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鼠疫的典型症状

鼠疫的典型症状

感染鼠疫的三大类型的主要症状

(1)腺鼠疫的主要症状:腺鼠疫是由传染性跳蚤咬伤造成的最常见的鼠疫类型,是鼠疫临床上最多见的病型。鼠疫菌通过咬伤部位进入皮肤并通过淋巴系统到达最近的淋巴结。由于鼠疫菌将在此处大量繁殖,淋巴结因此变得红肿。肿胀的淋巴结被称为“腹股沟淋巴结炎”,剧烈疼痛,非常痛苦,并且会在感染晚期作为开放性溃疡化脓。

(2)肺鼠疫的主要症状:肺鼠疫是鼠疫的最致命和极少见的类型。通常肺鼠疫是由最初腺鼠疫晚期感染的继发性传播引起的。原发性肺鼠疫是由吸入烟雾状传染性飞沫造成的,并可在没有跳蚤或动物卷入的情况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具有极高的病死率。

(3)败血型鼠疫的主要症状:败血性鼠疫在感染直接通过血流传播时发生,但无“腹股沟淋巴结炎”的迹象。也是临床上最严重的病型之一,病人有极度明显的全身反应,恶寒,高热,剧烈头痛,狂躁,谵语,神志不清,心音微弱,血压下降,时有血尿、血便或血性呕吐物,进而发生感染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并发症,不及时抢救1-3天便可死亡。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因呼吸困难,缺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死后皮肤呈黑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鼠疫有哪些症状

鼠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3天,曾接受预防注射者,则潜伏期延长至9至12天;机体抵抗力弱,而病菌毒力特强者,潜伏期可缩短至数小时。临床上主要有轻型、腺型、肺型及败血型等类型,除轻型外,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似。

全身中毒症状:起病急,以畏寒或者寒战发热等开始,体温迅速上升至39度至40度,头痛及四肢疼痛剧烈,有时有恶心、呕吐等,病人意识迅速模糊,表情惊惶,言语含糊,颜面和眼结膜极度充血,步态蹒跚如酒醉状。此时病人极度衰竭,脉博与呼吸加速,脉律不规则,血压下降,肝脾肿大。有时皮肤、粘膜出现瘀血或皮下出血,鼻出血、尿血、胃肠道出血等。

肺鼠疫多由腺鼠疫血行播散引起,少数为原发性吸入性肺鼠疫。咳痰为脓血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发绀。肺部体征少,可有少量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体征与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为本病之特征,如抢救不及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多死于休克及呼吸衰竭。因病死后全身皮肤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鼠疫的基本类型和症状表现

肺鼠疫

是最严重的一型,病死率极高。该型起病急骤,发展迅速,除严重中毒症状外,在起病24~36小时内出现剧烈胸痛、咳嗽、咯大量泡沫血痰或鲜红色痰;呼吸急促,并迅速呈现呼吸困难和紫绀;肺部可闻及少量散在湿罗音、可出现胸膜摩擦音;胸部X线呈支气管炎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极不一致。如抢救不及时,多于2-3日内,因心力衰竭,出血而死亡。

腺鼠疫

占85~90%。除全身中毒症状外,以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因下肢被蚤咬机会较多,故腹股沟淋巴结炎最多见,约占70%;其次为腋下,颈及颌下。也可几个部位淋巴结同时受累。局部淋巴结起病即肿痛,病后第2~3天症状迅速加剧,红、肿、热、痛并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块,剧烈触痛,病人处于强迫体位。4~5日后淋巴结化脓溃破,随之病情缓解。部分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用抗生素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5~10%。

败血型鼠疫

又称暴发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原发型鼠疫因免疫功能差,菌量多,毒力强,所以发展极速。常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皮肤粘膜出血、鼻衄、呕吐、便血或血尿、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很少超过3天。病死率高达100%。因皮肤广泛出血、瘀斑、紫绀、坏死,故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由肺鼠疫、腺鼠疫发展而来,症状轻重不一。

