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糖容易得糖尿病吗
爱吃糖容易得糖尿病吗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医学上的“糖”和老百姓说的“糖”不完全相同。在医学概念里,“糖”是指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如淀粉类)、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双糖(蔗糖)等。而老百姓平时说的“糖”,指的是单糖或双糖。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吃甜食和得糖尿病划上等号,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吃糖过多,引起肥胖,又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至于“糖尿”,是血液中的糖含量超越肾脏重吸收才能致使的。因为糖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所以机体暂时用不到的糖并不会跟着尿液排出,而是会被身体储存起来。当糖跟着血液到达肾脏,首先被过滤出来进入原尿,随后肾小管会将原尿中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这一进程叫做葡萄糖的重吸收。当血液中糖的浓度小于160mg/dl的时候,一切糖分都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这样尿中就不会有糖。但是当血液中糖的浓度大于180mg/dl时,因为每分钟流经肾小管的糖分过多,超越了肾小管重吸收的才能(这个重吸收才能的临界值,叫做肾糖阈),那些无法被重吸收的糖就会跟着尿液排出,构成糖尿。
糖尿病病人之所以尿中含糖,并不是因为糖吃的过多,而是因为机体无法运用摄入的糖。正常人吃糖之后,机体很快会将糖分用来供能或者储存起来,血糖浓度迅速降到肾糖阈以下。而糖尿病人吃糖之后,机体既无法运用糖,也不能把糖存储起来,而是任其跟着血液来到肾脏。这时,血液中的糖比正常人的含量大得多,很容易就超越了肾糖阈,形成糖尿。
哪些儿童容易得糖尿病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
人类基因有遗传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儿童更容易受到引发儿童糖尿病致病因素的影响,容易发展成糖尿病,所以这类儿童要特别警惕。
2、肥胖或超重的儿童
肥胖或超重的儿童占很大一部分。有资料显示,我国年龄≤18岁儿童超重发生率17.6%。肥胖发病率5.6%。超重的概念是超出理想体重20%以上。超重或肥胖使胰岛细胞负担加重,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降低。胰岛素要发挥它的正常生物效应必须和胰岛素受体进行特异性地结合。
如果分泌的胰岛素不能与受体很好地结合,人体的糖代谢就会发生异常,血糖在血液中过多堆积,从而产生高血糖。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在医院进行正规的胰岛功能检查中,发现很多肥胖儿童尽管血糖不高,但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我们也称之为高胰岛素血症。这类病人尽管胰岛素分泌的特别多,但是质量很差,胰岛素与受体不能很好地结合。高胰岛素血症还会加重全身血管内皮的炎性反应,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
3、曾是巨大婴儿
出生时体重小于2.5公斤或出生时体重超过4公斤的巨大胎儿,也容易得糖尿病。因为有巨大胎儿分娩史的妇女也很容易得糖尿病,巨大胎儿有糖尿病遗传基因的因素,所以家长应该特别注意。
4、长期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儿童
长期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和低膳食纤维的儿童。“三高”食品往往缺少膳食纤维素。“三高食品”也导致胰岛B细胞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引起了胰岛细胞的损伤甚至衰竭,从而发展成糖尿病。有些儿童和青少年,长期只喝含糖饮料,不喝白开水,这也是易患糖尿病重要原因之一。因为长期大量服用含糖饮料也会加重胰岛细胞负担,促进糖尿病发生。
5、不良的生活方式
儿童长期精神紧张、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许多儿童有既胖又不爱运动、长时间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造成精神过度紧张。长期精神紧张,可导致人体内升糖激素群升高拮抗体内的胰岛素,也可诱发糖尿病。
打呼噜容易得糖尿病
打鼾的人10年内得糖尿病的几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如果打鼾合并肥胖,发病几率将更高。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认可这一观点,并指出,我国10%~20%的鼾症患者伴有糖尿病。
专家介绍说,打鼾又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其中70%~80%都是由肥胖引起的,由肥胖引起的打鼾和糖尿病关系最为密切。邹教授在临床中注意到,打呼噜的人大多肚子比较大,脂肪堆积在腹部,把膈肌往上顶,影响了肺的扩张,造成呼吸不畅,容易引起鼾症;同时,肥胖并伴有打鼾的人体内缺氧比较明显,特别是夜间容易憋气,影响胰岛氧的供给以及胰岛素合成,久而久之就会得糖尿病;另外,打鼾的人一般好饮酒,体内需要胰岛素的量也比较大,这样也容易得糖尿病。
专家提醒,如果睡觉打呼噜,首先要去医院检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排除了疾病引起的鼾症,再加上腰围比较粗(男性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就需进行胰岛素抵抗的评估。另外,如果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也较高,将来发生糖尿病的几率就更大。
所以,鼾症患者一定要积极预防糖尿病,邹教授给鼾症患者支了几招:减轻体重,改善通气;睡前最好运动半小时,以散步为宜;睡觉时可以戴上一个小型的呼吸机,睡眠中呼吸一旦暂停,它就会启动,把空气压进气道,这时人就不会打呼噜,也不会感到缺氧;尽量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三餐以素食为主,可以吃一些优质蛋白,如鱼、虾、蟹等;少吃高能量食物,特别是晚上,以免影响睡眠;不要大量喝酒;戒烟,吸烟的人气道不是很通畅,黏膜增厚,容易打呼噜。另外,有鼾症或糖尿病等家族史的肥胖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减肥药物来控制体重。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1.家族血亲中有人得糖尿病者。因为糖尿病是属于内分泌方面的疾病,和基因有关,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而且家庭成员饮食习惯都是相似的,如果血亲中有人得这种病的,同样患病的机率就会比较大。
