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运动障碍怎么治疗呢
突发性运动障碍怎么治疗呢
1.痛性运动障碍。见于 癔症。
2.间歇性运动障碍。见于血管性病变,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运动中肌肉不能得到相应的血液供应,因而发生运动障碍,休息或暂停运动后又可改善。
3.职业性运动障碍。属于职业性 精神官能症。由于心理因素,患者一从事其职业所要求的运动时,就会出现 肌肉痉挛或无力,以至不能运动或运动障碍,停止该种运动或做其他运动时则无运动障碍。
4.面-口运动障碍。是一种专门累及面部肌肉的 迟发型运动障碍,多有药物引起。
5.迟发性运动障碍。面颊,口及颈部肌肉不自主的.典型的重复运动,主要有长期服用精神松弛剂, 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常见于老年人,停药后可能长时间仍不能缓解。
6.运动传导通路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包括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和 下运动神经元引起的运动障碍。
7.椎体外系统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患者肌张力增高,全身肌肉僵硬,故运动笨拙,精细运动困难,行走缓慢,步态慌张,表情呆板。常见于帕金森氏病或 帕金森综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
8.肌肉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 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等。
9.骨骼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
10.与情绪紧张引起的运动障碍。通常在睡眠时消失。
首先要鉴别是器质性还是功能性 瘫痪。对功能性 瘫痪需暗示治疗,并配合针刺疗法,物理治疗等。对器质性 瘫痪在明确诊断后进行病因治疗。当有呼吸肌 瘫痪出现呼吸困难时需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咽部肌肉 瘫痪出现吞咽困难时下鼻管鼻饲以维持营养。 瘫痪的恢复期应进行针灸、理疗、神经细胞活化剂、维生素 B族药等综合治疗。以及康复治疗。对 不自主运动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可配合镇静药和肌肉松弛药。对癫痫患者采用适当的抗癫痫药以控制发作。
以上就是突发性运动障碍怎么治疗呢?做出的详细解答。突发性的运动障碍,首先要查明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运动障碍,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系统的治疗方法,才能帮助患者尽早脱离不能运动的苦海,希望以上的信息能给患者朋友们带来帮助。
迟发性运动障碍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多见于长期(1年以上)大剂量服用阻滞多巴胺能受体,或与之结合的抗精神病药,尤其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奋乃静,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等,可引起TD 。某些多巴胺药物如左旋多巴、美多巴、帕金宁,安定剂也可引起类似TD不自主运动。偶见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PD药、抗癫痫药和抗组胺药患者,减量或停药易发生。
相关因素包括:
①年龄、性别因素:年老者易发生,不易恢复,女性多于男性;
②脑病变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易发生,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TD发病年龄早,发生率高;
③药物因素:药物剂量及治疗持续时间与TD发生有关,多见于治疗早期发生Parkinson综合征患者。
二、发病机制
造成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不清,中枢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是一种学说。也有报道提出GABA能系功能减退、自由基产生的神经毒性、抗精神病药对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等学说。
一般认为长期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吩噻嗪类及丁酰苯类等,可长期阻滞突触后多巴胺受体(DR),使突触前多巴胺(DA)合成及释放反馈性增加,突触后DR对DA反应敏感性增强,产生DR超敏,处于去神经增敏状态(denervation hypersensitivity),生理剂量的DA可引起运动障碍,与用左旋多巴或停用抗精神病药后往往诱发或使症状加重相符,也支持利舍平可减轻TD症状,氟哌啶醇可暂时掩盖症状,DA增效剂可使症状恶化等。
