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炎因何而起
小儿肝炎因何而起
夏季一到,传染疾病也随之流行起来,肝炎就是其中一种,而儿童最易受到肝炎的青睐。那么,小儿肝炎因何而起呢?
夏天,病原微生物也开始活跃起来,当传染性极强的肝炎病毒侵入毫无防备和抵抗的人体之后,肝炎便发生了,“传染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根据病原,目前可分为甲型、乙型,以及非甲非乙型肝炎。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小儿较少,以夏秋季的发病率为较高。甲型肝炎潜伏期较短,约14—40天,病人的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应少于30天。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粪便里,通过污染手、饮水、食物或食具而经口传染;乙型肝炎的潜伏期较长,可在60—160天,乙型肝炎病人的隔离期也应比甲型肝炎更长。乙型肝炎病毒除经口传染外,还存在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的血液里,通过输血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而引起感染。肝炎的症状主要表现在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肝肿大、肝区胀痛。通常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三大类型。
儿童肝病分哪几种类?
儿童肝病分两大类:第一类是传染性肝炎。第二类是非传染性肝炎。由病毒引起。
这些病毒有:巨细胞病毒,EB病毒。柯撒奇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等。
代谢疾病方面,如: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异常引起的肝病。还有重金属,铜代谢障碍,肝豆壮核变性。
其他属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肝病。如:在传染性肝炎里的乙型肝炎,95%以上儿童肝炎由于母亲患肝炎,由宫内,生产过程,和日常和孩子的密切接触传染给子女的。目前乙型肝炎占1。2亿人口,也就是HBsAg,比例相当高。
由于存在治疗上的难度,以及社会对HBsAg阳性儿童的歧视,所以阻断母婴的传播就显得十分重要。
小儿肝炎的4大信号
1、小便呈浓茶色或淡黄豆油色,有时渗入土后还在地面上留有黄色痕迹,这是急性肝炎的早期警告,此时虽无肝肿大,但是若检查转氨酶已经有所升高。
2、大便变白:一向正常的小儿,在食欲减退的同时,大便不成形或是有腹泻,看上去呈消化不良状,而且便色发白,这是肝内毛细胆管有胆汁淤积所致,是小儿肝炎不可忽视的早期症状之一。
3、关节疼痛:在不发热的情况下,出现原因不明的关节疼痛,而且关节内又无积液,这往往是肝炎免疫复合物所引起的,多见于乙型肝炎。
4、出现皮疹:在没有吃特殊食物和服用药物的情况下突然身上出现皮疹而发痒,药物治疗无效,这种现象与免疫复合物有关,是肝炎症状之一。
休息和营养是小儿肝炎治疗的关键
小儿好动,不知疲倦,一定要用讲故事、听广播、看电视、做气功、午睡等方法安排好小儿休息与活动。用易消化吸收、富于营养和色香味美、小儿爱吃的半流食提高小儿食欲。当食欲恢复时要控制进食过多,以免伤及脾胃,影响肝脏康复。
绿豆粳米粥可调理儿童甲肝
儿童甲型肝炎饮食调理方
1、绿豆粳米粥 绿豆、粳米各25克,葡萄糖1匙。将绿豆、粳米洗净,一同下锅,加水2碗,大火煮沸,改用小火煮至豆烂粥稠时,加葡萄糖1匙,即可食用。每天早晚各服1次。
有补脾和胃,清热解毒,保肝的功效。适宜于小儿肝炎恢复期治疗。
2、马兰头菜粥 鲜嫩马兰头菜15克,粳米50克,调味品少许。粳米洗净,放入砂锅,加水2碗,加热煮至米烂粥稠时,加入洗净切碎的马兰头菜及少量的调味品,再煮熟即可。趁热吃粥,每日早晚各吃一次,连服数日。
有清热解毒、清肝降火、补脾和胃的功效。适宜于小儿肝炎恢复期,口渴舌红、食欲不振等症状者。
3、山栀蛋肉鸡骨草汤 鸡蛋1-2个,瘦猪肉25克,鸡骨草、山栀根各15克。将鸡蛋、猪肉、鸡骨草、山栀根分别洗净,同入锅加水2碗,煮至七八成熟时,拍碎蛋壳(但不能将整个鸡蛋拍碎),继续加热煨之。煎汤剩1碗时,滤掉药渣,留汁及蛋、肉。吃肉、蛋,喝汤。每日1剂,分2次服食。连续5-7日为1个疗程。
有补虚安神,凉血解毒,利湿热,退黄疸的功效。适宜于小儿肝炎长期未愈,尿少色黄,双眼多血丝。
小儿肝炎的早期征兆
有不少孩子患上了肝炎,可他们的爸爸妈妈竟然毫无察觉,直至病情“原形毕露”才想到上医院,既贻误了治疗时机,也容易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孩子。发现肝炎征兆并不难,只要对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就可以发现它的“蛛丝马迹”。
1、看精神
