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艾灸的穴位有哪些

艾灸的穴位有哪些

1、足三里灸

常灸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防衰抗老、祛病延年。对感冒、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低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有预防作用。所以古人把足三里灸叫做“长寿灸”。

灸治方法:点燃艾条,距足三里穴3厘米处熏灸,局部有温热舒适感时固定艾条不动,每次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为度,隔日灸1次,每月可灸10次。

2、身柱灸

身柱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儿童做身柱穴保健灸,能促进发育,增强食欲,不易感冒。无论儿童或成人,常灸身柱穴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方法:取艾绒适量卷成香烟大小,用温和灸法灸5~10分钟即可,隔日1次,每月最多10次。

3、风门灸

风门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灸风门穴有预防感冒和脑出血的功能。对肩背酸痛、颈部痉挛、头痛都有防治作用。如有感冒先兆,可用艾条在双风门穴上各温和灸10~20分钟,使脊背感到暖和,就能预防和减轻感冒。

如感冒迁延不愈,用艾条灸风门,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连灸3~7日,可痊愈。对曾有过中风病史者,每次灸10分钟,每天灸2~4次,可预防中风复发。

腱鞘炎艾灸方法 肝肾两亏型腱鞘炎

肝肾两亏型腱鞘炎诊断要为肘痛,昼轻夜重,持物无力,伴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弱。

通常选择的艾灸穴位有: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手三里。

人流后盆腔积液怎么治 中医治疗

中医一般认为盆腔积液一般是因为邪热余毒残留,与气血相缚,治疗一般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瘀为主。治疗方法一般有口服中药、艾灸穴位、针灸穴位等办法。

腱鞘炎艾灸方法 寒湿外侵型腱鞘炎穴位

寒湿外侵型腱鞘炎诊断要点为肘部漫痛,得温痛减,遇劳加重,不能旋臂,提物困难;苔薄白脉浮缓。

常通常选择的艾灸穴位有:肘髎、手三里、尺泽。

​宫寒艾灸穴位有哪些

宫寒可艾灸关元穴

灸关元穴可以增强人体阳气,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补虚益损,对阳气不足,身体虚弱,畏寒等症比较有效,具有固本培元,补益下焦的作用。

宫寒可艾灸神阙穴

人体任脉要穴。人体气虚阴阳失调发生疾病,神厥穴在肚脐部位。通过抚慰或艾灸该穴位有调整阴阳平衡的功能。

宫寒可艾灸命门穴

艾灸的时候还要同时注意艾灸两侧距离背部中线3厘米的肾俞穴 ,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和第三腰椎棘突之间。艾灸这个穴位能强肾固本,协助女性调理因宫寒导致的不,习惯性流产等症。

宫寒可艾灸气海穴

直线连接肚脐与耻骨上方,气海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将其分成十份,从肚脐3/10部位开始做起,艾灸这个穴位对宫寒引起的月经不调 崩漏,不孕有防治作用。

腱鞘炎艾灸有用吗

有用

中医解析腱鞘炎属中医"伤筋"范畴,系因局部劳作过度,积劳伤筋,或受寒凉,致使气血凝滞,不能濡养经筋而发病。治疗应遵循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原则,因此艾灸治疗腱鞘炎是有用的。

不同部位腱鞘炎艾灸用穴位

寒湿外侵型腱鞘炎

寒湿外侵型腱鞘炎诊断要点为肘部漫痛,得温痛减,遇劳加重,不能旋臂,提物困难;苔薄白脉浮缓。

常通常选择的艾灸穴位有:肘髎、手三里、尺泽。

气血瘀阻型腱鞘炎

气血瘀阻型腱鞘炎诊断要点为有骤然挥臂或绞拧衣物史,痛如锥刺,向前臂及腕部放射,持物困难或握物无力;苔薄白,脉弦紧。

通常选择的艾灸穴位有:尺泽、合谷。

肝肾两亏型腱鞘炎

肝肾两亏型腱鞘炎诊断要为肘痛,昼轻夜重,持物无力,伴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弱。

通常选择的艾灸穴位有: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手三里。

体内湿气太重该如何排出去

艾灸穴位能祛湿防病

中医认为艾灸穴位能帮助我们很好祛湿,艾灸我们都知道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养生防病治病的手段的,对身体的一些穴位进行艾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还能预防各种的疾病的,效果很棒的。

常见的艾灸方法有很多,具体的艾灸穴位如下:

1、关元穴

这个穴道的位置在我们的肚脐下面大约三寸的位置,是一种具有很好养生以及强健身体功效的穴位。长期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调理气血,并且对于补肾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中脘穴

