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的鉴别诊断
乳腺导管扩张的鉴别诊断
一、乳腺癌
文献报道乳腺导管扩张术前临床误诊率高达67.4%,其中误诊为乳腺癌的占16.5%。由此可见乳腺导管扩张的鉴别诊断的重点应放在乳腺癌上。
1、临床表现:
乳腺癌起病缓慢,肿块发现之前不伴炎症表现,常在无意中发现乳内肿块,肿块多位于乳腺外上、内上象限,常是由小变大不断发展增大的过程。肿块在晚期时与皮肤粘连,出现“橘皮样”改变和乳头凹陷。乳腺癌的腋下淋巴结,常随癌症的病程进展而肿大且质硬,彼此粘连融合成团。
2、相关检查:
乳腺X线导管造影,在乳腺癌时见导管有增生及破坏,管壁有中断,失去连续性。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常可找到癌细胞。
3、鉴别要点:
乳腺导管扩张在肿块出现之前,常有局部炎症表现,并由急性转为慢性的过程。肿块多位于乳晕下,可由肿大变为缩小和反复发作的过程,早期即与皮肤粘连并出现乳头凹陷、腋窝淋巴结肿大,且质软,有压痛。随着局部炎症的消散,淋巴结可由大变小甚至消失。
在乳腺X线导管造影下可见导管扩张增粗,管壁光滑、完整、延续,无中断及破坏。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中,乳腺导管扩张症时肿物针吸及乳头溢液涂片,常可找到坏死物、脓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泡沫细胞等。
二、导管内乳头状瘤
1、临床表现:
常表现为乳头溢液。前者常为血性、浆液血性或浆液性,一般仅累及一支导管,按压乳晕区某一“压液点”时乳头才有溢液。
2、相关检查:
行乳腺X线导管造影可见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大导管内有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多为单发也可多发,可引起导管不完全阻塞或中断。近侧导管扩张。
3、鉴别要点:
乳腺导管扩张的乳头溢液则多为浆液性,少见血性、浆液血性,常累及多个导管呈多管溢液,按压乳腺几个不同部位均能使乳头溢液。
乳腺导管扩张症在乳腺X线导管造影检查中,常表现为多个大、中导管扩张,少数可呈囊状扩张,扩张的导管常迂曲走行,呈蚯蚓状。
三、乳腺结核
1、临床表现:
乳腺结核在乳腺内可表现为结节性肿块、质硬、边界不清,活动较差,病程较长。常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从瘘管中流出干酪样坏死物。
2、相关检查:
瘘管分泌物涂片,若发现抗酸杆菌可确诊。
2、鉴别要点:
乳腺导管扩张在脓肿形成后亦可溃破形成瘘管,从瘘管中流出脓性物。涂片检查有脓细胞坏死物、浆细胞、淋巴细胞。若诊断有困难时,可将肿物切除行病理活检确诊。
乳腺增生检查有何好方法
1.乳腺导管扩张症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的鉴别 后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起病缓慢,乳头常有血性溢液。乳内外上或内上象限可触及无痛性肿块,随病情发展,肿块可与皮肤粘连,融成团块。钼靶X线摄影可见肿块阴影及钙化影导管造影可见导管阻塞中断,管腔充盈缺损,管壁破坏。近红外线乳腺扫描见肿块灰影及异常血管。
2.乳腺导管扩张症与乳腺囊性增生病的鉴别 后者乳腺增生为水样或淡黄色,乳痛与月经周期有关,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或消失。两侧乳内可触及散在的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伴触痛。
乳腺导管扩张的原因 乳腺导管扩张注意事项
1、如果患有乳腺导管扩张要定期做乳腺检查,发现任何异常要尽早治疗
2、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注意保持乳头乳晕的清洁,适当清除分泌物
3、平时不要穿过紧的上衣和乳罩,注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注意劳逸结合,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哺乳期乳腺导管扩张怎么办
此病早期可表现为乳头溢液,溢液呈黄色、棕色或血性,有时挤压乳房后可分泌稠脓样物质;后期在乳头、乳晕四面,可出现大小不等的肿块,肿块表面皮肤红肿并有压痛,有时按脓肿切开后常不易愈合,有瘘管形成。由于病变反复发作,乳房皮肤可以增厚,乳头内陷。此病病程较长,最长者可达十余年,抗生素治疗通常无效。
乳腺管扩张症术前格外轻易误诊,诊断此病主要靠乳腺B超、乳腺钼靶、乳腺导管造影、乳腺细针穿刺等检察。一旦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局部病变者,可采取乳腺腺叶切除术;病变广泛者,可行皮下乳腺切除术,保存病人的乳头及正常部分腺体。关于肿块伴有脓肿形成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待感染好转后再切除病变的组织。
