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海带的形态

海带的形态

海带叶片似宽带,梢部渐窄,一般长2~5米,宽20~30厘米(在海底生长的海带较小,长1~2米,宽15~20厘米)。叶边缘较薄软,呈波浪褶,叶基部为短柱状叶柄与固着器相连。海带通体橄榄褐色,干燥后变为深褐色、黑褐色,上附白色粉状盐渍。

干海带其表面有白色粉末状随着,海带所含的碘和甘露醇尤其是甘露醇呈白色粉末状附在海带表面,没有任何白色粉末的海带质量较差。其次,观察海带以叶宽厚、色浓绿或紫中微黄、无枯黄叶者为上品。另外,海带经加工捆绑后应选择无泥沙杂质,整洁干净无霉变,且手感不粘为佳

海肠的形态

俗称“海肠子”。体呈圆筒状,长100~300mm,宽25~27mm。体前端略细,后端钝圆。体不分节。体表有许多疣突,略呈环状排列。吻能伸缩,短小,匙状,与躯干无明显界限。吻基部腹面具一下凹的沟(腹中线)并向后延伸达体末端。口的后方、吻的基部腹面有1对黄褐色钩状腹刚毛,两刚毛间距长于自刚毛至吻部的距离。身体前半部有腺体,可分泌黏液,在产卵或营造泥沙管时润泽用。体末端有横裂形的肛门,在肛门周围有1圈后刚毛或称尾刚毛,11~12根,呈单环排列。无血管,体腔液中含有紫红色的血细胞。。肾管2对,基部各有2个螺旋管。肛门囊1对,呈长囊状。生活时虫体呈紫红色或棕红色。

海带的形态

海带叶片似宽带,梢部渐窄,一般长2~5米,宽20~30厘米(在海底生长的海带较小,长1~2米,宽15~20厘米)。叶边缘较薄软,呈波浪褶,叶基部为短柱状叶柄与固着器相连。海带通体橄榄褐色,干燥后变为深褐色、黑褐色,上附白色粉状盐渍。

干海带其表面有白色粉末状随着,海带所含的碘和甘露醇尤其是甘露醇呈白色粉末状附在海带表面,没有任何白色粉末的海带质量较差。其次,观察海带以叶宽厚、色浓绿或紫中微黄、无枯黄叶者为上品。另外,海带经加工捆绑后应选择无泥沙杂质,整洁干净无霉变,且手感不粘为佳。

海带的形态特征

海带叶片似宽带,梢部渐窄,一般长2~5米,宽20~30厘米(在海底生长的海带较小,长1~2米,宽15~20厘米)。叶边缘较薄软,呈波浪褶,叶基部为短柱状叶柄与固着器相连。海带通体橄榄褐色,干燥后变为深褐色、黑褐色,上附白色粉状盐渍。干海带其表面有白色粉末状随着,海带所含的碘和甘露醇尤其是甘露醇呈白色粉末状附在海带表面,没有任何白色粉末的海带质量较差。其次,观察海带以叶宽厚、色浓绿或紫中微黄、无枯黄叶者为上品。另外,海带经加工捆绑后应选择无泥沙杂质,整洁干净无霉变,且手感不粘为佳。[2]

配子体雌配子体:多为一个细胞,球形或梨行直径11-22mm,雌配子体形成后细胞只生长不分裂,最初色淡渐深,变成棕褐色。雄配子体:一般多个细胞组成。细胞直径5-8mm。当孢子萌发形成配子体后,雄配子体不断形成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形成多细胞的分枝体或团成一块的球状体。内部构造海带生长到一定大时,细胞开始分化为表皮,皮层,髓部等组织。表皮有分生能力,细胞内还有丰富的粒状色素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皮层细胞的原生质内储藏很多有机物质;髓部主要有喇叭丝和髓丝构成,起输导作用。此外还有能分泌粘液的粘液腔。外部形态海带是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世代交替的植物,即有配子体世代和孢子体世代。

