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管状腺瘤如何治疗好
直肠管状腺瘤如何治疗好
平息逆转疗法是采用开发出的治疗胆囊息肉的特效纯中药系列方剂内服、外用,组合用药,针对局部着眼全身,通过局部治疗(息肉、瘤体脱落)和整体病态因素调整,(逆转病态受损易感致息因素)为治疗胆囊息肉这一癌前病变的顽固性疾病开创了一条新路。十几年来,已为万余例胆囊息肉患者治愈了疾病,免除了手术痛苦,并有效防止了胆囊息肉的移位复发、癌变。
陕西关爱康复医院肿瘤癌症科(原西安博爱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曹主任、陈主任、曾教授等专家经十余年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胆囊息肉病以发病率高、致癌率高、隐蔽性强为特点。胆囊息肉的形成,是由于人体内产生的致息因子,引起胆固醇的积聚,腺瘤突变,从而形成,并在一定的条件下恶变为癌,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采用手术治疗。根据千余例患者临床观察,85%以上的患者,不需手术治疗,且手术易引起息肉的移位再生、癌变,同时手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专家组曹主任、陈主任、曾教授等以平息逆转疗法,采用开发、研制出的内服、外贴纯中药胆息平、胆息康、速效化息膏系列方剂,可迅速调整、逆转患者整体病态因素,激活淋巴免疫系统,消除致息因子,清理积聚的胆固醇,调理肝胆,软坚散结,萎缩消除胆囊息肉,胆囊炎抑制恶变倾向,从而有效的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结石、胆囊炎等疾病,免去患者手术痛苦,并有效防止了胆囊息肉的移位复发、癌变。该治疗方法具有费用低、治疗方便,不影响工作等特点。
平息逆转疗法,以现代医学科研成果理论为依据,以祖国中医药学为基础,以息肉发展、演变过程为对象,由此开发研制的专治肠息肉、胃息肉、胆囊息肉的纯中药肠息平、胆息康、速效化息膏系列方药;经数千例患者临床使用具有息肉脱落快、脏腑功能恢复快、症状解除快、愈后不复发、无毒副作用、药性稳定等优势。
晚期直肠癌是怎么回事
1、遗传因素:除了家族性息肉病或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的引起的直肠癌患者外,在其他直肠癌患者中,约有5-10%的直肠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肿瘤史,统称为遗传性非家族息肉病性直肠癌,又称Lynch综合征。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中有三人以上患有结直肠癌,其中两人以上为同一代,至少相近的两代人均有发病;其中至少有一人是在50岁以前诊断为直肠癌。
2、直肠慢性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形成的肉芽肿等与直肠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其病程愈长,发生直肠癌的可能性愈高,患病20年以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直肠癌的发生率约为20-40%。
3、直肠腺瘤癌变:很多癌症都是由于病变导致的,直肠癌也是这样的,瘤性息肉可癌变,腺瘤可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管状腺瘤发生率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腺瘤中有遗传性的家族性发性腺瘤,被视为癌前病变,一般在30岁以后发病,但也有在20岁以前发生癌变者。
4、饮食与致癌物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直肠癌的发生与经济状况、饮食结构有明显的联系。经济发达地区、饮食中动物脂肪和蛋白质所占比例高、纤维素含量低的地域和群体发病率明显高。饮食结构与结直肠癌发生之间的关系确切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动物脂肪的代谢产物、细菌分解产物以及由于低纤维素饮食状态下,肠蠕动减慢,肠道的毒素吸收增加等因素有关。
什么是直肠管状腺瘤
腺瘤是腺上皮组织的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体积小,直径多在2cm以内,界限多清楚,可活动。
病理改变中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
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多见于肠道、乳腺、甲状腺、卵巢等处。粘膜的腺瘤多呈息肉状,腺器官内的腺瘤则多呈结节状,且常有被膜,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腺瘤的腺体与相应正常组织腺体结构相似,而且常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根据腺瘤的组成成分或形态特点,又可将之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囊腺瘤、纤维腺瘤、多形性腺瘤等类型。
