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型思维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调节
强迫型思维应该怎样进行自我调节
1听其自然法
此法在于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任何事情听其自然,该咋办就咋办,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评价它了。如好象有东西忘了带就别带它好了,担心门没锁好就没锁好了,东西好象没收拾干净就脏着乱着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来克服由此带来的焦虑情绪,症状是会慢慢消除的。
2刨根究底法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让患者意识到造成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有助于症状的消除,所以你可以依靠自己或亲人从以下几条线索来探究童年的创伤性事件:
1、幼时受过的伤害性事件(如毒打、诱拐、诱奸等)
2、幼时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性事件(如使人致残、死亡,使财物严重受损)
3、幼时与你最仇恨的人和你最歉疚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经历。同时你还应该探究症状的最初起因和隐藏的含义。
3满灌法
简单地说,就是一下子让你接触到最害怕的东西,比如说你有强迫性的洁癖,请你坐在一个房间里,放松,轻轻闭上双眼,让你的助手在你的手上涂上各种液体,而且努力的形容你的手有多脏,这时你要尽量地忍耐,当你睁开眼,发现手并非你想象的那么脏,对思想会是一个打击,即不能忍受只是想象出来的;若确实很脏,你洗手的冲动会大大增强,这时你的助手将禁止你洗手,你会很痛苦,但要努力坚持住,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消退,但此法适合意志力较强的人进行。
4系统脱敏法
先学会放松的方法,然后由易到难列出强迫性行为的次数和激怒情境,再对每种情境下的强迫行为逐渐进行放松脱敏,就洗手癖而言,应一步步地减少洗手时间,增加赃物的刺激量,依次执行下去。
5当头喝棒法
当你开始进行强迫性的思维时,对增加大声喊"停",或给助手信息让他喊"停",但要注意信息要给得及时。当你在自疗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请别忘了向你身边的朋友或心理学家寻求帮助,大喊一声“我不要受'强迫'”!
得了强迫症日常都有哪些反常行为
一、有强迫性思维的患者要注意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患者要学习各种对抗压力的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自信,做到勇于面对困难,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是培养了自身敢于承受艰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质。能够很好的缓解强迫症的病情,也是调节强迫性思维中较为重要的。
二、强迫性思维患者要学习顺其自然,因为强迫性思维主要是强迫自己反复去做某一件事情等等,如果能够告诉自己顺其自然,不要过分的进行纠正的话,对于缓解强迫症病情是有一定的帮助。当然,顺其自然也不是说一定要让病情持续的发展,而是要逐步的进行纠正自身的心理。从而减少强迫症的症状。
三、对于家中有强迫症患者的话,家属要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患者,不要过分的感到担忧,这样的话患者的心理上也是会比较的焦虑,对于病情的调节是非常不利的。那么家属对于患者所讲的问题,尽量是回答一遍就可以了,避免患者反复的提问。所以这个是需要家属在日常生活上好好注意的。
强迫症的介绍
病因
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等。强迫症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表现为过分的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表现得难以适应。患者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
另外,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在神经-内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乱,造成诸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
临床表现
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可归纳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又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及强迫意向。内容多种多样,如反复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碰到脏的东西会不会得病,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站在阳台上就有往下跳的冲动等。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比如患者有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的想法,相应的就会去反复检查门窗确保安全;碰到脏东西怕得病的患者就会反复洗手以保持干净。一些病程迁延的患者由于经常重复某些动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种程序,比如洗手时一定要从指尖开始洗,连续不断洗到手腕,如果顺序反了或是中间被打断了就要重新开始洗,为此常耗费大量时间,痛苦不堪。
什么是思维强迫症
1、遗传因素该症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作为一种遗传特征的红细胞(ABO)血型,与强迫症的原因关联的研究发现,强迫症有较高的A型发生率和较低的O型发生率。强迫症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得了强迫症,另外由于人格特征主要受遗传的影响,而人格特征又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所以也表明了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2、器质性因素临床上昏睡性脑炎、颞叶挫伤、癫痫的病人可见强迫症状。而外科治疗显示切除尾神经束边缘脑白质对改善强迫症状有效,提示与上述部位的功能有关。此外,个性特征在发病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这是引起强迫症的原因之一。
3、心理社会因素只有在心理与社会因素影响下被强化才持续存在,同样属于引起强迫症的原因,如工作环境的变化、重大责任、过分要求严格、处境困难、担心意外或家庭不和、性生活困难、怀孕、分娩造成的紧张,加上患者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而促发强迫症,强迫症是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强迫症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反应出现过多重复引起焦虑,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失调,从而引起异常习惯的形成,病理性认识与反射的建立,让冲动、思维与行动拘泥于固定的行为学习模式。
4、强迫性格因素:有强迫倾向的人,一般都存在过于追求完美与理想主义的倾向。一般来说保持对自身与周边环境的严密控制,注重细节、做事认真、对自己要求过高、讲究秩序,一旦事情没能达到要求,强迫倾向就开始表现出来.
