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呕吐的偏方 黄连香薷汤
治疗呕吐的偏方 黄连香薷汤
黄连3克,香嚣8克,厚朴6克,白扁豆15克。所有材料用水煎2次,混合后分上、下午服,每B1剂。香两治脾胃不和、胸服痞湘,适用于呕吐脾胃湿热证,症见呕吐吞酸、胃痛噶杂、心烦、口渴、小便黄。
孕妇提升胃口的偏方
1、生姜乌梅饮
爱吃乌梅的妊娠妇女比较适用。取生姜和乌梅肉各10克,为了不至于极寒取少许红糖即可。将3者加水煎煮为汤,每日饮2次,每次饮约100毫升即可。这个偏方可以和胃止呕,是治疗脾胃不和引起的妊娠呕吐。
2、莲子茶
这里的茶选择的是绿茶哦。取绿茶1克,莲子30克就可以了,莲子加水煮30分钟后,趁热加入绿茶热服即可,记得一点就是,每日服一次,要分3次服用。
3、香苏饮
这个是一个中药的偏方。取紫苏叶和薷香各9克,陈皮6克,砂仁3克。将这些药材加水同煮,滤渣取汁饮即可。每日3到4次,每次约100毫升。
扁豆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1,扁豆茯苓散:炒扁豆30g,茯苓15g。研为细末。每次3g,加红糖适量,用沸水冲调服。
本方以扁豆健脾除湿,茯苓补脾而能利尿消肿。用于脾虚水肿。
2,煮扁豆:扁豆子60g(或嫩扁豆荚果120g),以食油、食盐煸炒后,加水煮熟食。每日2次,连食1周。
此方取扁豆健脾除湿以止带。用于妇女脾虚带下。色白。
3,扁豆香薷汤:扁豆30g,香薷15g。加水煎汤,分2次服。
源于《千金要方》。本方取扁豆利湿和中,香薷化湿利小便。用于湿浊阻滞,脾胃不和,呕吐腹泻,小便不利。
治疗口气
1.口臭兼有口干渴饮、身热、烦躁,或齿龈红肿、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者,多属脾胃火盛,可用泻黄散加减:藿香、防风、焦栀各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4.5克,竹茹6克,水煎服。
2.口气腥臭,兼有咳嗽气喘,或咽痛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者,多为肺热偏盛,可用加减泻白散: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知母、黄芩、麦冬各9克,五味子6克,甘草4.5克,水煎服。
3.口臭兼有上腹胀闷、嗳气、泛恶等症者,多由食积引起,可用藿香、佩兰、焦栀、谷麦芽、生山楂各9克,甘草4.5克,水煎服。以上方药可每日1付,7付为1个疗程,若使用得当,一般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简便的单方验方,不妨试用。例如:
①香薷15克煎汤,饮服或时时含漱;
②藿香12克煎汤,时时含漱;
③白豆蔻煎汤或泡茶饮,或每次口中嚼豆蔻仁1~2粒,汁咽下,渣吐掉;
④丁香1~2枚含服或泡水服;
⑤橘皮、肉桂、佩兰等份研末,以枣泥为丸,放入口内时时咀嚼;
⑥食韭蒜后口臭,清茶送服连翘末6克,或嚼黑枣数枚,大多即能减除。
食物中毒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食滞胃肠
症状:先吐后泻,呕吐物有酸腐气味,泻下酸腐,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健脾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茯苓各12克,半夏、陈皮、莱菔子、连翘、枳实、香附各10克。若食积较重,脘腹胀满甚者,可加大黄10克,厚朴12克。
湿热内蕴
症状:起病急骤,吐泻并作,脘腹疼痛,吐下急迫,或泻而不爽,其气臭秽,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多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金银花、茯苓各15克,黄芩、车前子各10克,黄连、通草、甘草各6克。若湿邪偏重者,可加厚朴10克,薏苡仁30克;夹食滞者宜加神曲、山楂、麦芽各10克;如有发热、头痛、脉浮等风热表证,可加连翘、薄荷各10克;如在夏季盛暑之时,可酌加藿香、香薷各10克,扁豆花、荷叶各6克。