病理改变:尸体解剖显示黑质及尾状核细胞退行性变和萎缩。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饮食保健知识
一、迟发性运动障碍病人日常护理
(1)向病人提供生活支持,包括洗漱、大小便、饮食、坐轮椅,以满足病人基本生活需要;病情稳定后,鼓励病人用健侧肢体取物、洗漱、移动身体等。
(2)对卧床病人要保持床褥清洁、干燥、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一次,患侧肢体应放置功能位置,对突出容易受压部位用气垫保护;截瘫病人应卧于有活动开孔(放置便器)的木板床,以免腰骶部皮肤被便器磨伤。
(3)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并注意保暖,鼓励病人多咳嗽,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时吸出气管内不易咳出的分泌物。进食应该缓慢、防止呛入气管,吞咽困难时用鼻饲。
(4)作好口腔护理、防止吸入性肺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5)排尿困难的病人可按摩下腹部以助排尿,训练病人自主解小便,留置尿管的病人每4小时开放1次。
(6)急性期后(约发病1周左右)肌张力开始增强,患肢出现屈曲痉挛,应尽早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及按摩,可促进自主神经的恢复,改善面部血循环及营养状况,被动运动还可对病人大脑形成反馈刺激;出现自主运动后,鼓励病人以自主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以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练习起坐、翻身和患肢运动;患肢肌肉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协助病人离床行走,逐步锻炼直到恢复运动功能,此时应避免碰伤、坠床。当自主运动恢复后,尽早对病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二、迟发性运动障碍宜吃的食物
(1)八宝粥
宜吃理由:八宝粥的热量很高,能够会病变的机体提供必要的能量基础。
食用建议:每次200g左右为宜。
(2)香菜
宜吃理由:维生素B减量丰富,且具有营养末梢神经的作用。
食用建议:每日50g左右为宜。
(3)豆浆
宜吃理由:蛋白质含量高,且为植物蛋白,健康系数更高。
食用建议:每日500毫升。
(4)鲈鱼
宜吃理由:蛋白质含量高,且为优质蛋白,脂肪酸水平位不饱和脂肪酸。
食用建议:每日100-200g即可。
运动诱发运动障碍是怎么回事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是一种罕见的、突然发作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以短暂而频繁的肌张力障碍或舞蹈样运动为特征,平均每 150000 人中约 1 人发病。PKD 常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发病,可为自发性或家族性病例。
PKD 的临床经典特征包括:发作原因可以识别(运动诱发);发作持续时间较短(不超过 1 分钟);发作期间没有意识丧失或疼痛感觉;神经系统检查正常,排除其它器质性疾病;多为 1 到 20 岁间发病;抗惊厥药物治疗有效。
遗传学上来说,PKD 多由 PRRT2 基因突变引起(富脯氨酸跨膜蛋白),因此 PKD 为 PRRT2 相关性疾病的一种,而后者还包括:良性家族性婴儿惊厥,婴儿惊厥伴阵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发作性共济失调、偏瘫型偏头痛、婴儿良性阵发性斜颈。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运动诱发运动障碍是怎么回事,这也是一种疾病,在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我们一定要重视,特别是要进行及时的检查和治疗,另外在进行的时候也要在日常的生活和饮食当中进行调理,尽量的让自己的情况恢复。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症状
1.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尤其女性,伴脑器质性病变者居多,症状重,恢复慢,各种抗精神病药均可引起,氟奋乃静,三氟拉嗪和氟哌啶醇等含氟元素抗精神病药常见,大多发生在服用抗精神病药1~2年以上,最短3~6个月可出现,最长者13年。
临床主要表现节律性刻板重复的不自主运动,早期表现舌震颤或流涎,老年人口部运动具有特征性,年轻患者肢体受累常见,儿童口面部症状较突出,下面部肌肉最常受累,表现口-舌-颊三联症(BLM综合征)或颊,舌,咀嚼综合征,表现口唇及舌重复的不能控制的运动,如不自主连续刻板咀嚼,吸吮,转舌,舔舌,撅嘴和鼓腮,歪颌和转颈,有时舌头不自主地突然伸出口外,称为捕蝇舌征(fly-catcher tongue),严重时出现构音不清,吞咽障碍,躯干肌受累表现身体摇晃,肢体远端受累表现弹钢琴指(趾)征,肢体近端很少受累,少数表现舞蹈样动作,无目的拍动,两腿不停跳跃,手足徐动,躯干扭转性运动及古怪姿势等,偶表现胃肠道型,突然停药后出现胃部不适,恶心及呕吐,情绪紧张,激动时症状加重,睡眠时消失,部分患者与迟发性静坐不能,迟发性肌张力障碍,药源性Parkinson综合征同时并存,症状易被掩盖,减药或停药时暴露出来。
