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怎么鉴别崩漏

怎么鉴别崩漏

除了崩漏外,妇女还可能出现其他的一些妇科疾病。下面简单介绍下女性朋友们可能出现的一些妇科疾病病症,并和崩漏现象作一个对比,以方便大家鉴别崩漏。

1.月经先期或过多

如果例假出现频率变快了,每次例假的时间延长了,或者出血量变大。这可能被归咎为某些其他原因造成的改变,但是依旧可以作为鉴别的参考之一。

2.无定期例假

经期和血量都正常,只是出现的比较早,或结束较晚(时间上相差短则7天长则半月)。而崩漏会持续出血,或出血量猛增。

3.经期间出血

崩漏和经期间出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出现在非正常的时刻。但是二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经期间出血是在两次例假之间下体出血,一般就2-3天,最多一周而已;但崩漏是严重或持久的流血,其频率,持续时间和出血量都混乱不堪。

4.生殖系统的炎症或肿瘤

宫颈息肉,盆腔炎等,这些病症都会有私处流血的现象,要通过妇科体检,或B超,MRI检查如来判断。

5.阴道外伤

跌打损伤,性暴力等,可以通过妇科体检来确定。

6.血液疾病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数量下降等,可能引发例假时血流如注或持久不止。检查骨髓造血功能或因子,可以判断。

崩漏艾灸哪里 崩漏发病机制

崩漏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冲任损伤,不能固摄,以致经血从胞宫非时妄行,素体阳盛,外感热邪,过食辛辣,致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情志抑郁,肝郁化火,致藏血失常;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或产后余血未尽,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忧思劳倦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而致冲任不固;肾阳亏损,失于封藏,使冲任不固,或肾阴不足致虚火动血,而成崩漏。

崩漏的偏方

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血瘀、气虚、气郁和肝肾阴虚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导致。

以下是五个中医偏方帮助治疗崩漏:

1、艾叶30克,烧存性,以小米稀饭送服。

2、石榴皮100克,煎服浓汁,加蜂蜜调服,日1剂,连服3天。

3、棕搁炭、乌梅炭各15克。研为细末,黄酒或淡醋进服,日2次。

4、荔枝壳50克,炒微黄,水煎服。

5、晚蚕砂100克,炒黄为末,每次服15 克,黄酒或淡醋送服,日2次。

这些就是治疗崩漏的几个偏方,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及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偏方。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妇科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都会使病情恶化,所以不管选用哪种方法,患者一定要时刻关注身体变化,对疾病及时的治疗。

什么是崩漏

月经崩漏是什么意思呢?崩漏是指妇女非行经期时阴道出血的总称。临床以阴道出血作为其主要表现。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出血量少或者淋漓不断的称为漏。现代医学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女性的生殖器炎症,肿瘤等所出现的阴道出血,都属于月经崩漏范畴。

月经崩漏大多由素体阳盛,或感受热邪,或者肝郁化火,虚热内扰,阴虚精亏,血热妄行;素体脾虚,损伤脾气,饮食劳倦,统摄无权;情志不舒,或者感受寒湿,血不循经,瘀血凝滞;多产房劳、早婚早育、久病伤肾,封藏不固等引起。

女性若出现月经崩漏的现象会导致很多的并发症,伤害是极大的,所以平常的生活中应做好预防工作:

1、注意身体的保健。要增加营养,多吃些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以及蔬菜和水果。在生活上劳逸结线路,不参加重体力劳动以及剧烈运动,睡眠要充足,精神愉快,不要在思想上产生不必要的压力。这对月经崩漏的防治很有效。

2、恢复卵巢的功能,调节月经的周期。一般连续服用已烯雌酚等药物,每天0.5-1克,连用20天,用药最后的5天增加注射黄体酮每天20毫克。一般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合理的治疗,可以很快的痊愈。对于有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在排卵的前期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以调节月经周期。

3、应用药物进行来止血:药物止血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让子宫内膜脱落干净,可以注射黄体酮;一种是使子宫内膜生长,可以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再用些止血药物,例如云南白药、维生素k、安络血、止血芳酸和止血敏等,一般可以达到治疗月经崩漏的目的。

