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的常见护理事项有哪些
小儿高热的常见护理事项有哪些
1、 休息与环境:高热期间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勿使病人着凉。
2、 降温措施:
(1) 低于39℃可通过提供合适的环境如加强通风、调整盖被来使患者感觉舒适。
(2) 39℃以上,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使用药物降温,采取任何降温措施后半小时
观察疗效。
3、 饮食:发热期间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保证足够热量。鼓励病人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保证每日液体入量达3000ml以上。
4、 口腔与皮肤护理:饮食前后漱口。高热患者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被,保持全身皮肤的清洁,但要防止着凉。
5、 安全护理:高热患者有时会躁动不安、谵妄,应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必要时使用护栏、约束带固定患者。
6、 心理护理:注意病人的心里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小儿高热
(1)若患儿皮肤出现皮疹,可能为常见的出疹性传染病,例如幼儿急疹、麻疹、风疹等。
(2)若发现疱疹,可能为水痘。
(3)若发现皮肤有瘀斑,应考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亦应考虑血液系统疾病。
(4)若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应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亦应该注意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
(5)若发现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可能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6)若发现口腔粘膜有斑点,可能为麻疹。
(7)若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的体征,肺部听诊有哮鸣音,应考虑喘息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哮喘。
(8)腹部有明显的压痛或其它体征,应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
小儿高热的护理
第一步:患儿侧卧或头偏向一侧。立即使患儿侧身俯卧,头稍后仰,下颏略向前突,不用枕头。或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切忌在惊厥发作时给患儿喂药(防窒息)。
第二步:保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领,用软布或手帕包裹压舌板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咬伤舌头。同时用手绢或纱布及时清除患儿口、鼻中的分泌物。
第三步:控制惊厥。用手指捏、按压患儿的人中、合谷、内关等穴位两三分钟,并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少搬动患儿,减少不必要的刺激。
第四步:降温。
冷敷———在患儿前额、手心、大腿根处放置冷毛巾,并常更换;将热水袋中盛装冰水或冰袋,外用毛巾包裹后放置患儿的额部、颈部、腹股沟处或使用退热贴。
温水擦浴———用温水毛巾反复轻轻擦拭大静脉走行处如颈部、两侧腋下、肘窝、腹股沟等处,使之皮肤发红,以利散热。
温水浴———水温32~36℃,水量以没至躯干为宜,托起患儿头肩部,身体卧于盆中,时间以5~10分钟为宜,要多擦洗皮肤,帮助汗腺分泌。
药物降温———口服退烧药,或将宝宝退热栓塞到肛门。
第五步:及时就医。
一般情况下,小儿高热惊厥3-5分钟即能缓解,因此当小孩意识丧失,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或抽搐时,家长不要急着把孩子抱往医院,而是应该等孩子恢复意识后前往医院。经护理,即使患儿惊厥已经停止,也要到医院进一步查明惊厥的真正原因。但患儿持续抽搐5-10分钟以上不能缓解,或短时间内反复发作,预示病情较重,必须急送医院。就医途中,将患儿暴露在外,伸直颈部保持气道通畅。切勿将患儿包裹太紧,以免患儿口鼻受堵,造成呼吸道不通畅,甚至窒息死亡。
普通发热的一般护理
控制发热:把体温控制在38℃以内。首选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头部冰敷,也可以使用药物降温。
保持呼吸道通畅: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清理口鼻咽部分泌物。
保持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家长不要搂抱或晃动患儿。
饮食:如能进食,要及时哺喂母乳;较大儿童可给予流食,并鼓励多饮水,予清淡饮食,补充营养。
其他:处于嗜睡状态者,要注意变换患者体位,经常按摩背部、臀部,促进血液循环。专人看护,防止患儿坠床或碰伤。
小儿高热的检查
血,尿,粪常见检查为筛选的首选项目,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增高,多考虑为细菌性感染;减低者则偏重于病毒或杆菌感染。
必要时检查肥达氏反应,外斐氏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冷凝集试验,抗链球菌溶血素O或类风湿因子检查。
