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药要注意些什么
老人用药要注意些什么
多数老人爱囤药
老年人大多患有慢性病,体质衰弱,本着有备无患的心态,常常会去药店或医院买一些感冒药、消炎药、止痛药、降压药、降糖药等。据调查,90%以上有老人的家庭都有备药。通常这些药是整盒、整瓶买回来的,有时候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都用不上一次,这些药就一直存放在药箱里,甚至过期了也没开封。
由于药品外包装上印的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的字体相对较小,很多老人很难看清楚,因而无法及时发现药品过期。服用过期的药物非但不能治病,还有可能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自己每天必须服用的药物(像降压药、降糖药等)外,一些不常使用的药物不必大量囤在家里。现在小区里基本都有药店,有的甚至是24小时营业的,可以说用药也是“随手可得”的,在家中大量囤药实在没有必要。除了急救药以外,退烧药、止泻药、消炎药、抗过敏药,以及创可贴、碘酒等外用药,少量备用即可。
“分享”药物危害大
有的慢性病患者为了最大限度使用医保统筹,往往会一开就是一个月的药,家里的药越囤越多,有的老年人干脆就把自己的药分给同样有高血压的老伴吃。
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种类繁多,每种药物的降压机制各不相同,都有其适应症,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一定要先经医生做必要的检查,兼顾到患者的血压水平、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伴随的靶器官损害等情况,选择能有效降压、且能保护靶器官的药物,千万别以为“别人吃了好,我也能吃”。
另外,有一些人生病后,药没吃完,病已经痊愈了,剩下的药大多会存在家庭药箱里,以备家人“不时之需”。专家指出,药物不能随意分享,使用不当会给健康带来损害,尤其是成年人的药物不能随便给孩子吃。例如,感冒常用的喷鼻药水——麻黄素,成人用量是不能供小孩使用的。医生说起曾在门诊遇过一个病例,外婆用医生开的麻黄素喷鼻后,感冒鼻塞很快好了,于是把剩余的药存在家里,结果小外孙感冒鼻塞时,外婆想到这个药效果明显,就给小外孙用了。结果造成了小孩鼻黏膜的损害,引起了药物性鼻炎。
“救命药”需要常备
有老年人的家庭,最需要“备”的是急救药,例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等方面的救命药都应该在家里储备一些。
有冠心病和心绞痛的老年人,应常备硝酸甘油、消心痛等急救药,并放在床头等伸手可得的地方。病情发作时,迅速取1片放在舌下含服。有哮喘的老人,则应备好预防哮喘急性发作的气管扩张气雾剂。
急救用药更要定期检查,过期的要及时处理并更新,还要检查药物的性状有没有发生变化。比如硝酸甘油,其挥发性强,若把该药放在过热、见光的地方,会使其分解失效。而该药一旦失效就不能再用,否则会误事。因此,在保存该药时应把它放在有色的玻璃瓶内,拧紧瓶盖,密闭保存。硝酸甘油的有效期一般为一年,但如果患者反复开盖取药,药物受温度、湿度和光线的影响,其有效期会缩短至3-6个月。因此,使用硝酸甘油时要注意其失效期,及时更换。
老人由于是很特殊的人群,因此很多事情不能够再像年轻的时候一样鲁莽处理,特别是用药方面,一定要多注意以上文章提到的这些点,遵守了这些注意事项才能够让自己更加地健康。
老年人如何合理用药
1、老年人用药要对症和得法
需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掌握适应症,也就是对症下药,决不可乱投药物。要选择针对性强、疗效好、药物不良反应小的药物,用药尽量简单,品种要少,一种药物能解决问题决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这样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发生不良反应。慢性病者尽量用口服制剂 (如片剂、胶囊剂或溶液剂),老年人尽量不用缓释片,因释放慢, 吸收量增加,易产生毒性。急性病者可选用注射用药(如静注、静滴、肌内或皮下注射),但一般老年人尽量少用肌内或皮下注射。
2、老年人用药要注意剂量
药物经口服后,经胃肠道分解和吸收,在血液内与血液蛋白结合后循环全身,到达靶细胞而产生药物效应。在分解、吸收、结合和运转过程中,因老年人吸收功能下降,药物与血蛋白结合减少,加上血流量下降,血流速度缓慢,老年人常发生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加上老年人肝的酶活性和肾的排泄能力都有下降,致使药物分解变慢,体内蓄积增加,易产生副作用。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宜从最小量开始。一般情况下,60~80岁的老年人用成人量的2/3~3/4,80岁以上则只用1/2,有肝肾功能障碍的老年人用量宜更小。鉴于老年人之间个体差异大,故强调用药剂量应个体化。有时要耐心调整?仔细监测,逐步找到最适宜的剂量。许多医院已具备测定血液药物浓度的设备,进行药物浓度监测,做到疗效最佳和剂量适当,又能防止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
3、老年人用药要遵照医嘱
要按医生处方所规定的用药剂量、次数和疗程用药。未经医生同意,不得自行增加或减少服药的次数和剂量,到疗程时,要及时停药或减量。由于老年人常出现忘服、重服、多服、误服或漏服等现象,常可影响药物的疗效和疾病的康复,或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老年人用药时最好有人为其“把关”。
老人用药有新知