乳腺管扩张症又叫浆细胞性乳房炎,其基本病变是由于乳腺导管不畅,而引起导管扩张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是一种良性病。此病多见于30—40岁的经产而非哺乳期的妇女,也偶见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
乳腺管扩张发病大概可分三期:急性期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发红和硬结,可有乳头溢液,这时最易与急性乳腺炎混淆,有的被误诊为炎性乳癌;亚急性期乳房红肿消退,遗留下硬结或肿块;慢性期乳房内肿块可与表面皮肤粘连,肿块不痛,可出现乳头回缩,此型最易被误诊为乳癌。
病程是非不一,从数日到数年,病程长者更易误诊。乳头溢液可为本病的首发症状,液体多为血性,也可为浆液性或脓性,也是误诊的原因。早期常伴有腑下淋巴结肿大、质硬、有压痛,也给鉴别带来困难。
近年来用于乳房检察的红外线扫描、超声检察和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等检察,对乳房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不仅可以证实乳腺导管扩张,还能查出导管内有无其他占位病变。此外,细胞学检察对诊断此病也有重要作用。包括乳头溢液的反复检察和细针抽吸肿块组织的细胞学检察,该症都查不到癌细胞,而是以浆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可与癌鉴别。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乳腺的良性病变,所以,一旦确诊,应当做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惟一有效方法,手术时只需将乳晕部扩张的导管肿块切除就可以,乳头和大部乳房可保存,不影响外形和美丽。如果肿块较大,占整个乳房的一半以上,而且年龄在45岁以上,乳房较小者,在病人本人的同意下,也可做单纯乳房切除。
乳腺疾病的诊治方法是什么
第一、乳腺炎症
1、乳腺囊肿:后者无典型的炎症的临床表现;囊肿形态规则,壁光滑,囊液清晰,后壁回声增强明显。
2、乳腺导管扩张症:好发于乳晕周围区。
3、乳腺增生症:无典型的炎症的临床表现;与月经周期改变有关。
4、乳腺癌:无典型的炎症的临床表现;肿块形态不规则,向周围组织呈锯齿样或蟹足样浸润;局部皮肤呈橘皮样改变和乳头内陷。
第二、乳腺增生症
1、乳腺癌:局部肿块浸润性增大,与月经无关。
2、乳腺囊肿:有囊肿形成及哺乳和导管阻塞病史,并无疼痛症状。
第三、乳腺囊肿鉴别诊断
1、乳腺脓肿:边界不整、增厚,内为不均质暗区。
2、乳腺囊性增生:常呈多发,不呈圆形,双侧乳腺增大,与月经周期有关。
第四、乳腺导管扩张症
1、急性发作期应与急性乳腺炎、乳腺脓肿鉴别(参考乳腺炎部分)。
2、乳腺纤维瘤:可活动、无炎症、可发生在任何部位。
3、乳腺癌:无急性炎症史,多位于外上象限,逐渐增大,并无反复发作。
第五、乳腺纤维瘤
1、乳腺癌:不光滑,边界不整,内回声不均,有浸润现象。
2、乳腺囊肿:为无回声区,后壁回声增强。
3、乳腺导管扩张症:参考前面所述。
第六、叶状囊肉瘤
1、乳腺囊肿:体积小,内部为均质的无回声区。
2、乳腺纤维腺瘤:肿块小、质硬、可活动。
3、乳腺癌:不规则、有浸润、发展快。
第七、脂膜炎及肉芽组织
脂膜炎为乳房皮下脂肪层炎症,超声显示为不规则的中强回声区,后方略有声影。本病在真皮层下有中强回声,如脂肪液化,则呈无回声区,也可形成囊肿。肉芽组织的超声图像与脂膜炎类似。
乳腺癌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呢
最权威的六大乳腺癌诊断方法
1、乳腺癌与乳腺增生的鉴别诊断
由于内分泌功能性紊乱引起,其本质既非炎症,又非肿瘤,而是正常结构的错乱。典型体征和症状,容易区别。而硬化性腺病常在乳腺内有界限不清的硬结,体积较小,临床上常难以与乳腺癌相区别,应通过多种物理检查来鉴别。
2、乳腺癌与乳腺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乳腺恶性淋巴瘤较罕见,女性多见,常为单发。临床表现常为迅速增大的肿块,有时可占据整个乳房,肿块呈巨块或结节状、分叶状,边界清楚,质坚,有弹性,与皮肤及乳房等无粘连。肿块巨大时表面皮肤菲薄,血管扩张,并引起破溃。
3、乳腺癌与乳房囊肿的鉴别诊断
