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体虚的病因病机
产后体虚的病因病机
产妇素体虚弱,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冲任血虚,胞脉失养,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妊娠后期,孕妇体内雌激素、黄体酮、皮质激素、甲状腺素都会不同程度增高,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的短时急速下降,造成机体内分泌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产后月子病和产后体虚。
产后体虚是指女性产后的一种亚健康或疾病状态,由于分娩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创伤和出血,导致其元气耗损,气血不足,称为产后体虚。症如:怕冷、怕风、出虚汗,腰膝酸软,小腹冷痛,心悸气短,四肢乏力,月经量少、色黑,白带多,经期浮肿,面色晦暗、长斑,卵巢功能减退、产后性冷淡等症状。
产后体虚吃什么
在生产的过程中很多都会失血过多,所以在产后一定要注意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像红糖小米粥。红糖可以活血驱寒,有利于清除子宫内的瘀血。但是,不要吃得时间太长,大概一星期就好。还可以用枸杞红枣炖乌鸡,我那时候就是喝了大概2次。
产后还要多补充蛋白质,这个时候可以多吃豆类、奶类。喜欢喝豆浆的话,可以每天自己现磨,这样的豆浆既天然又有营养。奶类的话,纯奶和酸奶都是可以的,根据自己的口味来选择,每天200到500克就能满足身体需要啦。
告诉大家一个比较好的药膳粥。大家都知道益母草可以活血化瘀。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益母草粥。做法很简单:取鲜益母草汁10克,鲜生地黄汁40克,鲜藕汁 40克,生姜汁2克,蜂蜜10克,粳米100克。先把粳米煮熟,然后加入上述其他药汁及蜂蜜,煮成稀粥就可以啦。每天喝2次。但是吃粥期间一定不要吃葱白、韭白哦。
痹症病因病机
本病与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和人体正气不足有关。风寒湿等邪气,在人体卫气虚弱时容易侵入人体而致病。汗出当风、坐卧湿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风寒湿等邪气侵入机体经络,留于关节,导致经脉气血闭阻不通,不通则痛,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感受邪气的相对轻重,常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若素体阳盛或阴虚火旺,复感风寒湿邪,邪从热化或感受热邪,留注关节,则为热痹。总之,风寒湿热之邪侵入机体,痹阻关节肌肉筋络,导致气血闭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产生本病。
正虚
即正气不足。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无不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因此,正气不足,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引起正虚的原因有下述三个方面:
(1)禀赋不足禀赋是痹症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人体关节器官免疫失调,关节必然因缺乏必要的“免疫保护”而造成外界炎性因子的侵入,最终导致各类骨关节疾病的发生。现在研究也证实,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劳役过度首先,劳力过度致正虚进而可致痹症。其次,劳神过度及房劳过度同样有损正气而致痹症。其三,不仅过劳易伤正气,过逸同样有所遗害。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运动、不锻炼,容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而出现气短乏力,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
黑米与什么搭配功效好 黑米的人群宜忌
黑米适宜产后血虚、病后体虚、贫血或肾虚以及年少须发早白者食用。脾胃虚弱的小儿和老年人不宜过多食用黑米。
阴虚的病因病机
阴虚成因多由热病之后、或杂病日久伤耗阴液,或因五志过极、房事不节、过服温燥之品等使阴液暗耗而成阴液亏少,机体失去濡润滋养物质所致。同时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一派虚热干燥不润、虚火躁扰不宁的证候。
阴虚可与气虚、血虚、阳虚、阳亢、精亏、津液亏虚以及燥邪等证候同时长期存在,或互为因果,表现为气阴亏虚证、阴血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阴精亏虚证、阴津(液)亏虚证、阴虚内燥证等阴虚证候,进而可发展成亡阴、动风等病理变化。
阴虚证可见于各个脏器,其病因病机稍有差异:
1.肺阴虚证
是肺阴不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咳伤阴,痨虫袭肺,或热病后期阴津损伤所致。肺主清肃,性喜柔润,肺阴不足,虚热内生,肺为热蒸,气机上逆而为咳嗽;津为热灼,炼液成痰,量少质黏。肺阴亏虚,上不能滋润咽喉则咽干口燥,外不能濡养肌肉则形体消瘦。虚热内炽则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热扰营阴为盗汗;虚热上炎则颧红;肺络受灼,络伤血溢则痰中带血;喉失阴津濡润,并为虚火所蒸,以致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象细数,皆为阴虚内热之象。
2.心阴虚证