有的老人还相信广告的不实之词,哪种药广告见得多,就买那种药。更有甚者,许多老人听信那些街头游医、江湖骗子、“祖传名医”等人的话,买回一些“偏方秘方”。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它们由旺盛逐渐走向衰退,身体的各种疾病也会随之增多,药品的使用也就自然多了起来。但由于老年人在经济上的弱势,他们中的部分人往往会凭自己以往对某种疾病的经验,自主购药,简单选用。有的老人还相信广告的不实之词,哪种药广告见得多,就买那种药。更有甚者,许多老人听信那些街头游医、江湖骗子、“祖传名医”等人的话,买回一些“偏方秘方”。这是因为他们的潜意识中总认为多服药比少服药好,服了没有坏处。还有些老年人喜欢经常食用一些“保健品”,他们认为服用保健品的好处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其结果也是危害深重的。老年人用药必须三思而后行,绝不可盲目。
一般说来,老年人用药的种类分为两类:老年疾病治疗用药和抗衰老保健用药。这些药物的使用通常有以下几点值得广大老年人注意:
首先,老年人要依据自己的年龄变化适量用药。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老年人的肝脏因为退行性变化,其解毒功能和代谢功能明显下降,药物容易积蓄于体内,发生药物中毒的可能性会加大。老年人的。肾脏同样也会因为年龄的关系日趋老化,从而产生肾小球动脉硬化症,使肾血流量减少。而肾脏是药物和代谢产物排泄的重要脏器,老年人肾脏功能的显著减弱,也会使药物蓄积体内而中毒。还有,老年人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比年轻时差,有些药物用多了,会引起老年人精神上的反应或者使其失去对药物的敏感性,用少了又达不到目的,如安眠药、抗生素类有毒副作用的药物,用时必须慎重考虑其剂量。一般情况下,60岁以上的老人药物剂量应在壮年人的用量上减少5%,70岁以上减少10%,80岁以上减少20%,具体用多少,老人应按医嘱或根据自己体质的情况来掌握。其实,多大年纪用多少药,教科书和药物说明书上都不会有很详细的介绍,这要根据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病人自己以往的药物使用情况来判断。对于保健品一类用药,老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有些保健品当中含有一定的激素类药物,使用时也必须相应减少用量。
其次,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药物。老年人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要把每次看病以及用药的详细情况记录保管好,不要到需要时手忙脚乱。比如说,肝、肾功能情况,有没有慢性胃肠方面的疾病,有没有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对药物有没有过敏史,何种血型以及血压多少等,都必须有详细的记录。服药方面要按医嘱按时按量,不要稍好一点,就停止服药,或者情况加重,就加重剂量,这都是用药之大忌。用药中如果出现用药反应,如发热、寒战、皮疹、红斑、血压升高或降低,呼吸、心率变化等,都必须及时告知医生,不要擅自主张,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再次,老年人要明白“是药三分毒”的道理。在临床上,笔者发现很多老年人,喜欢动不动就用“三大素”:维生素、抗生素和激素,以为这些药是万能药,什么疾病都可以治疗。他们殊不知,任何药物用久了,都将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和不良后果,因此,这些药物没有必要时就不要随便使用。
另外,值得提醒的是,老年人一定要正确掌握一些常规用药知识,包括一般疾病的常用药有哪些,怎样使用等,像急性心绞痛发作,老年人除了知道随身携带速效救心丸外,还要了解怎样使用以及常规使用量等。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家人还应担负起监护老人用药的重任,即认真执行好医嘱,按时给老人服药。对于神志不清的老年人,家人更要认真护理,而且要把药物放在老人接触不到的地方,以防老人多服、误服。
老人用药前“三查”
不少老年人因身体不太好而需要定期服药。为防止老年人滥用药,引起不良反应,老人每次用药前应认真进行如下检查:
1、所用药物是否确为病情需要。
2、对所用药物有无过敏反应,有无耐受性。
3、药物剂量、用法是否正确。
需要注意的是,滋补药、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类药物,均要在医师指导下应用,不可滥用。如鹿茸有补精壮阳的作用,但服用过多,则可发生鼻出血、头晕等症状。又如夜盲症患者,服用适量维生素A可起到治疗作用,但如长期大量盲目服用,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毛发脱落、皮肤干燥、体重减轻、恶心呕吐等中毒表现。
老人用药有什么要注意的
1、老人应该不用或少用药物老年人除急症或有器质性病变外,应尽量少用药物。用药原则是应用最少药物和最低有效剂量来治疗。一般合用的药物应控制在3~4种,否则易产生不良反应。需长期应用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治疗反应和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剂量。在更换或加用另一种药物前,尝试将已经应用的药物加至治疗剂量。联合用药要谨慎,在联合用药前,应先将每种药物加至治疗剂量。
2、老人需要合理选择药物
对肾与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的抗菌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应尽量不用,更不可联合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尽量不用,更不能长期大剂量使用,如必须应用须加钙剂及维生素d。解热镇痛药长期服用弊多利少,要尽量少用。噻嗪类利尿剂不宜用于糖尿病和痛风患者,因为它们易引起血糖升高和痛风发作。噻嗪类利尿剂还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用药时应注意观察血压变化,不能降得太低或过快。
