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慎用退烧药或引妥瑞氏综合征
儿童慎用退烧药或引妥瑞氏综合征
近日,一条帖子在微博及微信朋友圈热转,呼吁小孩发热不要用尼美舒利颗粒退热治疗,帖子称“已经遇见五例这样的病人,发生瑞氏综合征,四个抢救无效死亡!”专家解释,其实关于尼美舒利的争论早已有之,按照目前的规定,该药物已被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同时提醒家长,两岁以下儿童尽量不用或慎用一些退热药物。
现状:12岁以下儿童禁用尼美舒利
国家卫计委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告诉记者,其实针对尼美舒利的争论早已有之,“出于药品的安全性考虑,国家有关部门也对尼美舒利的使用做了进一步修改,规定该药物不可用于12岁以下儿童。”
某医院药剂师也发帖称,2011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综合尼美舒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国内外研究和监管情况及专家意见,调整了尼美舒利临床使用药物说明书,适应症修订为“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
阿司匹林、尼美舒利均可引起瑞氏综合征
尼美舒利是一种普通的退烧药物,是一种化学合成药物,至于帖子中提及使用该药物可能出现瑞氏综合征,孙忠实解释,所谓瑞氏综合征是指儿童服用某些药物后出现的一种特异反应,也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症状与脑炎相似,患儿可能出现呕吐、腹泻,并表现出疲倦等,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死亡。
其实不仅仅服用尼美舒利可能导致瑞氏综合征,一些其他药物也有可能导致类似的不良反应,如最早发现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的药物为阿司匹林,因此在国外,儿童禁用阿司匹林。这也是很多进口药物都会在药品说明书中标注“本品不含阿司匹林”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欧美国家,儿童使用阿司匹林容易出现瑞氏综合征。
与此同时,对国内情况的多年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在国内儿童中引起瑞氏综合征等不良药物反应的情况是极为罕见的,于是目前国内仍将阿司匹林作为非处方药。
宝宝退烧的4大误区
误区一:捂汗
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捂汗”来退烧,但是,儿童的汗腺不发达,通过“捂汗”,不易达到“发汗”的目的。对儿童来说,往往越捂体温越高,容易造成“捂热综合征”(即因捂盖过严使得孩子出现高热、面色苍白、反应低下、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在儿童发高烧的时候,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手脚摸起来并不热,反而有些凉。若出现手足发凉、怕风,喜欢依偎在妈妈怀里,有可能很快出现发热。所以,家长别以为孩子手脚凉就是穿得不够。
误区二:发低烧急于吃退烧药
刚出生才十几天的新生儿,着凉发烧38摄氏度,家长心急如焚,到医院后马上要求医生开退烧药,觉得不吃退烧药,孩子持续发烧会烧坏脑。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不能使用退烧药。事实上,一般情况下,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退烧药。因为新生儿体质弱,体表面积大,服用退热药剂量难以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
误区三:高热不吃退烧药,非等医生给药
孩子都已经烧得满脸通红,体温都升高到39摄氏度了,家长还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等见了医生不可。这样的父母还真不少见,他们不给孩子降温的目的是,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会影响医生判断病情。孩子如果烧到38.5摄氏度以上,就应该及时降温,可以尽快吃退烧药。吃退烧药一般不影响医生对孩子疾病的判断。现在门诊病人多,等候的时间长,孩子都已经高烧才抱来医院,再挂号、交费、候诊,还得三四个小时才能见到医生,这对儿童来说非常不利,因为长时间高热不处理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情况发生。
误区四:不吃药只吊针
在门诊,医生常遇到一些家长主动要求给孩子吊针,说是吊了针孩子可以快点退烧。儿童发热原则上不给予吊针,因为感冒咳嗽80%-90%是感染病毒,使用抗生素治疗不仅无效,还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现在家长带孩子看病,动不动就要求医生给打吊针,以为这样能比口服退烧药来得快。其实,目前儿童口服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服用后30分钟就能起效,起效并不比打点滴慢,更重要的是这些口服退烧药副作用小,比较安全,而一些退烧针剂,可引起肠胃黏膜损伤,如果注射剂量过大,会使孩子出汗过多、体温迅速下降,易引起虚脱。事实上,抗生素本身就有副作用,注射次数多了,不仅让孩子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还可能出现免疫功能低下。
孩子发烧别急于用退烧药