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例如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烧心、嗳气、目眩、耳鸣等等。

3、丰隆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尤其对于祛痰祛湿疗效显著。

4、曲池穴

这个穴道的位置在屈起肘部的时候出现横纹的外侧段,是大肠经的合穴,也就是说血脉之气从四肢对位置汇集到这里。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很好的起到调理气血以及去除风湿的作用,如果身体容易出现烦闷以及手麻的情况,对这个穴位艾灸能够很好的改善血液循环,改善不适应的情况。

产后奶水少怎么办 艾灸下乳法

通过艾灸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来达到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作用。常用的艾灸穴位有膻中穴、足三里等穴,每次课艾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温热为度。

治疗荨麻疹的最佳方法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通过温热皮肤等物理刺激作用来祛风止痒,常用的艾灸穴位有肺俞、膈俞、天枢、神阙、曲池、血海穴等,以及荨麻疹的患处艾灸。艾灸可以选用艾炷隔姜灸或者艾条悬起灸,每次艾灸的时间根据患者年龄、体质及病情程度而定,时间可不固定,以耐受为主,具体可参考下面的方法:

艾炷隔姜灸:每次选2—4个穴位,每穴施灸3—5炷,艾炷如米粒或黄豆大,每日灸1—2次,3次为1个疗程。

艾条悬起灸:每次选2—4个穴位,每穴灸10一15分钟,每日灸1—2次,6次为1个疗程。

月经期间艾灸可以吗 月经少艾灸什么穴位

艾灸穴位: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5穴。

方法: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涌泉可以普通艾灸,每处灸20分钟,每天1次。

艾灸穴位: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这3个穴位。

艾灸方法:在小腹部用艾条,每个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

治疗方法:治宜温经散寒调经。

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

艾灸方法:在这四个穴位采用用隔姜灸,每个穴位20分钟,每天2次。

艾灸穴位:取关元、命门、肩井、太冲,肩井和太冲可用清艾条温和灸,关元、命门可以用清艾条温和灸。

艾灸方法:以上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15分钟,灸的时候出现打嗝或者排气则为最好。

肠胃湿热艾灸穴位有哪些

1、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持一段时间,很快可以看到祛湿的效果。

2、丰隆穴艾灸祛湿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的中点,肌肉较为鼓起的位置,针对这个穴位祛湿,效果较佳。每日艾灸15分钟可以有效健脾祛湿。

3、解溪穴艾灸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4、三元穴艾灸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5、中脘穴艾灸祛湿

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钟,能有效缓解胃部不适的症状,同时有助于祛湿。

6、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有“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有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月经艾灸什么部位 月经期间艾灸配穴会有不同效果

艾灸穴位:中脘、天枢、水分、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操作手法:艾条温和灸。

示例:受灸者仰卧,注意关好门窗防止受凉,掀开腹部衣物充分暴露穴位后,持点燃艾条垂直悬起于穴位之上,离皮肤3~4厘米,以受者觉得温热舒服、微有热痛感为度,由上至下,每穴灸3~5分钟,由上至下,依次灸中脘、天枢、水分、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艾灸穴位: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

操作手法:艾条温和灸

艾灸穴位:关元、子宫、血海、三阴交穴

操作手法:艾条温和灸或隔姜灸

相关推荐

落枕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 外劳宫(双)、天柱(双)、后溪(双)、悬钟(双)、阿是穴。 操作规程 ①艾条温和灸 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2次。 ②艾条雀啄灸 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 ③艾条回旋灸 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2次。 ④艾炷隔姜灸 每次选用个穴位,多选用局部病处腧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1~2次。⑤温灸器灸:每次选用2~3个穴位,多选用病变局部腧穴,每次灸日~20分钟,每日灸1次。

艾灸哪里对心脏好

艾灸以下穴位对心脏是好处的: 艾灸神门-补益心经气血足 艾灸功效: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神门意指心经的气血物质由此交于心经体表经脉,艾灸神门能补益心经气血,让心脏充满活力并为心脏搏动提供能量来源。 艾灸取穴:取此穴位时应采用正坐位,仰掌的取穴,神门位于手腕部位,位于腕关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艾灸方法:手臂上伸,自己或施灸者手持点燃的艾条,将艾条燃端对准穴位所在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灸治5-10分钟。 艾灸少府-清心泻热祛水湿 艾灸功效:少府为手少阴心经的荥穴,意指本心经气血在此聚集

