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为什么有些人会患胃息肉

为什么有些人会患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病变。那么胃息肉是癌变吗?胃息肉怎么治疗?

发病机制:胃息肉一般多发生于胃窦,少数也可见于胃体上部、贲门和胃底。病理上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腺瘤性息肉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是胃癌吗?怎么治?专家说,胃息肉患者的检查与诊断胃息肉常无临床症状,诊断较为困难,多数是通过X线胃钡餐透视和胃镜检查被发现。胃息肉发生炎症时,则有胃炎样症状,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胃灼热、腹泻等。息肉发生在贲门部时有吞咽阻挡感。发生在幽门管时,容易出现幽门梗阻或不完全性梗阻,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胃息肉很少有阳性体征,合并炎症时上腹部可有压痛,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胃息肉的鉴别诊断胃息肉本身病理上可分为增生性和腺瘤性两种,后者癌变率较高(30%~58.3%),因此活组织病理检查鉴别,确定临床治疗方案。

胃息肉患者的治疗

1、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2、抗Hp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Hp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3、手术治疗:

(1)大于2cm的无蒂或广基型息肉。

(2)息肉进行性增大者。

(3)病检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疑癌变和癌变者。

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

病因

胃息肉是由于人体先天遗传易感病态因素,在后天的情绪、饮食、炎症、感染、免疫能力下降等因素刺激、诱发下形成胃息肉、胃息肉。由此导致复发、再生、癌变、家族人员相继发病的根本原因是人体先天遗传易感病态因素得不到调整。这一根本的原因称之为致息理论。

过去医界观点

过去医界对胃息肉的成因有多种观点。如饮食因素、精神因素、功能因素等等说法不一,但都难以解释清楚息肉形成、再生、复发、恶变、易感人群相继发病的机理。

突破

我们发现关键的致息原因后,才率先在胃息肉、胃息肉的致癌因素、息肉瘤体分型、发病机理、药理、实验、临床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探索研究、系统根治和防治复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质的提高。

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看了以上介绍你对胃息肉是怎么引起的有了了解吧!专家说,胃息肉患者要注意戒烟戒酒,不要吃辛辣食物!有了身体请立即去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胃癌是怎么引起的

遗传:胃癌的家庭历史,家族内有血亲罹患胃癌,则其它人得胃癌的机会比一般人多2-3倍。但仍有疑义,因这些人增加胃癌机会可能是由于有较相似的生活环境与饮食习惯。

性别:已知男性发生胃癌的机会是女性的两倍。但到底是性别本身的关系,还是由于男性抽烟喝酒较多所致?仍在等待更多的研究。

老化:胃癌在50岁之后急速增加,年纪的变化扮演相当角色,研究指出或许与萎缩性胃炎在老年人发生率较高有关。

血型:早在1953年就有学者指出血型与胃癌的发生有关,A型的的人较其他它血型的人,得胃癌的机会多1/5。虽然已知血型是红血球细胞上的抗原,与免疫系统有关,但为何A型血型的人有较高胃癌的发生率并不清楚。 近年也有一些文献不同意这种说法。

幽门螺旋杆菌:胃的长期的感染这细菌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及一些免疫发炎反应。自1990初起就有许多研究报告指出,这细菌的感染与胃里淋巴癌的产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但对胃里的腺癌则一争议 。目前有些证据显示此幽门杆菌感染与胃体和胃窦部位的腺癌有关。但是胃腺癌也发生在一些未感染幽门杆菌的人身上,譬如在美国,少于1%的感染幽门杆菌病患会产生胃癌,而且目前也无确切的证据显示预防或治疗幽门杆菌感染可以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所以说暴露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似乎会增加得到胃癌的机会,但它可能是一个较弱的因子。