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其他少见类型

1、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2、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型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眼型病菌侵入眼结膜,致化脓性结膜炎。

4、肠炎型除全身中毒症状外,有腹泻及粘液血样便,并有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粪便可检出病菌。

5、咽喉型为隐性感染。无症状,但从鼻咽部可分离出鼠疫杆菌。见于预防接种者。

鼠疫的危害

鼠疫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易在人群中造成流行,患者死亡率极高,曾在人类历史上造成极大的危害,导致死亡总人数超过2亿。

鼠疫传染性强,病死率高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由于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曾给人类造成极大的危害。远在二千年以前,人类文字即有鼠疫记载。世界性鼠疫大流行,历史上记载过三次,第一次发生在6世纪,首先在地中海附近地区流行,几乎遍及所有国家,前后持续50年,死亡人口达1亿之多;第二次发生于14世纪,当时称之为“黑死病”,波及整个欧洲、亚洲和非洲北部,前后延续15年,约造成4000万人死亡,使欧洲人口减少约有三分之一;第三次发生于18世纪末至 19世纪初,波及32个国家,死亡人数也不在少数。自20世纪40年代后,较小范围的鼠疫流行仍不断发生,有些国家仍有大片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而有些战争狂徒,不择手段地研究并使用鼠疫杆菌等生化武器来对付敌方,人为地造成鼠疫的流行。

中毒症状十分明显

染上鼠疫者,在患病的过程中,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谵语,全身中毒症状十分明显,医救不及,迅速大批死亡。

细菌在消化道繁殖,形成人体血栓

鼠疫具有自然疫源性,一般先流行于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常借蚤类为媒介而传染于人,首先呈散发性发病,继则流行成疫。鼠疫杆菌在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但在阴湿处、低温及有机物内生存时间较长,在脓液和痰中可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存活数周,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可在尸体内存活数月;在蚤类粪中可活至一个月,故易于造成流行。这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不依赖人而长期在啮齿动物中生存,人进入疫区与传播媒介或染病的动物接触后被感染。已发现数十种蚤类具有传播鼠疫的能力。由于蚤的前胃有逆生的角质棘状突起,当蚤吸入含菌血后,细菌即在消化道繁殖,形成血栓,当它再叮咬人时,吸进的血液遇阻反流,病菌随即而侵入人体。人对鼠疫无天然免疫力,不分种族、性别及年龄均易感。

皮肤损害、全身感染、败血症

鼠疫杆菌侵入人体后,偶或在局部形成皮肤损害,形成民间所谓鼠疫性脓疱,但一般不留痕迹。病原菌大多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剧烈的炎性反应,成为第一级原发性淋巴结炎,其附近的淋巴结也可受累,但炎性反应较轻,称第二级原发性淋巴结炎。若病变仅局限于淋巴结,即成为腺鼠疫。重症者,病原菌自此侵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成为继发性败血症。感染更严重者,病菌直接侵入血循环成为原发性败血型鼠疫。如病原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则成为原发性肺鼠疫,并由此可继发败血症。败血型鼠疫也可引起继发性淋巴结炎和继发性肺炎。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50%~90%、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70%~100%、败血型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100%。应紧急处理,明确诊断,联合用药及对症治疗。

宫寒典型症状

1、发胖

宫寒者的一表现是浑身发胖,并伴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月经过少、不排卵等症状。子宫热量不足,为了维护自身的生理机能,脂肪就充当起“护宫使者”,子宫越冷身体就越需要囤积脂肪,从而引起发胖。

2、月经异常

经前小腹有坠胀感,并出现白带增多、腰酸或痛、两乳胀痛等现象,少数有反胃、作呕反应;行经腹痛,小腹发凉,月经色黑有血块,个别女性痛经达到难以忍受之程度。

3、下腹寒冷

有时作痛,经期有时错后,色淡而量少,精神较差,平时腰酸腿软,小便较多,月经量少,性欲减退,舌质淡苔白,脉沉。真阳不足的则腰酸如折,面色黯黄,自觉下腹部不暖,四肢不温,主要脚冷而疲软,口淡而无味,喜食辛燥,月经略有错后,有白带,小便频或失禁,舌质淡,苔白腻而滑,脉沉弱。