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肺与胸部疾病的诊断,其它如恶性肿瘤,可根据部位选作CT,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放射性同位素,B型超声波,活体组织等检查,也属必要。
小儿高热的病因
非感染疾病(30%):
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新生儿脱水热指当呼吸、皮肤及大小便失去的水分超过了喂哺新生儿所得的液体量时,即可发生脱水热。当天气干燥与炎热,或室温过高、保暖过度时,均可使新生儿体内水分丢失过多,如补充供给不足,即可致发热。
变态反应(20%):
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过敏,有机体对某些药物或外界刺激的感受性不正常地增高的现象,药物过敏。过敏简单地说就是对某种物质过敏。当你吃下、摸到或吸入某种物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这种反应的物质就是所谓的“过敏原”。
感染性疾病(30%):
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长期高热
1、常见病: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蛔虫病的护理要点
(一)常见护理诊断
1.疼痛
与蛔虫引起肠道、胆道痉挛有关。
2.营养不足
与蛔虫消耗宿主的营养、妨碍消化吸收功能有关。
3.潜在并发症
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胆囊炎;蛔虫性阑尾炎。
4.知识缺乏
与缺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知识有关。
(二)护理措施
1.减轻疼痛
可采用腹部按揉或热敷。遵医嘱应用解痉镇痛药,如颠茄或阿托品。观察驱虫药疗效及药物副作用。
2.加强营养
增进小儿食欲,供给含高热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大量蛋白质和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发现并发症的症状和体征并配合医生积极处理。
4.健康教育
指导家长和患儿掌握疾病防治知识,注意个人卫生,培养小儿良好饮食习惯和餐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
小儿高热的护理对策
1 降温治疗与护理
对于高热的患儿,要使其绝对静卧,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当体温超过39℃时应行头部降温。体温超过39.5℃时应行全身降温。具体做法如下:(1)用毛巾浸泡凉水后拧干放在患儿头部。若能放上几块小冰块疗效更佳。(2)还可用30%~50%酒精用小毛巾沾湿,擦小儿的四肢,在其手心、腋窝和大腿根部(腹股沟处)要多停留一会。因为这些部位血管丰富,便于散热。足部应注意保暖,忌擦后颈及前胸腹部。擦时水温控制在20℃左右,过凉会引起小儿不适。(3)也可浸湿大毛巾包裹躯干部,包括腋下和腹股沟处。(4)采用温水浴。水温比患儿体温低1℃。应用清水。盆浴时间要求较短,操作要敏捷,适用于温暖和炎热季节或者室温在22℃~24℃的任何季节,降温效果均令人满意。(5)药物降温。常用方法:①25%安乃近溶液滴鼻。此法简便有效,适用于5个月~1岁左右的婴儿,每次1~2滴,滴入鼻腔,一般1h以内即可降低体温;②阿苯片(每片含阿司匹林0.1g和苯巴比妥0.01g)常用退热剂量按阿司匹林计算为每次5~10mg/kg,年龄小者应选择小剂量,体温上升可重复使用,间隔≤4h。退热不要求降低太快,一般从高热降至低热即可,以免发生多汗、肢体厥冷等虚脱现象,一般而言,使用物理降温方法较药物降温安全,副作用小,只要能够使体温降至38℃以下,就可避免惊厥的发生。
2 小儿惊厥的治疗与护理
一旦发生小儿惊厥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立即将患儿置于平卧位,并去掉枕头,将小儿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及时去除口腔分泌物,防止抽搐时发生窒息。由于小儿惊厥时可能咬破唇舌,因而需在小儿上下齿之间垫入裹有纱布的压舌板。可应用药物止惊,地西泮为首选药物,0.3~0.5mg/kg(最大剂量10mg),小婴儿一次剂量不得超过5mg,缓慢静注(1~2mg/min),5~10min内生效,但作用短暂,必要时15min后重复,也可保留灌肠,同样有效。因肌注吸收不佳,最好不用。新生儿惊厥时首选苯巴比妥,15~30mg/kg静注,无效时可再用10mg/kg,但每日维持量为5mg/kg。亦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最大量≤10ml,加等量生理盐水保留灌肠,作用较快。必要时30~60min后重复,也可口服。及时给予吸氧,氧流量为0.5~1.5L/min。无抗惊厥药时,可针刺人中、合谷。经上述处理患儿症状会很快好转。
3 常规护理
患儿需卧床休息,应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温度适中,通风良好,衣被不可过厚,小婴儿不要包裹太紧,以利散热。发热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消耗都增加,而消化功能又受到影响,应给予营养丰富的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和补充分解代谢的消耗;多饮水,避免脱水,必要时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还要注意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轻拭口腔;加强皮肤护理,及时擦干汗液更换内衣,防止受凉;小儿嗜睡时,注意变换小儿体位,并经常按摩背部、臀部,促进血液循环。此外要密切观察体温及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判断发热病因,对因治疗。