食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饮食的习惯与其内容与胃癌的发生有相当关系, 据统计喜吃醺烤的食物、烧烤的肉类,酱菜咸鱼等盐渍物者,胃癌的发生率较高。也有研究指出胃癌的发生率与盐的消耗成正比。抽烟、喝酒也较容易促进胃癌的发生。 在另一方面,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食用牛奶和维他命C则相对胃有保护作用,较少发生胃癌。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食物的保存及调理方式与胃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硝酸盐存在于一些蔬菜,某些饮用水,但也使用于肉类的熏制,它也可使盐渍的肉类看起来较鲜红。食物内的硝酸盐, 经肠胃内细菌还原成亚硝酸盐,诸如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与其他胺类再形成硝酸胺、亚硝酸胺。动物实验已证实亚硝酸胺为颇强的致癌物,可引起胃里细胞的癌变。另外有一点须特别注意是胃酸溶度太低,容易使细菌在胃里滋生,增加了硝酸胺类的物质在胃里的生成。低温会抑制硝酸盐转变成亚硝酸盐,也有学者指出这或许也是在美国胃癌发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因为本世纪中期后冰箱才在北美洲变成必备的家电用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黏膜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其胃酸分泌较低,胃黏膜也易形成肠上皮化生,胃癌的机会增加。年龄愈大,慢性萎缩性胃炎与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比率也愈高。至于肠上皮化生在病理化验有可分成三种亚型,以分化不完整的第三种亚型产生癌变的机会最高。

恶性贫血:恶性贫血是指因为胃无法生产一种物质,使得维他命B12吸收发生问题,缺乏导致的结果。这些人有1至12%会发生胃癌。

先前的胃部外科手术:虽然仍有争议,但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指出曾经接受胃部切除手术的人,较一般人患胃癌的比率为高,估计约2-5%到5-16%不等。此种残余胃发生癌变的时间,由前次手术算起约在15-30年后。这或许是因为胃切除手术后,胃酸较低,产生亚硝酸盐细菌增多。所以接受过胃部切除手术的人,尤其是采 Billrith-II 吻合术的,10几年后,若有任何上消化道症状,都应接受内视镜检查。

Menetrier's疾病:这疾病也叫做肥厚性胃病变,胃皱折不正常增厚,胃酸很低,发生胃癌机会较高。但这疾病十分少见。

癌症家族综合症:遗传性非息肉大肠癌或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症,除发生直肠大肠癌的机会较大外,产生胃癌的机率亦较高。

胃息肉:息肉是小的瘤或黏膜长出香菇状的赘物,绝大多数的胃息肉都不会有恶性病变,但是若胃腺性息肉大于2厘米以上,其中30-40%会有恶性变化。

胃息肉是胃粘膜上的良性病变,是由胃粘膜异常增生而来,常由胃镜检查或X线钡餐检查发现。有报道胃息肉的检出率为0.77~8.75%,国内胃镜检出率为 1%左右。各种统计结果均已证实胃息肉有一部分会发生癌变,因而引起了胃息肉患者及医生的关注.最近有人统计并随访了6所医院的98 例胃息肉患者,发现癌变者5例,癌变率为5.1%,值得重视。

胃息肉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息肉样腺瘤)。炎性息肉约占胃息肉的80%,大小在 2厘米以下,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细胞的分化良好,很少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癌变率低,约1%左右。腺瘤样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占胃息肉的10~25%,其形态大多为基底较宽,无蒂,或有蒂但蒂粗而短,显微镜下检查有明显的肠上皮化生,有的还有异型增生,此型息肉易发生癌变.癌变率在 20~40%,若息肉直径大于2厘米则癌变率更高。 胃息肉通常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医生凭肉眼只能根据息内形态特点判断属炎性还是腺瘤性,进一步确诊需依靠取活组织检查。一般较小的息肉可在胃镜下用电凝、激光、微波等方法切除。

