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的宜忌
甘草的宜忌
【宜忌】
实证中满腹胀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②《医学入门》:"痢疾初作,不可用。"
甘草的适宜人群和禁忌人群
甘草如果服用不当的话会出现一些身体的不适,除此之外,在适用人群上也有限制。如果是一些特殊体质的人群食用甘草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造成一些药物的副作用出现。所以在服用之前,大家务必要先了解一下甘草的宜忌人群,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服用。
适宜人群:因甘草有补气益血、调节内分泌以及防治妇科疾病的作用,对内脏脾胃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故适宜胃溃疡者、十二指肠溃疡者、神经衰弱者、支气管哮喘者、血栓静脉炎患者服用。
禁忌人群:湿阻中满、呕恶及水肿胀满者禁服;便秘和前列腺肥大的患者也要慎用;对甘草成份过敏者禁用;女性经期慎用。
哪些食物胃寒忌食
(1)猕猴桃性寒,味甘酸。《开宝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药大辞典》也说:“脾胃虚寒者慎服。”凡胃寒痛者当忌。
(2)甘蔗性寒,味甘。虽有清热生津作用,但胃寒之人则不宜食。《本草经疏》中明确告诫:“胃寒呕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属寒者当忌食甘蔗。③莼菜:性寒,味甘。《本草汇言》中记载:“莼菜凉胃,……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医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胃寒疼痛者应忌食之。④西瓜:性大凉,能清胃火。《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一切热症”,素有“天生白虎汤”之称。《中药大辞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
(3)茭白俗称茭瓜,唐代著名食医孟诜曾指出:“茭白寒,性滑,发冷气,滑中,不可多食。”《本草汇言》亦说:“脾胃虚冷者勿食。”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4)蚌肉性凉,味甘咸。《食疗本草》说它“性大寒”。《本草衍义》中认为:“多食发风,动冷气。”《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多食寒中。”寒性胃痛之人,尤当忌食。
(5)麦冬性寒,故寒性胃痛者忌食。正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有告诫:“气弱胃寒者必不可饵。”
(6)螺蛳性大凉,寒性胃痛者切忌。《本草汇言》中早有告诫:“此物体性大寒,胃中有冷饮,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不可不慎。田螺性同螺蛳,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7)蟹性寒,味咸,亦属大凉之物。《本草经疏》中记载:“若血因寒凝,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随息居饮食谱》也说“中气虚寒者均忌。”所以,寒性胃痛以及气虚胃痛之人,皆不宜食。
(8)柿子性大凉,味甘涩,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本草经疏》中早有告诫:“……素有寒积、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尤其不得与螃蟹一同食用。
(9)香蕉性凉,味甘。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它“甘,大寒。”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则食后即感胃冷不适,甚则立即引起胃痛发作,故当忌之。
(10)梨性凉水果,胃寒疼痛者,切忌多食。诚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腹痛冷积,胃冷呕吐,法咸忌之。”再如《增补食物秘书》、《饮食须知》等也都有“多食令人寒中”的记载,故胃寒痛者勿食生梨。
天生脾胃虚寒需要禁忌那些食物
脾胃虚寒忌食下列食物。
猕猴桃
性寒,味甘酸。《开宝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药大辞典》也说:“脾胃虚寒者慎服。”凡脾胃虚寒痛者当忌。
甘蔗
