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油甘的药用价值

油甘的药用价值

根、叶、果用作中草药,有柑橘叶香气。化气、活血、去瘀、消肿、止痛、治支气管炎、感冒、咳嗽、心气痛、(Shàn qì)疝气痛、跌打肿痛、消化不良。据实脸,对于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抑制作用。

抗癌药理

1.山油柑碱对网状细胞白血病L615有显著治疗作用,口服40mg/kg,小鼠生存时间超过60日,可以认为能100%治愈。对网织细胞腹水瘤有治疗作用。对小鼠宫颈癌U14,口服给药,抑瘤率高达57.1%。对小鼠肝癌,抑瘤率平均达52.5%,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动物骨髓性白血病1498、浆细胞性骨髓瘤、腺癌755均有抑制活性作用。

2.山油柑碱能降低吉田腹水瘤细胞分裂指数,能影响癌细胞核酸的生成,显著降低L615小鼠脾中RNA的含量,而对正常动物组织中RNA和DNA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抗癌应用

1.治疗各种癌症山油柑根皮或树皮15~30g,水煎服,或研末服。《抗癌本草》

2.治疗胃癌、霍奇金病、骨纤维肉瘤山油柑碱50mg,口服,每日2~3次,4周为1疗程。《抗癌本草》

【毒性】:小白鼠腹腔注射树皮的氯仿提取物250mg/kg,出现活动减少,耳廓反射和痛觉反射消失,最后死亡[A-25]。在印度用于毒鱼。

【化学成分】:皮含酚类化合物6—去甲山油柑素(6—demethylacrohylin)(77-8)、山油柑双素(acrovestone)、山油柑素(acronylin)(77—9)、山油柑萜醇(bauerenol),叶含挥发油,其中含俨蒎烯和柠檬烯(limonene);叶和木材中含生物碱吴茱萸春碱(evolitrine)(77—10)和香草木宁(kokusaginine)(77—11)。

生蚝药用价值

牡蛎药材是牡蛎科动物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的贝壳。牡蛎药材全年可采收,将牡蛎去肉、洗净,晒干可得。

其性微寒,味咸;有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的功效;可治疗惊悸失眠,眩晕耳鸣,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等病症。性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功能:平肝息风药;养阴药。煅牡蛎:收敛固涩除酸的作用强,治疗胃疼、胃酸等。生牡蛎:上收下敛,治疗头晕、便稀。有收敛、镇静、解毒、镇痛的作用;牡蛎的酸性提取物在活体中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使感染的鼠死亡率降低。

该品多服久服,易引起便秘和消化不良,易出血者禁服,多服久服会导致心脏失血,且较难止血,要用生三七才能止血,所以说此药药性强,一般最好不用。

杏的药用价值

杏仁放瓦上焙焦研末,香油调搽患处,治黄水疮。

杏仁研末,用香油调搽,治热疖。

杏仁10克,生姜三片,白萝卜60克,水煎服,治伤风咳嗽。

杏仁12克,水煎服,治咳嗽气喘。

甜杏仁炒熟,每日早晚嚼食七至十粒,或加白砂糖共捣烂,开水冲服,一日两次,治肺病虚弱,老年咳嗽,干咳无痰。

咳嗽寒热。用杏仁半两,去皮尖,在童便中浸七日,取出,温水淘洗,研如泥,加童便三升煎如膏。每服一钱,熟水送下。

上气喘急。有杏仁、桃仁各半两,去皮类,炒研,加水调生面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姜蜜汤送下。以微泻为度。