小儿高热的表现
待小儿高热惊厥症状缓解后,患儿病情逐渐平稳,此时应根据患儿疾病的主要证候特点,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如果是因为一般感染性疾病导致的惊厥,中药治疗应侧重清热解毒。如果是某种传染病导致的惊厥,中药应针对不同的传染病进行治疗。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中药应加用平肝熄风之品,如钩藤、生牡蛎、僵蚕、地龙、全蝎、蝉蜕等,这样可使肝风平熄,阴阳平衡,避免惊厥再度发作。
1.具有年龄相关性:患儿以6个月至3岁以内的婴幼儿为主,占全部高热惊厥患者总数的80%以上,其次为4~6岁学龄儿童。而6个月以前婴儿几乎不会发生高热惊厥,6岁以后的儿童则极少发生高热惊厥。
2.男孩较女孩发病率高:有关统计资料表明,男孩更易因发热而诱使惊厥发作,比女孩的发病率高出1/3~2/1 。分析可能与男孩脑发育程度较同龄女孩缓慢,使得男孩的惊厥阈值低于同龄女孩有关。
3.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病因:国内临床资料显示,在发生小儿高热惊厥的病例中,大约80%~85%是由呼吸道感染所致,其余为肠道感染、小儿出疹性疾病及中耳炎等。因此,当6岁一下小儿罹患呼吸道感染时,要注意患儿体温、精神与神经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当体温过高时要给予降温处理(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以降低高热惊厥的发病率。
4.单纯性发作为主要类型:高热惊厥分为单纯性盒复杂性两种类型。临床统计表明,80%以上的小儿高热惊厥为单纯性发作,其特点是发作多在体温骤升时,38.5℃~40℃或更高,发作时出现全身性强直,肌阵挛发作,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发作后神经系统正常,24小时内无复发。这一类型的颈后良好。复杂性高热惊厥较为少见,发作呈局部性,持续时间长,多超过15分钟以上,24小时内有重复发作,发作后有短暂麻痹等神经系统异常改变。这一类型的预后也比较好,大多数愈后无后遗症,个别患儿可因反复发作转为癫痫,需提高警惕,降低复发率。
小儿羊角风的家庭护理有哪些呢
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就已经对于羊角风有所了解了,不知道您对于它有多少了解呢?当您在外出游玩的过程中,看到有人突然口吐白沫倒在地上,您是否知道他们是羊角风发作呢?近年来,患有小儿羊角风的人群是越来越壮大,那么作为孩子的家长对于患儿该怎么护理呢?
一、小儿羊角风的家庭护理有哪些?家长一定要合理的安排患儿的生活、学习,保证患者的充分的休息,饮食上要做到不饱不饥,避免情绪的波动太大,患者还要记住不要吃辛辣和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二、小儿羊角风的家庭护理有哪些,还有就是家长要对患儿进行留心的观察,摸索一定的规律,不要让患儿过度的疲劳、情绪的激动以及睡眠的不足、进食过量,不要接触高声、强光以及发生感冒等。尤其是幼儿,高热抽风的 小儿转为羊角风的患儿的比例是很大的。因此,孩子一旦出现了高热应及时的就诊进行相应的治疗。
三、患者还要注意安全,在服药的期间不能单独的外出,以防止发生交通事故,防止患儿发生摔伤,还要注意的就是避免用强力去阻止患儿的抽动,以免发生骨折和其他的意外。
关于小儿羊角风的护理您应该有所了解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本来就需要家长关爱,如果患上小儿羊角风的时候,作为家长更是要倾尽自己所能,帮助宝宝在减少羊角风带来的伤害,让孩子健康快乐的长大。
中医该怎么治疗阴虚发热
中医治疗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是中医的一个病证。中医学认为,人体由阴阳两方面组成。阴是指人体的精血津液等物质基础,阳是指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在正常情况下,阴阳相互依存,维持着动态平衡。如果阴阳的这种平衡受到破坏,阴阳的某一方出现偏盛或偏衰,人就会发生疾病。
体质特点是阴阳相对不足。在一些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发生外感热病。小儿高热或长期发热,常常可伤及津液,从而导致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在临床主要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手足心热、烦躁、口渴,舌质红少苔,脉象细数。这些症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热病伤及了人体的精血津液,使物质基础不足,也就是阴的不足,阴虚则势必使阳气相对亢盛,因此出现低热、烦躁、口渴等虚热表现。
阴虚发热是儿科比较常见的一个病证,多发生于小儿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后期,尤其多见于小儿高热以后。西医对小儿热病后期的持续低热等症状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中医中药的治疗常可获得很好的疗效。中医治疗小儿阴虚发热主要采用滋阴清热的方法,即补充人体阴的不足,以调整阴阳的动态平衡。常用的滋阴类中药有沙参、麦冬、生地、地骨皮、天花粉、玉竹、青蒿、白薇等。对体质虚弱的小儿可以用西洋参煎水服,西洋参既能滋阴,又能补益气血,增强体质,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诊断小儿阴虚发热时应该进行认真的体格检查和理化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发热。对器质性疾病导致的发热,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治疗。如结核病所致的低热要进行抗痨治疗,风湿病所致的低热要进行抗风湿治疗。