性寒,味甘。虽有清热生津作用,但脾胃虚寒之人则不宜食。《本草经疏》中明确告诫:“脾胃虚寒呕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属寒者当忌食甘蔗。
莼菜
性寒,味甘。《本草汇言》中记载:“莼菜凉胃,……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医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脾胃虚寒疼痛者应忌食之。
西瓜
性大凉,能清胃火。《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一切热症”,素有“天生白虎汤”之称。《中药大辞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
茭白
俗称茭瓜,唐代著名食医孟诜曾指出:“茭白寒,性滑,发冷气,滑中,不可多食。”《本草汇言》亦说:“脾胃虚冷者勿食。”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众所周知,脾胃虚寒的朋友们是不宜食用凉性的食物,比如说常见的猕猴桃西瓜等等,都是寒性的食物,吃了对肠胃来说不易消化,还会造成天生的脾胃虚寒出现拉肚子腹痛腹泻的症状。
甘草的禁忌
1.甘草提取物中的甘草酸可以引起称作假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叫做醛甾酮的激素水平过高。正常情况下,这种激素有助于平衡体内钾和钠的水平。
这种激素的水平过高会阻碍钠的排泄,并导致钾从尿液中排出,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和肌肉损伤。损失钾可导致心脏和肌肉运作异常。它也导致保水,造成水肿。
2.过度使用甘草可以导致血压升高,肌肉无力,慢性疲劳,头痛,肿胀,男性睾酮水平降低等问题。
3.人们还认为,孕妇过量使用甘草可以引起大量出血,甚至导致早产。
4.还有报告显示,长期使用甘草,还会引起体重异常增加等副作用。
患有血压过高,肥胖,糖尿病,肾脏疾病,心脏病,或肝脏和月经问题的人应避免摄入甘草。
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应避免这种草药。正在使用血管紧张素抑制剂和利尿剂药物(如阿司匹林,地高辛,皮质类固醇,胰岛素,口服避孕药和泻药)的人也应该避免使用甘草。
尽管人们认为消费含有甘草提取物的糖果没有害处,但是过量消费也同样可以产生副作用。因此,为了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最好在使用甘草制品及保健补品前咨询医生。
尿路感染喝什么茶好
甘竹茶
原料:甘草、竹叶各30克。
做法:1.将甘草、竹叶略捣几下,混合。
2.将捣好的原料分成6等份,分别用细纱布包好,每次取1包,放入杯中,加热水冲泡即可饮用。
功效: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可辅助治疗急性尿路感染。
用法与宜忌:代茶饮,不拘时间次数。
利尿清茶
原料:凤尾草、白茅根各50克,蜂蜜适量。
做法:1.将凤尾草和白茅根都切成1厘米左右的段。
2.各取5克用细纱布包好为1份,每次取1包,放入杯中,加热水冲泡,加适量蜂蜜调饮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利尿消肿,凉血解毒。可辅助治疗慢性尿路感染。
用法与宜忌:每天1包。
车前竹叶甘草茶
原料:车前草50克,干竹叶、生甘草各20克。
做法:1.将车前草10克、竹叶4克、生甘草4克混在一起捣几下,为1份。
2.将材料分成5等份,分别用细纱布包起来,每次取1包,放入杯中,用热水冲泡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利尿。可辅助治疗急性尿路感染、便赤热灼痛等症。
用法与宜忌:每天1包,不限时间。
鲚鱼的药用价值
【药名】:凤鲚
【来源】:为鲚属动物凤鲚的肉。
【功效】:补气健脾、泻火解毒。
【主治】:用于脾气虚损、呃逆、脘腹胀满,恶心欲吐,大便溏滞,消化不良,疮疖痈疽肿毒。
【性味归经】:甘、咸、寒。脾、胃、心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0一200克。
【别名】:凤尾鱼、鲚鱼(《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拉丁名】:凤鲚Coiliamystus(Linnaeus)
【考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性味:甘,温。
①《日用本草》:"味甘,辛。"
②《纲目》:"甘,温,无毒。"
③《本经逢原》:"甘,平,小毒。"
功用主治
①《纲目》:"鲊,贴痔瘘。"
②《本草求原》:"贴败疽痔漏。"
③《随息居饮食谱》:"补气。"
宜忌
①《食物本草》:"发疥,不可多食。"
