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妈妈不宜母乳喂养宝宝
哪些妈妈不宜母乳喂养宝宝
1.患有严重心脏病、慢性肾炎、糖尿病的母亲,为避免病情加重,都不宜喂奶。
2.患有肝炎、结核病的不宜喂奶,以免传染婴儿。患精神病和癫痫病的母亲,若在喂奶时发作,会对婴儿造成伤害。而且患病母亲因为长期服用鲁米那、安定片等药物,可随乳汁进入婴儿体内,引起婴儿嗜睡、虚脱、全身瘀斑等等,因此不宜喂婴儿。
3.甲状腺机能亢进的母亲,在服药期间也不要喂奶,以免引起婴儿甲状腺病变。患急性感染的母亲,在服用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等药物治疗期间,应停止给娶儿喂奶数天。为了避免回奶,应将乳汁吸出来倒掉,待病好后再继续哺乳。生下患乳糖血症或苯丙酮尿症患儿的母亲,要立即停止用母乳及其他乳类制品喂养患儿,以免患儿智力受到损害。
4.母亲乳房患病,如乳头凹陷、乳头糜烂,乳腺炎等都不宜给婴儿喂奶。
5.服用 避孕 药或注射链霉素时,也不宜让婴儿吃母乳。母亲患严重 感冒 或高烧时,也要暂时中止喂奶,等恢复,之后再喂。 不宜母乳喂养的母亲,应该努力想办法医治自己的病患,尽快尽可能地满足婴儿的需要。
哺乳期怀孕的几率多大 哺乳期能吃避孕药吗
哺乳期母乳喂养的妈妈不宜服用避孕药。因为避孕药能通过乳汁摄入宝宝体内,对宝宝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可能使妈妈乳汁分泌量减少。但是没有母乳喂养的妈妈,可以在产后2-3个月开始口服避孕药,若是有心、肝、肾等重要器脏疾病或糖尿病的妈妈,则不宜服用避孕药,药物会加重这些脏器的负担,影响产后身体的恢复。
注意这些开奶细节
1、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许多新妈妈不相信只靠自己的乳汁就可以喂饱宝宝,其实不论乳房形状、大小如何,都能制造出充足的奶水,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很重要。
2、尽早吮吸,勤喂奶:宝宝的吮吸反射通常在出生第一小时内最强,建议产后半小时内开始哺乳,最晚也不超过6个小时。没有乳汁也要给宝宝吸,这样才能促进乳汁的分泌。
3、避免乳头损伤:刚开奶的新妈妈乳头粉嫩,容易被宝宝吮破,喂奶时应该让宝宝含住乳晕,控制好单侧的吸吮时间。乳头有受伤、破皮、皲裂或流血现象时,可以挤出乳汁或用吸奶器吸出,也可以戴上乳头保护器来喂养宝宝。
4、通畅乳管,经常排空,防止胀奶:新妈妈在开奶时如果乳管还没通畅,可以请专业推拿按摩师帮助下通开乳腺导管,或者用吸奶器吸出。刚生完宝宝的新妈妈月子里不宜马上喝补品或汤类月子餐,最好等到奶管通畅了,再慢慢吃鱼汤和排骨汤等。
5、母婴同室、按需哺乳:母婴同处一室,可以保证随时哺乳,同时处于新生儿期的宝宝,在吮吸妈妈乳汁时,会时不时看着妈妈的脸庞,享受和妈妈的肌肤之亲。
混合喂养怎么选择
混合喂养和母乳喂养相比,还是有一些局限性,但是混合喂养也有不少好处。如果妈妈实在是奶水不多,没法提供给宝宝充足的营养,只有通过混合喂养来解决。有时候妈妈因为工作的原因,或者其他不得不与宝宝离开一段时间,这时候没法进行母乳喂养,则需要选择混合喂养来给宝宝喂养。因为混合喂养是除了妈妈也能进行的,这样就为喂养宝宝提供了便利。当然,如果妈妈奶水足够,并且有条件进行母乳喂养,建议还是给宝宝进行母乳喂养,这样对宝宝的成长发育也是有很多的促进作用。
如何避免宝宝出现胀气
母乳喂养的宝宝
1)妈妈如果吃了糖分过高的食物,母乳中的含糖量也会增高,也容易使宝宝出现肠胀气,这时妈妈就应该注意限制自己的摄糖量了。此外,如果怀疑自己的进食可能引起宝宝腹胀,那么,母乳喂养的妈妈就应该将那些有嫌疑的食物,如豆类、玉米、红薯以及辛辣食物从饮食中剔除掉。
2)妈妈在母乳喂养宝宝的时候,宝宝的嘴与母亲乳房的位置摆放不适当的话,那么,宝宝就有可能吸进过多的空气,以至于嗝气或腹胀。正确的姿势是最好让宝宝的脸正对妈妈的乳房以保证他的嘴将乳头和乳晕全都含住。
喝奶粉的宝宝
1)妈妈在用奶瓶喂养宝宝时,要注意让奶水充满奶瓶嘴的前端,不要有斜面,以免让宝宝吸入空气。
2)妈妈要记得一次不要喂宝宝过多的奶粉,要循序渐进的控制奶量,这样也利于宝宝的消化。
有哪些妈妈不适合给宝宝哺乳
坚持母乳喂养的前提应该是妈妈的身体健康,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时,就应该暂时或完全停止母乳喂养了。 如母亲患有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精神病、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等病症,或体质过于虚弱,都不宜进行母乳喂养。若母亲患有疾病,乳汁成分受到影响,则不适合哺乳。而且有病的母亲需要服药,这会导致某些药物通过体内代谢影响乳汁,新生儿吸食后引起药物反应,从而对生长发育不利。
哪些情况不能母乳喂养?