3、老人用药防止种类过多
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记忆力欠佳,药物种类过多,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忘服,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
4、老人不适宜长时间用药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滤过减少,如果用药时间过长,会招致不良反应。
老年人用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及医嘱及时减量或停药,尤其对那些毒性大的药物,一定要掌握好用药时间。
老人用药有八防
1、不要长期用一种药
一种药物长期应用,不仅容易产生抗药性,使药效降低,而且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性甚至形成药瘾。
2、不要滥用三大“素“
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是临床常用的有效药物,但不能将它们当成万能药、预防药滥用,否则会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3、不要种类过多
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会导致老年人记忆力欠佳,药物种类过多,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忘服,最好一次不超过 3~4种。
4、不要用药过量
临床用药量并非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用药应相对减少,一般用成人剂量的1/2~3/4即可。
5、不要滥用药物
患慢性病的老人应尽量少用药,更不要没弄清病因就随意滥用药,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延误治疗。
6、不要长时间用药
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对药物和代谢产物的滤过减少,如果用药时间过长,会招致不良反应。老年人用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及医嘱及时减量或停药,尤其对那些毒性大的药物,一定要掌握好用药时间。
7、不要依赖安眠药
老年人大多数睡眠都不太好,但长期服用安眠药易发生头昏脑涨、步态不稳等,久用还可成瘾并损害肝肾功能。治疗失眠最好以非药物疗法为主,安眠药为辅。安眠药只宜用于帮助病人度过最困难的时刻,必须应用时,最好交替轮换使用毒性较低的药物。
8、不要滥用泻药
老年人易患便秘,为此常服泻药。其实老人便秘,最好用调节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的方法来解决,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选用甘油栓或开塞露通便。
老人嗓子痛如何正确用药
首先,老人用药量要小。老人嗓子痛并不是大病,如果用药量过大,就可能导致药物中毒。一般老人的用药量是成人剂量的二分之一,用药时间根据老人的肝脏功能状况而定。老人嗓子痛,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一直到个人最适合的剂量,才会产生比较好的疗效。
其次,老人用药种类和用药次数要合理。老人由于慢性病、并发症多,因此联合用药的机会与用药种类也增多。在上面的案例中,老人用了两种药。老人用药种类多,用药次数多,治疗疗程长,对药物的依赖性也会变强。老人应合理用药,减少对肝肾的负担。
最后,老人用药时间要短。老人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年轻人要慢,容易导致药物蓄积,使药物吸收少,因此老人嗓子痛,用药的时间要短,不宜长期用药。
老人用药不当容易增加住院的风险
老人用药不当会增加住院风险
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很多与不合理用药有关,据有关研究显示,用药的种类与不良反应发生率如下: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记忆力、听力、视力明显衰退,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依赖性增强。容易出现少服、漏服、误服等现象,并导致入院率增加。
老年人的主观意识加强,对药物缺乏全面了解时,习惯凭经验、直觉判断事物,影响用药依从性。
“是药三分毒”在老年人的思想里根深蒂固。总认为有不舒服了才要吃药;出院带的药吃完了就无需再买;吃完了药症状缓解了或者消失了就是病好了,就不吃药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药要少吃;保健品吃了只有好处没坏处,药吃多了肯定有害无益;贵的药一定比便宜的药效果好。
治疗方案过于复杂(如给药途径、给药时间、药物的种类及注意事项);药片太小,不利于伴有视力和手指灵活性减退的老年人使用;药片太大难以吞咽;包装过于复杂,影响老年人自主用药能力。
老人用药有什么要注意的
1、老人应该不用或少用药物
老年人除急症或有器质性病变外,应尽量少用药物。用药原则是应用最少药物和最低有效剂量来治疗。一般合用的药物应控制在3~4种,否则易产生不良反应。需长期应用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治疗反应和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剂量。在更换或加用另一种药物前,尝试将已经应用的药物加至治疗剂量。联合用药要谨慎,在联合用药前,应先将每种药物加至治疗剂量。
2、老人需要合理选择药物