喘促浮肿,小便淋沥。用杏仁一两,去皮尖,熬后磨细,和米煮粥,空心吃二合。

头面风肿。用杏仁捣成膏,调鸡蛋黄涂布上,包头面。药干又涂。七、八次可愈。

偏风不遂,失音不语。生吞杏仁七枚,逐日增加至四十九枚,周而复始。食后饮竹沥,直到病愈。

喉痹痰嗽。用杏仁去皮、熬黄,取三分,加桂末一分,研泥裹含咽汁。

喉热生疮。治方同上。

肺病咯血。用杏仁四十个,以黄蜡炒黄,研青黛一钱加入,捣烂,包在切开的柿饼中,外裹湿纸,煨熟吃下。

血崩。用甜杏仁上的黄皮,烧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空心服热酒送下。

痔疮下血。用杏仁(去皮类及双仁者)加水三升,研磨,滤汁,煎至五成,同米煮粥吃。

耳出脓汁。用杏仁炒黑,捣成膏,裹棉中塞耳内。一天换药三、四次。

芡实药用价值

入药部位

干燥成熟种仁。

性味

味甘、涩,性平。

归经

归脾、肾经。

功效

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主治

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相关配伍

1、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二两,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两。共为末,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医方集解》金锁固精丸)2、治浊病:芡实粉、白茯苓粉。黄蜡(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盐汤下。(《摘玄方》分清丸)

用法用量

9-15g。

炮制

一、采集加工: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外种皮),晒干。二、炮制方法麸炒芡实:取净芡实,照麸炒法炒至微黄色。本品形如芡实,表面黄色或微黄色。味淡、微酸。

甘草的药用价值

①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②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③治热嗽: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

④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

⑥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一钱,石菖蒲五分至一钱。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

麻子药用价值

①治疔疮脓肿:蓖麻子二十多颗,去壳,和少量食盐、稀饭捣匀,敷患处,日换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痈疽初起:去皮蓖麻子一份,松香四份。将蓖麻子捣碎加入松香粉充分搅拌,用开水搅成糊状,置于冷水中冷却成膏状备用。用时将白膏药按疮面大小摊于纸或布上贴患处。(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③治瘰疬:蓖麻子炒热,去皮,烂嚼,临睡服三、二枚,渐加至十数枚。(《本草衍义》)

④治咽中疮肿:萆麻子一枚(去皮),朴硝一钱。同研,新汲水作一服,连进二、三服效。(《医准》)

⑤治喉痹:萆麻子,取肉捶碎,纸卷作筒,烧烟吸之。(《医学正传》圣烟筒)

⑥治诸骨哽:蓖麻子七粒。去壳研细,入寒水石末,缠令干湿得所,以竹篾子挑二、三钱入喉中,少顷以水咽之即下。(《魏氏家藏方》

⑦治疠风,手指挛曲,节间痛不可忍,渐至断落:蓖麻一两(去皮),黄连一两(锉如豆)。以小瓶子入水一升,同浸,春夏三日,秋冬五日,后取蓖麻子一枚,擘破,以浸药水,平旦时一股,渐加至四、五枚,微利不妨,瓶中水少更添。忌动风食。(《医准》)

⑧治汤火伤:蓖麻子、蛤粉等分。研膏。汤损用油调涂,火疮用水调涂。(《养生必用方》)

⑨治犬咬伤:蓖麻子五十粒。去壳,以井水研膏,先以盐水洗咬处,次以萆麻膏贴。(《袖珍方》)

⑩治风气头痛不可忍:乳香、蓖麻仁等分。捣饼,随左右贴太阳穴。(《纲目》) ⑾治小儿颓疝:蓖麻仁三枚,棘刚子(去皮)三十枚,石燕子(烧)一枚,滑石(末)二钱匕,麝香(研)半钱匕。上五味捣研匀,稀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煎灯心汤下。(《圣济总录》蓖麻丸) ⑿治齁喘咳嗽:蓖麻子去壳炒热,拣甜者吃,多服见效。(《卫生易简方》) ⒀治难产及胞衣不下:蓖麻子七枚。研如膏,涂脚底心,子及衣才下,便速洗去。(《海上集验方》) ⒁催生并死胎不下:蓖麻子三个,巴豆四个。研细,入麝香少许,贴脐心上。(《卫生家宝方》) ⒂治子宫脱下:蓖麻仁、枯矾等分。为末,安纸上托入,仍以蓖麻仁十四枚,研膏涂顶心。(《摘元方》) ⒃治暴患脱肛:蓖麻子一两。烂杵为膏,捻作饼子,两指宽大,贴囟上;如阴证脱肛,生附子末、葱、蒜同研作膏,依前法贴之。(《活幼心书》蓖麻膏) ⒄治口眼歪斜;蓖麻子仁七七粒。研作饼,右歪安在左手心,左歪安在右手心,却以铜盂盛热水,坐药上,冷即换,五、六次即正也。(《妇人良方》)

