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浆的位置及作用 承浆穴针刺操作手法
承浆的位置及作用 承浆穴针刺操作手法
进针方向:从前面向后直刺,与颏部成90°。
深度:针0.3-0.5寸,留1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胀向下齿根。
功能主治:舒筋散风,定志生津。主治暴喑,癫病,中风昏迷,齿龈肿痛,口眼喎斜。
瘦脸艾灸方法图解 艾灸承浆
承浆位于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艾灸方法:手持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承浆所在位置,距离皮肤2-3厘米,以感到温热为度,每次艾灸5-10分钟。
艾灸功效:承浆属任脉腧穴,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艾灸承浆穴能控制荷尔蒙分泌,保持肌肤的张力,预防脸部松弛。
束骨准确位置 束骨穴针刺操作手法
操作方法:正坐或卧位取穴。
进针深度:针0.3-0.5寸,留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通经活络,清热散风。
主治:癫痫,头痛,项强,腰背及下肢痛。
配穴:配气海俞,委中,承山治疗腰背痛,下肢痹痛;配通天治疗头痛。
痛经按哪个部位能止痛 痛经按承浆穴
承浆穴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承浆穴近于口,该穴有镇静镇痛作用。在痛经的时候可以,使用拇指按摩承浆穴5-10分钟,非常方便快捷。
承浆的作用与功效 承浆穴穴位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口轮匝肌-降下唇肌-颏肌。布有下牙槽神经的终支颏神经和颏动,静脉。
下嘴唇中间是什么穴位
1、下嘴唇中间是什么穴位
下嘴唇中间是承浆穴,承浆穴的位置: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承浆穴归属任脉,有缓解治疗口眼歪斜、面肿、龈肿、齿痛、口腔溃疡、三叉神经痛、小便不禁、癫狂等作用。
2、下嘴唇的穴位为什么叫承浆穴
承浆。承,承受也。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胃经地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以及任脉廉泉穴冷降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地部经水的承托之地,故名。下嘴唇中间是什么穴位
3、下嘴唇承浆穴的作用
“金津玉液”这个词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吧,很多人都简单地认为它就是我们的口水,这可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金津”和“玉液”是我们舌头下面的两个穴位,把舌头卷起来,大家会看到两根粗粗的静脉血管,这两个穴位就在舌系下两旁静脉上。由于这两个穴位里盛载的都是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的液体,所以古人才用“金津”和“玉液”来形容它们。“金津”“玉液”这两个穴位里的营养物质接下来会走到哪儿呢?就是输送到我前面讲的承浆穴里了。所以我说,承浆穴是个聚宝盆!
委阳的准确位置图 委阳穴针刺操作手法
简易取法:屈膝,腘横纹外侧端是穴。
进针方向:从屈侧向伸侧直刺与腘窝平面成90°。
深度:针0.5-1.0寸,留20分钟;艾炷灸1-2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功能:疏利三焦,通经活络。
主治:腰脊强痛,小腹胀痛,小便不利,腿足挛痛。
商丘的准确位置和作用 商丘穴针刺操作手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沿内踝前缘及下缘,分别作一直线,交点处,直刺,深0.3-0.5寸;亦可横刺透解溪穴,进针1-1.5寸,局部可有酸胀感。
注意:禁用直接灸,瘢痕灸,本穴位于踝关节附近,内有神经,肌腱,血管,故不宜使用艾灸,尤其是化脓灸和艾炷直接灸,以防艾火灼伤,引起瘢痕,痉挛。
承浆的位置及作用 承浆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快速取穴法:
1.正坐或仰卧位,在面部口唇下0.5寸处,按压有痛感。
2.坐位,仰面,颏部正中线颏唇沟交界处,按压有痛感。
嘴唇上有什么穴位
1、嘴唇上有承浆穴
承浆穴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具有生津敛液、舒筋活络的功用,主治口歪,唇紧,齿痛,流涎,口舌生疮;暴喑,面肿,齿,癫痫,面瘫。赤神经痛,癔病性失语,糖尿病。承浆。承,承受也。浆,水与土的混和物也。该穴名意指任脉的冷降水湿及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胃经地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以及任脉廉泉穴冷降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本穴如同地部经水的承托之地,故名。承浆治疗颈项强痛、运动不利,每用必效。轻者单取承浆即可,重者可配合后溪。或每日针1次,针数日。承浆一穴不仅可用于颈部外伤后的疼痛,而且还可用于治疗落枕及颈椎病有颈部疼痛及运动不利者。操作:用28号或30号毫针向上或向下斜刺0.3-0.5寸,得气后以捻转为主,小幅度提插为辅,留针15-20分钟。本穴针感以胀痛为主。
2、嘴唇上有唇里穴