多留意孩子的精神状况是否良好。如果原先一直顽皮、活泼、好动,突然变得懒得活动,经常疲倦,想睡觉,这就要引起重视了。
2、看食欲
观察孩子的食欲是否正常。需要和过去进行比较,看他最近吃饭香不香,饭量是否下降了,如果一见到肉或闻到油腻味就呕吐,那就要特别当心了。
3、看面色
主要是观察孩子的面部是否发黄,特别是巩膜和结膜是否发黄,接着就要看是否有周身皮肤发黄?一旦发现黄疸体征,就应及时带孩子去做相关的检查。
小儿肝炎的七大早期症状
1、体倦
健康小儿平素爱玩好动,比较活泼。若其突然无精打采,精神萎靡,总爱睡觉,身体日渐消瘦,应考虑小儿肝炎。
2、发热
小儿肝炎早期症状往往与感冒相仿,尤其在肝炎流行区域,如果孩子发生低热(体温在38℃以下)的同时没有呼吸道症状,应考虑小儿肝炎。
3、厌食
小儿平时饮食正常,近日不爱进食,连可口的饭菜也望之不吃,更怕闻到油味,提示小儿患肝炎的可能。
4、黄疸
最先在小儿的巩膜及结膜(白眼球)发生黄疸,继而耳后及周身皮肤发黄,常为小儿黄疸性肝炎。
5、尿黄
尿黄是小儿肝炎的早期经常出现的征兆之一,应特别留心。但要鉴别小孩近日的用药史(如服用核黄素、黄连素、痢特灵等)和某些食物所致。
6、上腹疼痛
病孩肝脏肿大,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尤其是夜间为重。个别病孩脾脏也大,并伴有局部压痛明显,拒绝大人抚摸触及。
7、大便稀薄
小儿在没有着凉和饮食不洁史的情况下,大便变稀,次数增多,颜色深黄,也应想到小儿肝炎。
专家提醒,早期发现对防治小儿肝炎尤其重要。否则,不仅给患病的孩子以后的治疗和恢复带来诸多不利,甚至会传染他人。
肝病的发病原因
小儿肝脏生理特点与成人相比有很大差异,年龄越小差异越为显著。若小儿患上一些疾病,无论全身性疾病或局部性疾病,均有可能导致肝功能出现异常甚至黄疸,最终转化为肝病。
在我国,小儿肝胆疾病同呼吸道疾病一样极为常见。其病因繁多,临床表现除黄疸外,往往症状不明显,难以察觉,但其危害性仍较严重,轻者仅有肝功能(sALT)轻度增加,重者则可发生肝硬化或肝功能衰竭。
小儿肝病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感染性肝病: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嗜肝病毒引起的以肝细胞病变为主的炎症,主要的病毒有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和庚型肝炎病毒。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播病,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儿童甲型肝炎发病率仅次于乙肝,占总肝炎病例的17.3%,
乙型肝炎:我国儿童肝炎主要为乙型肝炎,且多为垂直感染,免疫耐受性强。小儿急性乙肝很少见,绝大多数为慢性乙肝,占乙肝总数的93.5%。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以损害肝脏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隐匿起病,无明显症状。小儿患丙肝多因有血制品接触史或输血手术史。
巨细胞病毒肝炎:巨细胞病毒肝炎在婴儿期常见,主要通过母婴接触传播。
感染中毒性肝炎和细菌性肝脓肿:常见病原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埃希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
寄生虫性肝病:常见病原有溶组织阿米巴、弓形虫、蓝氏贾第鞭毛虫、血吸虫、华支睾吸虫、疟原虫等。
小儿肝炎的预防
肝炎的病毒主要有甲、乙、丙、丁、戊五型
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通过肠道传染,这个才是可以通过唾液、食物、水源等传播的,容易引起流行病,如1988年的上海甲肝大流行
乙、丙、丁型病毒性肝炎通过体液交换传播,主要是母婴、血液、性传播,新生儿因为抵抗力弱也可以通过乳汁感染
不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所以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一起工作、吃饭等一般不会传播乙肝。家中只要注意如剃须刀,梳子之类可使皮肤不损的物品就好。
肝大小三阳是否代表病情严重,在这里根据肝病专家做了一些诊断治疗的汇总,其中也体现了他们的一些诊疗经验和原则,希望能对广大的乙肝患者以参考,了解预防乙肝有哪些有效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这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凡是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尤其是家中或周围密切接触的人中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及集体生活的学生和从事饮食服务、幼儿保育、医务等重点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