对肾与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的抗菌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应尽量不用,更不可联合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应尽量不用,更不能长期大剂量使用,如必须应用须加钙剂及维生素d。解热镇痛药长期服用弊多利少,要尽量少用。噻嗪类利尿剂不宜用于糖尿病和痛风患者,因为它们易引起血糖升高和痛风发作。噻嗪类利尿剂还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电解质紊乱,用药时应注意观察血压变化,不能降得太低或过快。
3、老人用药防止种类过多
老年病人服用的药物越多,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也越多。此外,老年人记忆力欠佳,药物种类过多,易造成多服、误服或忘服,最好一次不超过3~4种。
老年人用药要小心副作用
人到老年,由于身体衰老等多方面的原因,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疾病。生病服药,本无可非议,但部分老年人由于听惯了“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在用药时心存疑虑,由此造成不吃药担心无法治病,吃了药又担心身体受损的“前怕狼后怕虎”现象。
老年病患者很多都需要终身用药,这一点没有别的办法,至于服药安全和药品的有效性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医生的调节达到既治疗疾病,同时又无损身体的目的,患者不必过于担心。如:长期服用寿比山片的高血压患者,可能会引起低血钾,临床表现精神不振,浑身乏力等。因此,高血压患者一旦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钾或换用其它降压药物。
对于初次服用此药,最好在服用半个月左右检查一下血钾情况;再如:长期服用阿斯匹林的心脏病患者,可能引起胃部不适、过敏等症状,出现以上情况,可采取改变服药时间,餐后服药,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胃粘膜保护剂,有些心脏病患者在服用阿斯匹林后会出现消化道出血。
这时要立即停止服药,迅速到医院请医生更换其它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如波立维等。严格地讲,每一类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但其发生率相当低,同时,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也会根据个体的不同差异,对同一种疾病的患者开出不同的处方,以确保其自身安全。
有病害怕服药不可取,小病乱服药更不可取。有些身体一向不太好的老年人,由于长期服药,自认为也是半个医生,每当感觉到不舒服时,不是主动到医院看病,而是凭感觉服药。
比如,头一痛就以为是感冒,夜里睡不好就以为是神经衰弱等等。并由此决定自己应该服什么药。这种做法很不科学,弄不好非但旧病治不了,还会增加新疾病。医院每年收治的老年患者中,因自做主张导致服错药物的不在少数。夏主任建议广大老年患者,感觉到身体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切不可由于怕麻烦造成意外的伤害。
由于老年人用药比较常见,许多家庭都备有小药箱。
夏主任提醒广大老年人注意:家庭小药箱内准备药品,非处方药一定到正规药店去购买,以保证药品的质量。处方药务必在医院就诊后按医生的要求进行购买和服用。
当你患有某种疾病,尤其是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千万不要随便用药,更不能仅凭药品说明书用药。再者,如果在服药期间出现新的疾病,不要自做主张地叠加药品,应该及时到医院就医,就医同时向医生说明正在服用何种药品,以便其根据情况确定应该叠加什么药品,对两种或多种疾病一起进行治疗。另外,老年患者还应具备一定的药物知识,并根据医生的介绍了解所服药品有何副作用,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及时到医院就诊。
老年患者只要严格按照医嘱正确用药,加上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营养补给,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健康快乐地安享晚年。
老人用药要注意哪些事项
同时最多服4种药。很多老年人身患多种慢性病,医生计算用药量不能简单地用“加法”,最好用“减法”。遵循“最少数量药物、最小有效剂量”的原则,一般不推荐同时4种以上配伍使用。
不可滥用保健品。不要迷信所谓名、贵、新药,轻信广告滥吃药,也不要大量服入延缓衰老药或保健品之类的东西。多数抗衰老药物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仅仅为了延年益寿而长期应用此类药物是不恰当的。还有不少骗子盯上了老年人,推销所谓的“灵丹妙药”或“祖传秘方”,大家应提高警惕,到正规医院和药房拿药,以免上当受骗,危害健康。
看病记录别丢掉。老年人应该保存好自己完整的用药记录、药物过敏史。老年人就诊时要带好用药记录,并尽量看固定的医生,这样能让医生开处方时更准确地考虑到药物的相互作用。
小病尽量别吃药。比如遇到伤风感冒这样的小病,最重要的是休息,同时可以通过食疗促进康复。如风寒感冒喝些生姜红糖水,头痛、关节痛等慢性疼痛可以先做理疗、按摩、针灸等,不要依赖止痛药。此外,多与人交流,保持良好心态对避免病情反复,减少用药机会非常重要。
老人用药宜口服
不少老年人常常集数病于一身,长期同时服用几种甚至十几种药物。这样不但药物不良反应增多,而且还容易导致各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药物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会引起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从而出现各种临床异常症状。老年人则更容易发生药源性疾病,这与老年人的药物吸收、代谢及分布特点有关。