崩漏艾灸哪里 崩漏艾灸取穴方义

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的井穴,专治血崩;脾俞配三阴交可补脾摄血;肝俞可复 藏血之功;肾俞,关元培元固本,气摄而血止;更加百会可升阳益气,血随气升,漏下自止;气海,血海双调气血;属寒者者更加命门以温补真阳,中极散胞宫之寒凝;属热者更加大敦,太冲二穴,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与原穴并用,可清泄血热,散厥气,调气血;属瘀者更加气冲,冲门,支沟三穴,以助行气化瘀之力。

崩漏辩证

1.暴崩致脱 血崩日久不止,血多色淡,质清稀,头晕乏力,胸闷气短,肢冷汗多,面色苍白。舌淡胖,脉细弱欲绝,血压偏低或低于正常。

2.气血两虚 突然暴崩出血,色淡质稀,怕冷自汗,面色苍白,全身乏力。舌淡,脉细弱。

3.脾肾两虚 经血紊乱,经量多或淋漓,色淡清稀,乏力纳少,腰膝软酸。苔薄,舌淡,脉细弱而沉。

4.肝肾阴虚 崩漏日久,血色鲜红,潮热口干,手足心热,头晕腰酸。舌红,脉细数。

5.血热妄行 经血或崩或漏,色紫红稠,烦热口渴,下腹胀痛,尿黄便秘。苔黄糙,舌红,脉弦数或滑数。

6.气滞血瘀 崩漏日久,色紫有块,下腹胀痛拒按,血下痛减。舌紫暗,边有瘀斑。脉弦细或涩。

妇女崩漏

1. 崩漏(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是指妇女非周期性子宫出血,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 崩漏可见于西医学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西医学认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由于调节生殖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而全身及内外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可分为排卵性和无排卵性两类。

病证名。见《济生方》。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为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本病以青春期妇女、更年期妇女多见。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损及冲任,冲任气虚不摄所致。治崩要以止血为先,以防晕绝虚脱,待血少或血止后,可审因论治,亦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2.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多见

崩漏食疗方

1、芝麻粥

[来源]《圣济总录》

[原料]生苎麻根30克,炒陈皮10克,粳米、大麦仁各50克,细盐少许。

[制作]先煎苎麻根、陈皮,去渣取汁,后入粳米及大麦仁煮粥,临熟放入盐少许。

[用法]分作2次服,每日空腹趁热食。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适用于血热崩漏,妊娠胎动下血及尿血,便血等症。

2、红米生地粥

[来源]《食医心鉴》

[原料]生地黄50克,红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取生地黄,洗净后煎取药汁,与红米加水共煮,煮沸后加入冰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早晚空腹温热食。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适用于血热崩漏,鼻衄及消化道出血,还可用于热病后期,阴液耗伤,低热不退,劳热骨蒸,或高热心烦,口干作渴。

[注意事项]此粥不宜长期食用。服用期间,忌吃葱白、韭白、薤白及萝卜。

3、三七粉粥

[来源]经验方

[原料]三七粉3克,大枣5枚,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制作]先将三七打碎研末,粳米淘洗净,大枣去核洗净,然后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冰糖汁即成。

[用法]每日2次服食。

[功效]补血止血,化瘀清热。适用于崩漏下血及其它出血症。

4、阿胶粥

[来源]《食医心鉴》

[原料]阿胶30克,糯米100克,红糖适量。

[制作]先将糯米煮粥,待粥将熟时,放入捣碎的阿胶,边煮边搅匀,稍煮1—2沸,加入红糖即可。

[用法]每日分2次服,3—5日为l疗程。

[功效]滋阴补虚,养血止血,安胎。适用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及血虚,咳血,衄血,大便出血等。

[注意事项]连续服用可有胸满气闷的感觉,故宜间断服用。脾胃虚弱者不宜多食。

5、乌雄鸡粥

[来源]《太平圣惠方》

[原料]乌雄鸡1只,糯米100克,葱白3条,花椒、食盐适量。

[制作]将鸡毛去净,除内脏,洗净切块煮烂,再入糯米及葱、椒、食盐煮粥。

[用法]每日2次,空腹食。

[功效]益气养血,止崩安胎。适用于脾虚血亏而致的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薄,面色恍白或浮肿,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等。