烟草和酒精滥用:这些生活习惯也都会增加胃癌发生机会。

怎样预防胃息肉复发

1、注意饮食:预防胃息肉注意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饮食上要有规律,不能饱一顿饥一顿,也不能暴饮暴食,最好就是要少食多餐;对于食物不要吃一些生冷酸辣的食物,不要食用过热的食物,也不要吃一些过于粗糙的食物;不要偏食挑食,要保证身体营养的需求。

2、不要吸烟饮酒:据有关统计显示嗜烟酒者胃息肉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人,所以想要预防胃息肉的发生戒烟酒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预防胃息肉不要和浓茶也不要经常喝咖啡。

3、防感染:很多胃息肉患者之所以会患有胃息肉主要是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从医学临床经验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定时定量,营养丰富,食物软烂易消化,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忌过饱,忌生冷酸辣、油炸刺激的食物,忌烟熏、腌制食物。含亚硝胺的腌制食品等也具有致癌作用,加上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作用,就会增加癌变的几率。

引起胃癌的主要原因

一、环境因素:环境污染如工业废气、化肥、农药、某些食品添加剂等过多的接触都可能造成胃粘膜的慢性刺激,导致其功能出现紊乱、充血、水肿、糜烂等,增加胃粘膜发生癌变的机会。

二、饮食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吃刺激性的食物可引起胃粘膜受到慢性刺激,使其功能发生紊乱、充血等,引起胃粘膜癌变。此外,已经霉变、油炸、盐腌、熏制的食品中均含有一些致癌的物质,此类物质可增加胃癌发生的几率。

三、自身患有胃部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6%-10%,特别是伴有胃粘膜异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的患者有密切的关系。

四、与胃息肉、胃部手术后、胃部细菌感染等有关:胃溃疡发生癌变的几率为1.96%,胃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约为5%。还有报道表明,恶性贫血的患者比一般人患胃癌的机会要高5倍。

怎样预防胃息肉复发

预防胃息肉复发主要是预防腺瘤样息肉。

胃息肉的预防方法

1、注意饮食:预防胃息肉注意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在饮食上要有规律,不能饱一顿饥一顿,也不能暴饮暴食,最好就是要少食多餐;对于食物不要吃一些生冷酸辣的食物,不要食用过热的食物,也不要吃一些过于粗糙的食物;不要偏食挑食,要保证身体营养的需求。

2、不要吸烟饮酒:据有关统计显示嗜烟酒者胃息肉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人,所以想要预防胃息肉的发生戒烟酒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预防胃息肉不要和浓茶也不要经常喝咖啡。

3、防感染:很多胃息肉患者之所以会患有胃息肉主要是因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从医学临床经验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传染力很强,可通过手、不洁食物、不洁餐具、粪便等途径传染,所以,日常饮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患者平时应注意饮食定时定量,营养丰富,食物软烂易消化,少量多餐,细嚼慢咽;忌过饱,忌生冷酸辣、油炸刺激的食物,忌烟熏、腌制食物。含亚硝胺的腌制食品等也具有致癌作用,加上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作用,就会增加癌变的几率。

在做完胃息肉的治疗之后,在饮食上一定要注意不要吃生冷辛辣是食物,还有就是饮食一定要有规律,三餐要记得准时吃,保证身体营养的均衡,不要偏食。切忌吸烟喝酒,喜欢吸烟喝酒的人一定要戒烟戒酒,不然的话又会再一次感染胃息肉。

胃息肉会不会癌变

该病发病年龄较大,在55-75岁间居多,男性比女性髙出1倍。胃息肉大小从1毫米至1厘米不等,多为单个,少数为多个,有蒂或无蒂。常位于胃窦部和胃体部,均以大弯与前壁多发。中医对本病的研宄开展得不多,一般认为肝气不疏,气滞血瘀,痰湿蕴结可导致胃息肉的发生。

