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症状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症状

一、运动障碍疾病常见症状

身体摇晃征、运动不足综合征、弹钢琴指(趾)征、肌张力过高

二、运动障碍疾病症状

基底核疾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1.不自主动作。

2.动作缺失或缓慢而无瘫痪。

3.姿势及肌张力异常。

间接通路的功能亢进引起动作缺失与僵直,间接通路的功能不足引起舞蹈症及投掷症;直接通路的功能亢进引起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或抽动动作,直接通路的功能不足则引起动作缓慢。

三、运动障碍疾病诊断

1.病史

(1)发病年龄:常可提示病因,如婴儿或幼儿期起病可能为脑缺氧、产伤、胆红素脑病或遗传因素,少年期出现震颤可能是肝豆状核变性;也有助于判定预后,如儿童期起病的原发性扭转痉挛远较成年起病严重致残率高;相反的,老年发病的迟发性运动障碍较年轻发病顽固。

(2)起病方式:常可提示病因,如急性起病的儿童或青少年肌张力障碍可能提示药物不良反应,缓慢起病多为原发性扭转痉挛、肝豆状核变性等;急性起病的严重舞蹈症或偏侧投掷症提示可能为血管性病因,缓慢隐袭起病可能为神经变性疾病。

(3)病程:对诊断也有帮助,如小舞蹈病通常在起病6个月内缓解,与儿童期起病的其他舞蹈病不同。

(4)药物如酚噻嗪类及丁酰苯类可引起运动障碍。

(5)某些疾病如风湿热、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可伴舞蹈样动作。

(6)家族史:有诊断意义,如亨廷顿病、良性遗传性舞蹈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征等有遗传背景。

2.体检 可了解运动障碍症状特点,明确有无神经系统其他症状体征,如静止性震颤、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强直提示帕金森病,角膜K-F环提示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等除运动障碍,常伴精神和智能损害。

运动障碍疾病的医学诊断

1.病史

(1)发病年龄:常可提示病因如婴儿或幼儿期起病可能为脑缺氧、产伤、胆红素脑病或遗传因素,少年期出现震颤可能是肝豆状核变性;也有助于判定预后,如儿童期起病的原发性扭转痉挛远较成年起病严重致残率高;相反的老年发病的迟发性运动障碍较年轻发病顽固。

(2)起病方式:常可提示病因如急性起病的儿童或青少年肌张力障碍可能提示药物不良反应,缓慢起病多为原发性扭转痉挛、肝豆状核变性等;急性起病的严重舞蹈症或偏侧投掷症提示可能为血管性病因,缓慢隐袭起病可能为神经变性疾病。

(3)病程:对诊断也有帮助,如小舞蹈病通常在起病6个月内缓解,与儿童期起病的其他舞蹈病不同。

(4)药物如酚噻嗪类及丁酰苯类可引起运动障碍。

(5)某些疾病如风湿热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可伴舞蹈样动作。

(6)家族史:有诊断意义,如亨廷顿病、良性遗传性舞蹈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征等有遗传背景。

2.体检可了解运动障碍症状特点明确有无神经系统其他症状体征如静止性震颤、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强直提示帕金森病角膜K-F环提示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等除运动障碍,常伴精神和智能损害。

运动功能障碍容易与哪些症状混淆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包括胆道运动功能失调(dyskinesis,即胆道排空速度异常)、胆道张力异常(dystonia,即胆道肌张力异常)和胆道共济失调(ataxic,即胆道各部分间协调障碍)。本病多见于女性,其临床表现与胆囊结石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腹痛,为上腹部或右上腹阵发性绞痛,部分患者可伴恶心、呕吐,可因进食油腻食物诱发,常持续2~3h,用解痉药后症状缓解。

