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何时该用胰岛素
糖尿病人何时该用胰岛素
糖尿病人,很抵触打胰岛素,他们觉得这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的标志,这个误会贻误了糖尿病的最好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如果已经同时服用了2种降糖药后,血糖还是控制不住的话,就到了用胰岛素的时候了,再往后拖延,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也会受影响。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降糖药疗效不佳后开始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已经达到10%,高出指南建议的7%很多了。研究发现,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之前降糖药的服用种类越多,或者剂量越大,用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难度就更大,血糖就很难控制。这就提示,当降糖药治疗疗效不佳时,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是:糖化血红蛋白最好不要超过8%,同时,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最好不超过2种,当已经服用3种口服降糖药,仍旧疗效欠佳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最终的效果不如在2种降糖药疗效不佳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另一个问题是,开始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要及时,现在发现,从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后的6个月内,胰岛素剂量的增加平均只有1~2个单位,这也是中国的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后,病情仍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年人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最佳治疗?糖尿病能否治愈?
目前,医学上无法治愈糖尿病,也无法永远杜绝并发症。所以,血糖控制就是唯一最佳治疗标准。如果能实现血糖长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能大幅度的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些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很轻,经过一段正规治疗,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血糖可以降至正常,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被治愈,如果放松治疗,糖尿病的症状就会卷土重来。
糖尿病如何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治疗,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2型糖尿病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胰岛素是一种用于长期控制血糖的,强有力的降糖药,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肥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肥,长期坚持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不用胰岛素吗?
有部分新检查出来的患者对使用胰岛素很抵抗,比较难接受。但是,糖尿病的病人是不论发病早晚的,只要是血糖比较高的病人 ,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都主张尽早用胰岛素把血糖控制下来。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用胰岛素吗?
也有部分患者,医生建议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其他药物即可,但是自己不放心,硬要用胰岛素,也是不对的。胰岛素有其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胰岛素性水肿、注射部位红肿及感染、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切忌听从医生嘱咐,不要自己随便减药或加药。
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妊娠的区别
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妊娠是两种概念。
妊娠糖尿病就是说在怀孕以前没有糖尿病,在怀孕的中晚期,尤其女性的胎盘分泌了很多的生糖激素或是其他的生糖激素分泌相应的增加,本身有一定的缺陷,这个时候她血糖就控制不住了,就出现了糖尿病。那么这种人在分娩以后,大部分人就变成II型糖尿病了,少部分人可能是I型糖尿病,还有一部分人血糖正常了是正常人,但是这种人过若干年,也会变成II型糖尿病。所以我们把这种人叫作高危人群里面的成员。
