂如复方利血平片、复方罗布麻片
高血压的西医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高血压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应注意劳逸结合。
一、降压药物治疗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目前应用巯甲丙脯酸、依那普利。
(二)钙拮抗剂:是一组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的药物。由于抑制钙离子通过细胞膜上钙通道的内流,因而称为钙通道拮
抗剂。常用药物有异搏定、硫氮卓酮及硝苯吡啶、尼群地平。
(三)血管扩张剂: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常用药物有:1.硝普钠。2.长压定。3.肼苯达嗪。
(四)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的降压药。
1.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1)可乐宁。(2)甲基多巴。
2.交感神经节阻滞剂。常用者有阿方那特,用于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3.交感神经节后阻滞剂。使交感神经末稍中去甲肾上腺素贮存耗竭,而达降压的目的。常用药物有:(1)胍乙啶。(2)利血平。
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1)β受体阻滞剂;柳胺苄心定是WHO推荐的降压药。醋丁酰心安。
(2)α受体阻滞剂:常用者有哌唑嗪。多沙唑嗪。
(五)利尿降压药。
1.噻嗪类:是应用最广的口服利尿降压药,双氢克尿噻。
2.氯噻酮。
3.速尿。
4.氨苯喋啶。
二、药物治疗原则
(一)个体化:根据不同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病程进展和并发症,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
(二)联合用药。
(三)分级治疗:对一般高血压,先用副作用少的药物,如未取得满意疗效可逐步加用一种或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考虑分级治疗。
一级: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选用一种药物,一种无效可改用另一种。
二级:联合用药,两种药物并用,自小量开始,有效为止,若无效转入三级。
三级:联合用药,三种药物并用。
四级:三级治疗效果不佳者,可换用胍乙啶或可乐宁。
服用降压药的最佳时间
常用降压药有:交感神经抑制药如可乐定、胍乙定、哌唑嗪、普萘洛尔等;主要影响血容量的降压药如氢氯噻嗪;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坎地沙坦;钙拮抗药如硝苯地平和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药物如肼屈嗪等。
一般来说,我们每天的血压水平是规律波动的:24h有两个血压高峰时间,即上午6-10时,下午4-8时(所谓的“勺型曲线”)。那么在这两个高峰前半小时服药,降压作用就会比较好。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患者凌晨血压升高,那么就需要在睡前加服药一次。但话又说回来了,大部分人夜间入睡时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故睡前服用降压药,容易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造成心、脑、肾等的器官供血不足,所以是否睡前用药一定要在血压监测的基础上咨询您的医生。
降压药的剂型主要分短效作用、中效作用、长效作用药物这几大类。不同的降压药饭前还是饭后服用比较好,要具体分析。
短效作用降压药:餐前服用吸收好,降压效果明显,但拉贝洛尔最好在餐后或两餐间服用,以免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和引起胃部不适。
中效作用降压药:一般一天服两次,大多数空腹服用起效快,但老年人和糖尿病人,最好按血压变化决定服药时间,也可饭后或两餐间服。
长效作用降压药:长效的降压药什么时候吃最好?因为其受饮食影响不大,尤其是钙离子拮抗剂氨氯地平,所以口服吸收效果很好,不受进餐时间影响,而且每天只需服用一次,即可达到24小时平稳持久控制血压的效果。
缓释剂降压药:一般都不能咀嚼或压碎后服用。一些缓释剂如维拉帕米,最好饭后服,饭前服容易影响释放量,引起胃部不适。
降压药的分类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II的生成,而血管紧张素II有明显的升压作用,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此类药物降压作用较强,还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逆转左心室肥厚,长期饮用对血糖、血脂没有不良影响。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开博通)、依那普利等。
治疗高血压的长效药有什么
病人情况千差万别,选药是不同的。伴有心动过速的高血压青年人,选择受体阻滞剂较合适;而伴有心动过缓者,则应避免使用这类药物。单纯收缩期血压升高者发生动脉硬化和脑卒中,应选用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于持续性血压升高者,选用长效降压药物较合适。
降压药物选用的原则:
①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需长期服药。因此,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掌握而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作为基础降压药,再按不同病期选用其他降压药物。
②用降压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降压目的后,可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尽可能用最小的维持量以减少副作用。
③使用可引起明显直立位低血压的降压药物时,宜向病人说明,从坐为起立或从平卧位起立时,动作应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注意,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
降压药物治疗
1、利尿降压剂: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速尿等
2、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利血平、降压灵、盐酸可乐定
3、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β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滞剂如苯苄胺、α+β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
4、酶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5、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6、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长压定、哌唑嗪、呱氰啶等