声门运动障碍: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声门运动功能异常,临床以发音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症。可分为神经性、肌性、关节性和功能性。一、喉肌性声门运动障碍:喉镜检查:轻型者可见声带呈弓形,重型者声带活动迟缓或不能活动,甚至不能咳嗽。二、关节性声门运动障碍:轻度的环杓关节炎喉镜下见杓部轻度充血,声带闭合或外展略受限制。长期的环杓关节炎喉镜检查可见一侧或两侧声带固定于中线旁位或中间位,用探针触诊杓部活动与否,可区别是关节固定还是声带瘫痪。三、功能性声门运动障碍:喉镜检查见双侧声带静止在安静呼吸状态,很快能恢复正常。

眼球垂直运动障碍:辐辏反射障碍是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的一个症状。核上性眼球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对称性眼球垂直运动障碍。最早为向下注视障碍,继则发生上视运动困难,最后不能水平运动,眼球同定于正中位,瞳孔多缩小,对光反射存在。辐辏反射障碍,呈玩偶眼现象。

环咽部运动障碍:癔球症(glous hystericus)是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状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此部的运动功能异常也被称为环咽部运动障碍,祖国医学称为“梅核气”。普通人群中的一半可间歇性地有此感觉,但以绝经期女性多见。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

血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生化检查,有助于运动障碍疾病诊断,如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尿铜和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测定,具有重要诊断意义。1.CT或MRI检查 如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显示双侧豆状核区低密度灶或MRI显示信号异常。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 可显示纹状体DA转运载体(DAT) 功能降低、DA递质合成减少和D2型DA受体活性改变等,对帕金森病诊断颇有意义。

3.基因分析 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

分离性运动障碍诊断标准

分离性运动障碍是常见的形式表现为一个或几个肢体的全部或部分丧失运动能力。瘫痪可为部分性的,即运动减弱或运动缓慢;也可为完全性的。

可有突出的各种形式和程度不等的共济失调,尤以双腿多见,引起离奇的姿势或不借扶助站立不能。也可有一个或多个肢端或全身的夸张震颤。表现为近似于以下疾病的任何形式:共济失调症、失用症、运动不能症、构音困难、异常运动、瘫痪。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知识您了解了吗?祝您健康

详解运动障碍疾病的三大治疗方法

运动障碍疾病在明确诊断后进行病因治疗。当有呼吸肌运动障碍疾病出现呼吸困难时需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并予氧气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咽部运动障碍疾病出现吞咽困难时下鼻管鼻饲以维持营养。瘫痪的恢复期应进行针灸、理疗、神经细胞活化剂、维生素B族药等综合治疗。以及康复治疗。对不自主运动在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可配合镇静药和肌肉松弛药。对运动障碍疾病患者采用适当的抗癫痫药以控制发作。

综合治疗,PD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首选且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运动障碍疾病的用药原则应坚持剂量滴定、细水长流、不求全效的用药原则;用药剂量应以最小剂量达到满意效果;治疗既应遵循一般原则,又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而且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目前治疗运动障碍疾病的药物有三种,如抗胆碱能药,对震颤和强直有一定效果,适用于震颤突出且年龄较轻的患者。常用的药物有:苯海索(又名安坦)1~2mg,每日3次。老年患者慎用。金刚烷胺,对少动、强直、震颤均有改善作用,用量100mg,每日2次。肾功能不全、癫痫、严重胃溃疡、肝病患者慎用,哺乳期妇女禁用。左旋多巴、美多芭,初始剂量为62.5~125mg,每日2~3次,根据病情而渐增剂量至疗效满意和不出现副反应为止,一般有效剂量为125~250mg,每日3次,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1个半小时服药。狭角型青光眼、精神病患者禁用,活动性消化道溃疡者慎用。

运动障碍性疾病护理

1、运动障碍疾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2、运动障碍疾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少吃脂肪肥肉。

预防护理折叠编辑本段有遗传背景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病理病因折叠编辑本段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疾病诊断折叠编辑本段锥体外系疾病须注意与锥体系统疾病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相鉴别。后者主要临床特点以瘫痪(肌力减退)为主,一般不难鉴别。另外,不同类型锥体外系疾病之间的鉴别更为重要。

