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大肠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大肠息肉临床症状常不明显,即使出现某些消化道症状,如腹胀、腹泻、便秘等,也因较轻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视。
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带血、黏液血便来就诊,常误诊为痔疮等肛门疾患或“痢疾”而延误其必要的检查。
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特别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确诊。
大肠癌与大肠息肉
息肉是粘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属于良性肿物。息肉在人体的许多部位均可出现,如鼻息肉、声带息肉、消化道息肉。消化道息肉中最常见的是大肠息肉。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会癌变。不同种类的大肠息肉,癌变机会有大有小:
1.腺瘤样息肉 又称息肉样腺瘤,多见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但有一种遗传性家族性腺瘤病,又称“家族性多发性息肉”,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
腺瘤样息肉的主要症状是出血。出血常附在粪便表面,颜色鲜红。长期慢性出血,可导致贫血,但80%以上的患者无明显症状。
腺瘤样息肉可以演变,一般小的腺瘤样息肉癌变机会小,大的腺瘤样息肉癌变机会大,所以腺瘤样息肉应及时治疗。未发生癌变的腺瘤可用电灼、冷冻疗法或手术切除。
家族性腺瘤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因素,常发生于同一家族内。本病多在12一14岁开始发病,癌变机会很大,常在发现息肉症状后10—15年恶变,多数患者在40岁以前死于大肠癌。
2.乳头状腺瘤 常单个独生,形如隆起的乳头,瘤体较大,最大的长达15厘米。本病的症状主要是腹泻,粪便中带有大量粘液或仅有粘液排出。
乳头状腺瘤的癌变率也较高,在20%一30%之间,其治疗方法和腺瘤样息肉基本一样。
3.黑斑息肉病本病有三大特点,一是有家族遗传性;二是病人有皮肤、粘膜色素沉着,表现为口腔粘膜、口唇周围、面颊及指甲下有黑色素斑;三是胃肠道有多发性息肉。
黑斑息肉病的息肉可发生在小肠、结肠和胃,癌变机会很小。处理方法是经常复查,如有恶变倾向,应及时手术切除。
4.儿童性息肉 发生在2—8岁儿童的大肠息肉叫做儿童性息肉。儿童性息肉的主要症状是便血,有时排便时息肉可从肛门脱出,排便后可缩回肛门内,反复出血会导致儿童贫血,影响生长发育。
儿童性息肉不会癌变,多在青春期前自行脱落,也可用结扎切除。
5.增生性息肉 是大肠中最常见的息肉,表现为肠粘膜上的小隆起,一般直径约半厘米。这种息肉多无临床症状,也不转变为癌,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6.炎性息肉 又称“假息肉”,是由于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炎性刺激而引起的炎性反应性增生。
炎性息肉一般不恶变,但如果炎症反复发作,长期刺激,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发生癌变,所以对这种肠道疾病也应及时彻底治疗。
大肠多发息肉癌变率高吗
要知道大肠息肉癌变率就得先了解什么是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怎么回事?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一般来说大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大概是为10%。大肠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
部分大肠息肉在某些因素的长期刺激下有一定的癌变倾向,但不是所有的大肠息肉都会癌变。不同种类的大肠息肉,癌变机会有大有小:
(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是一种癌前病变,特别是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很高;
(2)错构瘤性息肉,最典型的病例是P-J综合征患者消化道内的息肉,一般认为癌变几率很小;
(3)炎性息肉,又称假息肉。常继发于结肠各种炎症性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缺血性肠病和肠结核等,一般认为这类息肉不会发生癌变;
(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比较多见,一般不会发生癌变。
什么是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
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骨瘤-软组织瘤综合征、家族性结肠息肉症。系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为单一基因的多方面表现。1905年由Gardner报道结肠息肉病并家族性骨瘤、软组织瘤和结肠癌者机会较多,其后于1958年Smith提出结肠息肉、软组织肿瘤和骨瘤三联征为Gardner综合征。结肠息肉均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达50%,随着病程延长及年龄增长和免疫力下降癌变率更高,男女均可罹患,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1.结肠多发性息肉;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便或血便,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其它部位息肉并发率较高。
2.软组织瘤:好发于面部 、躯干或四肢,多为皮脂腺囊肿、纤维瘤表皮囊肿,脂肪瘤等。
3.骨瘤:好发于颌骨、颚骨、蝶骨等扁平骨,尚可见齿发育异常,如多齿、牙瘤,埋藏齿。
结肠息肉患者的四大症状
结肠息肉的患者通常是男性多于女性,而且年龄越大其发病的几率也就越高。作为常见肛肠疾病当中的一种,结肠息肉给患者的生活加了很多的烦恼。据专家介绍,临床上结肠息肉的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到了确诊之后的患者通常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说对结肠息肉症状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结肠息肉患者的症状有哪些呢?