2.抗精神病药可引起急性特异质性肌张力障碍或急性静坐不能,多在用抗精神病药2天内发生,易发生在儿童及成年早期,表现戏剧性的肢体,躯干,颈部,舌和面肌等抽动或不舒适姿势。
3.按运动障碍部位分为以下类型:
①眼肌运动异常:表现眨眼,睑痉挛等;
②面肌运动异常:面肌抽搐,抽搐和愁眉苦脸等;
③口部肌肉运动异常:撅嘴,咂嘴,咀嚼,抽吸及下颌横向运动等;
④舌肌运动异常:伸舌,缩舌,蠕动和舔唇等;
⑤咽肌运动异常:腭部异常运动影响发音及吞咽;
⑥颈部运动异常:斜颈,颈后仰等;
⑦躯干运动异常:全身躯干运动不协调,呈古怪姿势,如耸肩缩背,角弓反张,扭转痉挛,膈肌痉挛产生呼噜声及呼吸困难,有时全身左右摇摆,躯干反复屈伸,前后扭动,称身体摇晃征(body-rocking);
⑧四肢运动异常:肢体远端连续屈伸,称为弹钢琴指(趾)征,近端很少受累,少数表现舞蹈样指划动作,投掷运动,手足徐动样动作,双手反复高举或两腿不停跳跃等;
⑨肌张力低下-麻痹型运动障碍:累及头,颈和腰部,如颈软不能抬头,腰软不能直起和凸腹,行走不能迈步和抬腿,足拖地而行。
4.TD的亚型:
①急性戒断综合征:突然停用抗精神病药发生不自主的飘忽性非重复舞蹈动作,与小舞蹈病或Hontington病相似,多见于儿童,可自愈;逐渐减量可使舞蹈动作逐渐消失;
②迟发性肌张力障碍:儿童及成人皆可发生,不自主运动表现类似扭转性肌张力障碍或扭转痉挛,持续存在,不表现快速重复的刻板运动。
迟发性运动障碍病因
病因: 多见于长期(1年以上)大剂量服用阻滞多巴胺能受体或与之结合的抗精神病药尤其吩噻嗪类如氯丙嗪、奋乃静丁酰苯类如氟哌啶醇等,可引起td 。某些多巴胺药物如左旋多巴美多巴、帕金宁安定剂也可引起类似td不自主运动。偶见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抗pd药、抗癫痫药和抗组胺药患者,减量或停药易发生。
相关因素包括:①年龄、性别因素:年老者易发生不易恢复女性多于男性;②脑病变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易发生阴性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td发病年龄早发生率高;③药物因素:药物剂量及治疗持续时间与td发生有关多见于治疗早期发生parkinson综合征患者。
儿童抽动障碍治疗
(1)氟哌啶醇:开始剂量每日1~2mg,分2~3次口服,而后逐渐增量,每日总量范围为1.5~8mg,同时可服用抗震颤麻痹药(如安坦)以减少副反应。常见的副反应为嗜睡、乏力、头昏、便秘、排尿困难、锥体外系反应。可适当减少剂量和对症处理。
(2)哌迷清(pimozide):治疗作用与氟哌啶醇相似,但镇静作用轻,对心脏副作用较氟哌啶醇为多见。每日服药1次,开始剂量0.5~1mg/d,小量增加,儿童每日剂量为3~6mg。服药过程须监测心电图的变化。
(3)泰必利(tiapride):治疗抽动障碍有效,副反应较氟哌啶醇为轻,但见效稍慢,一般于服药后1~2周见效。剂量50~100mg,每日2~3次。主要副反应有头昏、无力、?睡。
(4)可乐定(clonidine):是一种α肾上腺素阻滞剂,并可直接作用于中枢多巴胺神经元,属于抗高血压药。临床用以治疗抽动障碍证明有效,同时可改善伴发行为症状。通常开始剂量为0.05mg/d,每日分2~3次口服。儿童每次剂量范围为0.0375~0.075mg,每日服2~3次。可乐定主要副反应为嗜睡、口干、头昏、血压降低、失眠。少数可产生心电图改变。服药时应定期测血压和心电图检查。其他药物包括肌苷、舒比利、氯硝基安定、五氟利多、左旋千金藤立啶、四氢小檗碱等治疗抽动障碍获得效果,但须待进一步对照探讨研究。关于针对抽动障碍伴发行为症状的治疗:
①伴发注射缺陷多动障碍可采用氟哌啶醇,三环类抗抑郁药,或以可乐定口服治疗;
②对于伴有强迫障碍者可口服氯丙咪嗪治疗有效。儿童剂量3mg/kg·d。通常为12.5~25mg,每日1~2次,近来,有报告用氟西汀(fluoxetin)可有效控制强迫症状。心理治疗:抽动障碍严重程度不同,对患儿自身、家庭带来干扰损害,抽动症状本身也是很多心理困扰的原因。因此,除药物治疗之外应配合心理治疗,并帮助其家长及老师理解患儿不自主抽动症状的特征和性质,取得他们合作、支持。此外,应适当安排日常活动,避免过度紧张疲劳,纠正营养的偏导,适当开展文娱体育活动等。抽动症一般预后良好。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于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病程迁延,服药大多数可以控制症状,但须较长时间维持服药治疗。同时须追踪观察。
抽动症和哪些疾病容易相混淆
1.风湿性小舞蹈症 该病是由于感染所致,通常发生于5~15岁儿童,以舞蹈样异常运动为特征,并有肌张力减低等风湿热体征,实验室检查有血沉增快,病程自限性,无发声抽动,抗风湿治疗有效。
2.Huntington舞蹈症该病多发生于成年人,偶见儿童,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以进行性不自主舞蹈样运动和痴呆症状为主,CT检查可见尾状核萎缩。
3.肝豆状核变性该病为酮代谢障碍所致,有肝损害,锥体外系体征及精神障碍,可见角膜K-F色素环,血浆铜蓝蛋白减低等特征有助于鉴别。
4.癫痫所致肌阵挛是癫痫的一种发作类型,持续时间短暂,常伴意识丧失,脑电图高度节律异常,抗癫痫药治疗可控制发作。
5.迟发性运动障碍主要见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期间突然停药或药量较大所产生的不自主运动障碍,有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史。