所谓糖尿病妊娠就是先有糖尿病后怀孕了,不管妊娠糖尿病也好和糖尿病妊娠也好,我们在怀孕期间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如果血糖高了,这个血糖通过胎盘供给胎儿的糖就多了,胎儿是用自己产生的胰岛素来把血糖降下来,这时候如果供应的糖太多了,胎儿就分泌的大量的胰岛素,把糖存储起来,如果存储满了,那么很多的糖又会变为脂肪,最后这个胎儿越长越大,最后生出一个巨大儿,8斤以上,那么以后的后患无穷,容易造成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从小就种植了一些灾难的幼苗。我们一定要避免孕妇的高血糖,减少对胎儿的影响。那么减少对胎儿的影响怎么办呢?我们必须把母体的血糖降下来,降糖不能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可以通过胎盘影响胎儿,最后造成胎儿的低血糖,这样的话就可能造成死胎。所以说我们不能用口服降糖药去治疗,只能用胰岛素,因为我们打的胰岛素是不能通过胎盘的,对胎儿没有影响。那么在分娩以后在哺乳期,也不能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可能通过乳汁让婴儿吸去,这时候也会造成婴儿的低血糖,所以在哺乳期也应该用胰岛素的治疗。等到哺乳期过了以后,我们根据情况,比如说胰岛功能还比较好,我们就可以用口服降糖药治疗,不打胰岛素了。这是用胰岛素治疗。用胰岛素治疗还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把血糖控制的水平要比正常人高一些,我们叫正常低线。比如说,空腹血糖我们正常人正常的糖尿病个我们可以控制到4.4-6.1是最好的标准,较好的标准可以控制到7以下,餐后血糖我们可以控制到4.4-7.8之间,作为妊娠糖尿病病人,我们应该控制到这个范围高线,比方说早餐前的血糖我们控制到6-7之间就可以了,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我们控制到7.8左右,甚至在10以下都可以,不要太低,因为太低了容易引起死胎。
糖尿病常见的几种分类
(一) 按发病年龄分为成年型和幼年型
1. 成年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约占糖尿病总发病率的75%以上。起病缓慢,症状较轻,早期多肥胖,一般对胰岛素敏感性较差,常因慢性并发症而确诊。多数病人属轻、中型,不无原则胰岛素治疗,只无原则饮食控制或仅口服降糖药即能控制病情。极少数病人,发病即明显消瘦,病情也较重,需用胰岛素治疗。
2. 幼年型糖尿病
发病年龄多在15岁以下,约占糖尿病发病率的5%以下。发病急,病情重,症状明显,对胰岛素敏感。有的病人开始得病即有酮症酸中毒。典型患者体型消瘦,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患者病情波动大,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及低血糖反应,病情较难控制。
有的闰人,特别是发病年龄在15~40之间者,可介于上述两型之间。偶然有个别病例于40~50岁发病而表现为幼年型的糖尿闰。也有个别的儿童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同成年型糖尿病相似。
(二) 病情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
1. 轻型糖尿病
多是老年及中年发病的糖尿病病人,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者,70%~80%属于此类型。发病前多有肥胖史,临床症状较轻,有口渴、皮肤瘙痒、体征减轻等表现。一般病情稳定,很少发生酮症酸中毒,血糖多在200mg/dl(11.1mmol/l)以下。用单纯的饮食控制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基本可使病情得到控制。
2. 中型糖尿病
介于轻型糖尿病与重型糖尿病之间,以成年人最为多见,但症状较轻型糖尿病明显。血糖多在200~300mg/dl(11.1~16.6mmol /l)之间。病情尚稳定,一般不发生酮症酸中毒,若防治得当,可由中型黑心为轻型,若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则可进一步发展成为彼一时型糖尿病。
3. 重型糖尿病
多于青少年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发病急,病情重,多见于疾病日久而忽于治疗,或治疗不当,未得到妥善控制,症状加重者。病人身体多消瘦,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明显,血糖多在300mg/dl(16.6mmol/l)以上,病情不稳定,波动性大,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也易发生低血糖,有时血糖一天波动范围在100mg/dl(5.6mmol/l)以上,一般治疗方法较难控制病情。
(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的分型
1.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亦称i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5%~10%。多数在15~20岁起病,典型病例见于儿童或青少年,但有椎少数病人也可于成年40岁以上起病。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病情重、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明显,体重明显减轻。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低限,必须依赖外来胰岛素治疗为主。血糖波动大,容易发生酮症。因此,对胰岛素较敏感,若停用胰岛素则病情会迅速恶化,易出现酮症酸中毒并威胁生命。此组病人,往往在有遗传基础上加一外来因素(如病毒感染)而发病,遗传为其重要原因。基本病理改变是胰岛β细胞被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选择性地破坏,致使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病人血清中可查到胰岛素自身抗体、胰岛细胞抗体 (ica)。第六对染色体上hla抗原阳性率增加。
2.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亦称ⅱ型糖尿病)