口腔异味招人烦中医药剂帮你忙
1.口气腥臭,兼有咳嗽气喘,或咽痛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者,多为肺热偏盛,可用加减泻白散: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知母、黄芩、麦冬各9克,五味子6克,甘草4.5克,水煎服。
2.口臭兼有上腹胀闷、嗳气、泛恶等症者,多由食积引起,可用藿香、佩兰、焦栀、谷麦芽、生山楂各9克,甘草4.5克,水煎服。以上方药可每日1付,7付为1个疗程,若使用得当,一般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简便的单方验方,不妨试用。
3.口臭兼有口干渴饮、身热、烦躁,或齿龈红肿、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者,多属脾胃火盛,可用泻黄散加减:藿香、防风、焦栀各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甘草4.5克,竹茹6克,水煎服。
香薷15克煎汤,饮服或时时含漱。
丁香1~2枚含服或泡水服。
藿香12克煎汤,时时含漱。
食韭蒜后口臭,清茶送服连翘末6克,或嚼黑枣数枚,大多即能减除。
橘皮、肉桂、佩兰等份研末,以枣泥为丸,放入口内时时咀嚼。
白豆蔻煎汤或泡茶饮,或每次口中嚼豆蔻仁1~2粒,汁咽下,渣吐掉。
感冒引起的呕吐怎么办
一、感冒引起的呕吐怎么办:了解起因
呕吐,中医病证名。是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致的一种病证,可出现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临床辨证以虚实为纲。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须根据虚实不同情况分别处理。感冒呕吐考虑为胃肠感冒引起,胃肠型感冒主要是由一种叫“柯萨奇”的病毒引起的,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胃肠型感冒在医学上又称“呕吐性上感”,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胃胀、腹痛、呕吐、腹泻,一天排便多次,身体感觉乏力,严重时会导致肌体脱水、体内电解质紊乱,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这时如果以止泻药物进行治疗,不但不会缓解病情,还会延误病情。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呕吐,比如幽门梗阻,急性胃肠炎,颅内感染等等。
二、感冒引起的呕吐怎么办:药物治疗
1、西药肠道效果比较理想的,可以使用环丙沙星、利君沙,如果有合并病毒感染,则使用利巴韦林、盐酸吗啉呱,退烧用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如果病情严重造成胃痉挛,可以使用地塞米松急救。
2、中药使用藿香正气片和藿香正气水效果较好。对于患胃肠型感冒的小儿,除了应服用治疗感冒的药物外,还应同时服用一些消食导滞的解表的中药,如藿香正气丸、加味保和丸、珠珀猴枣散等。如果患儿腹胀腹痛、呕吐严重,可先服用四磨汤口服液止吐消食,大约半小时后再服用其他药物,这样效果会更好。
注意休息:胃肠型感冒的治疗主要以休息为主,一方面患者要多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增强机体同疾病作斗争的力量。另一方面,还要让胃肠充分休息。减轻肠胃负担是为了提早恢复消化功能,然后才能增加进食量。反之只会加重胃肠的负担,久而久之变成慢性胃肠炎。
三、感冒引起的呕吐怎么办:食疗
1、姜糖饮:生姜10克,红糖15克。制法:生姜切丝,以沸水冲泡,加盖约5分钟,再调入红糖。功效:疏散风寒,和胃健中。用法:每日1次,趁热顿服。服后盖被睡卧取汗。
2、黄芪姜枣汤:黄芪15克,大枣15克,生姜3片。制法:以上三物加水适量,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煮约1小时即可。功效:益气补虚,解表散寒。用法:吃枣饮汤。