孩子发烧千万不能“捂”。据广州市儿童医院统计,发烧患儿在该医院每天门诊量中所占比例很大,近来急诊科尤其是夜诊的发烧患儿更是明显增加。该医院急诊科主任严建江告诉记者,来看急诊的患儿很多体温都较高,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表现为39℃以上高热的很多。“孩子一发烧,家长就急着带孩子上医院。有的家长一个晚上带孩子跑四趟急诊。实际上,去医院不是最主要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发烧的患儿来讲,最重要的是护理。” 严建江说。如何做好感冒发烧患儿的护理?他介绍了三个要点。首先,发烧的患儿千万不能“捂”,有些家长以为给孩子“捂”出一身汗来,体温就能降下来了,事实上,越“捂”体温越高。所以,孩子发烧,第一时间要解开患儿的衣服来散热。其次,多给患儿喝水,以免因为高热造成脱水。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即温水擦浴,所用水温应微高于体温,主要擦洗患儿的手心、足心、腋下、腹股沟等处,但时间不宜长,防止再次受凉。严建江提醒患儿家长,酒精擦身降温的方法比较危险,现在儿童护理中已基本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用酒精擦身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容量下降,尤其是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家长掌握不好很容易令患儿休克。
超过38.5°c才需服用退烧药。很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就给孩子服用退热药。其实,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在许多情况下,发热是表示疾病过程发展的重要信号。当孩子体温超过38.5°c,才需采取退烧措施,比如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一般来讲,服药 30~60分钟后孩子就会退烧。但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服用阿斯匹林,小儿在病毒感染时服用阿斯匹林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这是一种急性进行性脑病,起病急,进展快。患儿常先有呕吐,继之发生烦躁、谵妄、昏迷、惊厥、去大脑强直、瞳孔散大、呼吸衰竭等,半数患儿有肝肿大,偶见黄疸。轻者2~3周内恢复,重者数日内死亡或遗留脑病后遗症。事实上,发烧患儿如无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可在家先服一般的儿童感冒药并协同用物理方法退烧,不必急于到医院就诊。当然,如果孩子发生高热伴有气促、抽搐、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时一定要去医院。
值得提醒的是,6个月以下小儿高热时,应及时就医,不宜在家服药治疗。
妥瑞氏综合症该如何治疗
妥瑞氏症,也称妥瑞氏综合症、吐雷氏症、吐雷氏综合症。此症是法国妥瑞(last nameJean-Nartub Charcot ,first name Gillies de la Tourette)医生于1885年提出的8个病例报告。此种患童会不自主动作,包括抽搐、眨眼睛、噘嘴巴、装鬼脸、脸部扭曲、耸肩膀、摇头晃脑;及不自 主出声,包括清喉咙、大叫或发类似「干」的怪声。约有百分之五十的患者会伴有注意力缺陷过动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叫我第一名》,叙述的就是患有妥 瑞症的男孩努力达到成为老师的梦想,并且克服病症的故事。
出现率
据估计在学童中约有1%--3%的儿童有妥瑞氏症,其中 约四分之一安置在特殊班级。男生多于女生(男女的比率约3:1)。通常在儿童期病发(发病时间约在7岁至11岁间)。有些抽搐症状到成人时,会受到控制, 换言之,有成人后其症状会减轻或消失(Zepf, 2002)。叶启斌医师的说法是:三分之一的患者到了青春期症状会消失;三分之一的患者会残留部分症状;另有三分之一会持续到成人。
诊断
虽然说并无法使用单一一个测验即可检测出一个人是否罹患妥瑞氏症,但是某些检验,例如:MRI,CT,EEG 以及血液测试皆可帮助医师将症状与妥瑞氏症类似的疾病排除。假如受检对象在其他的检查的结果都是阴性的,而此人长期以来一直有多重的动作型或声语型抽筋, 症状持续超过一年以上,则可以做出此人为妥瑞氏症患者之临床诊断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这个问题的看法,如果患者出现了上述的问题,那么就需要注意及时的咨询医生进行相应的治疗,这样才能够很好的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治疗,避免患者出现危险的情况发生,那么最后祝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孩子发烧应注意的十大事项
一.发烧是一种病。发烧本身不是疾病,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有发烧这个症状的疾病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从普通感冒,到严重的脓毒血症,都可能有会发烧。吃退烧药把体温降下来了,并不意味着孩子病就好了。
误区二.可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低烧可以是普通感冒,也可以是肺结核,高烧可以是幼儿急疹,也可以是脑膜炎。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但发烧时体温的高低和病情不是成正比的,相对于发烧的度数来说,孩子的精神反应对于病情的判断更有意义。
误区三.发烧要赶快退烧。发烧是人体对抗感染一个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有好处。对总体健康的孩子来说,在引起孩子明显不舒服之前(一般认为39°C)不需要给孩子降温。
误区四.发烧会烧坏脑子。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的体温中枢控制,发烧很少会超过41°C,所以发烧不会烧坏脑子,发烧然后脑子出了问题的有可能是脑膜炎引起的发烧,导致问题的是脑膜炎本身而不是发烧。体温超过41°C多半是因为中暑或者捂热导致孩子无法散热,前者比如把孩子忘在停在室外的车里。