运动障碍疾病的护理保健方法

(1)向病人提供生活支持,包括洗漱、大小便、饮食、坐轮椅,以满足病人基本生活需要,病情稳定后,鼓励病人用健侧肢体取物、洗漱、移动身体等。

(2)对卧床病人要保持床褥清洁、干燥,每2小时协助病人翻身一次,患侧肢体应放置功能位置,对突出容易受压部位用气垫保护,截瘫病人应卧于有活动开孔(放置便器)的木板床,以免腰骶部皮肤被便器磨伤。

(3)病室内保持空气流通,并注意保暖,鼓励病人多咳嗽,协助病人翻身拍背及时吸出气管内不易咳出的分泌物。进食应该缓慢、防止呛入气管,吞咽困难时用鼻饲。

(4)作好口腔护理,防止吸入性肺炎。

(5)排尿困难的病人,可按摩下腹部以助排尿,训练病人自主解小便,留置尿管的病人每4小时开放1次。

(6)急性期后(约发病1周左右),肌张力开始增强,患肢出现屈曲痉挛,应尽早对患侧肢体进行被动运动及按摩,可促进自主神经的恢复,改善面部血循环及营养状况,被动运动还可对病人大脑形成反馈刺激;出现自主运动后,鼓励病人以自主运动为主,辅以被动运动,以健肢带动患肢在床上练习起坐、翻身和患肢运动,患肢肌肉恢复到一定程度时应及时协助病人离床行走,逐步锻炼直到恢复运动功能,此时应避免碰伤、坠床。当自主运动恢复后,尽早对病人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

运动障碍疾病吃什么好

1、运动障碍疾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食物要容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要选高蛋白质的食物,要多吃蔬菜和水果。

2、运动障碍疾病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少吃脂肪肥肉。

相关推荐

常见睡眠障碍疾病诊断

1.遗传因素 这些儿童睡眠障碍主要由基因的异常造成,最典型的是发作性睡病。 2.环境因素 睡眠的疾病发生于大脑,大脑是人类最频繁与外环境直接联系的人类器官,环境因素对大脑着显著的影响,成为造成儿童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最典型的儿童睡眠障碍是入睡相关障碍。 3.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 儿童睡眠障碍的大部分疾病都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某些遗传特质的大脑,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容易出现睡眠障碍的疾病。 4.躯体其他疾病 对儿童睡眠功能的影响,最典型的疾病是儿童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 总体来说,儿童睡眠障碍的

慢性抽动障碍和暂时性抽动障碍的区别

慢性抽动障碍和暂时性抽动障碍的区别是什么?慢性抽动障碍和暂时性抽动障碍是抽动症的两种不同的类型,它们之间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是区别的。 本类型临床主要表现为简单的或复杂的运动抽动;或表现为简单的或复杂的发声抽动,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两种症状不同时存在。一般是以运动抽动较发声抽动为多见。发生原因除与暂时性抽动障碍相同外,可能一些遗传因素或脑局部的损害,病程至少持续一年以上,长者甚至可持续终生。其症状特征往往持久、刻板不变。 本类型与暂时性抽动障碍主要区别点:一是抽动障碍的病程至少超过一年;二是临床所

导致脑瘫出现的原因哪些

脑瘫是指出生前、出生时以及婴儿早期,因为一些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症。脑瘫患儿症状主要中枢性运动障碍以及姿势不正常,智力落后、行为异常、感觉障碍等。也被称为小儿大脑性瘫痪。是婴儿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障碍疾病,病变位置在脑部,也会牵连四肢。 导致脑瘫出现的高危因素缺氧窒息,其中主要包括宝宝在子宫内出现缺氧窒息、分娩的时候宝宝出现缺氧窒息、呼吸窘迫综合症、全身循环衰竭或者红细胞增多等病症。另外,脑部受伤主要包括分娩中宝宝脑部受到伤害,新生儿大脑受伤或感染、脑血管出现意外等都会引发脑瘫。 还就是,产妇和

