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蔻的植物形态
白豆蔻的植物形态
茎丛生,株高3米,茎基叶鞘绿色。叶片卵状披针形,长约60厘米,宽12厘米,顶端尾尖,两面光滑无毛,近无柄;叶舌圆形,长7-10毫米;叶鞘口及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自近茎基处的根茎上发出,圆柱形,稀为圆锥形,长8-11厘米,宽4-5厘米,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厘米,麦秆黄色,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小苞片管状,一侧开裂;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外被长柔毛,顶端具三齿,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裂片白色,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5毫米;唇瓣椭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1.2厘米,中央黄色,内凹,边黄褐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弯,药隔附属体三裂,长约3毫米;子房被长柔毛。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6毫米,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有7-9条浅槽及若干略隆起的纵线条,顶端及基部有黄色粗毛,果皮木质,易开裂为三瓣;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约3-4毫米,暗棕色,种沟浅,有芳香味。花期:5月;果期:6-8月。
百扣和白蔻有何区别
一、豆蔻和白蔻是同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果实,是不同的叫法。豆蔻又名白豆蔻、多骨、壳蔻、白蔻、圆豆蔻、扣米等。二、白豆蔻含有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a-及 r- 松油烯、a-及B-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气味苦香,味道辛凉微苦,烹调中可去异味、增辛香。三、白豆蔻的烹调用途:1、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用于配制各种卤汤及供制卤猪肉、烧鸡之用。2、白豆蔻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
豆蔻的形态
株高达3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50-65厘米,宽6-9厘米,顶端渐尖,并有一短尖头,基部渐狭,两边不对称,边缘被毛,两面均无毛或稀可于叶背被极疏的粗毛;叶柄长1.5-2厘米;叶舌长5-8毫米,外被粗毛。
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达20厘米,花序轴淡绿色,被粗毛,小花梗长约3毫米;小苞片乳白色,阔椭圆形,长约3.5厘米,基部被粗毛,向上逐渐减少至无毛;花萼钟状,长2-2.5厘米,顶端不规则齿裂,复又一侧开裂,具缘毛或无,外被毛;花冠管长约8毫米,花冠裂片边缘稍内卷,具缘毛;无侧生退化雄蕊;唇瓣三角状卵形,长3.5-4厘米,顶端微2裂,具自中央向边缘放射的彩色条纹;子房被毛,直径约5毫米;腺体长1.5毫米;花药室长1.2-1.5厘米。果球形,直径约3厘米,熟时金黄色。花期:4-6月;果期:5-8月。[2]
(1)原豆蔻:果皮横切面: 外果皮为1列扁长方形薄壁细胞。中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长圆形,内侧有外韧型维管束。维管束外侧为纤维束,呈半月形,维管束间有1~4列石细胞断续成带,石细胞类方形或类圆形,壁孔明显。内果皮为1列长方形薄壁细胞,排列整齐。种子横切面: 种子表皮为1列径向延长的细胞,长40~90μm,宽10~40μm,壁较厚,外被透明角质层,下皮为1~2列薄壁细胞,充满棕色色素。油细胞1列,较大,类长方形,径向60~80μm,切向40~100μm,排列整齐。其内色素层为2~4列充满色素的薄壁细胞。内种皮为1列较小的类长方形石细胞,内壁特厚,胞腔偏于外侧,含类圆形硅质块。外胚乳细胞充满细小淀粉粒,并含少数细小草酸钙棱晶; 内胚乳及胚细胞中含细小糊粉粒。
(2)印尼白蔻:白豆蔻之名始见于唐《本草拾遗》 缩砂密项下 : “缩砂密,似白豆蔻子”。[3] 外果皮细胞较大,长20~40μm,宽约12μm; 中果皮薄壁组织较厚,石细胞壁较薄。种皮表皮细胞较小,长12~40μm,宽8~20μm;油细胞长方形,排列整齐,长60~100μm,宽60~80μm。
白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白豆蔻为姜科草本植物白豆蔻或者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呈类球形,直径1.2至1.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色。
白豆蔻的性味:辛,温。归经:归肺、脾、胃经。
白豆蔻能够促进胃液分泌,有健胃,止呕,抗结核,抑菌,平喘等作用。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肚胀痛,食积不消。
白豆蔻可止寒呕,功偏中下之二焦。白蔻辛温治反胃,散寒燥湿谷食进。能去障翳解酒醉,温中止呕最适宜。
肉豆蔻的形态