结肠息肉患者的四大症状
1、便血
便血是结肠息肉患者最容易出现的症状,便血以左侧结肠内的息肉较多见,尤以绒毛状腺瘤及幼年性息肉比较多见,常常呈鲜红色,而且血常常混杂在便中间。有时甚至可引起贫血。儿童期无痛性血便,以结肠息肉引起者最多见。如有便血情况发生。
2、大便改变
一是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或者引起腹痛的时候,更要引起警惕。二是大便形状异常。正常的粪便应该呈圆柱形,但如果息肉在结肠腔内,压迫粪便,则排出时往往会变细,或呈扁形,有时还附着有血痕。
3、腹痛
比较少见,有时较大息肉可以引起肠套叠,以至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
4、息肉脱垂
在直肠内带有长蒂的息肉可以在排便时脱出肛门外,此种症状小儿比较多见。
肠息肉应在设备条件较好和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的医院确诊。一般的息肉可用肠镜检查,在结肠息肉术后饮食中,不要饮酒、进食刺激性事物。
直肠息肉的症状是什么呢
大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大肠息肉很常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恶变率约为10%。大肠息肉可单发,也可多发。当息肉数量很多,超过100枚以上时,称为大肠息肉病,临床上主要有黑斑息肉病(P—J综合征)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两种。在大肠息肉中,有两种病理类型应特别重视:一是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此种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很大,特别是绒毛状腺瘤,如果不治疗,百分之百会癌变。二是家族性息肉病,它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属癌前病变,恶变率为100%。
大肠息肉常隐匿起病。常见信号主要有4个:大便带血:不少饮食起居不规律、大便秘结的青年人常有大便带血,若自我药疗1周后还有出血,或用药好转后,症状常有反复,需及时去医院就诊。大便习惯和性状改变:若发现大便变细、有凹槽、有黏液,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现在变为两三天一次或一天两三次,就需要引起重视了。便秘和腹泻:长期腹泻和便秘的病人,若药物疗效不佳,就需进一步检查,排除大肠息肉可能。
大肠息肉严重吗
1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大肠息肉,它是发生在大肠黏膜隆起的突起物,部位较大,可从食道至直肠整个肠胃道,都有可能出现息肉的,不过好发部位主要是是乙状结肠与直肠;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大肠息肉没有危险性,不会很严重,因它一般是良性并不是癌症,所以患者不用过于担心,不过长时间不治疗,有的大肠息肉也会演变成癌症的,因此要及时治疗。
2大肠息肉一般症状不会很明显的,一些患者会有消化道症状,如出现饭后腹胀,或是有时伴有腹泻、便秘交替现象等,很多患者是因为便血等原因就诊而查出来的,建议对于中老年人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要进一步来检查确诊。
3大肠息肉患者如果经常有便血现象的话,是会导致贫血的,所以要及时治疗,一般对大肠息肉的治疗主要就是过行手术摘除,建议是可以选择内镜下进行手术摘除的,方式有多种,如活检钳除法,高频电凝灼除法等,具体疗法要根据患者情况来选择。
注意事项:
大肠息肉虽多是没有危险的,但一经发现还是需及时进行摘除治疗的,以防发生变化,引起一些严重后查,另外患者要注意饮食调节,避免一些刺激类食物,少吃油炸、烟熏和腌制的食品,多吃蔬果。
肠子长息肉症状