石斛药用价值

1、“滋阴生津”一向被认为是铁皮石斛最大的药性物点,历代医家在用铁皮石斛治病时也多取其“滋阴生津”的功能,因为改善人体的阴虚的症状,主要是通过“滋阴生津”来实现的。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显示,铁皮石斛中提取出的石斛碱具有降血压,护血管,解热镇痛的作用。因此铁皮石斛在中医临床上应用上更具有普遍性,且更能显示出铁皮石斛独特的药用价值。

2、药用石斛的应用,早在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本草纲目》、《中药大词典》等我国古代多部医学著作中都记载了石斛的药用功能。千百年来,在南方民间,就有这样的传说,当有危重病人处于生命垂危之时,人们会想方设法冒着生命危险从悬崖峭壁上采来“仙草”,将其汁液喂入病人口中,令病人起死回生。这种说法虽然有其传奇色彩,但据载,民间确实存在着这种被称为“救命仙草”的药材, 它的学名叫做“铁皮石斛”。近代医学研究权威还发现:石斛确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中药材,其用途和价值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应用。

炙甘草的药用价值

甘草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对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过多有抑制作用;并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

2. 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显的镇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较显著,其作用甘草强度为甘草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

3. 甘草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对某些毒物有类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4. 甘草常用来治疗随更年期而来的症状.因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种类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于平衡女性体内的激素含量。

5. 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断致癌物诱发肿瘤生长的作用。炙甘草临床应用多为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由炙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阿胶、麦冬、麻仁、大枣、清酒组成。

甘草药用价值

【功能主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

生甘草,长于清火,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力胜。用于痰热咳嗽,咽喉肿痛等。

炙甘草,长于温中,以甘温益气,缓急止痛力强。用于脾虚胃弱,心悸脉结代等。

粉甘草,善治尿道痛,尿路淋,生草节宜消肿毒、利关节;粉甘草,偏重清内热,泻心火。同是一物,其炮制所不同,则功效主治亦别。

1、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10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

2、甘草治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150克,研细。每日取5克,童便三合调下。

3、甘草治小儿热嗽。用甘草100克,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4、甘草治治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甘草200克(炙),干姜100克(炮)。 上药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5、甘草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

6、治农药(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甘草200克,滑石粉25克。用时将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顿服。一日连服三次。

7、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与甘草汤不差者:桔梗50克。甘草100克。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温分再服。

8、甘草治失眠、烦热、心悸:甘草5克,石菖蒲五分至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

9、治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

10、甘草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甘草150克,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11、甘草治婴儿目涩,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甚至出血者,名慢肝风:甘草一截,以猪胆汁炙,为末,每用米泔调和少许灌之。

12、甘草治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

13、治疟疾:甘草二份,甘遂一份。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

14、甘草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一瓦楞子250克(煅研细末),甘草50克(研细末)。混匀,每服10克,每日3次。二甘草粉1.0克,鸡蛋壳粉1.5克,曼陀罗叶粉0.05克。混匀,饭前或痛时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

15、甘草治饮馔中毒,中砒毒: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本草蒙筌》) ⒃治铅中毒:生甘草15克,杏仁(去皮、尖)20克。二味煎服,一日两次,可连服三至五天。

16、甘草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100克,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 此方名甘草汤。

17、甘草治热嗽:甘草100克,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

18、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甘草(炙)200克,生姜(切)150克,人参100克,生地黄500克,桂枝(去皮)150克,阿胶100克,麦门冬(去心)250克,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19、甘草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100克、桔梗(淘米水浸一夜)50克,加入阿胶250克。每服25克,水煎服。

冬瓜皮的作用与功效

冬瓜皮所含营养更丰富,不但具有保健价值,而且具有药用价值。冬瓜皮含多种挥发性成分、三萜类化合物、胆固醇衍生物,又含维生素B1、维生素C、烟酸、胡萝卜素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冬瓜皮性微寒而味甘、淡,能清热利水消肿,冬瓜皮主治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疮肿。常用于水肿胀满,尤其适用于湿热所致之小便不利等症。可见,吃冬瓜时也不应削去冬瓜皮,最好连皮一起炖,把冬瓜皮的营养和功效发挥出来。