6、山药山萸粥

[来源]经验方

[原料]山萸肉6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将山萸肉、山药煎汁去渣,加入粳米、白糖,煮成稀粥。

[用法]每日分2次,早晚温热食。

[功效]补肾敛精,调理冲任。适用于肾虚型崩漏。

[注意事项]因热致病者忌服。

崩漏的原因

崩漏是中医的说法,指的是非行经期间突然阴道大量下血不止或淋漓不尽。

阴道流血的原因通常有下列几种:

(1)损伤:性交出血和外伤;

(2)炎症: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子宫内股息肉、盆腔炎和子宫、尿道口脱垂;

(3)肿瘤:外阴癌、阴道癌、葡萄状肉瘤、透明细胞癌、宫颈癌、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肉瘤、卵巢功能性肿瘤和输卵管瘤;

(4)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5)计划生育措施引起的出血放置节育环、输卵管结扎木后和服用避孕药;

(6)各种月经失调引起的流血。

此外,高血地、糖尿病、肝病和血液病等也会引起阴道出血,所以必须查明原因才能分别治疗。

​什么是崩漏

什么是崩漏

传统医学所说的崩漏是泛指女性非月经期阴道出血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月经周期紊乱,经血量出现大的变化。一般而言,血流如注者为“崩”,血液淋漓者为“漏”。从理论上说,女性自产生月经到绝经的几十年的时间内,都可能发生崩漏,但以青春期和更年期两个时间段的发生率最高。该病对女性健康危害很大,甚至可能造成不育。

崩漏的原因

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子宫功能性出血,妇科炎症或肿瘤等引发的出血现象,都可以称为“崩漏”。如果参照我国传统医学的观点,认为是身体过度的劳累,心理的巨大压力,或者是不科学的进食或性交等原因造成了崩漏现象。具体说有以下几类原因:

1.血热妄行:身体虚火太旺,或心情不舒畅所致。

2.气滞血瘀:肝脏功能不佳,使得身体的气血淤积,使得血液不能正常的循环。经血大量流出得不到遏制,同时,又没有新鲜血液的回流来补充。

3.暴崩致脱:长期的身体出血,使内脏处于严重的虚弱状态。

4.气血两虚:此为长期崩漏出血过多所致,血流过多元气大伤,身体十分虚弱。

5.脾肾两虚:因为饮食不科学或过于劳累导致的脾胃和肾脏都十分虚弱。

6.肝肾阴虚:血液流失过多,肝肾皆虚弱不堪,身体元气大伤。

崩漏的历史沿革

1. 历代医著对崩漏论述不断深化。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内经·素问·阴阳别论》首先指出:“阴虚阳搏谓之崩。”是泛指一切下血势急的妇科血崩证。

2. 汉代《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首先提出“漏下”之名和宿有症病,又兼受孕,症痼害胎下血流不止,以及瘀阻冲任、子宫之病机、治法及方药。在同篇的胶艾汤证中,对漏下、半产后续下血不止、妊娠下血三种不同情况所致的阴道出血症作了初步鉴别,并以胶艾汤异病同治之。又在《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中指出妇人年五十,病下血数十日不止,温经汤主之,是冲任虚寒兼瘀热互结导致更年期崩漏的证治。此外,本篇还记载“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胶姜汤主之”和以脉诊断半产漏下。《内经》论崩和《金贵要略》论漏下,为后世研究崩漏奠定了基础。

3. 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兰室秘藏》论崩主脾肾之虚,有认为“肾水阴虚,不能镇受胞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

4. 明代医家对崩漏的认识较为深刻,如方约之在《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治崩三法“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还其旧”。后世医家继承并发展了三法的内涵。

5. 清代《傅青主女科》又指出“止崩之药不可读用,必须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创制了治疗气虚血崩昏暗的“固本止崩汤”和治血瘀致崩的“逐瘀止血汤”,均为后世常用。

月经病的种类及月经病的鉴别

1.月经病的种类

常见的月经病,有以下八种:①月经先期(提前);②月经后期(推迟);③月经无定期(前后无定期);④月经过多(量多);⑤月经过少(量少);⑥闭经;⑦崩漏(崩是突然大量涌出,漏是淋漓不尽);⑧痛经。