2、防止血源传播:不输入未经严格检验血液和血制品;不去街头拨牙、耳垂穿孔、纹身等。医生、护士打针要一人一管一消毒。
3、防止性传播。采用适当的防护措施。
4、防止生活接触传播:最好在集体聚餐实行分餐制,不要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水杯等。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乙肝难以根治,治疗上目前没有特效药。所以乙肝应该从多方面综合治疗:
1、要有克敌制胜的坚强意志,“怒则伤肝”,要保持愉快心情;
2、病毒活动期患者必须卧床休息,等到病情稳定,转氨酶不升高时才能适当活动;
3、乙肝用药如用兵,多则有害,少则无效,针对自己的病情,在专家指导下选择服用抗病毒药、调整免疫药、活血化瘀药、抗纤维化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的药物,切勿有病乱投医滥用药;
4、保持生活有规律,合理安排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主。
乙肝难治,但是不难防。如果我们大家把好预防这一关,乙肝就并不可怕,乙肝的预防包括:
1、广泛推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
2、保持积极的心态与乐观的情绪,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
3、了解和掌握乙肝病的一些防治知识,养成并坚持良好、科学的生活规律;
4、合理调配营养与食疗,忌烟酒,少食油腻之物,避免便秘;
5、注意起居和个人卫生,根据气温增减衣服,积极预防各种感染;
6、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定期复查肝功能。
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如果身体抵抗力强,免疫功能正常,而且治疗及时,那么乙肝病毒会很快被清除,乙肝在急性期就能治愈。但一旦乙肝病毒没能及时清除,乙肝会转为慢性,病毒会长期携带,检查表现为乙肝抗原阳性,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如果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活动,复制繁殖,则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常见症状有:感觉肝区不适、隐隐作痛、全身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感到恶心、厌油、腹泻。病人有时会有低热,严重的病人可能出现黄疸,这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延误治疗,少数病人会发展成为重症肝炎,表现为肝功能损害急剧加重,直到衰竭,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等多脏器功能损害,病人会出现持续加重的黄疸,少尿、无尿、腹水、意识模糊、谵妄、昏迷。 慢性乙肝患病日久,会沿着“乙肝-肝硬化-肝癌”的方向演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乙肝三部曲”,所以患乙肝后应采取治疗措施,并定期检查身体。
家中有乙肝患者注意:乙肝病毒感染在社会上有家族聚集的倾向,家庭内的传播危险性与接触时间、密切程度、社会风俗、生活习惯甚至文化教养程度有关。
由于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尿液、汗液、唾液、精液和乳汁等污染周围环境,传染健康人,因此在家庭中应尽量避免并阻断上述传播途径,注意对上述分泌物进行适当消毒和隔离。其实最积极主动的办法,也是最有效的预防办法是给尚未感染乙肝病毒的家庭成员注射全程的乙肝疫苗,使其产生对乙肝的抵抗力,这时即便接触到乙肝病毒也不会被传染了。
小儿肝炎的病因
不同类型肝炎病毒所致,病原体主要侵犯肝脏引起病变。
“传染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根据病原体类型,目前可分为甲型、乙型,以及非甲非乙型肝炎。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小儿较少,以夏秋季的发病率为较高。甲型肝炎潜伏期较短,约14—40天,病人的隔离期自发病日起,不应少于30天。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炎病人体液及病毒携带者的粪便里,通过污染手、饮水、食物或食具而经口传染;乙型肝炎的潜伏期较长,可在60—160天,相应地,乙型肝炎病人的隔离期也应比甲型肝炎更长。乙型肝炎病毒除存在于病人的分泌物如唾液、精子等中,还存在于病毒携带者的组织、血液中。
