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症状
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症状
本病以偏瘫、失语及昏迷等最为常见。起病急骤是其共同特点。但不同的证型各有其症状表现。脑溢血:多患有高血压伴有剧烈头痛、眩晕、呕吐、偏瘫,甚至昏迷、二便失禁;脑血栓形成:起病缓慢,多在休息时发现偏瘫及半身麻木,神志清醒;脑栓塞:多有心脏病史,发病急骤,神志清楚或昏迷,伴见口眼喝斜、半身不遂等;脑血管痉挛:起病较急,有头昏、恶心等先兆,血压明显升高,伴见偏瘫、失语、昏迷或抽搐等,往往1-2h或数日自愈,但易反复发作。
脑血管病怎么诊断
脑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的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卒中,俗称为脑中风。该病常见于中年以上人群的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发生意识障碍和肢体瘫痪,是造成人类死亡和残疾的主要疾病,也是高血压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其诊断方法为:
一、按性质分: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通常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
1、缺血性脑血管病:
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简称TIA,又叫小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其病因与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脑组织短暂性、缺血性、局灶性损害所致的功能障碍。
⑵ 脑血栓形成,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各种动脉炎、外伤及其他物理因素、血液病引起脑血管局部病变形成的血凝块堵塞而发病。
⑶脑栓塞,可有多种疾病所产生的栓子进入血液,阻塞脑部血管而诱发。临床上以心脏疾病为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骨折、或外伤后脂肪入血;虫卵或细菌感染;气胸等空气入血,静脉炎形成的栓子等因素,栓塞了脑血管所致。
2、出血性脑血管病:
⑴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不包括外伤性脑出血。多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肿瘤等引起。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表面和脑底部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等。
据国外统计资料,脑血管病以缺血性为多见,脑梗塞占59.2%~85%,脑出血除日本外,一般在20%以下。中国1984年农村调查新发完全性卒中 2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占3.9%,脑出血占44.6%,脑血栓占46.4%,脑栓塞占2.5%,难以分型者占2.9%。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中国与外国情况不同,脑梗塞虽然发病率较多见,但脑出血所占比例为44.6%,显然比国外高,其原因尚待进一步探讨。
此外,70年代以来,由于 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有人报道占同期各种脑血管病住院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二、按进程分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脑供血不足有什么危害
脑血管病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是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杀手。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新发脑血管病,约有10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幸存者中有3/4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 它与心脏病、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3大死因。
数年来我国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世界首位,有明显症状的1.8亿人,平均每天死亡7000人,全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发病数更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递增。
临床上将脑血管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脑血管病是指脑部血管慢性供血不足,致脑代谢障碍和功能衰退,症状隐袭,逐渐发展,如慢性脑供血不足、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等。
急性脑供血不足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已较重视,而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CCCI(慢性脑供血不足)于1990年由日本学者提出,患者往往以头痛、头晕、头重为主诉,可伴有视力模糊、四肢无力、麻木等,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客观体征较少,头颅CT或MRI检查也很少发现异常。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近代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ICVD的发病率、致残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HCVD)。
鉴于老年痴呆发病率的上升及其危害性,如何早期预防已更显必要。平时要保持乐观情绪,克服孤独、压抑、焦虑的负性心态,是预防老年痴呆的关键措施。坚持学习,勤于动脑,加强记忆训练和分析综合能力,是防止老年痴呆的有效方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文娱体育活动,增加生活兴趣和爱好,戒除不良生活习惯(如大量吸烟和过量饮酒等),注意调理饮食,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防治老年血管性痴呆有积极作用。
脑血管疾病可以分为哪几类
一、脑血管疾病(CVD):
是由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ACVD)和慢性脑血管病(CCVD),慢性脑血管病是因慢性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的脑代谢障碍和功能减退,症状逐渐进展的疾病,如脑动脉硬化和血管性痴呆等。这里重点谈急性脑血管病。
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因本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变化迅速的风邪特性相似,所以古人以风类比,名为“中风”。但与《伤寒论》中"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不同。这里所言"中风"乃实指外感风邪的病症,即"伤风"、"感冒",并非脑血管病。虽称"中风",则名同实异,不可与脑中风相混淆。 至今还仍延用脑中风和脑卒中的叫法,过去所说的“脑血管意外”也属此类,但因这一词含义模糊,故已不采用。
二、脑血管疾病的分类目前尚未统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早有分类,但未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随着对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的深入研究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的长足进步,脑血管病的分类也不断发展,日臻完善。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提出了《脑血管病分类(第三版)》,从临床障碍、病理学、危险因与预防、临床评检、(病史和体格检查)、实验室和仪器检查(包括各种特殊检查)、卒中后病人状况、解剖学七个方面进行了分类。但这些分类在日常工作中应用均显得过于繁琐和复杂。