误区五.发烧不用药不会退烧。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会有发烧,大多也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也会正常。每个孩子都要经历发烧,在现代药物产生之前人们都是靠自愈繁衍下来的。但大部分能自愈不等于就不需要用药,在烧得很难受时,退烧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有严重细菌感染时,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抗生素的使用由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误区六.吃了退烧药体温应该马上正常。退烧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到一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C,一般不是降到正常,退烧药持续的时间为4-8小时,药效过了体温还是可能再度上升。吃退烧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
误区七.退烧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孩子发烧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烧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热性惊厥主要发生在体温的变化阶段,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烧药不能预防抽筋。
误区八.孩子发烧了睡着了也要把他弄醒喂退烧药。退烧药的目的是让孩子更舒服,但既然孩子睡着了,他就基本感受不到不适,所以就不需要弄醒了喂退烧药,睡着了总比醒着舒服。
误区九.发烧了打吊瓶退烧快。吊瓶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不是针对退烧,儿科门诊需要输液的情况很少,点滴抗生素或者补液也不会比吃退烧药退烧更快。常用的“退烧针”赖氨比林,打进肌肉或血管退烧是比口服药快,但没有口服退烧药安全,12岁以下儿童还有发生瑞氏综合征的风险。需要退烧时首选口服退烧药。
误区十.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退烧。目前没有那种中药被证实能够退烧,包括藿香正气水覆肚脐,因为发烧本来就是很多自愈性疾病的症状,不能因为孩子退烧了就认为是这些药物起了作用。
孩子发烧勿触碰的误区
首先,发烧的患儿千万不能“捂”,有些家长以为给孩子“捂”出一身汗来,体温就能降下来了,事实上,越“捂”体温越高。所以,孩子发烧,第一时间要解开患儿的衣服来散热。其次,多给患儿喝水,以免因为高热造成脱水。同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即温水擦浴,所用水温应微高于体温,主要擦洗患儿的手心、足心、腋下、腹股沟等处,但时间不宜长,防止再次受凉。
酒精擦身降温的方法比较危险,现在儿童护理中已基本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用酒精擦身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容量下降,尤其是没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家长掌握不好很容易令患儿休克。
超过38.5°C才需服用退烧药。很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就给孩子服用退热药。其实,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在许多情况下,发热是表示疾病过程发展的重要信号。当孩子体温超过38.5°C,才需采取退烧措施,比如服用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一般来讲,服药30~60分钟后孩子就会退烧。但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服用阿斯匹林,小儿在病毒感染时服用阿斯匹林有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
这是一种急性进行性脑病,起病急,进展快。患儿常先有呕吐,继之发生烦躁、谵妄、昏迷、惊厥、去大脑强直、瞳孔散大、呼吸衰竭等,半数患儿有肝肿大,偶见黄疸。轻者2~3周内恢复,重者数日内死亡或遗留脑病后遗症。事实上,发烧患儿如无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可在家先服一般的儿童感冒药并协同用物理方法退烧,不必急于到医院就诊。当然,如果孩子发生高热伴有气促、抽搐、咳嗽、咽喉疼痛等症状时一定要去医院。
儿童发烧用药四大原则
医生表示儿童发烧要慎用退烧药,体温38.5℃以下不需用药。到底儿童发烧是不是该用药,如何用药,有没有什么准则呢?妇幼保健院儿科医生表示,儿童用退烧药要慎重,不能盲目用药,儿童发烧用药至少要遵循以下4点:
儿童发烧用药遵循四原则
一首先,孩子腋下温度如果在38.5℃以下,精神状态尚好,学习、工作未受影响,是没有必要用药的,可以试试用物理降温方法,包括洗温水澡或用温水浸过湿热的毛巾擦拭身体。
二其次,如果是普通发热建议只用1种药。可首选安全性高的退烧药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月以上的儿童及成人,合理使用安全性高,但过量使用可能造成肝脏损害。布洛芬有较强的退烧作用,会导致大量出汗,不适用于有脱水症状者,肾功能不好者也要慎用。
三此外,当只需要服2到3次退烧药症状就能缓解时,用一种药就好了。每增加一种药品,就会使吃错药的风险增加一倍。同时,一旦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很难鉴别是哪种药物导致的,会增大治疗的难度。退烧药起效的时间因人而异,一般0.5-2小时内见效。
四最后,高烧不退需要交替使用退烧药时注意时间。退烧药大约需要2小时才能达到有效治疗效果,如果2小时后体温仍然维持在38.5℃以上,可以理解为其中的一种药还不能有效退烧,这时可以试试和另一种药交替使用。
宝宝退烧药有哪些
退烧药有哪些?