孢子体孢子体又分叶片、柄和固着器3部分。

【叶片】位于柄上端,是海带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呈带状无分枝,色褐富光泽,中带部较厚,叶片边缘则较薄而软。叶片长度一般为2-3m,宽20-30cm,大的也有长8-10m,宽50cm。生长部位于叶片基部10cm左右的位置。

【柄】幼龄期,1年生的柄呈圆柱形,2年生的则呈扁圆形,非常柔韧。

【固着器】位于柄的基部,由柄部生出的多次双分枝的圆形假根组成,其末端有吸盘,用以附着在岩石、棕绳上,以固着整个藻体。海带不同生长发育期的外部形态根据不同生长发育的特点,将筏式养殖一年生的海带划分为6个时期,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其个体和形态有较大差异。幼龄期:5-10cm的小苗,叶片平滑薄软无凹凸,无纵沟,褐色。

凹凸期:5-10cm以上的海带,叶片基部出现2排凹凸,并较快的被推向叶片海带叶上部。脆嫩期:1m左右的海带,叶渐厚。凹凸推向藻体尖端,柄粗壮,假根发达,叶片基部楔形。厚成期:叶片长度生长速度渐慢,叶片厚而老成,有韧性。叶片基部变为扁圆形,干重增加。成熟期:叶片产生大量的孢子囊群并大量放散孢子。衰老期:大量的孢子放散后,海带叶面粗糙、老化、腐烂至死亡,是由局部渐扩散的。

海兔 形态特征

海兔不是兔。海兔头上的两对触角突出如兔耳,体光滑,或有许多突起。触角分工明确,前面一对稍短,专管触觉;后一对稍长,专管嗅觉。海兔在海底爬行时,后面那对触角分开成“八”字形、向前斜伸着,嗅四周的气味,休息时这对触角立刻并拢,笔直向上,恰似兔子的两只长耳朵。当它不动时,活像一只蹲在地上竖着一对大耳朵的小白兔,因而最早被罗马人称为海兔。后被世人所公认,海兔因而得名。日本人称它“雨虎”。

海兔的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仅10厘米,体重130克左右,身体呈卵圆形,运动时身体可变形。海兔并非哺乳动物,体外无皮毛。它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类动物。但又与常见的腹足类动物(如鲍、田螺、蜗牛)不同:海兔没有石灰质的外壳,而是退化成一层薄而透明、无螺旋的角质壳,被埋在背部外套膜下,从外表根本看不到,而是在背面由一层薄而半透明的角质膜覆盖着身体(这一点和蛞蝓相同,故又名海蛞蝓),薄薄的壳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泽。

海兔的足相当宽,足叶两侧发达,足的后侧向背部延伸。平时,海兔用足在海滩或水下爬行,并借足的运动作短距离游泳。

海蛞蝓是雌雄同体的生物,海底栖息,体裸露,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

海兔还是重要的神经生理学实验动物。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坎德尔德在《追寻记忆的痕迹: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坎德尔德探索之旅》中有对海兔的详细描述,其由于海兔的巨大的、便于监测的腹神经节而选中海兔作为研究对象,进而发现了经典学习模型的细胞原理[1] 。

中国的海兔已定名的有21种。海兔个体较小,一般体长仅10厘米,体重130克左右。海兔不是哺乳动物,体外无皮毛。它属于软体动物门腹足类动物。但又与常见的腹足类动物不同:没有石灰质的外壳,只有一层薄而半透明的角质膜覆盖着身体。体呈卵圆形,运动时身体可变形。头上一前一后,长有二对触角。

生活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和加拿大的盐碱滩的一种通体碧绿的海蛞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可生成植物色素叶绿素的动物。除了生成叶绿素所必需的基因外,它们还“窃取”了称为叶绿体的细胞器,利用其实施光合作用。同植物一样,海蛞蝓的叶绿体借助叶绿素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因此就没了通过吃食物以获取能量的必要。研究人员采用放射性示踪剂以确保海蛞蝓确实是通过自身力量生成叶绿素,而不是从藻类身上窃取的这种现成的色素。事实上,海蛞蝓完全吸收了这种遗传物质,将其遗传给下一代。这些海蛞蝓的后代同样可以生成自己的叶绿素,不过,在吃掉足够的藻类以获取必要的叶绿体之前,它们还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科学家迄今尚不清楚这种动物是如何盗用所需要的基因的。