因此,在传播途径上,除了经口传播外,还可通过输血及使用污染的注射器而引起感染。肝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肝肿大、肝区胀痛、黄疸、营养不良等。通常可分为急性肝炎、亚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重症肝炎四大类型。
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常见症状:食欲减退、恶心厌油、疲乏无力、发热、肝区隐痛肿涨、蜘蛛痣、肝掌 肝炎 - 早期症状
【疲倦乏力】
重者两条腿有沉重感,稍作活动就感到疲乏,轻者工作不能持久,工作效率低,懒动。有些患者还有失眠、乏力症状。
【黄疸】
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引起巩膜,皮肤,黏膜黄染。最先发现于巩膜,继而周身皮肤发黄,尿呈深黄色,外观象浓茶,大便色浅,如陶土状。黄疸较深时可以出现皮肤瘙痒。
【食欲不振】
食欲不好,厌油腻食物,勉强进食后腹部出现饱胀感,有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轻。
【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是比较有特异性慢性肝炎早期症状。患者自觉右上腹及肝区疼痛,有时向背部放射;疼痛以夜间为主,卧床休息可缓解,咳嗽高声谈笑时加重。个别人可有脾大,并伴有脾区疼痛。
肝炎 - 临床表现
慢性肝炎多是从急性病毒性肝炎转变而来,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长期应用损害肝脏药物及机体对药物过敏,酗酒以及某种酶的缺乏,代谢紊乱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慢性迁延性肝炎:患者表现症状以及肝功能受损程度并不太严重,常见的表现症状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肝区隐痛、黄疸等。
慢性活动性肝炎:症状以及肝功能损伤较重,病性反复加剧,表现症状有乏力、腹胀、肝区痛、黄疸、肝掌、蜘蛛痣,以及伴有关节炎、脉管炎、皮疹等肝外症状。病情易恶化,向肝硬变转化,一般情况下慢性活动性肝炎易导致肝硬变。
1、由于肝炎加重很多患者体征相应出现变化,比如患者面色黝黑、暗黄、皮肤色素沉着、内分泌失调等,肝掌、蜘蛛痣也会出现。一些严重的肝炎患者会出现肝脾肿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肝腹水等,这时肝脏质地变硬。
2、肝炎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症状,一般不爱运动,还会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同时消化能力减弱,时间久导致营养物质摄入不均衡,缺乏维生素,严重影响人体正常细胞代谢功能。很多肝炎患者出现肝区疼痛,患者右上腹部出现针扎似的痛,活动后会增加疼痛感。
3、很多患者会出现黄疸症状,由于肝功受损,肝细胞无法完成正常胆红素代谢,因此胆红素摄取、分泌、排泄等出现不同程度障碍,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患者就会出现黄疸症状。
小儿肝炎症状
1.发热。小儿肝炎早期症状往往与感冒相仿,尤其在肝炎流行区域,如果孩子发生低热(体温在38℃以下)的同时没有呼吸道症状,应考虑小儿肝炎。
2.尿黄。尿黄是小儿肝炎的早期经常出现的征兆之一,应特别留心。但要鉴别小孩近日的用药史(如服用核黄素、黄连素、痢特灵等)和某些食物所致。
3.体倦。健康小儿平素爱玩好动,比较活泼。若其突然无精打采,精神萎靡,总爱睡觉,身体日渐消瘦,应考虑小儿肝炎。
4.大便稀薄。小儿在没有着凉和饮食不洁史的情况下,大便变稀,次数增多,颜色深黄,也应想到小儿肝炎。
5.厌食。小儿平时饮食正常,近日不爱进食,连可口的饭菜也望之不吃,更怕闻到油味,提示小儿患肝炎的可能。
6.黄疸。最先在小儿的巩膜及结膜(白眼球)发生黄疸,继而耳后及周身皮肤发黄,常为小儿黄疸性肝炎。
7.上腹疼痛。病孩肝脏肿大,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尤其是夜间为重。个别病孩脾脏也大,并伴有局部压痛明显,拒绝大人抚摸触及。
新生儿肝炎原因引起的 新生儿肝炎的症状有哪些
1、新生儿肝炎起病常缓慢而隐匿,生后数日或3~4周渐见黄疸,持续或加剧,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再次出现黄疸,伴少许呕吐、厌食、体重不增等,出生后可有正常颜色大便,以后渐转为淡黄色、夹有白色或灰白色,尿色深黄,呈阻塞性黄疸,肝大,触诊光滑,边缘稍钝,脾大不显著。轻症经一般处理后,逐步好转,大便首先变黄,皮肤及巩膜黄疸逐渐消退,肝缩小到正。常范围,生长及发育亦良好,整个病程持续4~6周。
2、部分患儿因疾病发展缓慢,一般又无发热、厌食、呕吐等,且黄疸及大便色泽变淡亦未引起家长注意,直到满月或更晚才被发现,以后逐渐发展为重型,也有一开始就表现严重症状者。重症者黄疸日趋严重,大便呈陶土色,肝大质偏硬,脾大,腹壁静脉怒张,腹水征,会阴及下肢水肿,可发展至肝昏迷等。或发生大出血、脓毒败血症等并发症而死亡。