3、葱豉汤:葱白2根,豆豉10克。制法:用水500毫升,入豆豉煮沸2~3分钟,之后加入葱白、调料出锅。功效:解表散寒。用法:趁热服用,服后盖被取汗。
4、香薷扁豆汤:香社10克,白扁豆12克,陈皮6克,荷叶8克,白糖适量。将白扁豆妙黄捣碎,与香薷、陈皮、荷叶一同煎煮,煮沸10分钟后过滤,去渣取汁,加入白糖调味。
四、感冒引起的呕吐怎么办:饮食注意
1、饮食清淡,可食用半流质或流质食物,如各类的米粥与米汤。
2、多喝水,以补充体液。
3、多吃甜菜、杨梅、山药、薏苡仁、萝卜等以保护消化系统功能。
4、多吃谷类、粗粮、豆类及其制品、新鲜瓜果和蔬菜及大蒜、香姑、木耳、洋葱、鱼等。
中药秘方治疗热感冒
1、暑热感冒
以新加香薷饮为基本方,取香薷、厚朴各6克,白扁豆15克,金银花、青蒿各12克,连翘、鲜芦根、藿香、半夏、陈皮、白蔻仁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2、暑湿感冒
以竹叶石膏汤为基本方,取竹叶、甘草各6克,生石膏30克,半夏、荷梗、粳米各10克,板蓝根、麦冬各20克,党参、玄参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3、一般热感
藿香15克、连翘10克、防风15克、马勃10克、薄荷(后下)15克、陈皮15克、桔梗10克、厚朴10克、麦冬10克、淡竹叶15克、佩兰10克、苍耳子15克、茯苓10克、黄芩10克、甘草3克
如果咳嗽可加少许浙贝、款冬花或者紫苏子。每日一剂,水煎服。
常备中成药
1、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
对症:头痛流涕、恶心、食欲差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扶正祛邪。用于感冒、呕 吐、泄泻、霍乱、湿阻等病。其基本指征是: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院满闷、恶心呕吐或泄泻、 舌苔白腻、脉濡缓。现代多用于胃肠型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肠胃炎等。
2、双黄连、热炎宁
对症:咽痛、发热
功效: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3、清肺抑火化痰丸、清肺丸、止嗽化痰定喘丸
对症:咳嗽、咳痰
功效:清肺胃实热。咳嗽痰黄,咽喉疼痛,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及口舌生疮,牙齿疼痛者。
夏天湿气重的症状有哪些 夏天中医祛湿的四种方法
阳气不足,就容易受到湿气侵扰。为了预防湿邪入体,避免阳气受损,应避免进食生冷食物、少吹空调、多运动、多流汗等。
湿邪入体表现为胸脘胀满、低烧、肢体酸软沉重、畏寒身重等。可以采用清热解表化湿药包括藿香、扁豆花、厚朴花、香薷等芳香类药,方剂有藿朴夏苓汤、香薷饮。
芳香化湿药可与清热解毒药合用,方剂名甘露消毒丹,主治湿热引起的尿赤、口渴、发热、咽肿等。热症为主的湿热患者,病之根源在胃,选择芳香类,比如白扁豆、佩兰、荷叶梗、藿香等。湿症为主的湿热患者,病之根源在脾,选择厚朴花、扁豆花、茵陈蒿等。
主治体虚有湿者,以平和滋补药物,比如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等,目的是令湿气经小便排出。
主治脾胃疾病,表现为口苦口干、舌苔黄腻、便稀热臭、腹胀,选苦参、黄柏、龙胆草、黄连、黄芩等苦寒药物;番茄医生提醒,注意鉴别寒湿中阻以舌苔白腻、恶心呕吐、畏寒肢冷、腹胀泄泻,应选用厚朴、苍术、橘皮等。
治疗呕吐偏方 慢性呕吐按摩法
按揉中脘、天枢穴:自己用手掌或他人用拇指按揉中院穴(脐上4寸处)、天枢穴(肚脐横开2寸处),每穴各2分钟。
擦腹直肌:双手分别放在腹直肌上,自上而下反复擦动,约1分钟。
点揉脾俞、胃俞穴:他人用拇指指尖或肘尖点揉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胃俞穴,每穴约半分钟,不可用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