2.月经病的鉴别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鉴别寒热虚实:

(1)以时间来辨别,如:

先期属血热、气虚(气不摄血);后期属血虚、气滞(多半有腹痛);不定期有的属虚、有的属实(肝实肾虚)。

(2)以质量来辨别,如:

量多属血热、气虚;量少属血虚、气滞(血瘀),闭经同;血块多属气滞(血凝);清稀多属虚寒;粘稠多属血虚、血热;崩漏属血热、气虚。

(3)以颜色来辨别,如:鲜红多属血热;淡红多属虚寒;暗紫有的属寒,有的属热。

(4)以腹痛来辨别,如:

经前腹痛为为气滞多实;经中腹痛为血瘀、气滞多实;经后腹痛多为气血两虚。但腹痛情况,又有区别,如:喜按为虚,拒按为实;喜热为寒,喜凉为热;隐隐为虚,绞痛为寒;刺痛为血瘀,胀痛为气滞。

以上是从四个方面分别辨认,但在临证时,应综合四个方面情况来鉴别,才算全面。如:

月经先期有量多、色深红、质稠者,多为血热(还要结合舌脉、整体情况,下同)。

月经先期有量多,色淡,质清稀者,多为气虚。

月经后期有量少,色淡者,多为血虚。

月经后期有量少,色暗、腹痛者,多为气滞。

月经先后无定期、有量少、色淡、伴有腰痛者,多属肾虚。

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多,或量少、小腹胀痛、伴有胁痛者,多属肝郁。

月经过多、色淡、质稀者。为气虚。

月经过多、色鲜红、质稠者,为血热。

月经过少、色淡、质稀者,为血虚。

月经过少、又色暗、夹血块者,为血瘀气滞。

闭经是从量少而逐渐闭的,多为血虚或气滞。

闭经是突然经闭,多为大病后或过手、受寒凉所致(妊娠除外)。

崩漏是由量多逐渐形成的,多为血热或气虚。

痛经多为气滞(不通则痛)。

相关推荐

崩漏下血治疗

1、止血 ①孕酮类药物:黄体酮20mg/日,肌注3天;安宫黄体酮8—16mg/日、妇宁片4-8mg/日或妇康片2.5-5.Omg/日,共5天,口服。对闭经较久,内膜较厚者,同时并用丙酸睾丸酮,年轻者25mg/日,年长者50mg/日,肌注3-5天。适用于血色素大于6克及更年期功血患者。 ②雌激素制剂:己烯雌酚2mg,每6-8小时1次,血止后3天递减1/3量,维持量O.5mg/日,至血止后20天。或用苯甲酸雌二醇2n氓,每6—8小时肌注1次,递减法同上,血止后改用口服己烯雌酚。适用于急性大出血而有明显贫血的青

月经量多该怎么调理

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每次经量超过80毫升以上,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 常伴月经先期,属月经病。可见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放环后月经过多、子宫肌瘤、血液病等,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育龄期及更年期妇女。 治疗要看其出血原因,如由子宫肌瘤或血液病引起的月经过多,治疗方法不同。 病因病理 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是气虚统摄无权,血热经血妄行和血瘀阻滞,新血不得归经。 1.气虚素体气虚或病后气虚,以致气不摄血,经血过多。 2.血热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阴虚内热,迫血妄行而经血过多。或阳盛体质,又过食辛辣食品或

子宫腺肌症和崩漏症的区别

女性朋友,如果在来月经的时候会感觉到特别的疼痛,而且还会腰肌酸软,有些时候来月经特别得多出雪量自己无法控制,那么这个时候你就要考虑是不是子宫腺肌症了,有些人会把自己来月经时候的这种疼痛和崩漏症相相提并论,其实这是有区别的,疯了,崩漏症指的是你来月经的时候得出血量特别的多,而且是在你无法预料到的情况下出现的症状,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判断是子宫腺肌症? 1子宫腺肌症的判断,一般情况下都会,建议采用b超的方法,用b超检查子宫腺肌症,能够更加的准确的看到子宫腺体会是什么样的形状,如果出现了子宫腺肌症,那么b超检查