治水肿。冬瓜皮味甘,药性平和,善于利水消肿。

治暑热证。冬瓜皮性凉,有清热解暑的作用。

冬瓜皮用于痰热内阻咳嗽,常与清热化痰药同用。

冬瓜皮还可治疗糖尿病,倘能坚持饮服冬瓜皮汤3~6个月,可使糖尿病患者的“三多”(饮多、食多、尿多)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

香椿药用价值

香椿含钙、磷、钾、钠等成分。有补虚壮阳固精、补肾养发生发、消炎止血止痛、行气理血健胃等作用。凡肾阳虚衰、腰膝冷痛、遗精阳痿、脱发者宜食之。

香椿中含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具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作用,对不孕不育症有一定疗效,故有“助孕素”的美称。香椿是时令名品,含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香椿的挥发气味能透过蛔虫的表皮,使蛔虫不能附着在肠壁上而被排出体外,可用治蛔虫病。香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有润滑肌肤的作用,是保健美容的良好食品。

《日华子本草》指出,香椿能”止泄精尿血、暖腰漆、除心腥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树皮及根皮的内层皮(椿白皮):苦、涩,凉。除热,燥湿,涩肠,止血,杀虫。用于痢疾,泄泻,小便淋痛,便血,血崩,带下病,风湿腰腿痛。叶(椿叶):苦,平。消炎,解毒,杀虫。用于痔疮,痢疾。果实(香椿子):辛、苦,温。祛风,散寒,止痛。用于泄泻,痢疾,胃痛。

相关推荐

牡蛎药用价值

牡蛎药材是牡蛎科动物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长牡蛎的贝壳。牡蛎药材全年可采收,将牡蛎去肉、洗净,晒干可得。其性微寒,味咸;有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的功效;可治疗惊悸失眠,眩晕耳鸣,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等病症。性 味归经:咸,微寒;归肝、胆、肾经。 功能:平肝息风药;养阴药。煅牡蛎:收敛固涩除酸的作用强,治疗胃疼、胃酸等。 生牡蛎:上收下敛,治疗头晕、便稀。有收敛、镇静、解毒、镇痛的作用;牡蛎的酸性提取物在活体中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抑制作用,使感染的鼠死亡率降低。 该品多服久服,易引起便秘和消化

龙骨药用价值

1、治大人、小儿一切癫狂,惊搐,风痫,神志不宁:龙骨一两(火煅,研极细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黄各五钱(俱研极细末),钩藤、怀生地、茯苓各一两五钱(俱微炒燥,为极细末),苏合香三钱,牛黄二钱(俱用酒溶化)。共十味,总和一处,用胆星八钱,研细末,竹沥一碗,打糊为丸,如梧子大。大人服十丸,小儿服二、三丸,俱用生姜汤调灌。 2、治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皮)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牡蛎(熬)五两,蜀漆(去腥)三两,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

佛手药用价值

饮食养生剂量:5~25克,用水煎服。 1、慢性胃炎、胃腹寒痛 佛手30克,洗净,清水润透,切成丁,放瓶中,加低度优质白酒500毫升密闭,泡10日后饮用,每次15毫升。 2、哮喘 佛手15克,藿香9克,姜皮3克,水煎服。 3、白带过多 佛手20克,猪小肠适量,一起炖,食肉饮汤。 4、理气解郁 佛手10克,青皮9克,川楝子6克,水煎服。 5、理气、化痰、止咳 鲜佛手15克(干品6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或佛手、玄胡索各6克,水煎服。

藕的药用价值

以藕为主的单验方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有很好的效验。比如鲜藕汁,每日早晚各服半杯,治肺结核出血、产后出血、鼻流血。另外,生藕捣绞取汁,加蜂蜜适量,搅匀,分次服,治热病烦渴不止;藕汁、梨汁各半杯,和匀服用,治上焦痰热、口干咳嗽。 藕连接部分称为藕节,含天门冬素、鞣质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藕节和藕在性味、功用上大致相似,但藕节又侧重止血功效。 中医认为藕节性平、味甘涩,药用可以缩短出血时间,有止血散淤之效,治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子宫出血等。[3] 比如将藕节捣汁饮用,并在鼻中滴3-4滴,每天2-3次,治鼻出