常见的退烧药:口服:安乃近,尼美舒利,阿司匹林,布洛芬混悬液(美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栓剂:右旋布洛芬栓。中成药不推荐使用,因为退烧效果不如西药来得快速。
口服退烧药哪种较好?
1、安乃近和尼美舒利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毒副作用明显,有部分国家已经禁止使用。不建议使用
2、阿司匹林是一个超过百年的老药,疗效明确,但对于病毒性引起发烧的儿童服用阿司匹林容易引起瑞氏综合征,致死率高,在不确定是否是病毒性发烧,不能使用阿司匹林。不建议使用。
3、对乙酰氨基酚是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多数的小儿复方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所以在服用本品退烧时应禁止同时服用具有该成分的小儿感冒药,避免重复给药,药物过量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推荐使用
4、布洛芬混悬液,就是我们俗称:美林。是目前最常用的退烧药,其副作用相对对乙酰氨基酚要小。在感冒药中极少包含布洛芬成分,若服用布洛芬进行退烧,会处于正常药物剂量范围,可避免药物过量。推荐使用
如果发烧的宝宝喂不进去退烧药怎么办?
宝宝发烧有时候意识不清或惊厥抽搐,没办法炜药的话可以改用栓剂退烧药,比如右旋布洛芬栓剂,对乙酰氨基酚栓,塞进小儿的屁股即可。
哺乳期妈妈感冒了可以喂奶吗
哺乳期感冒应该怎么办?
如果哺乳期感冒并伴有发烧,应及时去医院医治,不要擅自用退烧药。另外多喝水,注意休息。
尽量选择单一成分的药品,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单成分的退烧药。不建议使用泰诺、白加黑和日夜百服宁之类的多成分复方感冒药。也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它有导致婴儿出现瑞氏综合征的危险。
哺乳期感冒了能吃药吗?
如果感冒了,不伴有发高烧时,产妇需多喝水,吃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服用感冒冲剂、板兰根冲剂等药物,同时最好有人帮助照看孩子,自己能有多点时间睡眠休息,照样可以哺乳孩子,由于接触孩子太近,可戴口罩的情况下喂奶。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自身带有一定的免疫力,不用过分担心传给孩子而不敢喂奶。如果感冒后伴有高烧,产妇不能很好地进食,十分不适,建议停止哺乳,应到医院就诊积极治疗。
宝宝发烧吃什么药
38.5℃以下物理降温在给小儿退热时,在38.5℃以下最好是选择物理降温,如多饮水、温水加酒精擦浴等所有的退烧药,如扑热息痛、复方阿司匹林等都含有咖啡因、非那西汀成分,有较大的副作用,婴幼儿的神经抑制机制尚未健全,高热时使用,易诱发惊厥,还会因大量出汗引起虚脱,甚至因血液中游离胆红素堆积而出现黄疸。同时对消化系统和肝肾功能也有损害,有的可能引起瑞氏综合征,造成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如果非需要用退烧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小儿常用的退烧药有布洛芬、来比林、百服宁、小儿退热栓等。也可以选用中药如柴胡、羚羊角、清热解毒口服液等,对小儿退烧效果也很好。
能不输液就不输,有的家长认为小儿感冒输液比服药退烧快,一到医院就要求医生给孩子输液,而且要求用抗生素。其实感冒大多为病毒感染,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作用。我们的原则是能吃药的不打针,能打针的不输液,因为输液有时会产生副作用。当服用抗病毒药物不能退热,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血液检查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出现支气管炎或肺炎时,可考虑使用抗生素。但无论用什么药物,都要注意剂量不得过大,服用时间不应过久;服药期间要多给孩子喝水,以利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小儿身体的毒害。
退烧药不要和碱性药同时服用,如小苏打、氨茶碱等,否则会降低退热的效果。孩子发烧,别急着降温首先别忙着退烧,而是要搞清楚孩子发烧的原因。发烧不是一种疾病,它就像是身体的一个警钟,提醒你身体内部出现异常情况。同时,发烧也是我们身体对付致病微生物的一种防御措施,从某种程度来讲,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有利于病原体的清除。所以如果孩子不是高烧,就不要急于马上退烧,否则会掩藏真正的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