2口味浓重,喜欢吃肉类的人。过多摄入动物性饱和脂肪酸的,会增加机体负担,导致代谢失调,进一步诱发糖尿病。
3食用过多糖类和淀粉的人。糖尿病本质是糖代谢功能失调,如果日常饮食当中过量摄入糖类和淀粉类的,人体又无法正常消耗,过量的无法代谢,最终导致病理性的代谢失调。事实上日常饮食清淡,少吃淀粉类,如土豆、玉米、大米、精面粉的人一般不会得糖尿病。
4体力劳动少的人。适当的体力劳动和机体运动,可以帮助消耗身体多余的糖类,相反,运动过少,糖类消耗不了,成为了身体的负担,最终引起代谢失调。
腹部肥胖是糖尿病重要病因
肥胖曾经是国人生活富足的象征。然而,随着国民医疗知识与理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肥胖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糖尿病为例,大约8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肥胖问题,尤其是腹部型肥胖者更容易得糖尿病。
第一,如果一个人年轻时很瘦,而等年纪大的时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运动量的减少,就会逐渐变胖,这类的人得糖尿病的几率比较大。而从小就均匀型肥胖,年老后虽胖单体重无没有明显加重的这类人,得糖尿病的几率反而不大。
第二,目前国际上常用BMI值来评价一个人有无肥胖症。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是不准确的,比如说运动员,由于他们肌肉多,经计算BMI值比较大,但这并不说明他们患有肥胖症,容易得糖尿病;而一些年轻时较瘦的人,年老后因为生活好,活动少,腹部脂肪明显增多,虽体重增加不多, BMI值也不高,但不能说他就不容易糖尿病。这些人常常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后备队。所以目前很多医院门诊都增加了测量腹围或通过做核磁共振、CT观察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以便及早预测代谢综合症的发生(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的代名词)。
所以,有专家建议,腹部型肥胖患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避免因肥胖引起诸多疾病。
吃糖和糖尿病有关吗
医学上的“糖”和老百姓说的“糖”不完全相同。在医学概念里,“糖”是指碳水化合物,包括多糖(如淀粉类)、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双糖(蔗糖)等。而老百姓平时说的“糖”,指的是单糖或双糖。其次,糖尿病是一种与多种因素,如遗传、肥胖、自身免疫力缺陷等有关的内分泌代谢病。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吃甜食和得糖尿病划上等号,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如果吃糖过多,引起肥胖,又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过去,中国人特别是广大劳动者几乎都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可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国中不但不高,而且很低,主要是因为相对于运动量来讲,摄入的总热量没有明显增加,单糖吃得也少,肥胖的人自然不多。
但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的饮食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糖果、白糖、红糖、冰糖等单糖和双糖的摄入量都增加了,总热量摄入增加,脂肪比例也增加了,体力活动却越来越少,肥胖的人多了。大量摄取单糖、双糖,就可能促使肥胖率增高,从而使糖尿病增多。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老年人尤其需要注意。
老年人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得糖尿病。不少老年人本来就是隐性糖尿病或轻症糖尿病患者,却没什么明显症状,空腹时测血糖、尿糖,往往在正常范围内,若不查餐后血糖根本不知道得了病。这种情况下如果大量摄入单糖、双糖或输入葡萄糖,就会迅速演变为显性糖尿病。如再不注意,没能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则会进一步演变为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危及生命,因此,老年人更要少吃糖和甜食。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是指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长期的血糖偏高会导致各个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伤、功能障碍。
生活中易患糖尿病的有下列几类人群:
(1)家族史,近亲有患糖尿病者,患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高5倍以上。
(2)肥胖者,肥胖与糖尿病关系密切,都是代谢不正常诱发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肥胖类型,尤其是腹部肥胖者。
(3)缺乏运动者,运动能消耗热量、减轻肥胖,还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4)高血压、高血脂异常者,两者是糖尿病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同时又是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5)中老年人,人到中年以后生活条件改善,摄取的热量增多,但是运动量又在减少,而且中年以后各个器官的功能都开始逐渐衰弱,这也是这部分人容易患糖尿病的原因。
糖尿病人发病时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的症状,如果发现自己突然食量增加而体重却下降了,一定要尽快就医检查,以防糖尿病。