痔疮的典型症状

1.内痔疮

初期内痔以无痛性便血为主,痔核较小,质柔软,便血为手纸带血或是滴血,无疼痛,颜色以鲜红为主;中期内痔痔核较大隆起,质柔软,便时痔核脱出于肛外,便后能自行回纳,出血或多或少,肛门坠涨瘙痒;后期内痔痔核更大,质地较硬,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至行走、咳嗽、喷嚏、或站立时也会脱出,不能自行回纳,会发生嵌顿,疼痛难忍。

2.外痔疮

外痔,位于齿线以下,其主要症状为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根据其发展过程,可分为赘皮外痔、静脉出张性外痔和血栓性外痔等。炎性外痔主要表现为肛缘皮肤皱襞突起,红肿热痛,排便时疼痛加重,并有少量分泌物。

出血热表现症状

1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即接触病死动物(鼠类)和病人的尸体,以及感染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粘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出血热早期症状:起病急、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在躯干和肩部出现紫红色的斑丘疹,少尿、无尿,谵妄、昏迷等

2.出血热是一种由虫媒病毒引起的一组疾病的统称。顾名思义,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出血。我国有两种出血热,一种是蜱传的新疆出血热,一种是鼠传的流行性出血热。美国的鹿鼠、欧洲的棕背平等也传播不同的出血热。

在我国多见的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类型又分为主要由野鼠(黑线姬鼠等)传播的姬鼠型、主要由家鼠传播的家鼠型,前者相对症状重者多,病死率高。日本人在侵华战争中因本病死亡人数大概是3000人以上(发病1万余人,病死率相当高),其称孙吴热、虎林热等。

流行性出血热症状早期不典型,与感冒很象,不易诊断,应结合季节及是否疫区、接触史等判断。典型症状是三红、三痛,酗酒状貌,是“出血”的表现,详细就不说了。至于肾损伤的指标,什么少尿、多尿的,让临床医生诊断去。

鼠疫危害

中毒症状十分明显

染上鼠疫者,在患病的过程中,出现淋巴结肿大、发热、谵语,全身中毒症状十分明显,医救不及,迅速大批死亡。

细菌在消化道繁殖,形成人体血栓

鼠疫具有自然疫源性,一般先流行于鼠类及其他啮齿动物,常借蚤类为媒介而传染于人,首先呈散发性发病,继则流行成疫。鼠疫杆菌在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对光、热、干燥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但在阴湿处、低温及有机物内生存时间较长,在脓液和痰中可存活10~20天,尸体内可存活数周,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可在尸体内存活数月;在蚤类粪中可活至一个月,故易于造成流行。这种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不依赖人而长期在啮齿动物中生存,人进入疫区与传播媒介或染病的动物接触后被感染。已发现数十种蚤类具有传播鼠疫的能力。由于蚤的前胃有逆生的角质棘状突起,当蚤吸入含菌血后,细菌即在消化道繁殖,形成血栓,当它再叮咬人时,吸进的血液遇阻反流,病菌随即而侵入人体。人对鼠疫无天然免疫力,不分种族、性别及年龄均易感。

皮肤损害、全身感染、败血症

鼠疫杆菌侵入人体后,偶或在局部形成皮肤损害,形成民间所谓鼠疫性脓疱,但一般不留痕迹。病原菌大多经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剧烈的炎性反应,成为第一级原发性淋巴结炎,其附近的淋巴结也可受累,但炎性反应较轻,称第二级原发性淋巴结炎。若病变仅局限于淋巴结,即成为腺鼠疫。重症者,病原菌自此侵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成为继发性败血症。感染更严重者,病菌直接侵入血循环成为原发性败血型鼠疫。如病原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则成为原发性肺鼠疫,并由此可继发败血症。败血型鼠疫也可引起继发性淋巴结炎和继发性肺炎。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50%~90%、肺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70%~100%、败血型鼠疫的病死率可高达100%。应紧急处理,明确诊断,联合用药及对症治疗。