7、神经节和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呱乙啶、酒石酸五甲呱啶等
8、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酮色林等
9、复方制剂如复方利血平片、复方罗布麻片
现在的社会中,很多的家庭中会有患高血压的成员,所以在现在高血压的发病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患有高血压的人在平时的饮食都要做出适当的改变,尽量要吃盐和糖还有脂肪都比较低的食物,还有一些快餐也需要尽量的少吃,油炸的食物如果想吃,最好是要自己做,不能暴饮暴食。而且要早睡早起。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足够的睡眠,参加力所能及的工作、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调节,以低盐、低动物脂肪饮食为宜,并避免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肥胖者适当控制食量和总热量,适当减轻体重,不吸烟。
服用少量镇静剂可减轻精神紧张和部分症状,可选用:安定、溴化钾、苯巴比妥、利眠宁等。
二、降压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降压药物种类很多,各有其特点,目前趋向于作用持久,服用次数减少的长效制剂或剂型,以方便病人服用。常用的降压药物有:
1 利尿降压剂: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氯噻酮、速尿等。
2 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利血平、降压灵、盐酸可乐定。
3 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β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滞剂如苯苄胺、α+β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
4 酶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5 钙离子拮抗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6 血管扩张剂如肼苯哒嗪、长压定、哌唑嗪、呱氰啶等。
7 神经节和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如呱乙啶、酒石酸五甲呱啶等。
8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如酮色林等。
9 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安达血平片等。
降压药物选用的原则是:①应用降压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需长期服药。因此,宜选用降压作用温和、缓慢、持久、副作用少、病人易于掌握而使用方便的口服降压药(如氢氯噻嗪、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作为基础降压药,再按不同病期选用其他降压药物。②用降压药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达到降压目的后,可改用维持量以巩固疗效,尽可能用最小的维持量以减少副作用。③使用可引起明显直立位低血压的降压药物时,宜向病人说明,从坐为起立或从平卧位起立时,动作应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注意,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昏厥而发生意外。④缓进型第一期病人,症状不明显,一般治疗(包括镇静剂)即能奏效,可不必应用降压药物,必要时用少量作用温和的降压药如利尿剂、萝芙木类或复方降压片即可。第二期病人多需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治疗,如利血平、肼屈嗪和利尿药合用或再选加酶抑制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或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等。第三期病人多需用降压作用强的药物如节后交感神经抑制剂、神经节阻滞剂,如盐酸可乐定、长压定等治疗。⑤临床上常联合应用几种降压药物治疗,其优点是:药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疗效;几种药物共同发挥作用,可减少各药的单剂量;减少每种药物的副作用,或使一些副作用互相抵消;使血压下降较为平稳。最常用的联合是利尿剂和其他降压药合用,利尿剂既可增强多种降压药疗效,又可减轻引起浮肿的副作用;利血平和肼屈嗪,β受体阻滞剂和米诺地尔合用时,各自减慢和增快心率的副作用互相抵消。⑥急进型高血压病的治疗措施和缓进型第三期相仿。如血压持续不降可考虑用冬眠疗法;如出现肾功能衰竭,则降压药物以选用甲基多巴、肼屈嗪、米诺地尔、可乐定为妥,血压下降不宜太显著,以免肾血流量减少加重肾功能衰竭。⑦对血压显著增高已多年的病人,不宜使血压下降过快、过多,病人往往因不能适应较低或正常水平的血压而感不适,且有导致脑、心、肾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发生高血压危象或高血压脑病时要采用紧急降压措施。
近年来多选用钙离子拮抗剂作为首选药,尤其对伴有冠心病心绞痛者尤为适宜,对有传导阻滞、心动过缓者亦甚安全;亦可选用酶抑制剂,对伴有心功能欠佳者更好,对血压过高上述两药可同时应用;对有心动过速者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尤其对心肌梗死后伴有高血压、心动过速或过早搏动可能有预防猝死的作用;对持久血压不易下降者有时需上述三药同时应用,但应从小剂量开始,并经常随访血压。近年研究证明,硝苯地平与卡托普利有逆转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肥厚的作用,故特别适合高血压合并心脏病患者。
三、康复治疗
临床治疗和康复医疗相结合,可更好地降低血压,减轻症状,稳定疗效,同时可减少药物用量。康复医疗还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及血脂代谢,防治血管硬化,减少脑、心、肾并发症。康复医疗的作用途径有功能调整与锻炼两个方面。具体方法有:
1 气功疗法:以松静功为主,其要领是“体松、心静、气沉”。体质较佳者可练站桩功,较差者以坐位练功。
2 太极拳:为低强度持续性运动,可扩张周围血管,给心脏以温和的锻炼。太极拳动中取静,要求肌肉放松,“气沉丹田”,有类似气功的作用。
3 步行:在良好环境下散步或以常速步行15-30分钟,有助于降压及改善心血管和代谢功能。
4 医疗体操:练习太极拳有困难者可教以舒展放松,配合呼吸的体操,可采用太极拳的模拟动作,分节进行。
5 按摩或自我按摩:按揉风池、太阳及耳穴,抹额及掐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可助降压和消除症状。
6 理疗:某些药物的离子导入、脉冲超短波或短波治疗及磁疗都可用来作为镇静及降压的辅助治疗。
四、迅速降压措施
治疗高血压危象和高血压脑病时需迅速降压,可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