小乔木;幼枝细长。叶近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侧脉8-10对;叶柄长7-10毫米。
雄花序长1-3厘米,无毛,着花3-20,稀1-2,小花长4-5毫米;花 被裂片3(-4),三角状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绒毛;花药9-12枚,线形,长约雄蕊柱的一半;雌花序较雄花序为长;总梗粗壮、着花1-2朵;花长6毫米,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绒毛;花梗长于雌花;小苞片着生在花被基部,脱落后残存通常为环形的疤痕;子房椭圆形,外面密被锈色绒毛,花柱极短,柱头先端2裂。
果通常单生,具短柄,有时具残存的花被片;假种皮红色,至基部撕裂;种子卵珠形;子叶短,蜷曲,基部连合。[
白豆蔻的植物形态
茎丛生,株高3米,茎基叶鞘绿色。叶片卵状披针形,长约60厘米,宽12厘米, 顶端尾尖,两面光滑无毛,近无柄;叶舌圆形,长7-10毫米;叶鞘口及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自近茎基处的根茎上发出,圆柱形,稀为圆锥形,长8-11厘米,宽4-5厘米,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长3.5-4厘米,麦秆黄色,具明显的方格状网纹;小苞片管状,一侧开裂;花萼管状,白色微透红,外被长柔毛,顶端具三齿,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裂片白色,长椭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5毫米;唇瓣椭圆形,长约1.5厘米,宽约1.2厘米,中央黄色,内凹,边黄褐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弯,药隔附属体三裂,长约3毫米;子房被长柔毛。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6毫米,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有7-9条浅槽及若干略隆起的纵线条,顶端及基部有黄色粗毛,果皮木质,易开裂为三瓣;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约3-4毫米,暗棕色,种沟浅,有芳香味。花期:5月;果期:6-8月。
黄豆的植物形态
大豆为豆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高60-180cm。
茎粗壮,密生褐色长硬毛。
叶柄长,密生黄色长硬毛;托叶小,披针形;三出复叶,顶生小叶菱状卵形,长7-13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
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有毛;花萼钏状,萼齿5,披针形,下面1齿最长,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冠小,白色或淡紫色,稍较萼长;旗瓣先端微凹,翼瓣具1耳,龙骨瓣镰形;雄蕊10,二体;子房线形,被毛。荚果带状长圆形,略弯,下垂,黄绿色,密生黄色长硬毛。
种子2-5颗,黄绿色或黑色,卵形至近球形,长约1cm。
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白豆蔻能不能泡水喝
简单的给大家说一下这个白豆蔻是什么东西,白豆蔻其实是一种姜科植物的果实,这种果实的作用是比较多的,并且对人们的帮助也是挺大的。白豆蔻的性质是比较温和的,对多数人来说都是适合食用的。白豆蔻可以直接用来泡水喝,这样可以帮助胃消化,可以让一些有胃病的人更加的舒服。
白豆蔻所带有的作用都是对人体有所帮助的,主要看大家懂不懂得去利用它而已。除了可以帮助胃部的不是之外,还可以让肺部可脾可以更好的进行调整,这样的作用是很好的。
白豆蔻(拉丁学名:cardamom)为姜科植物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越南、泰国等地,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原植物生于气候温暖潮湿,富含腐殖质的林下,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临床用名白豆蔻。
药用价值
药材炮制
拣净杂质,筛去皮屑,打碎,或剥去果壳,取仁打碎用。《纲目》:"白豆蔻入药去皮炒用。"
药理功效
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主要成分:含挥发油,其中有d-龙脑、d-樟脑、葎草烯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a-及r-松油烯、a-及B-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醛、葛缕酮、松油烯-4-醇、香桧烯等。
气味:(仁)辛、大温、无毒。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行气,暖胃,消食,宽中。治气滞,食滞,胸闷,腹胀,噫气,噎膈,吐逆,反胃,疟疾。《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白豆蔻消食法