一般认为胃息肉表面可恶性变,多发性息肉的恶变率比单个息肉髙。有资料报道,经X线诊断为胃息肉的患者中,20%伴有恶性变;在胃息肉切除标本中,见14%的多发性息肉有恶变,9%的单发息肉有恶变。胃息肉恶化的演变过程目前尚不甚明确,日本学者研宄认为,息肉癌变与不典型增生有关,即产生不典型增生后即可发生癌变。增生性息肉肿瘤标记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査结果亦提示不典型增生为癌和增生的中间状态。故息肉癌变起自增大息肉的不典型增生灶,而不是直接发生在非不典型增生灶的增生性上皮上。

目前对胃息肉的癌变倾向越来越重视,诊断为胃息肉者一般主张给予治疗或定期随访。胃息肉必要时可考虑手术切除。内科保守治疗的效果不确切,若坚持保守治疗,应在有效随访条件下进行,一旦发现癌变迹象―积极外科治疗。

胃息肉会不会癌变

胃息肉会不会癌变?很多胃息肉患者都关心这样的问题。由于早期胃息肉的症状表现通常不是很明显,所以很难让人发现,如果不及时治疗胃息肉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导致癌变。到底胃息肉会不会癌变,我们看看下面专家的分析。

胃息肉的炎症息肉与肠道的炎症反应有关,生长十分缓慢,基本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绒毛腺管状腺瘤三种。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5%-4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为25%-72%;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变率极低。此外,息肉越大,个数越多,癌变的概率也越大。 息肉是消化道常见疾病,胃肠息肉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但到后来胃息肉可能会出现打嗝、上腹胀痛、反酸、恶心、呕血、黑便等症状;肠道息肉会出现腹泻、便秘、腹痛、肠鸣、便血等症状。胃肠道息肉可以确诊。实际上很多息肉患者正是因为胃肠不舒服到医院检查,或是在体检时才发现长息肉的。

另外临床上之所以主张发现息肉不管大小、多少,都应切除,除了息肉不断长大会引起上述一系列胃肠不适外,最关键的一点是担心其癌变。息肉按组织学特点可分成四类: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

其中,炎症息肉与肠道的炎症反应有关,生长十分缓慢,基本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绒毛腺管状腺瘤三种。研究表明,腺瘤性息肉癌变率为5%-4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为25%-72%;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癌变率极低。此外,息肉越大,个数越多,癌变的概率也越大。

吃什么可以预防胃息肉

出现了胃息肉后,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去治疗。没有出现的人群,同时要做好预防胃息肉的方法。预防胃息肉一般是从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做起的。那么吃什么可以预防胃息肉呢?

指出,对于胃息肉患者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胃的活动是有规律的,胃的生理活动包括运动、分泌等,决定了它的功能。

吃什么可以预防胃息肉

1、蒜一些研究均发现大蒜对胃癌的抑制作用。此种现象在年食蒜量超过2.5Kg时即可出现。大蒜的年用量增加可降低胃癌的发病。实验研究表明,食大蒜后可使胃的泌酸功能增加。

蒜不但能杀伤体个培养的胃癌细胞,而且可以抑制体内移植的胃癌。山东省苍山县盛产大蒜,该县居民有常年食蒜习惯,胃癌死亡率仅是胃癌高发县山东省栖霞县的1/12.因此,大蒜很可能是一种较理想的干预胃癌发生的食物。

2、绿茶为近来颇受重视的天然防癌剂之一。近来陆续报道在绿茶产地和有饮茶习惯的地区或民族,肿瘤发病很低。研究表明4.65g茶叶水提取物,可完全阻断高危人群体内过高的N-亚硝基脯氨酸合成。因此,大蒜和绿茶可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预防胃癌发生的饮食物。

什么诱因可以导致胃癌

接受过胃部手术:总的说来,胃部第一次手术后大约20年是胃癌的最高风险期。

胃息肉:息肉是胃黏膜内生长的小肿块,息肉大多是良性的,但是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直径大约1厘米的,常常是一种癌前病变。

家族肿瘤疾病:这些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等遗传性疾病可轻度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家族胃癌史:如果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患了胃癌,本人患胃癌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此,如果有胃癌的家族史,应该向医生咨询有关DNA检测的问题。