②《日用本草》:"食之无益,助火动痰。"
③姚可成《食物本草》:"有湿病疮疥勿食。"
④《本经逢原》:"性专降泄,败疽痔漏人忌食。"
宜忌人群
【宜食】休虚气虚、营养不良者宜食;儿童也宜食。
【忌食】湿热内盛及疥疮瘙痒患者忌食。
胃寒的人忌食寒凉性的食物
中医认为胃寒的人大多是由于过食生冷食物所致,所以建议胃寒的人忌食寒凉性的食物,以下性凉或是性寒的食物都不宜胃寒的人食用,千万要在饮食上有所禁忌。
猕猴桃
性寒,味甘酸。《开宝本草》中指出:“冷脾胃。”《中药大辞典》也说:“脾胃虚寒者慎服。”凡胃寒痛者当忌。
甘蔗
性寒,味甘。虽有清热生津作用,但胃寒之人则不宜食。《本草经疏》中明确告诫:“胃寒呕吐者忌之”。故凡胃痛属寒者当忌食甘蔗。
莼菜
性寒,味甘。《本草汇言》中记载:“莼菜凉胃,……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医林纂要》亦指出:“多食腹寒痛”。凡胃寒疼痛者应忌食之。
西瓜
性大凉,能清胃火。《滇南本草》说它能“治一切热症”,素有“天生白虎汤”之称。《中药大辞典》中指出:“中寒者忌服。”故寒性胃痛之人切勿食之。
茭白
俗称茭瓜,唐代著名食医孟诜曾指出:“茭白寒,性滑,发冷气,滑中,不可多食。”《本草汇言》亦说:“脾胃虚冷者勿食。”因此,寒性胃痛者宜忌之。
蚌肉
性凉,味甘咸。《食疗本草》说它“性大寒”。《本草衍义》中认为:“多食发风,动冷气。”《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多食寒中。”寒性胃痛之人,尤当忌食。
麦门冬
性寒,故寒性胃痛者忌食。正如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早有告诫:“气弱胃寒者必不可饵。”
螺蛳
性大凉,寒性胃痛者切忌。《本草汇言》中早有告诫:“此物体性大寒,胃中有冷饮,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中也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不可不慎。田螺性同螺蛳,寒性胃痛者亦在忌食之列。
蟹
性寒,味咸,亦属大凉之物。《本草经疏》中记载:“若血因寒凝,与夫脾胃寒滑,腹痛喜热恶寒之人,咸不宜服。”《随息居饮食谱》也说“中气虚寒者均忌。”所以,寒性胃痛以及气虚胃痛之人,皆不宜食。
柿子
性大凉,味甘涩,寒性胃痛之人切忌服食。《本草经疏》中早有告诫:“……素有寒积、感寒腹痛、感寒呕吐者皆不得服。”尤其不得与螃蟹一同食用。
香蕉
性凉,味甘。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说它“甘,大寒。”凡有寒性胃痛之人,均不宜服食,否则食后即感胃冷不适,甚则立即引起胃痛发作,故当忌之。
苦瓜
苦寒食品,胃寒疼痛之人法当忌食。《滇南本草》中曾说:“脾胃虚寒者,食之令人吐泻腹痛。”
梨
性凉水果,胃寒疼痛者,切忌多食。诚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腹痛冷积,胃冷呕吐,法咸忌之。”再如《增补食物秘书》、《饮食须知》等也都有“多食令人寒中”的记载,故胃寒痛者勿食生梨。
荸荠
甘寒之物,能清胃热,但寒性胃痛者则当忌食。正如唐代食医孟冼所说:“有冷气,不可食。”清代食医王孟英也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中气虚寒者忌之。”
甜瓜
俗称香瓜。性寒,味甘。《孙真人食忌》中早已告诫:“甜瓜动冷疾”。《食疗本草》中也指出:“动宿冷病”。凡平素胃寒之病者,切不可食,否则容易引起胃痛发作。
此外,寒性胃痛者还应忌食绿豆、柿饼、生番茄、竹笋、瓠子、生菜瓜、海带、生莴苣、生萝卜、生藕、生黄瓜、生地瓜、金银花、菊花、薄荷、鸭蛋、蛤蜊、蕹菜、蕺菜、地耳、豆腐、马兰头、冷茶以及各种冷饮、冰镇食品,性凉生冷的食品会使胃寒疼痛加剧。
小孩喝甘草水的禁忌 生甘草与灸甘草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区别:
生甘草和灸甘草最好的区别就是炮制方法不同,生甘草指药用植物甘草的根和根茎的干品,而炙甘草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
两者药性是不一样的,灸甘草会比生甘草温和一些,因此需要组成温阳方剂时应选用炙甘草,像四逆汤用了炙甘草、干姜、附子共同来温阳救逆,而生甘草没有炙甘草的温性作用,可以用来清热解毒。
驱蚊草怎么养
驱蚊香草较喜有机肥,喜松软、湿润的土壤,忌粘性土壤。驱蚊香草根系发达栽培时宜使用较大的花盆,以保持更多水分和更多的有机质容量。驱蚊香草要求土壤有一定酸度。PH5.5~6.5为其生长最佳范围,因此要防止土壤碱化。
驱蚊香草宜忌叶面方式施肥,以免影响驱蚊物质香茅醛的释放或引起肥害
驱蚊香草对温度适应性较强0~35℃均可以存活,10~30℃条件下均可生长,15~25℃是其最佳生长温度,当温度达到35℃则进入半休眠期。因此养护驱蚊香草忌低温保存和室温过高。