约占糖尿病病人总数的80%~90%。多为成年40岁以后发病,也有少数儿童或青少年起病的糖尿病属于此型。其临床特征为:起病缓慢,病情较轻,常无或很少有症状,即使有症状也不重,“三多”症状多不典型。疾病有时呈隐匿性渐进,常于不知不觉中逐渐发展至微血管或大血管病变而以并发症为主要症状就诊。体内尚有一定的内生胰岛素,血浆胰岛素可正常或稍低,也可调于正常而为高胰岛素血症,因此,病人对胰岛素多不敏感,不依赖外源性胰岛素,一般仅用饮食疗法和口服降糖药即可奏效。但在感染或创伤等应激状态下,也可诱发酮症酸中毒,需用胰岛素治疗。少数病人,尤其是非肥胖型(体重明显减轻)患者,于饮食疗法和口服降糖药不能满意控制高血糖和症状,有时也无原则配合胰岛素治疗,但对胰岛素无依赖性,停用胰岛素也不会出现酮症酸中毒。此型病人环境因素中最重要者肥胖,常因脂肪组织等胰岛素受体较不敏感而起病。基本病理改变为胰岛素抵抗,属胰岛素相对不足。hla及ica检查往往为阴性。
3. 营养不良性糖尿病(mrdm)
此型多起病于长期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量较低的青年。常见于热带发展中国家,非洲及南来国家屡有报告。在临床上常显示与iddm和niddm都不同的一系列症状,一般将此型分为丁型和胰腺型两种。
胰岛素该打则打
糖尿病是一种既常见危害性又极大的疾病,它的危害表现在长期高血糖会引起各种慢性并发症。如果想要严格控制住血糖,注射胰岛素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专家表明在治疗糖尿病期间,胰岛素该打则打。
以胰岛素使用为例,我国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使用存在严重误区。很多该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拒绝使用,很多患者认为,“打上胰岛素就撤不下来了”,“打胰岛素会使Ⅱ型糖尿病变成Ⅰ型,会产生依赖”,“打胰岛素会上瘾”……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当医生建议Ⅱ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注射治疗时,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必担心打了胰岛素就会转变成Ⅰ型糖尿病。
这是因为,临床上有很多Ⅱ型糖尿病患者,在节制饮食及口服降糖药后仍不能控制血糖,改用胰岛素治疗后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有些病人,处于感染、急性心脑血管意外等状态时,短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后,不但糖尿病迅速得到控制,并且加速了病灶或伤口的愈合,促进肝功能的恢复。等这些并发症完全好转,仍可撤掉胰岛素重新改用口服降糖药物。
通过上述内容大家可以知道,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胰岛素该打则打。
糖尿病人何时该用胰岛素
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
但在我国,降糖药疗效不佳后开始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已经达到10%,高出指南建议的7%很多了。
研究发现,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之前降糖药的服用种类越多,或者剂量越大,用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难度就更大,血糖就很难控制。
这就提示,当降糖药治疗疗效不佳时,胰岛素治疗的时机是:糖化血红蛋白最好不要超过8%,同时,口服降糖药的种类最好不超过2种,当已经服用3种口服降糖药,仍旧疗效欠佳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最终的效果不如在2种降糖药疗效不佳时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
另一个问题是,开始胰岛素治疗后,胰岛素的剂量调整要及时,现在发现,从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后的6个月内,胰岛素剂量的增加平均只有1~2个单位,这也是中国的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后,病情仍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
哪些人需要注射胰岛素
1、首先是I型糖尿病要用胰岛素治疗,因为I型糖尿病它的发病是因为它的胰岛分泌功能已经没有了,几乎没有胰岛细胞,自己分泌不出胰岛素了,所以必须替代治疗。
2、II型糖尿病的病人,在用口服降糖药剂失效的情况下,应当使用胰岛素了,我们所说口服降糖药剂失效一般指的是胰岛素的促泌剂,比方说黄脲类药物,现在还有一种列脲类药物。以前我们认为黄脲类药物,比方说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使用到6片如果不管用了,应该打胰岛素了,也就是说我们胰岛功能太衰竭了。我们把这种黄脲类药物促泌剂好比是马鞭子,马跑慢了,我们打了6鞭子还跑不起来,说明这马已经没有能力了,就应当打胰岛素了,这是以前的老概念,现在我们的概念是3片如果不行,就应当打胰岛素了,因为那时候马已经累的够呛了,这时候我们应当换匹马,让它休息休息,对我们保护这一点残余的胰岛素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
3、第三个是有些有比较严重的糖尿病的并发症或者有严重的其它疾病的人,应当使用胰岛素治疗。比方说我们糖尿病病人已经有肾病了,或是肾功能不全了,或者是眼睛的病变比较厉害了,或者说其它地方的病变也比较厉害了,这都应该使用胰岛素治疗。或者是有其它严重的疾病,比方说得肺炎了,或是心脏心率衰竭了,或者说有其它的一些内分泌疾病,这三种人是要终身打针的,不能停的。
4、还有三种人,是要暂时打针的,一个就是平时血糖用口服降糖药控制的比较好,现在遇到了特殊应急状态,比方说现在突然得肺炎了,骨折了,心肌梗死了,得心血管病了,这个时候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反映,就是升糖激素分泌的特别的高,原来的治疗血糖控制不好了,这个阶段我们需要用胰岛素去治疗,等到这个阶段过去了,升糖激素渐渐减少了,应急状态渐渐减轻了,我们的胰岛素就逐渐逐渐的减量,最后完全愈合了,完全好了以后,应急状态没有了,这些升糖激素不再升高了,是一个正常状态,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胰岛素停掉,再该用以前的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是和原来是一样的,这是需要暂时用的。