目前国内临床使用的分类极不统一,是从临床的不同角度提出的。
(一)、按病变性质分类:分为缺血性卒中各出血性卒中两类。
缺血性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等。
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二)、按病程分类: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出血(CH)、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和脑梗死(CI)等。
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和血管性痴呆等。
高血压头晕呕吐危险吗 高血压呕吐会不会危险
危险
当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出血或者脑梗塞的时候,就会有生命危险。
脑梗死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的突然减少或停止,造成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软化,并伴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失的症候,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最终会导致死亡。
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而约95%的脑出血患者有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是我国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临床类型。
脑梗塞脑中风是一回事吗
脑中风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又称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主要分为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中风(脑梗塞、脑血栓形成)两大类,以脑梗塞最为常见。
脑中风发病急,病死率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中风的死亡率也有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由于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因此,加强对全民普及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会真正获得有效的防治效果。
脑梗塞规范名称为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临床表现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障碍、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脑梗死患者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1.主要临床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预防急性脑血管病
①40岁以下无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伴或不伴肥胖者如近期经常出现头痛、头晕、心慌、耳鸣、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如新近发生的事却记不住)等情况,均提示脑部有慢性供血不足,应引起高度重视。患者应尽快去医院做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防止因供血不足引起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另外,此类患者应注意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多食纤维素较多的蔬菜、水果及各种鱼类;戒烟禁酒;注意劳逸结合,加强户外体育锻炼,这对预防脑血管病会有所帮助。
②40—55岁相对健康、或有以下3种异常情况(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心电图ST—T改变、血液粘度增高、肾功能异常、血脂增高、血糖异常)者一旦发生视力下降、头痛、眩晕、言语不清、肢体麻木及无力等症状,应及早就医,争取早诊断、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如在发病后6—8小时内进行有效的动脉溶栓治疗,可以避免严重的脑血管后遗症的发生。
③55岁以上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血栓后遗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疾病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坚持抗凝、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降糖、降脂等治疗,这样能有效地防止因血管病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此类中老年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每年至少1—2次;如近期出现头晕、双上下肢麻木、活动无力等症状,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可去医院进行预防性输液,以避免脑血管病的发生或加重。
另外,中老年人还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畅;心情要尽量放平和,防止情绪激动,减少紧张、焦虑,保证良好睡眠,但不可贪睡;坚持适量的户外锻炼,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脑供血不足会头晕吗
脑供血不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在临床上脑供血不足的症状有很多种,头晕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脑供血不足会头晕吗。
脑血管病现已成为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最主要疾病之一,是仅次于恶性肿瘤的第二大杀手。我国每年约有150万人新发脑血管病,约有10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幸存者中有3/4的患者不同程度地丧失了劳动能力,给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痛苦。
数年来我国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世界首位,有明显症状的1.8亿人,平均每天死亡7000人,全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发病数更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递增。
临床上将脑血管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脑血管病是指脑部血管慢性供血不足,致脑代谢障碍和功能衰退,症状隐袭,逐渐发展,如慢性脑供血不足、认知功能障碍、血管性痴呆等。
急性脑供血不足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临床已较重视,而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却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CCCI(慢性脑供血不足)于1990年由日本 学者提出,患者往往以头痛、头晕、头重为主诉,可伴有视力模糊、四肢无力、麻木等,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但客观体征较少,头颅CT或MRI检查也很少发现异 常。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近代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ICVD的发病率、致残率远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 (HCV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