海棠果的形态

乔木,高5-12米;树皮厚,灰褐色或暗褐色,有纵裂缝,创伤处常渗出透明树脂;幼枝具纵条纹。叶片厚革质,宽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稀长圆形,长8-15厘米,宽4-8厘米,顶端圆或微缺,基部钝圆或宽楔形,两面具光泽;中脉在上面下陷,下面隆起,侧脉多数,几与中脉垂直,两面隆起;叶柄粗壮,长1-2.5厘米。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近顶生,有花7-11,长在10厘米以上稀短;花两性,白色,微香,直径2-2.5厘米;花梗长1.5-4厘米;花萼裂片4枚,外方2枚较小,近圆形,顶端凹陷,长约8毫米,内方2枚较大,倒卵形,花瓣状;花瓣4,倒披针形,长约11毫米,顶端近平截或浑圆,内弯;雄蕊极多数,花丝基部合生成4束;子房近圆球形,花柱细长,蜿蜒状,柱头盾形。果圆球形,直径约2.5厘米,成熟时黄色。花期3-6月,果期9-11月。[1]

小乔木,高达3-8米;小枝粗壮,圆柱形,嫩时密被短柔毛,老枝灰紫色或灰褐色,无毛;冬芽卵形,先端急尖,微具柔毛,边缘较密,紫褐色,有数枚外露鳞片。

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5-9厘米,宽4-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宽楔形,边缘有细锐锯齿,在幼嫩时上下两面的中脉及侧脉有柔毛,逐渐脱落,仅在下面中脉稍有短柔毛或近于无毛;叶柄长1-5厘米,嫩时密被柔毛,老时脱落。

花4-10朵,近似伞形花序,花梗长2-3.5厘米,被短柔毛;苞片膜质,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微被柔毛,早落;花直径4-5厘米;萼筒外面被柔毛;萼片披针形或三角披针形,长7-9厘米,先端渐尖,全缘,两面均被柔毛,萼片比萼筒长;花瓣倒卵形或椭圆形,长约2.5-3厘米,宽约1.5厘米,基部有短爪,白色,含苞未放时粉红色;雄蕊20,花丝长短不齐,约等于花瓣三分之一;花柱4 (5),基部有长绒毛,比雄蕊较长。

果实卵形,直径2-2.5厘米,红色,先端渐尖,稍具隆起,萼洼微突,萼片宿存肥厚,果梗细长。花期4-5月,果期8-9月。果实样子酷似小苹果,口感酸甜可口。

裙带菜的形态

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亦称“海芥菜”、“裙带”。褐藻纲,翅藻科。藻体

褐绿色,叶高1-2m,宽50-100cm。分叶片、柄部、固着器。叶似芭蕉,中肋明显,边缘羽状分裂。柄扁圆柱形,成熟时柄边缘形成许多木耳状重叠皱折的孢子叶,上生孢子囊。有粘液腺。假根叉状分支。有明显的不等世代交替。生于温暖海洋中。中国北方沿海及浙江嵊泗均有分布。北方沿海已大规模栽培。供食用及作为工业原料[1] 。

裙带菜 裙带菜的孢子体黄褐色,外形很像破的芭蕉叶扇,高1—2m,宽50-100mm,明显地分化为固着器、柄及叶片三部分。固着器为叉状分枝的假根组成,假根的末端略粗大,以固着在岩礁上,柄稍长,扁圆形,中间略隆起,叶片的中部有柄部伸长而来的中肋,两侧形成羽状裂片。叶面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为粘液腺细胞向表层处的开口。[2]

内部构造与海带很相似,在成长的孢子体柄部两侧,形成木耳状重叠褶皱的孢子叶,成熟时,在孢子叶上形成孢子囊。裙带菜的生活史与海带很相似,也是世代交替的,但孢子体生长的时间较海带短,接近一年(海带生长接近二年),而配子体的生长时间较海带为长,约1个月(海带配子体生长一般只有两个星期)。