3、临床表现严重,黄疸持续4个月以上,或胆红素较高,多在171μmol/L,*为444.6μmol/L,腹壁静脉较早显露。此时患儿病死率高,多死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小编有话说:新生儿肝炎的出现严重的威胁到了患儿的健康,因此我们应了解新生儿肝炎的相关知识,当疾病找上门时才不会束手无策
小儿肝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感染:因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感染肝脏后,渐进展为小儿肝病,儿童中常见为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症肝炎后坏死后性小儿肝病;新生儿因免疫功能不完善,感染肝炎后呈亚临床过程,易发展成慢性肝炎或小儿肝病;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宫内感染,先天梅毒均易侵犯肝脏,发展为慢性肝炎、小儿肝病;寄生虫病中晚期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弓形虫病及疟疾;细菌中毒性肝炎较少发展为小儿肝病,但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或1岁以下婴儿伴有营养不良或病毒性肝炎时易导致小儿肝病。
2、遗传性或先天性代谢缺陷:主要由于某些酶的缺陷使酯、氨基酸、脂肪或金属微量元素铜、铁等贮积肝脏,致小儿肝病。常见有肝豆状核变性、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酪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病Ⅳ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Fanconi综合征、戈谢病等;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和血色沉着症(hemachromatosis)的后期进展为小儿肝病,但较罕见;Zellweger综合征(脑肝肾综合征)是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为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发育缺陷或过氧化物酶体中某一种酶功能缺失所致,以小儿肝病、肾囊肿、肌无力、惊厥、特殊面容及青光眼、白内障等先天眼疾为主要表现,伴有铁代谢异常。
3、毒物及药物中毒:如砷、磷、铋、氯仿、异烟肼、辛可芬、毒蕈等中毒。
4、免疫异常:法国学者Vajro等对92例小儿慢性肝炎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其中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各46例,前者32%发展为小儿肝病,而后者为89%。可见在法国儿童的肝炎后小儿肝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占病因学首位。
5、肝及胆管囊性疾病:为一组先天性肝纤维化和胆管囊性病变疾病。先天性肝纤维化(CHF)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病因不详,约40%为同胞儿,解放军302医院收治过同胞兄妹为CHF,确诊主要靠肝活检。Caroli病遗传方式同CHF,确诊靠B超、CT,必要时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详见胆道疾病。
6、淤血性小儿肝病:由于肝静脉血管畸形。血栓形成,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造成长期肝淤血而导致小儿肝病。
肝病的症状
1、黄疸。最先在小儿的巩膜及结膜(白眼球)发生黄疸,继而耳后及周身皮肤发黄,常为小儿黄疸性肝炎。
2、尿黄。尿黄是小儿肝炎的早期经常出现的征兆之一,应特别留心。但要鉴别小孩近日的用药史和某些食物所致。
3、上腹疼痛。病孩肝脏肿大,表现为右上腹疼痛或连续性胀痛感,尤其是夜间为重。个别病孩脾脏也大,并伴有局部压痛明显,拒绝大人抚摸触及。
4、大便稀薄。小儿在没有着凉和饮食不洁史的情况下,大便变稀,次数增多,颜色深黄,也应想到小儿肝炎。
5、发热。小儿肝炎的早期症状往往与感冒相仿,尤其在肝炎流行区域,如果孩子发生低热的同时没有呼吸道症状,应考虑小儿肝炎。
6、厌食。小儿平时饮食正常,突然不爱进食,连可口的饭菜也不愿意吃,还很害怕闻到油味,这些征兆提示小儿患肝病的可能。
7、体倦。健康的小儿平素爱玩好动,比较活泼。若家长发现孩子突然无精打采、精神萎靡、总爱睡觉、身体日渐消瘦,应考虑为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