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家长如何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一是具有高度自尊心的儿童 ,他们表现活泼,喜欢发表意见,在学业上,交友上是成功者,兴趣广泛,有创造性,探讨问题时常处于领导地位,一旦干什么事,就有信心干到底;不知疲倦,不示弱。
二是自尊心一般的儿童 ,在很多方面与上一组相似,在高兴时也爱自由地发表意见,但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没有主见,在觉得别人喜欢他们时,往往干得最好。
第三组与前两组显著不同。这类儿童表现低沉,不敢表露自己的想法,不敢发脾气,在讨论问题时只听不说。
一般人都认为儿童自尊心的形成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但心理学家的结论却使不少家长感到惊异——自尊心的成长既不取决于家庭的金钱,地位或孩子体格的强弱,也不取决于母亲为孩子耗费的时间。他们发现,培养具有高度自尊心的家庭多比较民主,父母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密切,能耐心听取孩子的意见并根据孩子的要求给他们以帮助。父母热情地接待孩子们的朋友,而这一点在儿童的心中被看得很重。他们对孩子要求严格,但总是通过鼓励使孩子们养成好习惯,而不是通过惩罚和斥责。这些,都使孩子容易成长为具有较强生活能力的人。
要培养3岁前孩子有自尊心必须注意:
一是不要在人前议论孩子的缺点 。如有个孩子长相不美,家长逢人便说:“瞧我怎么生了这么个孩子!老鼠眼,大猪嘴,天下难找这样长相的孩子。”孩子听了心中十分难过,自卑不愿见人,不参加集体活动……以致影响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
二是对孩子最好多表扬少批评 。2岁左右孩子有时拿勺子方法不正确,父母便张口批评他,这时他会觉得很生气,坚决不改,而换一种方法,每天鼓励他有点进步,他则会很快改正的。
三是不要在众人面前去责罚孩子 ,保存他们羞恶之心。笔者孩子2岁时,曾去邻居家玩,与邻居的小孩抢玩具,把人家打哭了,这时,她姥姥让她承认错误,她一言不发。当领她回家时,她马上主动向姥姥承认错误。可见,虽然是小孩子,也有羞恶之心。当众责罚孩子,只能使孩子自尊心受到损伤。造成自卑感,产生对抗心理等。因此,家长必须十分注意尊重孩子,保护并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1.营造和睦的氛围
首先父母要营造一个温暖家庭环境,孩子在处于这样的环境里面,会非常有安全感,也会更乐意和父母交流,有助于培养开朗的性格。
2.多与同龄人交往
相较于父母,孩子可能和同龄人应该更有话说,所以可以多为孩子创造与同龄小朋友交往的机会。比如把小朋友邀请到家里来,让自己的孩子做一次主人,他们会很乐意招呼自己的小伙伴,这么做可以逐渐孩增强子的自信心,让他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
3.保护孩子自尊心
孩子虽然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却不小。平常要多与孩子沟通,鼓励他们说话,千万不要体罚或者语言攻击孩子,这样做有助于塑造孩子活波的性格。
4.主动与孩子交流
内向孩子很少主动开口说话,所以家长应该主动和孩子交流,这样才能走到孩子内心深处,从而正确引导孩子打开自己心扉。这样孩子渐渐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玩耍。
5.让孩子锻炼独立
孩子如果比较内向,不喜欢与外界接触交流,比较好的应对方法就是让孩子独立做一些事情,比如去超市买瓶酱油,或者是和邻居借点东西等等。这些锻炼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独立,也敢于去接触自己喜欢的事物。
如何医治青少年自卑心理有绝招
一、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很内疚。如果家长再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拳脚相加,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会“破罐破摔”,越来越差。
这时家长应关心、体谅孩子,对他说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这样,孩子会排解消极情绪,越来越自信。
二、如何医治青少你那自卑要引导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自卑者大多孤僻、不合群,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而积极的人际关系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自身压力的减缓和排解,性格也会变得开朗起来,并且在与人交往中也会更加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家长要鼓励自卑的孩子多与别人交往,并教给他们一些社交技能。
三、教会孩子扬长避短,学会心理补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
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让孩子学会理智地对待自己的短处,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就能把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对于如何医治青少年自卑心理,除了上面小编介绍的三种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大家不妨多多学习。
孩子早恋家长该怎么劝导 充分的尊重孩子
在知道孩子有早恋的情况下,家长也需要充分的尊重孩子,不可因为自己愤怒就去学校闹事,搞得全校都知道了两个孩子早恋,也不可私下的去找对方的孩子,这都会严重的损伤到自己孩子的自尊心,可能导致孩子自卑,严重甚至会离家出走。
孩子自尊心太强好吗
自尊心培养一直是美国儿童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家长和老师大都是以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但是最近,这一项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育思想开始面临挑战,专家们开始反思:我们孩子的自尊心是不是太强了?