崩漏检查诊断

临床对以崩漏为主症的病种尚未确定时,可以崩漏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治。辨病思路: 一、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 二、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现阴道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 1、阴道出血量多,小腹部扪及肿块者,多为石瘕。 2、确诊妊娠,阴道出血,可见于胎漏或异位妊娠。 3、产后阴道出血,量多者分为新产出血、 血崩、晚期产后出血;量少淋漓不尽者,为产后恶露不绝。 4、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热者,应考虑疫斑病、紫癜病、蓄

荠菜的药用价值

【药材鉴定】 总状花序轴较细,鲜品绿色,干品黄绿色;小花梗纤细,易断;花小,直径约2.5mm,花瓣4片,白色或淡黄棕色;花序轴下部常有小倒三角形的角果,绿色或黄绿色,长5-8mm,宽4-6mm,气微清香,味淡。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花序。[2] 【性味归经】《履巉岩本草》:“性暖,无毒。”入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研末。 【别 名】地米花(《贵州民间方药集》) 【拉丁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 (L.)Medic). 【考 证】出自《履巉

月经崩漏的辨证

崩漏症的辨证应掌握以下重要环节,崩漏兼有少腹胀痛者为实,无胀痛者为虚,胀多于痛者为气滞,痛多于胀者为血瘀,腹痛血中夹有紫黑血块者为内有瘀血。临床上更应察其血量多少以别崩漏,辨其血色紫淡以别虚实,观其血质稠稀以别寒热。并结合舌苔、脉象等辨证,进行分类,临床上可分为血热、血瘀、气虚三种类型,以采取相应 的治疗方法,均给以凝血汤加减治疗。对21例崩漏症的治疗,除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外,我们还根据“病因体异",做到了“药随症变矽,采取了“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暴崩宜止,久漏宜清”的原则,进行分型治疗

崩漏下血的偏方有哪些

崩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情,特别在青春期妇女和更年期妇女中多发,会严重影响月经,使女人在月经期会出现极不正常的现象,可能会导致月经紊乱,使女性感到更加不适,脾气也会更加的暴躁,现在很多患者会用以下的几种偏方来治疗崩漏,以下偏方确实有着很明显的治疗效果。 崩漏的偏方 崩漏亦名崩中漏下,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严重失常的病证。经血非时而下,并量多如注,谓之崩、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漏下或经漏。 崩漏在发病过程中常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成崩,故临床常以崩漏并称。

崩漏中医艾灸治疗 崩漏艾灸哪里

治则:理血培元,调补冲任。 血崩方取穴:隐白,关元,三阴交,百会,肝俞,脾俞,肾俞。 漏下方:气海,脾俞,三阴交,地机,血海。属寒者加灸命门,中极;属热者加灸大敦,太冲;属瘀者取气冲,冲门,支沟。

崩漏吃什么药

1崩漏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常用的药物有黄体酮胶囊、安络血妇科止血灵、氨甲环酸注射液等,有补肾敛阴,固冲止血的作用,在缓解症状、减轻身体不适方面效果不错。 2崩漏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女性月经量多,经期过长,不规则出血,接触性出血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引发贫血、严重地会导致出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及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3中医讲究饮食调理,患者可以吃一些芝麻粥、红米生地粥、三七粉粥、阿胶粥、山药山萸粥等,有补血、益气、养血、滋阴、补虚的功效,相对于药物来说,更安全,而且还能调理身体。

崩漏吃什么好

崩漏容易造成贫血、虚脱等症状,因此,通过饮食来补充营养和调理身体是很有必要的,还能达到食疗的效果。崩漏吃什么好呢? 1、乌雄鸡粥 材料:乌雄鸡1只,糯米100克,葱白3条,花椒、食盐适量。 制作方法:1、将鸡毛去净,除内脏,洗净切块煮烂。 2、加入糯米及葱、椒、食盐煮粥。 3、每日2次,空腹食。 健康提示: 益气养血,止崩安胎。适用于脾虚血亏而致的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血色淡质薄,面色恍白或浮肿,身体倦怠.四肢不温,气短懒言等。 2、芝麻粥 材料:生芝麻根30克,炒陈皮10克,粳米、大麦仁各50克,细盐少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