怎么样防止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是单纯指体温突然升高时所致的惊厥,高热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往往是较轻的上呼吸道感染。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3岁以后发作减少,小于6月大于6岁罕见。其实当小儿高热时,家长如给予恰当的护理,将大大减少小儿高热惊厥的发生率,现在许多家长认为小儿发烧就要捂,从头到脚捂得严严实实,这使得原本发烧的小儿体温越来越高,从而引发惊厥的发生。
当患儿体温大于39℃ 时,尤其是发生过高热惊厥的患儿非常容易在下次高热时再次发作,应立即给予退热,脱去多余的衣服,松开衣扣,头置冷毛巾或将家中水枕置冰箱冷却后置小儿头下或腋下,置小儿于通风阴凉处,如家中有退热药,可按医嘱或说明服用,并多次饮水。一旦在家中或就诊路上发生惊厥,应让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清除鼻腔及口腔分泌物、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并指压人中,切务用力摇晃患儿,同时拨打120救护车转送医院救治。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应该如何预防
一、预防
产前检查,先确定父母的基因型,然后用胎儿绒毛、羊水或脐带血分析胎儿基因型,做出产前诊断,以便及时终止妊娠。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小儿腓骨肌萎缩症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小儿腓骨肌萎缩症的护理方法,小儿腓骨肌萎缩症的常见护理措施。
小儿腓骨肌萎缩症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1、在饮食中禁忌食用辛辣、肥腻、剌激性食物,忌食虾、螃蟹、蚌、螺等海鲜腥味产品。
2、禁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味精、鸡精、王守义十三香、十五香等各式各样的调味品。忌食用含有谷氨酸的方便面、饼干等食品及其它食品添加剂。忌食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等。
3、宜多吃含维生素B、维生素E的食物。应选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经过合理的营养搭配及适当的烹调,尽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饮食中的营养及能量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小儿高热怎么办
首先,要给孩子降温。发现孩子惊厥症状,家长要及时打开房间的窗户,保持室内通风和空气新鲜。患儿出汗多时可用毛巾擦干身体,换一套贴身衣服。多喝白开水或果汁对降低体温有帮助。
其次,采取冷敷。家长可采用冷湿毛巾置于患儿液窝、腹股沟、腘窝(膝关节后面)等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这些部位血管比较丰富,并且离体表近,易于散热。
第三,采用温水擦浴。家长可将孩子放到约32-34℃的温水中,浸浴10-15分钟,然后用毛巾包裹擦干身体。
第四,口服退烧药。如果采用上述物理降温措施患儿仍高热不退,家长可给患儿服用适量的退烧药,如阿苯片等。
第五,惊厥时的处理。孩子惊厥发作时,家长要及时解开孩子的衣扣,以免影响呼吸。用干净的纱布或手绢,叠放在上、下齿之间,防止咬破舌头。但不要塞入过猛,或把口腔塞得过满,避免造成窒息或阻碍呼吸。让孩子头歪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利于呕吐物排出。用手指压人中,促使孩子清醒。若体温在39℃以上,可采取降温措施。
总之,小儿高热惊厥非常危险,家长要做好退热措施,并在惊厥发作时及时处理,及时送患儿到医院就诊。
如何来诊断小儿高热
如何诊断小儿高热呢?小儿发烧是指当小儿发热,温度在39.1~41℃左右。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
遇到小儿高热时,首先要判断病情轻重。发热的高低、长短与病情轻重一定成正比。当病儿高热聚起,精神状态良好,哭声响亮,常属于轻症,可能是病毒感染,如流感、疱疹性咽喉炎。
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
高热伴寒战,常见于泌尿道感染、败血症、疟疾;高热伴多汗时,败血症出汗无定期,结核病常在夜间盗汗,疟疾则于退热时出汗。如病儿长期高热,形容憔悴,口干唇裂,病情复杂,如败血症、伤寒等。
小儿高热护理
◆ 宜卧床休息,以减轻机体负担,小儿应穿宽松衣裤,以利散热,衣服和被褥不要过多过厚,否则易导致高热不退。
◆ 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但要避免病直接吹风,也要避免阳光直射。如室内温度过高,可用冰块或电风扇吹冰以降低室温。
◆ 高热可使消化功能减弱,致使患儿食欲不振,可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饮食,如牛奶、豆浆、蒸蛋、粥、麦片糊等。应多给患儿补充水分,以利体内毒素排泄,降低体温。
◆ 高热达39°C以上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法:用冷水浸湿的小毛巾在前额和枕部作冷湿敷夏天可用冷水温敷,每3~5分钟更换一次。
◆ 高热达40°C以上时,用冰水或50%酒精擦洗肢体。从头颈、臂外侧至手背,再从腋下、臂内侧至手心,下肢也是同样。在两侧颈部、两侧腹股沟处可反复轻轻搓擦,以增加降温作用。注意不要擦胸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