可分为积乳和积血。积乳多见于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根据病史和体征不难诊断。积血多见于外伤,因积血堵塞乳管,未被吸收而形成炎性肿块。这是最主要的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4、乳腺癌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鉴别诊断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乳腺导管阻塞,导致乳管内脂性物质溢出,进入管周组织而造成无菌性炎症。急性期突然乳痛、红肿、乳头内陷、腋淋巴结可肿大,易被误诊为炎症乳腺癌。
5、乳腺癌与乳腺结核的鉴别诊断
比较少见,检查时常发现其它部位有结核病灶,临床表现为炎症性病变,可形成肿块,有时大时小的变化,患者不一定有肺结核,也常伴有腋下淋巴结肿大,临床有1/3的患者难以与癌相区别。
6、乳腺癌与乳腺纤维腺瘤的鉴别诊断
好发于内分泌旺盛而调节紊乱的年轻妇女,肿块明显,肿块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圆形或扁圆形,一般在3cm以内。单发或多发,质坚韧,表面光滑或结节状,分界清楚,无粘连,触之有滑动感。肿块无痛,生长缓慢,但在妊娠时增大较快,而且很少有疼痛,但有恶变发生的可能性。
如何鉴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需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及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相鉴别。
(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两者均可见到自发的、无痛性乳头血性溢液;均可扪及乳晕部肿块,且按压该肿块时可自乳管开口处溢出血性液体。
由于两者的临床表现及形态学特征都非常相似,故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一般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溢液可为血性,亦可为浆液血性或浆液性;而乳头状癌的溢液则以血性者为多见,且多为单侧单孔。乳头状瘤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质地较软,肿块一般不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无肿大;而乳头状癌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易与皮肤粘连,肿块一般大于1cm,同侧腋窝可见肿大的淋巴结。
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光滑杯口状,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有时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导管柔软、光整者,多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断端不整齐,近侧导管轻度扩张,扭曲,排列紊乱,充盈缺损或完全性阻塞,导管失去自然柔软度而变得僵硬等,则多为导管内癌。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状癌可找到癌细胞。最终确立诊断则以病理诊断为准,而且应做石蜡切片,避免因冰冻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溢液期均可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但导管扩张综合征常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溢液多为双侧多孔,性状可呈水样、乳汁样、浆液样、脓血性或血性;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肿块期均可见到乳晕下肿块,但后者的肿块常较前者为大,且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可与皮肤粘连,常发生红肿疼痛,后期可发生溃破而流脓。
导管扩张综合征还可见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有规则的充盈缺损者,多为乳头状瘤;若较大导管呈明显扩张,导管粗细不均匀,失去正常规则的树枝状外形者,则多为导管扩张综合征。必要时可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病理检查。
如何鉴别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1)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两者均可见到自发的、无痛性乳头血性溢液;均可扪及乳晕部肿块,且按压该肿块时可自乳管开口处溢出血性液体。