海瓜子的生态形态

海瓜子属于双壳纲的1科。世界性分布。代表属蚬属动物壳小型到中型。壳厚而坚,外形圆形或近三角形。壳面光泽,具同心圆的轮脉,黄褐色或棕褐色,壳内面白色或青紫色。铰合部有3枚主齿,左壳前、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前、后侧齿各 2枚,侧齿上端呈锯齿状。足大,呈舌状。雌雄异体或同体。成熟的卵子或精子排入水中受精,发育成幼蚬后沉入水底,营底栖生活。约3个月可发育成熟。亦有卵胎生的种类。栖息于咸淡水和淡水水域内。肉味鲜美,营养价值高,可供食用,也是鱼类、水禽的天然饲料。又为中药药材,有通乳、明目、利小便和去湿毒等功效。贝壳可锻烧石灰。蚬是棘口类吸虫的第 2中间宿主。中国习见的河蚬壳长约40毫米,高30毫米。壳质厚而坚硬,外形略呈正三角形,两侧略等称。壳面呈黄绿色、黑褐色和黑色,有光泽,壳内面呈淡紫色、鲜紫色和瓷状光泽。栖息于江河、湖泊内。可食用,亦为鱼类、禽类的饵料,并可做为农田肥料。

裙带菜的形态

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亦称“海芥菜”、“裙带”。褐藻纲,翅藻科。藻体褐绿色,叶高1-2m,宽50-100cm。分叶片、柄部、固着器。叶似芭蕉,中肋明显,边缘羽状分裂。柄扁圆柱形,成熟时柄边缘形成许多木耳状重叠皱折的孢子叶,上生孢子囊。有粘液腺。假根叉状分支。有明显的不等世代交替。生于温暖海洋中。中国北方沿海及浙江嵊泗均有分布。北方沿海已大规模栽培。供食用及作为工业原料[1] 。

裙带菜 裙带菜的孢子体黄褐色,外形很像破的芭蕉叶扇,高1—2m,宽50-100mm,明显地分化为固着器、柄及叶片三部分。固着器为叉状分枝的假根组成,假根的末端略粗大,以固着在岩礁上,柄稍长,扁圆形,中间略隆起,叶片的中部有柄部伸长而来的中肋,两侧形成羽状裂片。叶面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为粘液腺细胞向表层处的开口。[2]

内部构造与海带很相似,在成长的孢子体柄部两侧,形成木耳状重叠褶皱的孢子叶,成熟时,在孢子叶上形成孢子囊。裙带菜的生活史与海带很相似,也是世代交替的,但孢子体生长的时间较海带短,接近一年(海带生长接近二年),而配子体的生长时间较海带为长,约1个月(海带配子体生长一般只有两个星期)。

海瓜子的形态

寻氏肌蛤亦称海瓜子或薄壳,是贝类海产品,是一种浅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状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因壳薄故名薄壳。贝壳小,略呈三角形,壳长17-24mm,壳高约为9-12mm,壳高略大于壳宽6-8mm。壳薄而透明。壳顶位于近前端背侧,至最前端的距离约为饺合部的1/4。腹缘直,中部微向内凹,足丝孔不明显。后缘圆形。两壳极膨胀,生长线及放射肋均细而均匀。壳表面为黄褐色或绿褐色,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有时壳顶的壳皮剥落,露出白色壳质。壳内面灰白色,具珍珠光泽。外套痕及闭壳肌痕均不明显。铰合部有一排细密的齿状突起。足丝褐色,极细软。[3]

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附着在泥沙中。生殖腺成熟时雌性呈橙黄色、雄性呈乳白色。外壳薄如蝉翼,轻捏即碎,透过外壳能直接看得清里面虫肉的颜色,潮汕人形象的叫它薄壳。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肉肥,盛产于梅季。