老年人胃肠粘膜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道蠕动功能降低,胃酸分泌减少,加之肠道动脉硬化,使血运减少,这些生理特点都影响老人对所服药物的吸收,从而降低其疗效。此外,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药物在肝脏氧化、还原和水解、代谢的过程比较缓慢,同时由于肝肾功能减弱,免疫功能也逐渐降低,容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药物过敏和中毒。再有,老年人体内的水分和肌肉组织逐渐减少,而脂肪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使一些亲脂性药物容易在脂肪内蓄积,因此,老年人的用药数量、剂量和次数均应减少。
胃病老人用药要谨慎
(1)解热镇痛药:
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水杨酸钠、去痛片等。这些药物对胃黏膜有较大的刺激。因此有胃病史的人尽量不要服用。
(2)消炎镇痛药:
常用于治疗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的消炎镇痛药,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和损伤作用。例如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炎痛喜康等。胃病患者必须服用这些药物时,应在饭后半小时与胃黏膜保护剂同服,服药后如有胃部不适感则应及时停药并对症处理。
(3)糖皮质激素:
常见的糖皮质激素有地塞米松、强的松、可的松等,可诱发或加剧溃疡病,甚至引起出血或穿孔。
(4)抗癌药及抗生素:
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复方新诺明片及某些抗癌药如环磷胺、5-氟尿嘧啶等,均可导致胃黏膜的损伤,老年胃病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上慎重使用。
老人用药要有先有后
1.先取食疗,尔后用药 能用食疗的应先用食疗,此乃一举两得。例如,喝姜汤红汤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菠菜粥可治疗便秘。食疗后仍不见效,可再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不行了再用药。
2.先用中药,后用西药 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得多,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的,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
3.先以外用,后用内服 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譬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可用外用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4.先用内服,后用注射 有些中、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剂来得快。其实不然,药剂通过血液、血管壁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因此,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
5.先用老药,后用新药 近年来,新药、特药不断涌现,一般地说它们在一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其远期副作用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经不起时间考验而最终被淘汰的新药屡见不鲜。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特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于进口药物,更要慎重。
咽喉痛老人用药需注意
嗓子疼痛原因很多,感冒初期嗓子发炎、喉咙上火等都会导致嗓子疼痛,止疼药和消炎药都是老人常用来治疗嗓子疼的。但是很多时候吃多了也没有用,仍然疼痛不好。
首先,老人用药量要小
老人嗓子痛并不是大病,如果用药量过大,就可能导致药物中毒。一般老人的用药量是成人剂量的二分之一,用药时间根据老人的肝脏功能状况而定。老人嗓子痛,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一直到个人最适合的剂量,才会产生比较好的疗效。
其次,老人用药种类和用药次数要合理
老人由于慢性病、并发症多,因此联合用药的机会与用药种类也增多。在上面的案例中,老人用了两种药。老人用药种类多,用药次数多,治疗疗程长,对药物的依赖性也会变强。老人应合理用药,减少对肝肾的负担。
最后,老人用药时间要短
老人的新陈代谢速度比年轻人要慢,容易导致药物蓄积,使药物吸收少,因此老人嗓子痛,用药的时间要短,不宜长期用药。
老人嗓子痛如何正确用药?老人嗓子痛用药还要注意不可操之过急,不是价格越贵的药越好,不是药物剂量越大越好,不是药物种类越多越好,并不是打广告的药物就一定好。老人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根据医生的指导用药。只有科学合理地用药,老人嗓子痛的疾病才会在短时间内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