为何表扬有时会起反效果?如何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
你或许要问: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难道不需要自尊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如同生活中遇到的大多数事情一样,自尊心也要有一个度,如果表现得太强反倒变成人格弱点。于是乎,每当我7岁大的女儿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自负或是自大时,我就会担心是不是她的自尊心过于膨胀,以至于出现不好的苗头了呢?
我并不是说孩子有自尊心是坏事,正好相反,适当的自尊心往往体现为孩子的自信心,这是他们非常需要的。但是这两年来,通过对育儿家长、早期教育工作者和儿童心理学者的咨询,我们发现“自爱”往往是孩子的自尊心过分膨胀的开始。如今的孩子们普遍对逆境承受能力低,也就是比较脆弱。通过平时多做些较为平和的批评教导,我们能够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毫不夸张地讲,这是一项重要而基本的生存能力。
心理学家Ph.D. Laura Smith和Ph.D. Charles Elliott,曾经用气球对儿童的自尊心作了形象的比喻:“一个没有气的气球毫无价值,然而气充得太满会容易胀破;只有气充得不多也不少,才会兼具观赏性与安全性。”
我们为何会面对如此多充得过胀的"气球"?怎样才能安全地给他们“放放气”呢?
每个人都是赢家吗新泽西州的Jen Singer太太有两个儿子,她回忆起大儿子的武术课程,“一次班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把希望问的问题都写出来,然后贴进教室的橱窗里。其中一个写道:‘为什么我一次也没参加过空手道训练,却得到了一条荣誉腰带?’”
好问题。答案是:对大多数教练来说,荣誉腰带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群体奖项,类似于集体奖,而慢慢失去了作为表彰突出者的纪念作用。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每个人都是赢家”成了时髦的现象,于是一些孩子渐渐习惯于接受这个“事实”。一位母亲告诉我,她孩子的班上每过一段时间,就会组织问答小游戏,规则很简单,只要有人答对了就会收到小奖品。后来她的孩子不停地追问是否最后每个人都能得到一份奖品呢?这位母亲只得跟孩子解释:并非每个人都会赢,现实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赢,一部分人输。
现实中总有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其他人优秀一些,这些孩子就会成为别人的榜样。然而目前很多的小学都竞相开展一种“以孩子为中心——child centered”的课程,年级的差别被打乱,以此避免有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同时,现在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保密的,因此好学生很难显现出来,也就失去了榜样的作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很多孩子遇到困难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没什么大不了”,而且他们很难发现自己在一些方面落后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孩子们对此也甚为不满,他们希望在一个目标明确的环境中成长,像现在这样每个人都是赢家,没有人能脱颖而出实在不怎么样。
“看得到的进步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个体进步的肯定,会给别的孩子带来坏影响”,加拿大UBC的心理学家Ph.D. Kathleen Vohs说,“孩子们能从中发现一些人比其他人在某些方面优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就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关于纪律的困惑目前存在这样的事实:我们过于关注孩子的情感而大大忽视了溺爱所造成的风险。我就是这样的母亲,我们中大部分人也是。举个具体例子:我给孩子制定了“不在厅里吃东西”的纪律,不过到目前为止,家里的两个孩子谁也没把我的话放心上,沙发从来都是沾满面包渣的。我们自己是否也享受过这样的“宽松”环境呢?这非常值得怀疑。
想想我们自己的父母吧,他们何时会因为一项有益于我们的纪律而因孩子执行“困难”而放弃呢?现在很多父母都觉得制定和严格执行一项限制孩子的纪律是违反天性的,如果硬要这么做只会产生愧疚的心理。请想想,放任孩子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成长就真的让他高兴吗?