小脑萎缩那些症状 眼球运动障碍

眼外肌运动障碍这是小脑萎缩的重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双眼粗大震颤,少数患者可见下跳性眼震、反弹性眼震等,这是因为小脑萎缩,使中枢神经受损严重,影响神经核以及临近的神经所产生的。

运动功能障碍是什么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二)发病机制 基底核具复杂的纤维联系,主要构成三个重要的神经环路:①皮质-皮质环路:大脑皮质-尾壳核-内侧苍白球-丘脑-大脑皮质;②黑质-纹状体环路:黑质与尾状核、壳核间往返联系纤维;③纹状体-苍白球环路:尾状核、壳核-外侧苍白球-丘脑底核-内侧苍白球。 在皮质-皮质环路中直接通路(纹状体-内侧苍白

帕金森患者多存在忧郁症

帕金森这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并不是特别高,所以很多人对它并不清楚,但是它的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更是要对帕金森一定的了解,在发生相关症状的时候要及时治疗。下面了解一下帕金森常识。 帕金森是一种运动障碍疾病,而且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的身上。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易察觉,许多患者都将帕金森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混同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该病的误诊率很高。帕金森病患者一半都患不同程度的忧郁症。许多帕金森病患者不清楚自己的病情,只是感觉到自己行动迟缓,腿脚不如以前利索,于是不好意思与人交往。慢慢地,就开始

眩晕症需要做什么检查

一、病史 采集病史时需询问患者的起病诱因,什么情况下发病,无规律性,发作时持续的时间,间歇期时间,间歇期是否能够完全缓解,是否仍症状,发作时无听力的下降,耳鸣,与体位无关系,无恶心、呕吐,或伴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无行走偏斜与倾倒,无全身症状,视力障碍,颈椎病,贫血等。既往史及特殊用药史,应注意感染史和药物中毒史等。患者在叙述眩晕时多用“头晕眼花”、“天旋地转”、“忽忽悠悠”、“跌跌撞撞”、“像坐船”、“头重脚轻”、“步态不稳”等语言表达。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注意无颈椎病,视力异常,

功能性消化不良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时,必须除外器质性消化不良,后者经关检查能显示相关病因,如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食管炎及恶性疾病等。FD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症状与体征均很难与FD鉴别。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明显充血、糜烂或出血,甚至萎缩性改变,则常提示慢性胃炎。 2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周期性和节律性疼痛也可见于FD患者,X线钡餐发现龛影和胃镜检查观察到溃疡病灶可明确消化性溃疡的诊断。 3 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多与胆结石并存,也可出现上腹饱胀、恶心、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腹部B超、口服胆

小舞蹈病的预防

小舞蹈病的预防 小舞蹈病是风湿热在脑部的常见表现,大约1/4患者在病前已发生风湿热如关节痛、频繁喉痛、皮肤红斑、风湿性心脏病。约1/2在病中或日后出现多种风湿热现象。因此防治风湿热是关键。本病由于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在儿童可表现为注意力分散,不安宁,学习成绩退步,肢体动作笨拙等而被家长及教师误诊为神经质或顽皮,故应引起注意。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运动障碍疾病的预防知识您了解了吗?祝您健康

运动障碍鉴别诊断

粗大运动 年龄 粗大运动发育状况 头把控制 1个月 俯卧位勉强抬头1-2秒 3个月 俯卧位抬头45-90度,较稳,拉坐时竖头滞后 4个月 俯卧位能抬胸,头能左右自由转动,拉坐时竖头很稳 6个月 拉坐时可主动向前举头 翻 身 2-3个月 婴儿可从仰卧翻到俯卧 4-5个月 能完全翻到俯卧位 6个月 能从俯卧位翻到仰卧位 坐 1-3个月 躯干弯曲呈c型 5个月 能扶坐,坐时腰部能伸直 6-7个月 能独坐 8个月 独坐时能左右自由转身 爬行 1-2个月 俯卧位能交替踢腿 3-4个月 俯卧位 肘部支撑数分钟 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