6.急性运动障碍常为药物所引起的突然不自主震颤,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或舞蹈样动作,一般停药后症状可消失。
7.癔症性痉挛抽搐患者具有精神病特征,一般无发声抽动。
共济运动障碍有哪些
共济运动障碍是一种慢性的疾病,并且是有遗传性的,多发于中老年人。很多患者患病后会出现走路不稳、身体僵直、肢体不灵活的现象。这种疾病有很多的分类,根据患者病情、症状的不同,治疗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所以今天我们总结了共济运动障碍有哪些类型,希望人们能及时的了解这种慢性疾病。
肌肉随意运动能力丧失。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痛性运动障碍。见于癔症。
2.间歇性运动障碍。见于血管性病变,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运动中肌肉不能得到相应的血液供应,因而发生运动障碍,休息或暂停运动后又可改善。
3.职业性运动障碍。属于职业性精神官能症。由于心理因素,患者一从事其职业所要求的运动时,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或无力,以至不能运动或运动障碍,停止该种运动或做其他运动时则无运动障碍。
4.面-口运动障碍。是一种专门累及面部肌肉的迟发型运动障碍,多有药物引起。
5.迟发性运动障碍。面颊,口及颈部肌肉不自主的.典型的重复运动,主要有长期服用精神松弛剂,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常见于老年人,停药后可能长时间仍不能缓解。
6.运动传导通路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包括上运动神经元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和下运动神经元引起的运动障碍。
7.椎体外系统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患者肌张力增高,全身肌肉僵硬,故运动笨拙,精细运动困难,行走缓慢,步态慌张,表情呆板。常见于帕金森氏病或帕金森综合症.肝豆状核变性等。
8.肌肉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萎缩等。
9.骨骼病变引起的运动障碍。
10.与情绪紧张引起的运动障碍。通常在睡眠时消失。
共济运动障碍有哪些类型?通过以上的详细介绍,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患上这种疾病后,很多患者会出现不能连续说话,肢体不灵活的现象。此疾病除了及时的就医,在生活饮食上患者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饮食方面要清淡有营养。
迟发性运动障碍怎么办
迟发性运动障碍(迟发性多动症)是一种特殊而持久的锥体外系反应主要毕业见于医生长期(年以上)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的患者减量或停服后最易发生一般认为在长期医药阻断纹状体多巴胺能受体后后者反应超敏所致也可能与基底节GABA功能受损有关。
目前,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病理学基础尚不明确,尽管其临床临床特征涉及基底神经节,但影像学研究尚未找到明确证据证明其与基底神经或其他脑部结构的体积改变有关。
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治疗
1.本病重点在于预防,服用抗精神病药应有明确适应证。长期用药应进行监测,采用周期性药物假日(drug holidays)可暴露最初的运动障碍,逐渐停药后数月或1~2年运动障碍逐渐缓解消退。需继续治疗可换用锥体外系副作用小的药物,如氯氮平、利培酮(risperidone)、奥氮平(olanzepine)、奎硫平( 喹迪平)等。
2.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治疗TD的有效药物。有人报道73%的患者用普萘洛尔(心得安)可以见效;氯硝西泮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中有41%患者有效。氯氮平可以使40%的迟发性运动障碍症状有所减轻。
3.急性神经综合征即急性特异质性肌张力障碍或急性静坐不能,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50mg静脉注射;抗胆碱能药如苯甲托品甲磺酸盐2mg肌内注射;或地西泮(安定)5~7.5mg肌内注射,可迅速控制症状。
4.本病发生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关系密切,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慎重使用。小量或短程用药、药物假日对预防TD有一定意义,避免合用2种或2种以上抗精神病药,尽量少用或不用抗PD药物,停用或更换抗精神病药时应逐渐减量,不要骤然停药;年老体弱或伴脑器质性病变者应给予最小剂量,非必要时不用或少用抗胆碱能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