“我曾看到很多父母溺爱子女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Kristin Cole,两个孩子的母亲对我说,“一次,我与几个相熟的妈妈带着孩子在公园散步,其中一位女士的孩子饿了,而我们中只有一个人带了饼干。于是她取出饼干给那个饿了的小家伙,突然好像想起了什么,她匆忙地把饼干藏好,悄悄塞过去,理由居然是怕她自己的孩子看到与小伙伴分享食物而气!”
批评要适当小心伤害孩子自尊心
正面语言更有说服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犯错后,父母总是说“你真不争气”、“你尽给我丢脸”等类似的批评语言,这样的语言对孩子无疑是有很大的伤害的。其实,在孩子犯错后,父母只要抓住错误的重心向孩子说明,再给予肯定式的教育更有力。比如,“我相信你是能够改正的,加油”,这样正面的语言教育,更能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自尊心也不会受到伤害。
别当真他人面批评
一些父母认为在他人面前批评孩子,能更好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激起孩子改正的决心。但是,这样的做法是最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因为,孩子这方面的心理和大人也是一样的,相信家长们如果在许多人面前被批评了也会不好受吧?所以,父母们别认为孩子小就不一样,要注意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父母要增强自己的教育知识
要想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父母还必须把自身的知识也强化起来,去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教育知识等等。当父母自己具备了相关知识后,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大大的减少进入误区的次数了。推荐阅读:孩子自尊培养从父母做起
孩子犯错不承认错误怎么教育
以平常心看待孩子的问题:
有时候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害怕受到惩罚,这是孩子通过之前的体验总结出来的。家长的气愤、责怪、唠叨、抱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让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掩饰错误。因此,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导、教育、沟通等方式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
通过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的讲话,家长可以全面了解事情的经过,了解孩子是如何思考的,进而判断孩子是不是做错了事情。如果是孩子错了,家长要和孩子好好谈谈,可以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对事情进行补救。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有些孩子不愿意承认错误,是害怕更多的人知道,担心大家笑话自己。作为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处理,以避免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伤害。
对孩子主动承认错误的行为进行表扬: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弄脏了玩具、把杯子里的水撒到了地上等,都会引起孩子的紧张。当孩子主动告诉父母自己这些行为时,家长可以这么说:“谢谢你告诉我这件事情,可见你是不小心才弄脏玩具的。妈妈希望你下次可以小心点,好吗?”如此的对话,既可以减轻孩子的内疚感,也可以提醒孩子下次可以怎么做更好。
通过故事、榜样的力量影响孩子: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如果大人做了错事却不愿意承认,孩子自然会如此。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另外,可以通过相关主题的童话故事,通过与孩子讨论故事中人物的行为,引导孩子思考什么是正确的做法、什么是错误的做法。
对比最伤孩子自尊心
案例分析
“明仔(化名)是个乖巧的孩子,可是由于爸妈不和使其很不开心,不知道如何是好,在学校也经常与同学打架。后来在老师多方的帮助下,明仔终于恢复了以前的天真活泼”,由孩子们表演的小品《我该怎么办好啦?》,真实反映了现实当中家长对孩子的影响。
许多家长都认为,平常工作繁忙,没时间陪伴孩子,只要给了孩子钱,就什么都不用管了。其实不然,在现场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表示“需要的更多是父母的陪伴和爱!”
孩子成绩不好、工作不顺利、工作压力大、与孩子难沟通……家长们都道出了让其烦恼的事情。专家指出,这就是所谓的挫折,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不与孩子沟通好,将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影响。专家们表示,父母要尽量给孩子一个安全、幸福的家庭环境,让他们的心永远都是快乐的。
专家建议
父母就算工作再忙,都要抽时间出来陪孩子,耐心与其沟通,了解孩子心中所想和所要。专家们说,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要耐心教育,更不要拿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那样是最伤孩子自尊心的”,专家说。
孩子的性格软弱怎么调教
一、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二、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三、尊重孩子,不当众揭孩子的短。相对来说,性格软弱的孩子比较内向,感情较脆弱,父母尤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当众揭孩子的短,会损伤孩子的尊严,无形中的不良刺激可强化孩子的弱点。
四、让孩子大胆地说话。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迫孩子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孩子到一些视野、空间开旷的地带,鼓励孩子放声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