由于两者的临床表现及形态学特征都非常相似,故两者的鉴别诊断十分困难。一般认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溢液可为血性,亦可为浆液血性或浆液性;而乳头状癌的溢液则以血性者为多见,且多为单侧单孔。乳头状瘤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质地较软,肿块一般不大于1cm,同侧腋窝淋巴结无肿大;而乳头状癌的肿块多位于乳晕区以外,质地硬,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易与皮肤粘连,肿块一般大于1cm,同侧腋窝可见肿大的淋巴结。
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断端呈光滑杯口状,近侧导管显示明显扩张,有时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导管柔软、光整者,多为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断端不整齐,近侧导管轻度扩张,扭曲,排列紊乱,充盈缺损或完全性阻塞,导管失去自然柔软度而变得僵硬等,则多为导管内癌。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乳头状癌可找到癌细胞。最终确立诊断则以病理诊断为准,而且应做石蜡切片,避免因冰冻切片的局限性造成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2)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与乳腺导管扩张综合征:导管内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溢液期均可以乳头溢液为主要症状,但导管扩张综合征常伴有先天性乳头凹陷,溢液多为双侧多孔,性状可呈水样、乳汁样、浆液样、脓血性或血性;乳头状瘤与导管扩张综合征的肿块期均可见到乳晕下肿块,但后者的肿块常较前者为大,且肿块形状不规则,质地硬韧,可与皮肤粘连,常发生红肿疼痛,后期可发生溃破而流脓。
导管扩张综合征还可见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突然中断,有规则的充盈缺损者,多为乳头状瘤;若较大导管呈明显扩张,导管粗细不均匀,失去正常规则的树枝状外形者,则多为导管扩张综合征。必要时可行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组织病理检查。
乳腺导管扩张是什么原理
乳腺导管扩张在临床上来说大部分都是通过超声发现的,乳腺导管扩张只是超声所见的一种临床表现,并不属于一种疾病,乳腺导管扩张症和乳腺导管扩张,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与免疫系统有关的炎症性疾病,又叫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应该需要手术或者通过药物治疗;而单纯的乳腺导管扩张,如果超声发现导管扩张这个不属于一种疾病,大部分都可能由于体内的性激素的刺激造成的乳管扩张,属于乳腺增生性的一个范畴不需要特别的处理。
乳头凹陷的诊断
乳头凹陷是严重困扰现代女性的一种妇科疾病,它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严重负面影响,让她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情绪。女性一旦发现自己的乳房出现问题,比如乳头有些塌陷,不在像从前那样坚挺,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尽快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检查,万一患上乳头凹陷,立刻接受相应的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如果不管不问,怀有侥幸心理,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乳头凹陷的检查乳头凹陷的鉴别诊断:
乳头凹陷按其产生的原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乳头凹陷。
原发性乳头凹陷是由于乳腺导管及其周围的平滑肌先天发育不良,乳头下缺乏支撑组织,致使乳头外凸不明显或乳头凹陷。
在某些情况下,乳头凹陷是由乳腺导管本身发育不良引起,发育不良的乳腺导管未能导管化,形成短缩的条索。单纯先天发育引起的乳头凹陷比较少见,往往是在先天因素的基础上反复感染,不断加重。
乳腺导管不通畅和乳头局部皮肤凹陷可引起感染,造成局部组织的变性坏死,出现瘢痕挛缩,造成乳头凹陷。继发性乳头凹陷是乳头受到乳腺内病理组织的牵拉所致,最常见的原因是乳腺癌。乳头凹陷需做的检查项目。