还有一种是妊娠糖尿病,就是在怀孕期间发现糖尿病了,这个期间应该用胰岛素治疗,因为在这个期间,如果不去治疗,血糖特别高,孩子供应的糖就特别高,胎儿就分泌自己的胰岛素,把这个糖降下来,而且把糖转换成脂肪,生出一个大胖孩子,以后后患无穷,什么糖尿病、高血压都来了,对孩子没好处,那么这个时候又不能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能够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的低血糖,胎儿一低血糖又死胎了,这都是非常危险的情况,所以这个阶段应该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不能通过胎盘的,它只是降低母体的血糖,所以在怀孕期间,应该用胰岛素治疗。那么在怀孕以后,在哺乳期,也不能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可以通过乳汁让婴儿吸取,那么婴儿也低血糖了,所以说我们在哺乳期也应该用胰岛素治疗,因为胰岛素不会通过乳汁让胎儿吸取,所以说在这个特殊的期间怀孕期间和哺乳期间应当用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的十大副作用
一号拦路虎:疼痛
从未注射过胰岛素的患者朋友,可能一想到那明晃晃的针头,就开始紧张、腿肚子发软了。注射胰岛素会产生疼痛感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您如果询问一百个注射过胰岛素的病友,恐怕有九十九个都会告诉您:注射胰岛素的疼痛感非常轻微!由于胰岛素针比其他注射针细小得多,因此一般在正常情况下,其疼痛感也比其他药物注射或疫苗接种轻微得多。当然,凡事都有万一,假如出现疼痛特别明显的情况,有可能是进针时碰到皮下神经所致,这时如果疼痛还能忍受,您可以迅速注射完毕拔针;假如疼痛无法忍受,那您应该更换部位再行注射。一般而言,胰岛素腹部皮下注射,疼痛感最小,且吸收稳定和注射方便。
二号拦路虎:低血糖
低血糖的确可怕,尤其是无症状性低血糖,有可能在毫无前兆的情况下直接导致患者昏迷。不过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可能性较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患者不需要掌握如何预防及应付低血糖的发生,有备方能无患。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是很常见的,尤其在餐前和夜间,但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导致的低血糖常比较轻,危害性较小,多数通过两餐间或睡前加餐可预防或避免。
三号拦路虎:脂肪垫
脂肪垫的形成,是由于长期在相同部位注射,胰岛素刺激皮下脂肪增生而形成的。这种脂肪垫的存在,会影响局部胰岛素的吸收。脂肪垫的形成是可以避免的,而且防范措施非常简单——只需要患者朋友有规律地更换注射部位即可。
四号拦路虎:胰岛素抗体
以前某些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数月后,体内可产生胰岛素抗体,使胰岛素活性下降影响疗效,并导致胰岛素用量逐渐增加。究其根源,可能与胰岛素制剂中的某些杂质成分有关,解决办法是换用高纯度的人胰岛素制剂。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临床应用的不管是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还是人胰岛素类似物,已很少或几乎不产生胰岛素抗体。
五号拦路虎:体重增加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连续使用胰岛素一段时间后,随着血糖得到控制,同时发现自己的体重常有所增加,多数患者常把责任全部推到胰岛素头上,甚至因此而停用胰岛素。对此,我们应该具有清醒的认识。诚然,在应用胰岛素使血糖获得控制后,尿中随之流失的葡萄糖减少了,这等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热量损耗,导致一定程度的体重增加是可以理解的。但体重增加并不全是胰岛素本身惹的祸,假如患者在应用胰岛素的基础上,合理控制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使热量摄入和消耗达到平衡,试问患者体重还会增加吗?应用胰岛素后的体重增加,一般可以通过联合用药(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饮食控制、运动调节等方式来控制,因此患者朋友不必对此多虑。
六号拦路虎:水肿
患者用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后4~6日可能发生水肿,多见于面部,也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在四肢等部位,这大概与胰岛素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有关,称为胰岛素性水肿,这种水肿大多并不严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会在一个月内渐渐自行消退。
七号拦路虎:局部瘀青
某些患者朋友在注射胰岛素后发现,注射部位局部皮肤会出现瘀青。其实这不止会在胰岛素注射后出现,其他药物注射也可能出现这一现象。原来,注射后局部瘀青并不是由药物或胰岛素引起的,而是与注射时导致的毛细血管损伤有关,一般这种瘀青很快就能被吸收,不需要特殊处理。为了防止局部瘀青,可以在注射后立即按压注射部位几秒钟。
八号拦路虎:脂肪萎缩
脂肪萎缩临床上较为少见,可分为先天性及获得性两种,注射胰岛素导致的脂肪萎缩属于后者。患者注射胰岛素的部位可出现皮下脂肪萎缩,形成不易察觉的小凹陷,这种情况的真正成因还不十分清楚,但研究发现,使用高纯度的人胰岛素制剂,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可有效预防皮下脂肪萎缩。
九号拦路虎:胰岛素过敏