心阴虚是指心阴亏虚,不能濡养本脏,以致心主血脉、神明等功能减退所表现的临床证候。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久病耗损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暗耗阴血,导致全身阴血不足,心阴虚损。
3.胃阴虚证
是指胃阴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胃病久延不愈,或热病后期阴液未复,或平素嗜食辛辣,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使胃阴耗伤而致。
4.脾阴虚证
是脾脏阴液不足,濡养失职,运化无力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温热病后,阴液耗伤,或素体阴虚,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灼伤阴津,或过食辛辣之品,或误服辛温之剂所致。
5.肝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6.肾阴虚证
肾脏阴液不足,滋养和濡润功能减弱所表现的证候。多因素体阴虚,或久病伤肾,或房事过度,或热病伤阴,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所致。
脾虚湿困的症状有哪些呢
1.脾虚湿困引起的痞满
病因病机:因饮食不节或者劳累过度,思虑伤脾等引起脾气不足,脾阳不振,脾失运化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证候:胸脘痞满,恶心欲吐,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舌体胖大,质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治则:健脾除湿化痰,理气宽中。方药:四君子汤合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2.脾虚湿困引起的呕吐
病因病机: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者病后体虚,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受纳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停积胃中,上逆为呕。
证候:呕吐清水痰涎,头眩心悸,胸脘痞满,不思饮食,或呕而肠鸣有声,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治则:温化痰饮,健脾和胃降逆。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3.脾虚湿困引起的泄泻
病因病机:多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脾气亏虚,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水谷清浊不分从而导致泄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泄泻,反复发作,略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可增多,夹见不化水谷,饮食减少,脘腹胀满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治则:健脾淡渗,利湿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4.脾虚湿困引起的水肿
病因病机:因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导致的脾健运失司,不能制水,致水湿停聚泛滥,出现的水肿等症状。
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四肢重,小便少,伴见面色不华,纳少便溏,少气神疲,脘腹胀闷,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濡滑。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消肿。方药:黄芪补中汤加减。
咳嗽的病因病机
咳嗽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外感咳嗽病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内伤咳嗽病因为饮食、情志等内伤因素致脏腑功能失调,内生病邪。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均是病邪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感病因由于气候突变或调摄失宜,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论》谓:“寒、暑、湿、燥、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时庄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景岳全书·咳嗽》说:“外感之嗽,必因风寒。”
2.内伤病因内伤病因包括饮食、情志及肺脏自病。饮食不当,嗜烟好酒,内生火热,熏灼肺胃,灼津生痰;或生冷不节,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痰浊内生,上千于肺,阻塞气道,致肺气上逆而作咳。情志刺激,肝失调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而作咳。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疾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肺不能主气,肃降无权而肺气上逆作咳;或肺气虚不能布津而成痰,肺阴虚而虚火灼津为痰,痰浊阻滞,肺气不降而上逆作咳。