(一)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多见于结肠、直肠粘膜。呈息肉状,故常称为腺瘤性息肉。两种成分都有时,称为管状绒毛状腺瘤。腺瘤可有蒂(与粘膜相连,但也可以是比较平坦的。绒毛状腺瘤恶变率较高。
(二)囊腺瘤:是由于腺瘤的腺体分泌物淤积,腺腔逐渐扩大并互相融合的结果,肉眼上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囊腔。常发生于卵巢等部位。
管状腺瘤
管状腺瘤又称“腺瘤性息肉”,是大肠腺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状腺瘤绒毛成分占20%以下。腺瘤呈球形、椭球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呈分叶状,色粉红,质实,常有长度粗细不等的蒂附着于肠黏膜上。但肿瘤仅数毫米大小时,也可呈广基状而无蒂可见。管状腺瘤瘤体越大,恶变几率越大。当腺瘤>2cm时,癌变率即显著增高。瘤细胞若呈明显的多形性以及间质与浸润,称之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癌变。
管状腺瘤病理改变:肉眼观察:有完整包膜,表面光滑。剖面呈棕黄色,可有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
管状腺瘤显微镜观察:实质:肿瘤由柱状或立方上皮组成,双层排列,并互相吻合成不规则的小管状或狭长的小梁状。细胞核大,卵圆形,大小一致,胞浆嗜酸性。管腔或小梁外周无肌上皮细胞。管腔内含PAS阳性分泌物。间质:疏松,其中有大量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实质和间质间有基底膜分隔。
直肠癌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癌症是一种比较难以治疗的疾病,并且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直肠癌属于癌症中的一种。大家要想避免受到直肠癌的危害,就需要对引发直肠癌的病因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直肠癌的病因吧。
1、遗传因素
在直肠癌患者家庭中,有很多都有癌肿的家族史,也有不少消化道肿瘤,由于正常细胞的基因发生改变,患癌病人体内由遗传得到一种易感性,加上某种激发因素,使组织细胞生长迅速,就会发展成为癌,细胞遗传基因突变,变为具有遗传特性的恶性细胞表现为癌肿的家族史;这是直肠癌的病因之一。
2、饮食因素
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的所谓西方饮食被认为与直肠癌发生有关。西方国家是大肠癌高发地区,直肠癌发生率高,与此对比是南非斑替氏族摄取的是低脂肪而富有纤维素的粗糙食物,直肠癌发病率低。这些居民如移民至直肠癌高发地区,饮食结构改变,则发病率随之增高。因为高脂肪高蛋白食物能使粪便中甲基胆蒽物质增多,可引起胆酸分泌增加,被肠道内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不烃,此两种物质均为致癌物质。纤维素量减少,又使粪便通过肠道速度减慢,使这些致癌物质与肠结膜接触时间增加,而导致癌变机会增多;
3、腺瘤癌变
瘤性息肉可癌变,腺瘤可分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性腺瘤3种类型。管状腺瘤发生率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高。腺瘤中有遗传性的家族性发性腺瘤,被视为癌前病变,一般在30岁以后发病,但也有在20岁以前发生癌变者;
以上就是关于直肠癌的病因介绍,既然大家已经了解了直肠癌的病因了,那么,今后大家就要做好相应的预防保健工作。如果有患病倾向,大家一定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祝愿患者朋友早日康复。
直肠癌诱发病因有哪些
1、脂肪、纤维素与热卡:脂肪消耗量的增加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是平行的,直接测定饮食脂肪的含量显示消耗脂肪量高的人群,其结直肠癌的病死率也高。
2、维生素和矿物质:抗氧化作用的微营养素以及矿物质,具有清除或中和某些氧代谢产物称为氧自由基和单线氧的伤害作用。这些代谢产物形成于全身常规生化过程中,它们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可伤害DNA、脂质膜和蛋白质。对细胞的这种分子水平伤害如不受抑制就会促进癌肿的形成。有几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
3、遗传因素:遗传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中是一重要因素,临床上有两类病人遗传因素表现较为突出,一类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另一类则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又包括部位特异的结直肠癌和癌家族综合征。
4、结肠炎性疾病:在结肠炎性疾病中有3个疾病与结直肠癌关系最密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公认癌变危险性较大的疾病,但其癌变危险性与病期长短以及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关。