萝卜药用价值

萝卜(学名:Raphanus sativus L. ),十字花科萝卜属二年或一年生草本植物,根茎类蔬菜,又名莱菔、水萝卜, 根肉质,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原产我国。具有多种菜用和药用价值。根肉质,长圆形、球形或圆锥形,根皮绿色、白色、粉红色或紫色。茎直立,粗壮,圆柱形,中空,自基部分枝。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柄,通常大头羽状分裂,被粗毛,侧裂片1~3对,边缘有锯齿或缺刻;茎中、上部叶长圆形至披针形,向上渐变小,不裂或稍分裂,不抱茎。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花淡粉红色或白色。 长角果,不开裂,近圆锥形,直或稍弯

生姜药用价值

1.生姜用于解表,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治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乘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 生姜2.生姜汁:将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性味辛微温。有化痰、止呕的功效,主要用于恶心呕吐及咳嗽痰多等症。一般用量为三滴至十滴,冲服。 3.生姜皮:即生姜的外皮。性味辛凉。有利尿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可配合冬瓜皮、桑白皮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另外,生姜皮有清除或抑制“青春痘”的

黄螺药用价值

1.治传染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田螺500克养水中2—3天,使其排尽污泥废物,然后将田螺尾部敲去少许,与鸡骨草50--100克,同煮汤服食。每日1次。 2.治小便不利、白浊:田螺250克洗净,去尾部,入热油锅内,略炒片刻,加入大蒜头少许,食盐调味,加水煮熟,用针挑出螺肉食用。 3.治黄疸:田螺肉100克,茵陈12克,溪黄草30克,田基黄30克,水煎服,每日1--2剂。 4.治菌痢:黄螺500克,挑出螺肉,晒干,炒焦,水煎服,每次 10克,每日3次。 5.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消渴病:大黄螺1

杏仁药用价值

1、治肺寒卒咳嗽:细辛半两(捣为末),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研如膏)。上药,于铛中熔蜡半两,次下酥一分,入细辛、杏仁,丸如羊枣大。不计时候,以绵裹一丸,含化咽津。 2、治咳逆上气:杏仁三升,熟捣如膏,蜜一升,为三分,以一分内杏仁捣,令强,更内一分捣之如膏,又内一分捣熟止。先食已含咽之,多少自在,日三。每服不得过半方寸匕,则痢。 3、治久患肺喘,咳嗽不止,睡卧不得者:杏仁(去皮尖,微炒)半两,胡桃肉(去皮)半两。上件入生蜜少许,同研令极细,每一两作一十丸。每服一丸,生姜汤嚼下,食后临卧。

蚕茧药用价值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蚕茧,方书多用,而诸家本草并不言及,诚缺文也。近世用治痈疽代针,用一 枚即出一头,二枚即出二头。煮汤治消渴,古方甚称之。丹溪朱氏言此物能泻膀胱中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故能止渴也。【药理作用】蚕蛾的茧有拟胆碱作用。先用石油醚、乙醚、氯仿处理过的蚕茧的90%乙醇提取物对麻醉猫的血压、离体豚鼠回肠及家兔十二指肠上均呈现胆碱能作用;但在蛙腹直肌标本上,对横纹肌无作用。【炮制】将蚕茧剪开,去尽内部杂质。或置罐内,煅存性用。 【生药材鉴定】性状鉴别,蚕茧长椭圆形或中间稍缢缩,长3-4cm,直

虻虫药用价值

1.成无己云,苦走血,血结不行者,以苦攻之,故治蓄血用虻虫,乃肝经血分药也。古方多用,今人稀使。 2.蜚虻,其用大略与ZHE虫相似,而此则苦胜,苦能泄结,性善啮牛、马诸畜血,味应有咸,咸能走血。故主积聚症瘕一切血结为病,苦寒又能泄三焦火邪迫血上壅,闭塞咽喉,故主喉痹结塞也。今人以其有毒多不用,然仲景抵当汤、丸,大黄ZHE虫丸中咸入之,以其散脏腑宿血结积有效也。 3.虻虫,治症瘕寒热,是因症瘕而发寒热,与蜣螂治腹胀寒热不殊。仲最抵当汤、丸,水蛭、虻虫虽当并用,二物之纯险悬殊。其治经闭,用四物加蜚虻作丸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