胰岛素引起过敏反应者并不多见,这种反应与胰岛素制剂中的杂质蛋白、患者个体差异以及免疫功能强弱有较大关系,症状大致上分为局部和全身两方面:局部过敏反应一般在注射后2~12小时发生,为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的红肿、瘙痒、水疱、硬结等,一般持续2小时后逐渐消退。为了预防出现局部过敏反应,应注意经常变换注射部位,注射胰岛素时进针稍深一点,达到皮下组织。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面部和口腔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重者可发生休克,一般发生在停用胰岛素数月后又恢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对这类患者可采用脱敏疗法。
十号拦路虎:皮肤感染
糖尿病患者皮肤出现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胰岛素注射绝不是主要和决定因素。首先,糖尿病患者组织含糖量高,这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温床”;其次,不注意皮肤卫生、注射时不注意无菌操作,使得细菌更易于侵入机体;此外,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和恢复能力都较差,使得感染容易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控制血糖是预防感染的根本,注意个人卫生、注射时的无菌操作是防止感染的必要手段。只要防范措施做到位了,患者注射胰岛素一般不会引起感染。当出现了感染怎么办呢?除了常规的抗生素、消炎药之外,对于较严重的感染,可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后,在呋喃西林或庆大霉素纱条上视病灶大小滴入8~20单位胰岛素,进行引流或贴敷,每日换药1次,可增强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利用,降低局部组织的含糖量,抑制细菌繁殖,效果较好。
这样看来,这十只“拦路虎”看上去很厉害,但实际上要么对人的影响极轻微,要么很容易将它拒之门外,令它们对您无可奈何。赶跑“拦路虎”并不困难,要做到这一点,切记知识将是您最可靠的武器。
专家点评 →→
胰岛素自1922年用于治疗糖尿病以来,开创了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延长了他们的寿命。可以说胰岛素是现有的抗糖尿病药物中历史最长,临床经验最丰富,降低血糖最有效的药物,它可以降低升高到任何高度的血糖水平,且胰岛素没有达不到疗效的最高剂量。据统计目前国外约有30%~40%的糖尿病患者在应用胰岛素治疗,而国内仅约15%左右的患者在应用胰岛素,许多患者该用胰岛素而未及时使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患者的因素也有医生的原因。一般认为,从总的情况看来,一个地区或大到一个国家,胰岛素使用的比例越高,则其血糖控制的情况越好。可以这样说,就糖尿病患者而言,胰岛素治疗没有绝对的禁忌证,只有相对的适应证,该用的时候应早期使用。
糖尿病认识误区主要有哪些呢
误区一:糖尿病都会出现“三多一少”
现在没有研究能够证明,糖尿病跟多吃糖有关系。不过,糖吃多了意味着能量摄入增加,可能会肥胖,而肥胖与糖尿病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必然的。得了糖尿病之后,也不是绝对不能吃糖(包括水果、奶酪以及甜品)。要吃可以,但需要看血糖控制情况。
误区二:打胰岛素意味病情严重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同样缺乏胰岛素。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缺陷。体内胰岛素少了,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或注射胰岛素来补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一旦血糖正常了,不但可能停用胰岛素,而且还可能停掉其他口服降糖药,依靠生活方式干预来保持疗效。
误区三:使用胰岛素会成瘾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往往是在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甚至出现并发症以后,作为候选的治疗手段,这些患者往往都已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而且效果很差。由此,在糖尿病患者中产生了“胰岛素会成瘾,一旦用上就停不了,而且副作用很大”的错误认识。其实,胰岛素本身是一种激素,人体内本身就有,因而,使用胰岛素不会成瘾,也不会使病情加重。
糖尿病患到底该不该打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到底该不该打胰岛素
中国的糖尿病人,很抵触打胰岛素,他们觉得这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的标志,这个误会贻误了糖尿病的最好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如果已经同时服用了2种降糖药后,血糖还是控制不住的话,就到了用胰岛素的时候了,再往后拖延,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也会受影响,这是中国专家最近在“美国第76次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上给出的建议。
2013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经明确有建议: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
但在我国,降糖药疗效不佳后开始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的病人,糖化血红蛋白往往已经达到10%,高出指南建议的7%很多了。
研究发现,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高,之前降糖药的服用种类越多,或者剂量越大,用胰岛素治疗后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难度就更大,血糖就很难控制。
胰岛素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对于因病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在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它可能会发生一些副作用,可能发生的副作用主要有:
1、低血糖反应。一般都是由于胰岛素用量相对过大所致。为了避免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必须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密切的监测血糖,逐渐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使胰岛素的用量逐渐的达到既能将血糖控制满意,又不至于出现低血糖的合适剂量。
此类病人要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品,以便在出现低血糖反应时能及时进行自我救治。
2、体重增加。这也是胰岛素常见的副作用。胰岛素可以促进体内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如果糖尿病病人采取胰岛素治疗后不进行饮食控制,摄入热量过多,则造成体重的逐渐增加。
所以进行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仍然需要控制饮食,避免体重逐渐增加,胰岛素用量因此也要逐渐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3、屈光不正。主要出现在胰岛素使用初期,且在胰岛素使用之前血糖水平较高的糖尿病病人。这种副作用是暂时性的,随着胰岛素使用时间的延长,血糖控制平稳后,这种副作用就会逐渐消失。
4、水肿。胰岛素轻微的造成体内水钠潴留的副作用,一部分病人注射胰岛素后可出现轻度的颜面和肢体的水肿。
5、过敏反应。见于部分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分为局部与全身过敏。局部过敏仅为注射部位及周围出现斑丘疹瘙痒。全身过敏可引起寻麻疹,极少数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6、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见于长期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如果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长期在一个部位注射更易出现。
7、胰岛素抗药性。见于使用动物胰岛素的病人,由于体内产生了对抗胰岛素的抗体,使注射的胰岛素作用效力下降。一般当糖尿病病人每日胰岛素用量超过100单位时就需要考虑发生了胰岛素抗药性。如果改用人胰岛素则可克服胰岛素抗药性的问题。
哪些糖尿病人需用胰岛素
1、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血糖波动较大的1型糖尿病患者)。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减少,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故需要补充胰岛素进行治疗。但皮下注射胰岛素容易引起低血糖或使患者的血糖水平波动较大。而胰岛素泵可以像正常人的胰腺一样持续向人体内“分泌”胰岛素,从而可帮助1型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并发酮症酸中毒的糖尿病者。
酮症酸中毒是由于人体胰岛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胰岛素泵能及时、快速地给人体补充胰岛素,从而能较快地纠正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出现慢性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等都是由血糖水平不稳定而引起的糖尿病并发症。此类患者如能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不但可使血糖水平变得稳定,改善各种并发症的症状,甚至可使某些脏器已失去的功能得到恢复。
4、合并妊娠的糖尿病患者。
高血糖是诱发巨大胎儿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合并妊娠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口服降糖药、尤其是磺脲类药物会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皮下注射胰岛素虽然可以帮助此类患者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但容易引起低血糖而导致胎儿发育不良。胰岛素泵具有精准地补充胰岛素的作用。合并妊娠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既可以稳定血糖水平,避免胎儿过度生长,又能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5、需要做手术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对手术的影响极大。需要进行手术的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水平控制得不好,既会增加手术失败的几率,又会延长伤口愈合的时间。而胰岛素泵能够帮助此类患者平稳地控制血糖水平,为其提供良好的术前和术后保证。
6、生活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
经常加班、上夜班、外出旅行等生活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由于无法按时就餐和用药,很难保持血糖水平的平稳。此类患者若能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治疗,不但可以使血糖水平变得平稳,而且在无法按时就餐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低血糖。
长期打胰岛素的危害性
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分为两类,一种是口服降糖药,另外一种当然就是胰岛素。口服药和胰岛素各有优劣,比如口服降糖药,安全方便,病人的依从性非常好,但是在肝肾功能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将无法使用口服降糖药。