5、结直肠腺瘤:结直肠腺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息肉样病变,约有2/3结直肠息肉系腺瘤。组织形态学上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3种,其中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纯绒毛状腺瘤较为少见,仅占所有腺瘤的百分之五。
胃息肉如何作病理诊断
一、胃息肉和息肉病
(一)胃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胃息肉较结肠息肉少见,一般无症状,检查时偶然发现。胃镜见到的胃息肉是黏膜向腔内限局性隆起,注气后不消失。可单个或多个,大多数单个发生。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样,少数呈分叶状,或表面发红、糜烂、出血,约一半息肉的直径在0。5~1。0mm之间,少数直径小于2cm。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
病理上将胃息肉分为3类:
(1)增生性或再生性息肉;
(2)腺瘤性息肉;
(3)错构瘤性息肉。
胃息肉主要是增生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及胃体下部,直径常小于2cm,有蒂或无蒂,一般无恶变倾向。有报道增生性息肉常伴发萎缩性胃炎。Kamiya追踪56例(93处)增生性息肉5~12年,有2例有非典型增生的病理改变。张艳仙报道107例胃增生性息肉,其中23例伴2~3级非典型增生。
腺瘤性息肉多位于胃窦部,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光滑或有细颗粒感似桑椹样改变,多数息肉表面色泽较周围黏膜红。病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
(二)伴有胃息肉的息肉病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1.家族性息肉病和Gardner综合症
常伴有上消化道腺瘤性息肉。胃内息肉可为腺瘤性的,也可为增生性的。胃底息肉多倾向于腺瘤性。内镜下胃底息肉多呈圆形、无蒂、橘黄色,息肉直径2~7mm。十二指肠腺瘤样息肉多位于降部,直径5~22mm,呈多发的、小的白色息肉。
2.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是非遗传性非先天性疾病,主要发生在老年,症状是胃肠道息肉伴皮肤黑斑、脱发、指甲萎缩等外胚层改变。内镜所见息肉分布于全消化道,多呈弥漫散在分布,胃窦尤为明显,多无蒂,直径0。5~1。0cm,表面光滑,质软。组织学改变多类似于幼年性息肉,腺体囊性扩张,内含蛋白纤维液体及慢性水肿的炎症固有层,无恶变倾向。
3.Peutz-Jeghers综合征和Peutz-Jeghers息肉
又称黑斑息肉综合征,其特征为皮肤黏膜色素斑,胃肠道息肉和遗传性。胃肠道息肉分布于全胃肠道,常见散在多发,少数单发,小的数毫米,大的数厘米,多有蒂或无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间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组织学上属错构瘤。
二、结直肠息肉和息肉病
(一)结直肠息肉的内镜和组织学表现
我国肠息肉发病率较低,腺瘤好发于直、乙状结肠,占全结直肠息肉的70%~80%。大小一般为0。5~2。0cm。小于0。5cm的称小腺瘤,组织学上分为小扁平腺瘤、小凹陷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锯齿状腺瘤。
1.小扁平腺瘤
占腺瘤的8。5%,病理特征为管状腺瘤组织高度不典型增生,与遗传性结、直肠癌(CRC)有关,内镜表现为无蒂的斑片状的病变或突起的黏膜皱襞。
2.小凹陷腺瘤
在结肠镜检查中只占0。7%。腺瘤中央凹陷处可见腺瘤性腺管,可占据整个黏膜层,腺上皮可有轻度不典型增生。
3.管状腺瘤
最常见,占腺瘤的80%,多为蒂型(占85%),亚蒂、无蒂少见。常多发,小于0。5cm的小腺瘤多由正常的黏膜覆盖,多数管状腺瘤为1~2cm直径大小,少数大于3cm,常有蒂、呈球状或梨状,表面光滑,可有浅沟或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活检组织学检查管状腺瘤由密集的增生的腺体构成,腺体大小、形态不一致,常见有分枝和发芽。
管状腺瘤是癌症吗
直肠管状腺瘤是肠道息肉常见的类型,属于良性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会有恶变的可能,一旦发现原则上应摘除的。
管状腺瘤是一类少见的涎腺良性肿瘤,以前大多将其混杂在基底细胞腺瘤中,WHO新分类中将其列为单独的一类肿瘤。肿瘤生长缓慢,临床呈现为无痛性肿块,Nelson等报告的病例,病期2个月至15年,平均8.4年,明显长于其他肿瘤。无疼痛及其他自觉症状,逐渐增大的肿块为患者就诊的惟一原因。肿瘤体积一般较小,直径多在2cm以内。扪诊界限清楚、活动。肿块界限清楚,活动。单个或呈分叶状、多结节。有些病例颇似黏液囊肿。治疗为手术切除,手术切除后肿瘤极少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