取3克白豆蔻,用保温杯泡水饮服,可治吃生冷果品弓起的伤食。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白豆蔻能不能泡水喝的资料,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明白这个白豆蔻的一些作用。我们对于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可以抽时间去学习关于这些物质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在利用它们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发挥它们的作用。
草果药:祛湿理气,善于消化
别名: 豆蔻(植物名实图考),疏穗姜花(中国高等植物图鉴)。野姜、独叶台、四合红、草果(《云南中草药》)。
来源
为姜科植物草果药的果实。
植物形态
草果药,又名:良姜花(《滇南本草图谱》),野姜花。
多年生草本。高至1米以上。根茎块状。茎直立,粗壮。叶2列,无柄。叶鞘管状,长达15厘米;叶舌长2.5厘米,卵状三角形,边缘红色;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先端短渐尖,基部楔形,边缘略呈波状。穗状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苞片长椭圆形,长约2.5厘米,钝头,两侧内卷,淡绿黄色;小苞片1枚,形同苞片;萼筒管状,长3.5厘米;花冠管长约为萼筒之2倍或不及,裂片瓦覆,反折,线状倒披针形,淡黄白色;侧生退化雄蕊狭长。
花瓣状,长约3.5厘米;唇瓣与两侧者等长,匙状倒卵形,深2裂,有瓣爪,白色,基部染红色;花丝管状,橙红色。花药狭长,橙红色,背着;子房下位,花柱从二药间穿过,柱头膨大。蒴果扁球形,径约2.5厘米,具不明显的3棱。种子卵形,红色,长约4毫米。花期6~7月。果实10~11月成熟。
生于山坡阴湿处。分布四川、云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茎(土良姜)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分类: 姜目, 姜科,姜花属。
性味
《滇南本草》:"性大温,味辛微苦。"
功用主治
温胃,燥湿,理气,消食。治胃
①《滇南本草》:"宽中理气,消胸膈膨胀,开胃消宿食。"
②《云南中草药》:"温胃散寒,燥湿,治胃寒痛,消化不良,疟疾。"
③《昆明民间常用草药》:"散寒止痛,宽中理气。治胃寒疼痛,呕吐,寒疝气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选方
治九种胃气疼痛,面寒疼,痞块疼痛:草果药(新瓦焙)二两,木香三钱。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热烧酒服。(《滇南本草》)
豆蔻的介绍
豆蔻《中国药典》收载的草药,草药来源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产岭南。高丈许,外形像芭蕉,叶大,披针形,花淡黄色,秋季结实,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可入药,有香味。可用于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生于山沟阴湿处,我国多栽培于树荫下。海南、云南、广西有栽培。原产于印度尼西亚。
豆蔻有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几种。草豆蔻又名草蔻、草蔻仁、假麻树、偶子,辛辣芳香,性质温和;白豆蔻又称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皮色黄白,具有油性,辣而香气柔和;红豆蔻也叫红豆、红蔻(《本草述钩元》),良姜子(《广西中药志》),颜色深红,有辣味和浓烈的香气。另有肉豆蔻,又名迦拘勒(《本草拾遗》)、豆蔻(《续传信方》)、肉果(《本草纲目》),为肉豆蔻科常绿乔木植物果实,性状相近,常被归为豆蔻类,实有不同。
直至《中国药典》 ( 1985 年版) , 根据市场实际使用豆蔻品 种, 确 定 了 白 豆 蔻 A. kravanh 和 爪 哇 白 豆 蔻 A.compactum 为豆蔻的法定来源种。
豆蔻 白蔻 白豆蔻 草豆蔻的区别
豆蔻与草豆蔻都属土产,分别是两种姜科植物的种子,惟有肉豆蔻是舶来品,原产东南亚,是常绿乔木的果仁。豆蔻,又名白豆蔻,气味苦香,味道辛凉微苦,烹调中可去异味、增辛香,常用于卤水以及火锅等;草豆蔻,也是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去膻腥味、怪味,为菜肴提香。在烹饪中可与豆蔻同用或代用。 【英文名】 FRUCTUS AMOMI ROTUNDUS 【别名】圆豆蔻、白豆蔻、紫蔻、十开蔻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干燥成熟果实。按产地不同分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制法】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肉豆蔻的形态
小乔木;幼枝细长。叶近革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两面无毛;侧脉8-10对;叶柄长7-10毫米。
雄花序长1-3厘米,无毛,着花3-20,稀1-2,小花长4-5毫米;花被裂片3(-4),三角状卵形,外面密被灰褐色绒毛;花药9-12枚,线形,长约雄蕊柱的一半;雌花序较雄花序为长;总梗粗壮、着花1-2朵;花长6毫米,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3,外面密被微绒毛;花梗长于雌花;小苞片着生在花被基部,脱落后残存通常为环形的疤痕;子房椭圆形,外面密被锈色绒毛,花柱极短,柱头先端2裂。
果通常单生,具短柄,有时具残存的花被片;假种皮红色,至基部撕裂;种子卵珠形;子叶短,蜷曲,基部连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