传染性疾病
当妈妈患有结核病、肝炎、重感冒时不宜给宝宝喂奶,以防传染给宝宝。 当妈妈患重感冒时,细菌或病毒可借喂奶的机会由呼吸道传给新生儿。另外,母亲发烧时乳汁浓缩,可能引起新生儿消化不良。
代谢疾病
当妈妈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不宜给宝宝喂奶,以免引起宝宝的甲状腺病变; 当妈妈患有糖尿病正在接受药物治疗时不宜给宝宝喂奶,应该等到病情稳定后、停止服用抗糖尿病的药物后可恢复母乳喂养。
肾脏疾病
当妈妈患有肾炎、肾病时不宜母乳喂养,因为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必然导致乳汁中蛋白质量的减少。而宝宝吃妈妈的奶又要消耗掉一部分的蛋白质,必然给妈妈的健康带来不利,对宝宝的健康也不利。
上班族怎么哺乳期
妈妈返回职场后,大多数不能再继续纯母乳喂养,所以妈妈可以在上班前母乳喂养一次,下班后和睡觉前也母乳喂养,其他时间人工喂养,但这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要慢慢过度,妈妈不可以太急躁。
1、如果继续让宝宝吃母乳,妈妈需要准备吸奶器和多个奶瓶,在工作开始前3周,练习使用吸奶器吸出奶水用奶瓶喂给宝宝。
2、返回职场的第一天是宝宝出生后,妈妈与宝宝分开最久的一次,对妈妈和宝宝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因此妈妈在恢复工作的第一天甚至整个一周,工作时间要尽量短,尽量不要加班,以争取与宝宝相处更多的时间。
3、妈妈如果决定在返回职场后纯人工喂养宝宝,在上班前2周就要开始回奶,可以用药物,也可以采用减少喂奶次数和缩短喂奶时间自然回奶,另外可以忍耐疼痛、任由奶发胀,直至奶胀回,同时也要让宝宝逐渐习惯吃奶粉。
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的便便典范
人工喂养宝宝的便便典范——淡黄色硬膏状
人工喂养宝宝的便便,颜色呈淡黄色或黄棕色,性状相对纯母乳喂养宝宝的便便而言,较为黏稠,像果酱或者布丁。由于配方奶粉不能像母乳那样易于消化吸收,因此在体内的残余的废弃物较多,使得宝宝排出体外的便便也较多,且气味也较难闻。
人工喂养宝宝通常每天便便1~2次或隔2~3天一次。只要宝宝的便便不坚硬,没有不适表现,就不算便秘,不必作任何处理。但是,通常情况下,宝宝越长时间不便便,便便就会越硬,也就越难排出;而宝宝便便时感到疼痛的话,就会越不愿意便便,从而延长便便时间,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目前许多配方奶粉中都添加了益生元和益生菌使宝宝的便便软化,通常配方奶粉喂养宝宝的便便常呈黄绿色。
所以,相对于纯母乳喂养宝宝而言,人工喂养宝宝更需要留意其便便;一旦发现宝宝便便有困难,就应该向儿科医生咨询。
混合喂养宝宝的便便典范——淡鹅黄色软膏状
混合喂养指的是在母乳喂养的同时附加一些奶粉、牛奶等代乳品的喂养方法,它是一种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相结合的喂养方式。当母乳不足或其他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保证宝宝正常的生长发育,可以选择混合喂养的方式。
混合喂养宝宝与人工喂养宝宝的便便情况相似,但是量稍多且较黄、较软、臭气增加,每日1~2次。而且,混合喂养宝宝的便便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不能片面地拿出对照标准,但是可以综合纯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宝宝的便便特点作为参照。
一般来说,不管混合喂养宝宝每天便便几次,只要宝宝吃奶好,精神好,体重增长正常(在6个月之前,宝宝每月体重增长600克~800克最合适),就可以放心。
混合喂养妈妈这样做
·刚开始混合喂养时,一定要慢慢来,至少要有两周的过渡时间。这样可以让宝宝的消化系统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免发生便秘或腹泻,同时,也可以被减少妈妈发生涨奶疼痛的几率。宝宝一旦适应了混合喂养,就能形成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排便规律,其便便特点也将逐步显现.
·在两顿奶之间适当地给宝宝补充些水。但是只要每天能保证800mL左右的奶量,在宝宝4个月前一般不需要额外补充水分。
乙肝患者能母乳喂养吗
乙肝病菌携带的妈妈们担心母乳喂养会造成宝宝感染,其实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乙肝妈妈所生婴儿的乙肝感染风险。这是因为乙肝妈妈所生婴儿发展为乙肝感染多发生在宫内或分娩时,而不是哺乳期间。近几年,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主张在注射乙肝疫苗加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的情况下,可以母乳喂养,依据是在对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孩子比较乙肝感染率时发现,两组感染乙肝机会是一样的。
患有乙肝的妈妈,如果治疗措施得当的话,一般在怀孕起就开始7个月起就开始打乙肝高效免疫蛋白,胎儿生产后在24小时内注射免疫蛋白,可使胎儿感染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所以,乙肝妈妈不需要过于担心,只要婴儿在宫内或分娩阶段未被感染的话,那么母乳喂养是可以的。
但要注意,如果母亲血清病毒载量较高,且处于疾病活动期时不宜母乳;妈妈的乳头破裂,或婴儿的口腔、咽喉、食道、胃肠粘膜等有破裂、溃烂,也不适宜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