海椰子的形态

常绿乔木。树干挺直,高15-30m,单项树冠,整齐。叶羽状全裂,长4-6m,裂片多数,革质,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 宽3-4cm先端渐尖;叶柄粗壮,长超过1m。佛焰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雄花具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革质,卵状长圆形,长1 -1.5cm;雄蕊6枚;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革质,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顶端微具三棱,长15-25cm,内果皮骨质,近基部有3个萌发孔,种子1粒;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汁的空腔。海椰子的果实横宽35~50厘米。海椰子外面长有一层海绵状的纤维质外壳,剥开外壳后就是坚果。海椰子的一个果实重可达25公斤,其中的坚果也有15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坚果,被称为“最重量级椰”。

裙带菜的形态

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亦称“海芥菜”、“裙带”。褐藻纲,翅藻科。藻体褐绿色,叶高1-2m,宽50-100cm。分叶片、柄部、固着器。叶似芭蕉,中肋明显,边缘羽状分裂。柄扁圆柱形,成熟时柄边缘形成许多木耳状重叠皱折的孢子叶,上生孢子囊。有粘液腺。假根叉状分支。有明显的不等世代交替。生于温暖海洋中。中国北方沿海及浙江嵊泗均有分布。北方沿海已大规模栽培。供食用及作为工业原料[1] 。

裙带菜的孢子体黄褐色,外形很像破的芭蕉叶扇,高1—2m,宽50-100mm,明显地分化为固着器、柄及叶片三部分。固着器为叉状分枝的假根组成,假根的末端略粗大,以固着在岩礁上,柄稍长,扁圆形,中间略隆起,叶片的中部有柄部伸长而来的中肋,两侧形成羽状裂片。叶面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为粘液腺细胞向表层处的开口。[2]

内部构造与海带很相似,在成长的孢子体柄部两侧,形成木耳状重叠褶皱的孢子叶,成熟时,在孢子叶上形成孢子囊。裙带菜的生活史与海带很相似,也是世代交替的,但孢子体生长的时间较海带短,接近一年(海带生长接近二年),而配子体的生长时间较海带为长,约1个月(海带配子体生长一般只有两个星期)。

海带的形态特征

海带叶片似宽带,梢部渐窄,一般长2~5米,宽20~30厘米(在海底生长的海带较小,长1~2米,宽15~20厘米)。叶边缘较薄软,呈波浪褶,叶基部为短柱状叶柄与固着器相连。海带通体橄榄褐色,干燥后变为深褐色、黑褐色,上附白色粉状盐渍。

干海带其表面有白色粉末状随着,海带所含的碘和甘露醇尤其是甘露醇呈白色粉末状附在海带表面,没有任何白色粉末的海带质量较差。其次,观察海带以叶宽厚、色浓绿或紫中微黄、无枯黄叶者为上品。另外,海带经加工捆绑后应选择无泥沙杂质,整洁干净无霉变,且手感不粘为佳。[2]

配子体

雌配子体:多为一个细胞,球形或梨行直径11-22mm,雌配子体形成后细胞只生长不分裂,最初色淡渐深,变成棕褐色。

雄配子体:一般多个细胞组成。细胞直径5-8mm。当孢子萌发形成配子体后,雄配子体不断形成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目,形成多细胞的分枝体或团成一块的球状体。

内部构造

海带生长到一定大时,细胞开始分化为表皮,皮层,髓部等组织。表皮有分生能力,细胞内还有丰富的粒状色素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皮层细胞的原生质内储藏很多有机物质;髓部主要有喇叭丝和髓丝构成,起输导作用。此外还有能分泌粘液的粘液腔。

外部形态

海带是无性繁殖与有性繁殖世代交替的植物,即有配子体世代和孢子体世代。

海星的形态

海星与海参、海胆等同属棘皮动物。它们通常有五个腕,但也有四六个,体扁平,多呈星形。整个身体由许多钙质骨板借结缔组织结合而成,体表有突出的棘、瘤或疣等附属物。有的多达50条腕,在这些腕下侧并排长有4 列密 密的管足。用管足既能捕获猎物,又能让自己攀附岩礁,大个的 海星有好几千管足。海星的嘴在其身体下侧中部,可与海星爬过 的物体表面直接接触。海星的体型大小不一,小到2·5厘米、大 到90厘米,体色也不尽相同,几乎每只都有差别,最多的颜色有 桔黄色、红色、紫色、黄色和青色等。[1]