而胰岛素是内分泌科医师调整血糖的主要手段之一,胰岛素是人体体内自身的物质,因此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一般是非常安全,不会有什么危害的,而长期使用胰岛素注射当然会带来一个不良反应,就是体重增加,因此肥胖的患者是不适合打胰岛素的。
糖尿病用胰岛素
糖尿病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使得糖尿病的治疗不像其他疾病那样常规。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下面由小编简单介绍一下胰岛素治疗吧。
1.胰岛素的种类
按来源分类,有动物胰岛素(猪、牛)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的制剂免疫反应较较轻,不易产生抗体。
按起效时间分成不同类型制剂。
①短效胰岛素起效快,而作用时间短。常规属于短效胰岛素。制剂透明。
②中效胰岛素,起效时间,峰值和作用时间皆较短效胰岛长。最常用的是NPH。
③预混胰岛素:50R:50%NPH胰岛素和50%常规胰岛素的混合液; 30R:70%NPH胰岛素和30%正规胰岛素的混合液
④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餐时注射,作用时间短。有赖脯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两种。
⑤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长,作为基础量胰岛素的补充。如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
⑥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合成的胰岛素类似物,作用时间更长,例如德谷胰岛素。
2.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1 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2 型糖尿病患者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 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新发病并与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病程中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初诊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围手术期,感染,妊娠
3.胰岛素的用法:
短效胰岛素可用于静脉滴注治疗酮症酸中毒等重症糖尿病。1型糖尿病一经诊断,目前仍需终身皮下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用胰岛素补充治疗或替代治疗。有下述几步方案。
①对于口服降糖药失效或部分失效患者,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并于睡前皮下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初始剂量为0.1~0.2U/kg,监测血糖,3日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U-4U。
②每日早晚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 0.4-0.6 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 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优点是方便,减少午餐前注射的不便利,但午餐血糖波动大,不易控制。
③在上述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可以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
④胰岛素泵治疗。主要适用人群有:1型糖尿病患者;计划受孕和已孕的糖尿病妇女;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
4.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反应。
对于糖尿病患者这种胰岛素的治疗方法应该不会很陌生。糖尿病人通过胰岛素来治疗,也要控制好自己的饮食。对于疾病不要太过悲观,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疾病治愈的保障。
儿童糖尿病能治愈吗
一般儿童糖尿病需终生进行治疗,不能治愈。因此它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儿童糖尿病的病程有一定的发展规律,大概要经过四个时期:急性代谢紊乱期,缓解期,糖尿病强化期和永久性糖尿病期。
一般情况下,从糖尿病患儿出现临床症状到医生明确作出诊断多在3个月以内,这段时期内,病人可表现多种糖尿病的症状如三多一少、乏力等,称为急性代谢紊乱期。这个时期的病人全部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经过治疗后病人的糖尿病临床症状消失,血糖下降,尿糖减少, 可由阳性变为阴性,此时病人即进入缓解期。
这一时期病人胰岛素用量减少,经历的时间因人而异,可以是几周到一年多。病人经过缓解期以后,会逐渐进入糖尿病强化期,这个时期病人对胰岛素用量会逐渐或突然增大,几个月以后,胰岛素的用量才变得比较稳定,从而进入永久性糖尿病期。
青春期患儿性激素分泌增加,由于性激素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也就是性激素可以减弱胰岛素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的用量又可以再次增加,病人的病情也会变得不太稳定,待青春期过去,病人的胰岛素用量逐渐减少,恢复至青春期前的水平,病人的病情就会变得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