疾病之所以会带来危害,是因为我们在治疗的路程上耽误了救治时间。上述的内容介绍就是说的鼠疫会带来哪些危害的讲解,你了解了吗?专家提示,鼠疫还是以预防为主,毕竟这种疾病,目前来说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供我们应用。

鼠疫的传播途径

(一)传染源

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间流行前,一般先在鼠间流行。鼠间鼠疫传染源(储存宿主)有野鼠、地鼠、狐、狼、猫、豹等,其中黄鼠属和旱獭属最重要。家鼠中的黄胸鼠、褐家鼠和黑家鼠是人间鼠疫重要传染源。各型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性鼠疫早期的血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吸血时才起传染源作用。

(二)传播途径

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当鼠蚤吸取含病菌的鼠血后,细菌在蚤胃大量繁殖,形成菌栓堵塞前胃,当蚤再吸入血时,病菌随吸进之血反吐,注入动物或人体内。蚤粪也含有鼠疫杆菌,可因搔痒进入皮内。此种“鼠→蚤→人”的传播方式是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少数可因直播接触病人的痰液、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

肺鼠疫患者可借飞沫传播,造成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三)人群易感性人群

对鼠疫普遍易感,无性别年龄差别。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预防接种可获一定免疫力。

(四)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 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相关推荐

登革热的新型疫苗

登革热I型病毒的抗原植入麻疹疫苗的变异体中,并以此作为疫苗注射到老鼠体内,同时再给老鼠注射登革热病毒。结果显示,这种新疫苗能够长时间、有效地促成老鼠体内抗体的生成,从而破坏登革热病毒。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新一期的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被忽视的热带病》杂志上。 公报说,麻疹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为安全有效的疫苗,世界卫生组织正向各国推广这种疫苗,如果以它为直接载体研制登革热疫苗,将有望开发出能够同时预防麻疹和登革热的“双效疫苗”。 据参与这项研究的弗雷德里克·唐吉介绍,登革热共有四种类型,科研人员的最终目

怎么预防出血热感染

一、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1、灭鼠。灭鼠应在本病流行前1~2个月进行。 2、禁止养猫。猫能将野鼠的出血热病毒传播给人。 3、灭螨,防螨。(1)一般有螨类活动的泥地,用1%~2%敌敌畏喷洒,也可将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l%溶液喷洒地面;(2)铺草用1%~2%敌敌畏溶液喷洒,晒干后用;病人用过的铺草要焚烧;(3)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 4、要做好出血热疫苗的接种。目前我国所使用的三种灭活疫苗,在出血热疫情高发区进行大面积接种,经现场观察和流行病学调查,近期和中期保护率达到95%以上,接种后可

心绞痛的典型与非典型症状

这要从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方面进行描述: ①其疼痛的部位以胸骨后(中下段)最常见占60%左右,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和左臂内侧; ②胸痛性质难以准确描述。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常诉胸部有压迫感、紧张感、阻塞样窒息感; ③可有诱因。劳累、情绪激动、受寒、便秘等都可诱发心绞痛,特别是饭后,气候寒冷或刮风天气仍在外面活动时,容易引起胸痛发作; ④胸痛持续时间短暂。心绞痛的胸痛一般持续3~5分钟就会自行缓解,时间短暂。很少见到持续半小时以上的心绞痛,除非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 ⑤胸痛发作位置具有

抑郁症的典型症状

1、抑郁症患者经常会出现消极悲观的心理: 抑郁症患者内心十分痛苦、悲观、绝望,感到生活是负担,不值得留恋,以死求解脱,可产生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那么抑郁症的早期症状到底有哪些呢,大家要继续看哦。 2、抑郁症患者经常会出现自我评价过低的情况: 抑郁症病人往往过分贬低自己的能力,以批判、消极和否定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现在、过去和将来,这也不行,那也不对,抑郁症患者会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前途一片黑暗。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无价值感、无助感,严重时可出现自罪、疑病观念。 3、丧失兴趣是抑郁症病人常见症状之一:

胃痛典型的症状

古人云,十人九胃病,说明自古以来胃病都是很常见很普及的一种疾病。胃痛的种类很多,包括各种急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等。胃痛的临床症状很多,形式多样,虽然同为胃病,但是每个人的症状都不相同。胃痛的临床表现如下: 1)疼痛。这是胃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导致隐痛的原因很多,表现形式也复杂。病因包括受寒、气滞、血瘀等,表现形式有隐痛、刺痛、绞痛。 2)气胀。这也是胃痛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脾胃运化失职,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会导致胃内的气体不能及时、不能正常排出,从而导致气胀。 3)食胀。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

心绞痛的典型与非典型症状

区分真假心绞痛是急诊科临床工作当中随时面对的问题,有一句话说的好,“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当然,如果不是心绞痛却被误认为是,也会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所以有必要学会识别真假心绞痛。 典型的心绞痛: 这要从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诱因、持续时间、缓解方式等方面进行描述: ①其疼痛的部位以胸骨后(中下段)最常见占60%左右,疼痛常放射至左肩和左臂内侧; ②胸痛性质难以准确描述。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常诉胸部有压迫感、紧张感、阻塞样窒息感; ③可有诱因。劳累、情绪激动、受寒、便秘等都可诱发心绞痛,特别是饭后,气

抽动症典型的症状

1、患儿会出现突然的、快速的、不自主的、重复的肌肉抽动,开始的时候抽动症状比较轻,通常是以眼、面肌开始抽动,然后抽动的症状逐渐加重,牵涉的部位更广,从头部发展到颈、上肢、躯于和下肢,形成多部位的抽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可能出现各种难以克制的的抽动,如,脚踢、下蹲、走路旋转等。 2、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不但很难与社会适应,甚至以后还会出现

脚气的典型症状

1.水疱型:多发生在夏季,表现为趾间、足缘、足底出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疏散或成群分布,疱壁较厚,内容清澈,不易破裂,相互融合形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见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剧烈瘙痒。 2.糜烂型:表现为局部表皮角质层浸软发白。由于走动时不断摩擦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严重者趾缝间、趾腹与足底交界处皮肤均可累及,瘙痒剧烈,多发于第3、4、5趾缝间。常见于多汗者。 3.鳞屑角化型:症状是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脚趾增厚、粗糙、脱屑,鳞屑成片状或小点状,反复脱落。

甲亢的典型症状

甲亢就是甲状腺功能亢进,是现在很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不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了患者的外在形象,但是,经过对这种疾病的调查,现在好多人还是不太了解,下面我们来看看专家对甲亢症状的讲解。 1、神经系统 日常生活中,男性甲亢患者通常会表现为神经过敏、紧张多虑、失眠及思想不集中等神经或精神症状。 2、消化系统方面 由于甲亢患者的食欲表现亢进,导致甲亢患者多食且消瘦,甲亢的症状可并伴有各种消化系统不良的症状,如腹泻、厌食等。 3、生殖系统 一般情况下,女性甲亢患者常会出现月经减少或闭经,而男

唇裂的典型症状

(一)唇裂按裂隙部位可分为: 1.单侧唇裂 分为不完全型和完全型。 2.双侧唇裂 不完全型,完全型和混合型即一侧完全一则不完全型。 (二)按裂隙程度分为: Ⅰ度 唇裂只限于红唇裂开; Ⅱ度 唇裂为上唇部分裂,未裂至鼻底,浅Ⅱ度为裂隙未超过唇高的1/2;深Ⅱ度为裂隙超过唇高的1/2; Ⅲ度 唇裂为上唇,鼻底完全裂开; 隐裂 指皮肤,粘膜虽然未裂开,但缺少肌层。 【临床表现】 唇裂的主要表现为上唇部裂开,根据裂隙的部位和裂开的程度可分为三度。 1.一度唇裂仅为红唇裂开。 2.二度为裂隙超过红唇但未达鼻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