中风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较多,从临床看,以内因引发者居多。中风的发生,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
1.情志郁怒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暴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2.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病发,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也可因操持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也是水亏于下,火旺于上,发病之因。
4.气候变化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脉循行。正如《素问·调经论》说“寒独留,则血凝位,凝则脉不通……”。其次早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令,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5.血液瘀滞
血瘀的形成多因气滞血行不畅或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暴怒血蕴于上,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的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的病机多以暴怒血蕴或气虚血瘀最为常见。
阳痿病因病机
1.命门火衰房劳太过,或少年误犯手淫,或早婚,以致精气亏虚,命门火衰,发为阳痿,正如《景岳全书·阳痿》所说:“凡男子阳痿不起,多由命门火衰,精气虚冷。”
2.心脾受损胃为水谷之海,气血之源。若忧愁思虑不解,饮食不调,损伤心脾,病及阳明冲脉,以致气血两虚,宗筋失养,而成阳痿。《景岳全书·阳痿》说:“凡思虑焦劳忧郁太过者,多致阳痿。盖阴阳总宗筋之会,……若以忧思太过,抑损心脾,则病及阳明冲脉,……气血亏而阳道斯不振矣。”
3.恐惧伤肾大惊卒恐,惊则气乱,恐则伤肾,恐则气下,渐至阳道不振,举而不坚,导致阳痿。《景岳全书·阳痿》说:“忽有惊恐,则阳道立痿,亦其验也。”
4.肝郁不舒肝主筋,阴器为宗筋之汇。若情志不遂,忧思郁怒,肝失疏泄条达,不能疏通血气而畅达前阴,则宗筋所聚无能,如《杂病源流犀烛·前阴后阴病源流》说:“又有失志之人,抑郁伤肝,肝木不能疏达,亦致阴痿不起。”
5.湿热下注过食肥甘,伤脾碍胃,生湿蕴热,湿热下注,热则宗筋弛纵,阳事不兴,可导致阳痿,经所谓壮火食气是也。《明医杂著·男子阴痿》按语中谓:“阴茎属肝之经络。盖肝者木也,如木得湛露则森立,遇酷热则萎悴。”
阳痿的病因比较复杂,但以房劳太过,频犯手淫为多见。病位在肾,并与脾、胃、肝关系密切。病机主要有上述五种,并最终导致宗筋失养而弛纵,发为阳痿。五者中以命门火衰较为多见,而湿热下注较少,所以《景岳全书·阳痿》说:“火衰者十居七八,而火盛者仅有之耳。”
产后体虚药补
1、第一阶段(第一周)
自然产妈咪生产完出院后,建议先服用3-5天的生化汤;剖腹产妈咪则建议服用5-7天生化汤,但用药量较少,因剖腹产时本身就已清除部分恶露。
2、第二阶段(第二周)
此阶段可服用补脾胃、健脾利水的药材,以加强妈咪的脾胃功能,并强化水分代谢,以缓解水肿症状。妈咪也可开始食用不含酒的麻油料理,因为麻油的作用可以促进子宫收缩,且其中的油脂具有润肠作用,也可使排便问题获得改善。如果属于燥热体质,在煮麻油料理时,可不爆姜、不用酒,因为麻油料理之所以算是燥热性食物,主要是因为食材综合起来属性偏热。
3、第三阶段(第三周)
第三周的调养目的在于调理气血,并防止之后可能出现的落发情形,可饮用泌乳汤、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并请合格中医师配合妈咪体质,协助调整药材比例。
4、第四阶段(第四周)
此阶段的目的在于维护子宫与卵巢的功能,建议饮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或杜仲粉,也可食用枸杞子、破故纸等,皆可滋阴补气。
产后体虚的表现
产后体虚是指女性产后的一种亚健康或疾病状态,由于分娩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创伤和出血,导致其元气耗损,气血不足,称为产后体虚。症如:怕冷、怕风、出虚汗,腰膝酸软,小腹冷痛,心悸气短,四肢乏力,月经量少、色黑,白带多,经期浮肿,面色晦暗、长斑,卵巢功能减退、产后性冷淡等症状。
产妇素体虚弱,失血过多,亡血伤津,虚阳浮散,冲任血虚,胞脉失养,产后脏腑伤动,百节空虚,腠理不实,卫表不固,摄生稍有不慎便可发生各种产后疾病。
妊娠后期,孕妇体内雌激素、黄体酮、皮质激素、甲状腺素都会不同程度增高,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的短时急速下降,造成机体内分泌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产后月子病和产后体虚。
什么是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部分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患者体虚,病成迁延所致。起病缓慢,病情反复顽固不愈。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白带增多、腰腹疼痛及不孕等,如已形成慢性附件炎,则可触及肿块。病因病机:本病的主要病机为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
产后体虚怎么办
产后体虚具体有什么症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