驱蚊香草喜欢通风。白天不用时最好摆放在通风良好的窗台和阳台上。良好的通风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防止腐烂。
驱蚊香草喜光照,每天最好接受1~2小时的阳光直射,但不可爆晒。夏日放于阴凉处。驱蚊香草较耐空气干燥,怕空气过湿,高湿环境容易引发病害,也容易是驱蚊香草进入休眠而停止生长。
甘草的服用禁忌
1、甘草不要多服、久服或当甜味剂嚼食(尤其是儿童),会使血钠升高,钾排出增多,导致高血压、低血钾症,出现浮肿、软瘫等临床表现。甘草若久服还可能引起低血钙,出现钙性抽搐等症状,导致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等。
2、甘草对肾阴虚与肾阳虚无明显作用,故在补血、补阴、补阳的方剂中往往少用或不用。治疗气滞不畅、升降失调、气郁的方剂多不用甘草。因甘草主泻气分火热,用于治疗血热的凉血止血剂中不用甘草。
3、甘草不宜与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并用。因甘草能引起高血压及发生低血钾,与利血平等降压药相拮抗。
4、甘草与强心甙类西药同服,可加重其毒性反应,与降糖药胰岛素、d860、优降糖等同服时,能产生相互拮抗,减弱降糖药的效应,与西药双氢克尿噻等排钾利尿剂合用,更易引起低血钾症。
5、甘草中的皂甙水解后生成甘草次酸,其结构和功能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若与阿司匹林、消炎痛、保泰松等药物合用,可诱发或加重溃疡。
6、甘草不可与鲤鱼同食,同食易中毒。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这几味中药,不可与这些中药同服。对甘草片成份过敏者禁用。
甘草禁忌人群
主要有以下禁忌人群:
1、甘草味甘性平,适量吃可以助湿雍气,导致中满,因此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
2、甘草药性是比较强的,孕妇体质比较虚弱,因此孕妇是不宜吃甘草的。
3、婴幼儿胃肠道比较虚弱,而甘草的毒副作用比较强,因此是不建议吃甘草的。
甘草的适宜人群
脾胃虚弱者
甘草味甘性平,归脾经,对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者可以辅助其他中药来补脾胃,益中气。
心悸气短者
甘草味甘性平,归心经,对于心气不足或气血两虚所致的伤寒心悸气短,脉结代者可以起到益心气复脉的作用。
疮毒肿痛者
甘草生用时药性偏凉,对于各种热毒证引起的热毒疮痈,咽喉红、肿痛者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咳嗽痰多者
甘草有祛痰止咳之功效,常配伍其他中药用于寒热虚实的引起的多种咳嗽。
挛急疼痛者
甘草味甘,性平,对于血虚、血瘀、寒凝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脘腹、四肢挛急作痛均有缓急止痛的功效。
甘草的使用禁忌
说起甘草,大家都不陌生。在中草药王国中,它被尊为君药,应用非常广泛。但须知,甘草毕竟也是一种药,它并非百无一害。有利亦有弊,如果使用不当,也会降低疗效,增加毒副作用。
甘草常用于脾虚、肺虚、气虚、气虚血少的心动悸、脉结代,血虚、阴虚、阳虚者不能用。清 热泻火时,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不宜。攻下、逐瘀须缓峻者可用,逐水、逐瘀通络、凉血、止血不宜用。外感、咽喉不利尤佳,止咳化痰以及痹症、痈肿疮疡可用,对气逆呕呃、气郁、气滞、食积痞满、甘腻、湿阻中满及水肿者忌用。
甘草中的甘草次酸有类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呈明显的抗利尿作用,大量或长期服用甘草,会引起水肿、高血压、低血钾等症。
在《方剂学》中,甘草的使用率为50%左右,而现实的中药处方中,甘草的使用率却达到了80%。可见,甘草随方滥用现象十分严重。甘草配伍不当,会降低药物疗效。如甘草与黄连配伍,小檗碱苦味消失,配吴茱萸,降压作用消失等。
此外,有时甘草在用量上也偏大。《中国药典》规定甘草的用量为1.5~9克,而处方中大部分用量为12~15克。甘草的用量应依病情变化、个体差异而定。单用稍大,久服宜小;补气宜轻,养阴要重;祛痰宜轻,解毒要重;调和药性宜轻,缓急止痛要重。但最大量不可超过30克。
甘草还有生甘草和炙甘草之分,生甘草偏凉,见长于清热、泻火、解毒,调和诸药。炙甘草偏补,补脾益气,缓急养心。二者不可代用。
甘草甜素(GL)是传统中药甘草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多年来一直倍受药学研究者的重视。近年国内外对甘草甜素及衍生物的药理研究又有了新发现,如其抗癌作用及抗乙肝病毒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