引起思维强迫症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目前比较常见的的则是社会因素的影响,日常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好的心态,才可以有效的克服思维强迫症对我们生活所带来的不利的影响,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是有一定的帮助的,祝您健康。
揭密宝宝的思维进程
吃奶的婴儿:已经有思维了
虽说婴幼儿有了语言才能对我们说话,但是某些试验表明,2个月的婴儿就能思维,就有自己的看法了。
把8~10周的婴儿放在电视屏幕前面,直播他们妈妈的面孔。屏幕里的妈妈可以直接看到婴儿的脸,并根据婴儿表达的感情,同他说话,对他微笑,安慰他。这时婴儿也会微笑,表现得很平静。
这时如果突然中断妈妈同婴儿的直接交流,改为播放刚才妈妈的录像片段。婴儿很快会用打嗝、哭闹、转移目光等方式来表示不满。虽然还是妈妈向他们传递信号和温柔的话语,但这些小人儿已经察觉到他们的要求和妈妈的回应脱节,而且知道这是不合常理的!
那么,再回到直接交流会是什么情形呢?有的婴儿对刚才受到“戏弄”的镜头表现出不满,把头高高地仰起来,拒绝再看屏幕。他们居然会让你知道这种做法他们不能忍受!
8~15个月的婴儿
和你思维相通这个年龄段的婴儿跨越了社会化的关键阶段,他对人对物都感兴趣,并希望让我们分享他的发现。他经常会指着一片树叶、一只鸟或是一片云彩,不管他指什么,我们都会兴奋地回应他:“是啊,多美呀!”这时他就会很满足,因为他已经和你建立起了思维的相通。
婴儿出生后,妈妈们几乎是下意识地模仿他,他在躺椅上伸懒腰,我们会伸开胳膊并说:“嗯,宝贝,睡了一个好觉,伸伸懒腰多舒服呀!”婴儿看你这样做,也会开始模仿你。以至于一段时间过后,我们都不知道是谁在模仿谁了。
10~12个月的婴儿很爱模仿我们,他这时很喜欢玩电话和玩具餐具。因此,有人认为,在模仿我们的行为时,婴儿更好地拥有了所谓的“心理理论”中的预测能力。
2岁之前:认为别人都和他一样
在婴儿8~9个月的时候,妈妈用手绢遮住脸,问:“妈妈在哪儿?”然后很快拿掉手绢,说:“妈妈在这呢!”这时婴儿会咯咯大笑。过1~2个月后,我们会看到婴儿也会把一样东西放在头上,然后大笑——他在玩“我在这呢”的游戏!
18个月的婴儿,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就觉得别人也看不见他了,或者自己藏在透明的窗帘后面,认为你找不到他。你经常会看到这样有趣的场面:宝宝把头埋在沙发靠垫底下,让你找他,完全不顾他的小屁股还在你眼皮底下高高地撅着呢!
到了2岁,他会更加灵活,能找到真正的藏身之地,但他还不会注意某些细节:他不知道自己的脚从厚厚的窗帘下露出来了,也不知道藏在书桌后面时别人还能看到他的头发。
一直到3岁,他还会拿着不让他拿的东西,把手放在身后藏起来,根本想不到身后坐在沙发上的爸爸会看得一清二楚,他认为只要他看不见,“赃物”就消失了。
2岁:还不会为别人着想
如果孩子不喜欢吃苹果而喜欢吃香蕉,这时,即使你告诉他爸爸喜欢吃苹果,然后把苹果给爸爸并问他:“爸爸高兴吗?”他还是会回答:“爸爸不高兴!”因为他把自己的感觉加在了爸爸的身上。只有到了3岁,孩子才能懂得,爸爸喜欢吃苹果,而他喜欢吃香蕉!