艾灸哪些穴位可治疗阳痿

艾灸第一个穴位:章门穴。 【取穴方法】: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 【艾灸病症】:主治胁痛、泄泻、症积等症。 艾灸第二个穴位:京门穴。 【取穴方法】:在侧腰部,章门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 【艾灸病症】:腹胀、腹痛、肠鸣、泄泻、腰痛、肾炎等症。 艾灸第三个穴位:巨阙穴。 【取穴方法】:巨阙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取穴道的时候通常让患者采用仰卧的姿势,以便实施者能够准确的找寻穴道和顺利的实施相应的按摩手法。巨阙穴位于人体的腹部中部,左右肋骨相交

艾灸可以减肥吗 艾灸一次可灸5个部位吗

可以。 艾灸是可以一次艾灸一个穴位或多个穴位的,并没一定的规定,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取决于一个穴位还是多个穴位同时艾灸,但是艾灸需注意时间和艾灸的方法,以免艾灸错误对自身健康造成影响,一般建议,艾灸时间在15-30分钟之间,另外,艾灸多个穴位,能够起到较好的健脾养胃、和血等功效。

头疼艾灸哪个穴位

温和灸 艾灸穴位:百会穴、太阳穴、上星穴、合谷穴。 操作方法:取合适的体位。术者立于患者身侧,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患者局部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日灸15~20分钟,灸至患者感觉舒适、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2次。 隔附子灸: 艾灸穴位:涌泉穴。 操作方法: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厘米的薄片,用针扎数孔,用大、中艾柱点燃放在附子片中心施灸。若患者灼痛感可将附子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

女性体寒怎么调理好 艾灸改善体寒

艾灸是中医疗法的一种,利用艾灸穴位可以效改善体寒,中医认为,体寒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体内气血运行不佳,而艾灸可以活络体内气血受阻的部位,此时就能效缓解体寒。 人们可通过艾灸大椎穴、足三里穴、关元穴、中脘穴、命门穴、太溪穴等来调理体寒,几个穴位同时配合艾灸效果更佳。

女人秋天要暖养艾灸扶阳效果佳

1、暖子宫,艾灸腰腹 腰腹部是女人非常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怕冷的部位。腰腹部积聚了女性的生殖器官子宫和盆腔,所以首当其冲就是暖子宫。在艾灸中,背部的命门穴是艾灸的主要穴位,这个穴位中藏命门之火,是人的先天之火,只命门之火旺盛,肾脏温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暖子宫穴位:命门、八髎、关元和归来。 艾灸方法:找到上述这四个穴位,肢体穴位艾灸15到20分钟;躯干穴位艾灸30到40分钟。每隔一天艾灸一次。 2、暖肠胃,艾灸胃脘 在中医学中,脾胃被称为仓廪之宫,是人体后天之本。可见其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了。在所的穴

艾灸祛湿的穴位和方法

艾灸祛湿的方法 1、谷穴艾灸祛湿 合谷穴是大肠经的总开关,“颜面合谷收”的说法,当面部皮肤红血丝时,可艾灸合谷穴,很好的缓解效果。 合谷穴具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的功能,但体质较差者不宜给予强刺激,孕妇更要禁忌。 取穴: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 手法:艾灸距离穴位3-5厘米,灸至穴位暖和、微微发红即可,10次为一疗程。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天一次。 2、足三里穴艾灸祛湿 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左右的位置,艾灸10-15分钟即可,需坚

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1、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对于月经量少,在艾灸时是采用分型治疗的。主要分血虚、肾虚、血寒、气郁四种。 血虚型:艾灸治疗选膻中、关元、子宫、内关、涌泉5穴。在小腹部膻中、关元、子宫、内关用隔姜灸或温和灸。涌泉可以用中华神穴随身灸每处灸20分钟,每天1次。月经量少艾灸什么穴位 肾虚型:从补肾养血入手,艾灸要选八髎穴、归来、三阴交这3个穴位。在小腹部用随身灸器,每个穴位每天艾灸1次,每次以20分钟为好。 血寒型:治宜温经散寒调经。艾灸选穴:关元、八髎穴、三阴交、足三里。在这四个穴位采用用隔姜灸,每个穴位20分钟

祛湿的方法 中药艾条灸穴位

中医里最独特的治疗方法可谓穴位疗法,对付湿,按按穴位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一、药灸的配方是多组方,而艾灸比较单一。 二、药灸具针对性,而艾灸针对部位 三、药灸一般一次见效,而艾灸相对见效较慢。 在传统三年陈艾的基础上,加入山甲,当归,川穹,丹参,益母草,乳香,牛膝,红花,等二十种草药 。艾条味足,功效区别于其他艾条:热量足,渗透力强, 疼痛灸患处,寒症需要灸肚脐和肾输穴。了解详情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 艾灸开郁、祛湿、补阳气的作用,经常艾灸可以让您轻松祛湿。 1、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为养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