钼靶X线检查 胸部MRI
1.钼靶X线检查:轴位片可发现乳腺内肿块,纤维化和钙化病变。
2.MRI检查:脂肪抵制扫描时可显示凹陷的乳头。
诊断
1.病史:原发性乳头凹陷多发生于少女中,继发性乳头凹陷,多见于哺乳期女性,因乳管扩张或伴有乳管周乳腺炎,乳腺肿瘤则伴有乳腺的肿块及相应的皮肤病变。
2.临床表现: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即有一侧或双侧乳头退缩于乳腺皮肤内,或内翻于乳腺内。
需要注意的是,在鉴别诊断方面,应该与乳腺癌相区别,会导致乳房皮肤及轮廓改变:肿瘤侵犯皮肤的Cooper韧带,可形成“酒窝征”;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毛细淋巴管,造成皮肤水肿,而毛囊处凹陷形成“橘皮征”。
乳头凹陷的诊断主要通过症状,然后以医学成像检查为辅助措施。一旦发现有乳头凹陷的前兆,或者可能发生乳头凹陷的一些现象,应当马上到正规大型医疗机构或者整形中心就诊,接受治疗。
认识乳腺导管扩张及乳腺
乳腺管扩张症是一种乳腺良性疾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认识不清,常常误诊为乳腺炎、乳腺结核或乳腺癌等疾病。乳腺管扩张症又称之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其实浆细胞性乳腺炎仅仅是乳腺导管扩张症发展过程中的晚期表现。此病多见于30~40岁的产期、非哺乳期女性,有时发生于绝经后老年女性。
目前为止,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病人常常伴有乳头内陷或畸形,乳腺导管开口被分泌物阻塞,引起乳腺管扩张,积聚物刺激管壁,造成管壁破坏,乳腺腺体组织出现炎症。
此 病早期可表现为乳头溢液,溢液呈黄色、棕色或血性,有时挤压乳房后可分泌稠脓样物质;后期在乳头、乳晕附近,可出现大小不等的肿块,肿块表面皮肤红肿并有 压痛,有时按脓肿切开后常不易愈合,有瘘管形成。由于病变反复发作,乳房皮肤可以增厚,乳头内陷。此病病程较长,最长者可达十余年,抗生素治疗通常无效。
乳腺管扩张症术前非常容易误诊,诊断此病主要靠乳腺B超、乳腺钼靶、乳腺导管造影、乳腺细针穿刺等检查。一旦诊断为乳腺导管扩张症,应根据疾病的不同特点,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局部病变者,可采取乳腺腺叶切除术;病变广泛者,可行皮下乳腺切除术,保留病人的乳头及正常部分腺体。对于肿块伴有脓肿形成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应及时切开引流,待感染好转后再切除病变的组织。
乳腺管扩张症又叫浆细胞性乳房炎,其基本病变是由于乳腺导管不畅,而引起导管扩张的一系列病理改变,是一种良性病。此病多见于30—40岁的经产而非哺乳期的妇女,也偶见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
有资料表明,乳腺管扩张症的误诊率达75%。之所以易误诊,主要原因在于:
乳腺管扩张发病大致可分三期:急性期表现为乳房肿胀、疼痛、发红和硬结,可有乳头溢液,这时最易与急性乳腺炎
混淆,有的被误诊为炎性乳癌;亚急性期乳房红肿消退,遗留下硬结或肿块;慢性期乳房内肿块可与表面皮肤粘连,肿块不痛,可出现乳头回缩,此型最易被误诊为乳癌。
病程长短不一,从数日到数年,病程长者更易误诊。乳头溢液可为本病的首发症状,液体多为血性,也可为浆液性或脓性,也是误诊的原因。早期常伴有腑下淋巴结肿大、质硬、有压痛,也给鉴别带来困难。
近 年来用于乳房检查的红外线扫描、超声检查和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等检查,对乳房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帮助,不仅可以证实乳腺导管扩张,还能查出导管内有 无其他占位病变。此外,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此病也有重要作用。包括乳头溢液的反复检查和细针抽吸肿块组织的细胞学检查,该症都查不到癌细胞,而是以浆细胞为 主的炎症细胞,可与癌鉴别。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乳腺的良性病变,所以,一旦确诊,应当做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本病的惟一有效方法,手术时只需 将乳晕部扩张的导管肿块切除就可以,乳头和大部乳房可保留,不影响外形和美观。如果肿块较大,占整个乳房的一半以上,而且年龄在45岁以上,乳房较小者, 在病人本人的同意下,也可做单纯乳房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