海星纲动物身体的直径一般在12-24厘米左右,但大小在不同种变化很大、直径的变化幅度在1-80厘米之间。多数体表黄褐色,但也有的种具明亮红、桔、蓝、紫等色,或几种颜色的混合色。身体呈五星形,例如海盘车,由中央盘向外伸出五个腕。太阳海星的腕可多达40个。多数种类的腕靠近中央盘处较宽,末端渐细,少数相近。腕的长度一般为中央盘直径的1-3倍,但也有的腕达4-5倍。

相关推荐

带鱼的形态特征

带鱼,体带状,侧扁。前部背腹缘几平行,体长一般50-70cm,大者长达120cm。头狭长,尖突吻尖长。眼中大,位高,眼间隔平坦,中央微凸。口大;平直,口裂后缘达眼下方。 带鱼 下颌长于上颌,突出。牙强大,侧扁而尖,两颌前端各有2对倒钩状大犬牙,上颌具侧牙10-13颗;下颌具侧牙12-14颗。鳃孔宽大,鳃耙(8-14)+(15-24),细短。体表银灰色,无鳞,但表面有一层银粉,侧线在胸鳍上方向后显著弯下沿腹线直达尾端。[1] 体光滑,鳞退化为银膜。侧线于胸鳍上方显著下弯,沿腹缘伸达尾端。背鳍1285-145

海带的介绍

海带,是海藻类植物之一,是一种在低温海水中生长的大型海生褐藻植物。为大叶藻科植物,因其生长在海水,柔韧似带而得名。海带主要是自然生长,也有人工养殖,多以干制品行销于市,质量以色褐、体短、质细而肥厚者为佳。 海带有“长寿菜”、“海上之蔬”“含碘冠军”的美誉。海带是一种褐藻,藻体褐色,一般长2~4米,最长达7米。可分固着器、柄部和叶片三部分。固着器叉形分枝,用以附着海底岩石。柄部短粗,圆柱形。叶片狭长,带形。 生长于水温较低的海中,分布于我国北部沿海及朝鲜、日本和苏联太平洋地区沿岩。我国北部及东南沿海有大量养

海蜇的形态特征

为海生的腔肠动物,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蜇体呈伞盖状,通体呈半透明,白色、青色或微黄色,海蜇伞径可超过45厘米、最大可达1米之巨,伞下8个加厚的(具肩部)腕基部愈合使口消失(代之以吸盘的次生口),下部是口腕部,垂挂着许多须状物,称作腕或触手。 下方口腕处有许多棒状和丝状触须,上有密集刺丝囊,能分泌毒液。其作用是在触及小动物时,可释放毒液麻痹,以做食物。海蜇在热带、亚热带及温带沿海都有广泛分布,中国习见的海蜇有伞面平滑口腕处仅有丝状体的食用海蜇或兼有棒状物的棒状海蜇,以及

海鲜鱼类形态特征

形态 纺锤型也称基本型(流线型)。是一般鱼类的体形,适于在水中游泳,整个 鱼类身体呈纺锤形而稍扁。在三个体轴中,头尾轴最长,背腹轴次之,左右轴最短,使整个身体呈流线型或稍侧扁。平扁型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特别长,背腹轴很短,使体型呈上下扁平,行动迟缓,不如前两型灵活,多营底栖生活。棍棒型又称鳗鱼型。这类鱼头尾轴特别长,而左右轴和腹轴几乎相等,都很短,使整个体形呈棍棒状。侧扁型这类鱼的三个体轴中,左右轴最短,头尾轴和背腹轴的比例 鱼类差不太多,形成左右两侧对称的扁平形,使整个体型显及扁宽。 鱼鳍 鱼类的