会说才会想
“婴儿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思维”。对于这个观点,研究人员有不同看法。纳黛勒是反对这一观点的人.她坚信婴儿的“反应”能力是天生的,她的观点是:婴儿的大脑可能是“预先连线”的,一出生后,就能察觉人类的行为,并开始推理。纳黛勒认为,语言肯定能加速交流的发展,但是,语言不是情感的条件,因为,婴儿对妈妈和自己的态度的反应相脱节表现出不适。语言也不是思维的条件,因为猴子虽然不说话.但是能够思维。
2~3岁之间:想的和做的联系不起来
这个年龄的孩子,虽然能记住他看到的和听到的事,但是还不能够把这些和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从外面玩回来,你连说带比划地告诉他,你把他的娃娃(或小卡车)放在小桶里了。回到家后,问他娃娃(或小卡车)放在什么地方了,他会到小桶里去找。但是,如果再追问一句:“你怎么知道娃娃在小桶里?”他就会回答道:“我不知道。”
强迫症生理原因会有哪些
强迫症是一类神经症性障碍,患者表现为一种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的状态,与这种状态共生的还有过高的自尊水平和防御机制不成熟的表现。专家认为,这两者既因强迫症而出现,也反作用于强迫症,使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循环往复、难以克制。尊重、爱惜自己的程度就是自尊。人有自尊心并非坏事,但过分的自尊就没必要了。过高的自尊水平容易导致苛求人格的形成,在自我与外界的协调中失衡,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这也是导致强迫症患者深感痛苦的原因之一。在这种心境影响下,患者为了维持自我概念会不断地创造强迫思维、实施强迫行为,因此使得强迫症状循环出现。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强迫症患者具有“肛门性格”倾向。强迫人格的特征可能概括为“不完善感”、“不安全感”、“不确定感”。“三不”之中只要有一个非常突出,就是典型的强迫人格。这种人一般具有主观任性,急躁,好强,自制力差或胆小怕事,优柔寡断,遇事过于谨慎,缺乏自信心,墨守成规,生活习惯比较呆板,喜欢仔细地思考问题等特点。这些表现让我们充分的认识了强迫症的自我矛盾心理。
国外有调查显示,强迫症患者所采用的防御机制中,解除、投射和潜意出现频率较高,而幽默则较少使用;国内调查也发现,强迫症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制止、假性利他、幻想、退缩、躯体化等中间型和不成熟型的防御机制使用得较多,而压抑和幽默等成熟型防御机制则较少使用。具体地说也就是,强迫症患者在面对自己不能接受的情况时往往以抱怨、回避、退缩或投射到他人身上的方式加以解决,达到防御目的。但因为强迫症患者所采取的不恰当的防御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所以最终只能使其陷入强迫与反强迫的深渊中,导致症状越发明显、病情越发严重。
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5~7%。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性格特征:1/3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一定程度的强迫人格,其同胞、父母及子女也多有强迫性人格特点。其特征为拘谨、犹豫、节俭、谨慎细心、过份注意细节、好思索、要求十全十美,但又过于刻板和缺乏灵活性等。精神因素:上海调查资料中35%患者病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社会因素当然在强迫症的发生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当躯体健康不佳或长期心身疲劳时,均可促进具有强迫性格者出现强迫症。
强迫症患者如何自我治疗
1.首先,当一个人确定自己患上了强迫症,并且很严重时,就应该去看医生了,不要觉得很不正常,心理疾病在现在社会是很正常的,向医生说明病情,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这是很关键的。
2.要注意,当强迫症状出现的时候,不要与强迫思维进行斗争,这样你就掉进陷阱里面去了,你越去斗争强迫症就会越来越厉害,这时候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转移注意力,去做别的事情。
3.可以去网上收森田疗法,个人感觉很有用,就像森田疗法说的:"存在而不抵抗”,就是说不要去管强迫思维让他存在,不去抵抗然后带着强迫思维去生活,慢慢的,你就会发现强迫思维就会慢慢消失,反之,你越抵抗他就越凶狠。
4.戒除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整天胡思乱想,情绪低落等等,长期保持这种状态会对精神产生不好的影响,这时候你应该让自己快乐起来、充实起来。
5.找到自己的目标,或许你可以通过繁忙的工作减轻强迫思维,最终达到治愈强迫症的目的。
6.强迫症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觉得强迫症是一种绝症,只要调整好状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情,治疗强迫症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同时还要加强锻炼。
强迫症有哪些表现 强迫对立思维
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