身体疾病的种类比较多,身体在患有疾病后,要根据疾病症状进行治疗,这样对改善疾病才会有很好帮助,如果患有复杂疾病,治疗方法选择也不能单一,单一的治疗方法不能很好控制,很容易让疾病继续发展,那肠子长息肉症状都有什么呢,也是很多人不太清楚的。
肠子长息肉症状:
多数大肠腺瘤性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还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偶有腹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极少数大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有家族史的病例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有些典型的肠道外症状常提示有息肉病的可能,一些患者常因肠道外症状就诊,切不可忽视。由于本病临床症状少,容易忽视或漏诊,因此,结肠息肉的诊断首先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状者,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应注意作进一步检查,以提高大肠息肉的发现率和确诊率。
1.临床表现。
2.X线检查。
3.内镜检查。
息肉的检出有3种途径。最常见者是患者因肠道功能不良(如肠易激综合征等)或直肠出血来就诊而偶然发现;第2种是在无症状人群普查中发现;第3种是息肉较大,患者因便血或息肉本身的症状来就诊而检出息肉。由于息肉多无临床征象,因此通过第3种途径发现息肉十分有限。
通过对肠子长息肉症状认识,在患有这样疾病的时候,身体都是会有这样情况,治疗肠子长息肉也需要长时间进行,常见治疗方法就是手术,这样的治疗方式,能够很好的改善病情,对患者身体各方面也不会有任何的损害,是很好之选。
拉肚子会是患了直肠炎吗
直肠炎的具体症状表现
1、便血:直肠息肉症状为鲜血、被盖于粪便表面而不与其混合。直肠下端的带蒂息肉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便血不一定是直肠
2、脱出:直肠息肉蒂较长时多可脱出肛外。息肉脱出有时仅露肛口,有时连同部分蒂部脱出肛外。如息肉较大,脱出后须手托还纳,偶可嵌顿于肛外。高位息肉常不能脱出。直肠息肉症状的息肉合并溃疡感染时,可有粘液血便和里急后重感。若发现多个直肠息肉症状时,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镜检,排除多发息肉及结肠息肉病。
3、全身直肠息肉症状:息肉数量较多、病程较久者,直肠息肉症状可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虚弱表现。大量排泄粘液者,可发生低钾性心律紊乱或四肢软弱无力,易疲劳等直肠息肉症状。
4、便秘与腹泻交替,便中含有粘液及血丝,大便时肛门口灼痛。因分泌物刺激,肛门周围表皮脱落,有时成裂口发痒,下腹部胀满不适,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全身不适。
5、患者主诉直肠出血或直肠排出粘液。由淋病,单纯疱疹或巨细胞病毒引起的直肠炎可伴有强烈的肛门直肠疼痛。
6、腹泻、腹痛、腹胀等。需要注意的是,直肠炎也可引起强烈的肛门疼痛,因此当出现肛门疼痛时,应认真诊断,对症治疗。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 息肉影响大初期症状不明显
除了饮食习惯之外,还有许多危险因素,例如:得过大肠癌、血亲有大肠癌、血亲2人以上罹患癌症、得过息肉、血亲有息肉症、或是患有8年以上溃疡性大肠炎与曾罹患乳癌、子宫内膜癌患者,罹患大肠癌的机率都比一般人高。
息肉与大肠癌的形成有关,尤其肿瘤性息肉若不尽早治疗,有可能转变成大肠癌。许自齐指出,息肉初期通常不会有症状,但较大的息肉就可能导致出血、腹痛、恶心甚至休克。一旦形成大肠癌,就会出现肛门出血、排泄黏液、排便习惯改变、粪便细小、便秘、腹部肿瘤、体重减轻、贫血以及腹泻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