唇里,经外奇穴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别名髓空、下颐。位于口腔内,下唇粘膜中点,唇外与承浆穴相对处。布有下颌神经的下牙槽神经,上下唇动脉。主治口噤,口臭,面颊肿痛以及齿龈炎,口腔炎等;还用于马黄黄疸,寒暑瘟疫,肝病等。直刺0.1~0.3寸;或点刺出血。针感:局部胀痛,可向四周放散。一般不灸。唇里穴下为下唇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口轮匝肌、降下唇肌)。粘膜由下颌神经的下牙槽神经分布。左右侧,上下唇动脉在唇正中线处相互吻合,形成围绕口裂的动脉环。主治口噤,口臭,面颊肿痛以及齿龈炎,口腔炎等;还用于马黄黄疸,寒暑瘟疫,肝病等。
3、嘴唇上有水沟穴
水沟穴为督脉经穴,别名人中、鬼宫,为督脉与手足阳明之会,位于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2/3交界处。其功能醒神开窍,清热熄风,主治昏迷、晕厥、癫狂、急慢惊风、消渴等多种疾病,为中医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穴之一。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常常采用仰靠坐位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唇上中部,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的交点。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主治疾病:此穴的主治疾病为: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该穴为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而且也是一个相当危险的部位,如果采用此穴位来治疗疾病的时候,注意力道不要过于强烈。定位:人中沟的上1/3与2/3交点处。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切);一般不灸。
针刺承山穴怎么操作
承山针刺方法
取穴法:伏位,小腿后面正中线。腓肠肌肌腹最突点 下缘。
简易取法:
1.腘横纹中点至外踝尖平齐处连线的中点是本穴。
2.直立,足尖着地,足跟用力上提,小腿后正中,肌肉紧张而出现“人”字形,“人”字尖下凹陷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屈侧面向伸侧面与小腿曲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深1-2.5寸,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5-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局部可有酸胀感,有时扩散至腘窝;深刺时,有麻电感向足底放射。
作用主治
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本穴具有舒筋活络,通调腑气,凉血止血,和肠疗痔,消肿止痛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腰背疼痛,腿痛转筋,膝下肿,足跟痛,便秘,痔疮,脚气,小儿惊厥。
注意事项
1.承山忌重刺激,以防伤及神经,本穴深部为胫神经,如手法过重刺伤神经,可沿胫神经分布路线出现灼痛,麻木, 运动障碍等。
2.忌提插刺激过大,本穴穴下有胫后动,静脉,故提插幅度不宜过大,以免伤及动脉,造成血肿。
针刺承泣穴怎么操作
承泣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眶下元中点下方1分处。
简易取法:瞳孔直下,当眼睑缘与眶下缘之间。
进针方向:从前向后与额状面成90°。
进针深度:直刺,嘱病人眼朝上看,或施针者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眼眶下缘缓缓刺入,宜浅刺0.3-0.5寸,不宜提插;若深刺时,针尖应略改变方向,略朝内后上方,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紧贴眶下壁刺入,针刺可达1-1.5寸;或刺入眼睑皮下后,朝内眦方向眼皮横刺(适用于眼轮匝肌痉挛)。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在附近。
作用主治
承泣穴位胃经起始穴,又是任脉,阳跷,足阳明等三经交会穴,该穴可以疏风清火,祛邪明目,多用于治疗近视,远视,散光,青光眼,夜盲症,色盲症,睑缘炎,结膜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眶下神经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等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
1.从眶下缘中点到眶下管,沟移行处距离平均为10mm,眶下沟的平均长度为16mm,因此当进针深度超过10mm(0.4寸)时,若针尖贴近眶下壁,既有刺入眶下沟,刺破眶下动,静脉,导致严重出血的危险,因此深刺时针尖不可贴近眶下壁,要略朝眶尖方向。
2. 本穴进针时靠近眶下缘,一般不致刺中眼球,若进针时未按压眼球,或进针部位过于贴近眼球,则有可能发生此种意外。眼球壁外层巩膜十分坚韧,刺中表层即有滞针感,只要进针不过快,不致刺穿。但应重视的是,在最易刺中的眼球左右横径最大处,也是巩膜最薄的部位,仅有0.3-0.5mm,临床上若有刺中眼球时,应及时转科治疗。
3.承泣深刺不应超过1.5寸。眼动脉伴随视神经经视神经孔入眶腔,初位于视神经外侧略偏下,以后转至视神经上方,故深刺承泣时以损伤眼动脉。
4.承泣穴下皮肤肌肉浅薄,神经血管丰富,又有眼球,故艾灸不利于病情,且可能会损伤眼球,影响视力或加重眼病,故本穴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