恶性贫血:恶性贫血往往与萎缩性胃炎联系在一起,会轻度增加患胃癌的风险。

环境因素:长期工作在含有大量烟尘、石棉和镍环境的人,会增加罹患胃癌的风险。

肥胖: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患胃癌风险更高。

生活的地区:胃癌在全世界的一些地区更常见,特别是在日本、中国、韩国、拉美和东欧的部分地区。

经济状况:在经济较差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这可能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卫生习惯较差、幽门螺杆菌更容易传染,而且冰箱还没有普及,经常食用腌制、熏制的食品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50%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中国大约有60%的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更容易患胃癌,当然大多数感染的人并没有发展成胃癌,研究人员认为,个人的遗传因素也导致一些人更易患胃癌。

胃息肉有哪些分类

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组织增生,很多患者在患胃息肉早期常常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到了后期可能会出现许多症状,专家建议胃息肉患者应该尽早切除息肉,因为胃息肉不治可能会引起多种并发症,甚至发生癌变。

胃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为两类,增生性胃息肉和腺瘤性胃息肉,前者的癌变率较低,后者的癌变率较高。下面我们来自己看看胃息肉的分类。

增生性息肉

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腺瘤性息肉

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的种类有多种,许多人患胃息肉会存在差异,以上就是从病理上对胃息肉的分类介绍,现在您应该对胃息肉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各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护理措施,祝愿患者能早日康复。

相关推荐

胃息肉治疗及饮食注意事项

胃息肉出现的症状表现以及排查方法 胃息肉的症状及检查方法:经常有人因为腹痛,腹胀,厌食,恶心,或其他一些原因做胃镜检查时,发现胃里长了息肉。任何地方长了不该长的东西都是让人比较惊慌的。那么胃息肉是什么东西?得了胃息肉怎么办? 胃息肉,顾名思义,就是胃的粘膜表面多长了一块肉,其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 胃息肉的分类 它就和人一样,有各种分类,也有好有坏。 按照病理分: 有炎症性的和腺瘤性的。 按照形态分:有带蒂的和不带蒂的。 按照大小分:各种大小都是可能的。 胃息肉是否要治疗: 大部分的息肉是良性的,但

胃息肉的治疗方法

1胃息肉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很多人都是在检查中意外发现的。胃息肉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似。其实很多胃息肉的 发生和幽门螺杆菌是有关系的,所以病菌的感染也是一个原因。胃息肉也是有很多类型的,比如: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样息肉等等,胃息肉也 是有良心和有恶变倾向的。 2胃息肉的治疗主要是激光法、内镜治疗、高频电凝切除法。而其中以高频电凝切除法为主,是在内镜下切除的。 3内镜下用高频电凝术切除息肉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将接触到圈套的组织产生高热而被烧灼

胃息肉的常见危害及食疗预防

胃息肉的表面发生病变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此外多发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要比单个息肉要高出许多。在多个切除的胃息肉标本中,有14%的多发性息肉恶变,有9%的单发性息肉有恶变。专家认为息肉恶变的原因与不典型增生有关,也就是说产生不典型增生以后癌变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胃息肉癌变的几率是越来越高了,如果您被诊断为胃息肉的话,请您一定要及早接受治疗,并且定期复查随访,看看息肉有没有发生病变,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做切除手术,千万不可以知道自己得了胃息肉了,仍然不去医院接受治疗,最后变得越来越严重了。 如今临床上面医生都主

胃病有胃息肉有什么危害呢

一: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二: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