胖大海的形态特征

椭圆状披针形的单叶互生,叶片革质,长10~20cm,宽6~12cm,全缘或前端3浅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船形的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长可达24cm。种子椭圆形至倒卵形,深褐色,种皮脆而薄,浸水后膨大成海绵状,内含丰富的粘液质。 落叶乔木,高可达40m,单叶互生,叶片革质,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10~20cm,宽6~12cm,通常3裂,全缘,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杂性同株;花萼钟状,深裂;雄花具10~15个雄蕊;雌花具1枚雌蕊。骨朵果1~5个,着生于果梗,呈船形

四季海棠的形态特征

肉质草本,高15-30厘米;根纤维状;茎直立,肉质,无毛,基部多分枝,多叶。叶卵形或宽卵形,长5-8厘米,基部略偏斜,边缘有锯齿和睫毛,两面光亮,绿色,但主脉通常微红。花淡红或带白色,数朵聚生于腋生的总花梗上,雄花较大,有花被片4,雌花稍小,有花被片5,蒴果绿色,有带红色的翅。原产巴西;我国各地栽培,常年开花。 另一栽培种:毛叶秋海棠,叶基生,心形,长约20厘米,垂生于有毛的叶柄上,不分裂,上面有一不规则的银白色环带,下面紫红色,有毛; 叶卵圆形,叶缘有不规则缺刻,并生细绒毛。叶色因品种而异,有绿、红、褐

海螺的形态特征

1、脉红螺:贝壳略近梨形,质坚厚,一般壳高50-123cm,宽45-95mm,大者高可达150mm,宽120mm,螺层约6层,每层宽度增加迅速,缝合线浅。壳顶尖细,光滑。螺旋部较低。体螺层的中上部极膨大,基部渐缩小。壳面粗糙,具有排列整齐的螺肋和细的生长线。肩角结节突起,在体螺层上结节成三角形,特别突出,有时呈棘状。于肩角的下方还有3-4条具结节突起的粗肋。壳面黄褐色,具棕褐色斑点。壳口大,长卵形,内面杏红色,有瓷光。前沟短宽,外唇厚,边缘具有与螺肋相应的缺刻。内唇后方薄,后沟不明显,贴附于体螺层上,前方

海冻菜的形态特征

石花菜颜色有紫红、 深红或绛紫色, 在受多光的海区生长的往往呈淡黄色。新鲜的石花菜藻体色泽十分鲜艳。石花菜藻体直立丛生, 羽状分枝, 互生或对生, 枝呈扁平或亚柱形。藻体分枝很多, 主枝生侧枝, 侧枝上生小枝, 各种分枝的末端尖形。整个藻体上部分枝较密, 下部分枝较稀疏。石花菜藻体的基本构造可分为两部分, 即皮层和髓部。髓部由数十条平行纵列的长圆柱状细胞所构成。皮层最外面一层细胞排列紧密, 表面被有厚膜, 细胞内有色素体, 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石花菜生长属于顶端生长, 它的每一个分枝的顶端都有一个顶端细

秋海棠的形态特征

茎 秋海棠是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近球形,直径8-20毫米,具密集而交织的细长纤维状之根。茎直立,有分枝,高40-60厘米,有纵棱,近无毛。 叶 秋海棠的基生叶未见。茎生叶互生,具长柄;叶片两侧不相等,轮廓宽卵形至卵形,长10-18厘米,宽7-14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心形,偏斜,窄侧宽1.6-4厘米,宽侧向下延伸长达3-6.5厘米,宽4-8厘米,边缘具不等大的三角形浅齿,齿尖带短芒,并常呈波状或宽三角形的极浅齿,在宽侧出现较多。 上面褐绿色,常有红晕,幼时散生硬毛,逐渐脱落,老时近无毛,下面色淡,带红

海参的形态特征

海参体呈圆筒状,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色暗,多肉刺。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 20 个。 触手坛囊发达。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内骨骼退化为微小骨片。 许多种有从口到肛门5行管足。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废物。口周围有10根或更多能伸缩触手,用于捕食或掘穴。许多种能从肛门放出内部器官,然后再生新的,为的是逃避敌害。泄殖腔内常有Carapus属隐鱼共生。有许多能放出对小动物致命的毒素,但对人无生命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