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
第一,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不管是否有遗传背景,也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因素,高龄的人一定比低龄的人容易得糖尿病。由于发病年龄的提前,以往强调45岁,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要警惕自己有患糖尿病的可能,每年体检的时候应注意自己空腹血糖。
第二,遗传背景。凡是有糖尿病家族背景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最新的调查发现,父母为糖尿病患者,子女更容易患糖尿病,而兄弟姐妹中已经有糖尿病患者的患病风险更高。因此对糖尿病家族史的了解非常重要。除此以外,本次调查统计还发现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家族史或心肌梗死家族史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也比无家族史高,但没有糖尿病家族风险大,所以凡是有这几种疾病家族史者的后代,较易得糖尿病。
第三,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如果仅为四肢发达,腹部并不胖还好,因为皮下脂肪、臀部、腿部容易存脂肪酸,不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而四肢不胖,只肚子胖的,为腹型肥胖,诊断标准为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除上述因素,已有高血压,血压高于140/90mmHg,或者空腹甘油三酯水平高,或者在妊娠期间有高血糖,或者有生8斤以上孩子的妇女均是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
第四,心血管病人伴随糖尿病风险高。在前几年欧洲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心脏病的高血糖的调查,在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中测定血糖,发现2/3有高血糖,其中一半已经是糖尿病,另一半是糖尿病前期,提示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是冠心病患者中伴随1/3糖尿病,1/3糖尿病前期。基于这个结果,中国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神经疾病科、脑血管疾病科也作过调查,发现了相似结果,也就是说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中有2/3到达了高血糖状态,高血糖程度不同,约有一半达到糖尿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伴随率非常高。
女性常吃糖容易得外阴炎
对于女性朋友们来说,糖果永远是诱惑的。因此,对于嗜好甜食的女性而言,每天摄入100克以上的白糖很容易做到。但我们都知道,念珠菌阴道炎是女性最常见的妇科病之一,大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被它纠缠过一次。那么外阴炎的病因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而一项针对念珠菌反复感染者的研究显示,很多患者的血糖或尿糖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当90%的患者在减少日常糖分摄入量后,一年内念珠菌阴道炎的感染复发很少,这说明糖分摄入量与念珠菌感染关系密切,是外阴炎的病因。
女性多吃糖为何容易患外阴炎?导致念珠菌阴道炎的为双相菌,酸性环境很适合它生长。30%孕妇和10-20%非孕妇女阴道内都有这种病菌寄生,但是只有在全身及阴道局部细胞免疫力下降时,才会出现明显症状。尤其是女性如果食糖较多而导致血糖或尿糖偏高时,阴道内糖原增加,酸度增高,这样酵母菌大量繁殖,就会容易导致发病。
不仅如此,高糖分、高热量、高脂肪的不健康饮食还会诱发乳腺癌、宫颈癌等多种妇科病。因此,女性朋友要适当摄取糖分,不能过多。
哪些人易进入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症状隐匿,不易察觉。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体重减少)”经典症状,也没有糖尿病特有的眼、肾和神经等并发症,但可伴有血压增高、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等。
其实,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因素与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是一样的。有家族史,父母一方或者双方有糖尿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肥胖、心脑血管病、高血脂、痛风等疾病的糖尿病人,这些人的后代容易得糖尿病。40岁以上的人,不管有没有遗传背景,得糖尿病的几率都比年轻人高。肥胖者,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容易患糖尿病。现在虽然血糖不高,但是有高血压,如果加上肥胖,再加上年龄高,就更容易得糖尿病。血脂高或者生过巨大儿(8斤以上的孩子)的妈妈及巨大儿也容易得糖尿病。平常根本不爱运动而且身体发胖,这些人都容易进入糖尿病前期和患糖尿病。以往曾有一次或多次出现空腹血糖异常或糖尿病前期经复查葡萄糖耐量正常者。这些人群应该定期进行糖尿病有关指标的检查,及时发现血糖升高或葡萄糖耐量异常,尽早采取措施,防止及延缓糖尿病的发生。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
1家族血亲中有人得糖尿病者。因为糖尿病是属于内分泌方面的疾病,和基因有关,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而且家庭成员饮食习惯都是相似的,如果血亲中有人得这种病的,同样患病的机率就会比较大。
2口味浓重,喜欢吃肉类的人。过多摄入动物性饱和脂肪酸的,会增加机体负担,导致代谢失调,进一步诱发糖尿病。
3食用过多糖类和淀粉的人。糖尿病本质是糖代谢功能失调,如果日常饮食当中过量摄入糖类和淀粉类的,人体又无法正常消耗,过量的无法代谢,最终导致病理性的代谢失调。事实上日常饮食清淡,少吃淀粉类,如土豆、玉米、大米、精面粉的人一般不会得糖尿病。
4体力劳动少的人。适当的体力劳动和机体运动,可以帮助消耗身体多余的糖类,相反,运动过少,糖类消耗不了,成为了身体的负担,最终引起代谢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