怎么让胃息肉者远离胃癌

胃息肉分两种,一种叫腺瘤性息肉,是由密集的排列拥挤的增生旺盛的腺体组成的,因有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可达10%h;30%,被人们称癌前病变; 另一种叫增生性息肉,也叫炎症性息肉或再生性息肉,属于腺体增生延长,排列比较紊乱,腺体之间有较大空隙,有的中间夹有未成熟的细胞。绝大多数无不典型增生,癌变率只有0。4%。此外,还有与胃息肉有所不同的息肉变,如幼年性息肉变,无恶变倾向;弥漫性息肉变,癌变率可达20%;还有遗传性息肉变等。 一般情况下,胃息肉长的都很小,不到一厘米,增生性息肉基本上属于良性病变,仅少

关于胃息肉的鉴别诊断

生长在胃内的息肉称之为胃息肉,是胃部常见疾病,临床上绝大部分胃息肉是在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偶然发现的。胃部的疾病多而复杂,当人们发现胃部不适时,如何鉴别诊断是胃息肉疾病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鉴别诊断胃息肉的方法。 由于胃息肉一般没有临床症状,即使有,症状也没有特异性,因此,胃息肉的确诊主要依赖特殊的器械检查。临床常用的有各种消化道内镜,X线消化道造影,CT扫描等等。 电子胃镜:这是对胃息肉最主要的检查方法,事实上大部分结胃息肉是在内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胃镜从口腔置入,可以检查食管、胃和部分十二指肠。胃镜

胃癌为何找上你

(1)环境因素及饮食因素 工业废气、化肥、农药、某些食品添加剂,以及霉变油炸、盐腌、熏制等食品均含有致癌物质。可以促使胃癌的发生,特别是不良饮食习惯,经常不按时用膳、受吃刺激性食物等,这些都可造成胃粘膜慢性刺激,使其功能紊乱、充血、水肿、糜烂、增加胃粘膜癌变的机。 (2)胃部疾及全身健康状况 大量调查表明,胃癌的发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胃粘膜异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者密切相关。且与胃溃疡,特别是经久不愈的溃疡有关。另外与胃息肉、胃部手术后、胃部细菌感染等有关。据报道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6%-10

胃息肉有哪些诊断方法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局限性良性隆起的病变。胃息肉者多数长期有慢性胃部炎症,从而引发胃部细胞增生形成胃息肉胃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数者属增生性息肉,一般息肉较小,其癌变率较低,约为2.1%。而腺瘤性息肉,属于良性胃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多有家族遗传性,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癌变率较高。 如果是良性且息肉小,可进行动态观察,者可在3-6个月后再做胃镜检查,对胃息肉重新进行评估。如果息肉大,且有异型增生或伴有出血等症状,应及时采取切除治疗。腺瘤性息肉不论大小都应积极采取内镜下切除或者外科

三大因素促使胃癌高发

(1)环境因素及饮食因素工业废气、化肥、农药、某些食品添加剂,以及霉变、油炸、盐腌、熏制等食品均含有致癌物质,可促使胃癌的发生,特别是不良饮食习惯,经常不按时吃饭、爱吃刺激性食物等,这些都可造成胃粘膜慢性刺激,使其功能紊乱、充血、水肿、糜烂、增加胃粘膜癌变的机。 (2)胃部疾及全身健康状况大量调查表明,胃癌的发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胃粘膜异型增生以及肠上皮化生者密切相关。且与胃溃疡、特别是经久不愈的溃疡有关。另外与胃息肉、胃部手术后、胃部细菌感染等有关。据报道,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6%-10%

胃癌高危人群

胃癌高危人群 1、感染幽门螺杆菌胃癌的危险性增加2~3倍; 2、有癌前病变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部分切除者); 3、饮食习惯不良的人群(三餐不规律进食,食物过烫过辣,喜欢腌熏烧、高盐饮食,少食新鲜蔬菜等); 4、长期酗酒及吸烟的人群; 5、有胃癌或消化系统肿瘤家族人群; 6、某些特殊职业(从事开采煤炭、锡矿、木材加工、金属制、橡胶处理、化肥农药等职业者); 7、居住在地质、水质含有害物质的地区(如火山岩、高泥炭、有深大断层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