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哪些人更容易得糖尿病
目前,全世界约有5000万糖尿病人。到2000年,由于人口增长和寿命延长等原因,糖尿病人还将增长。糖尿病,在中年、老年人群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尤其是体胖者,或有糖尿病家庭史者,比较容易得此病。它是慢性高血糖状态所致的一组综合症,病因复杂多样,目前尚未完全瘅明。不过,糖尿病与肥胖、体力活动减少、 饮食习惯、以及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糖尿病可分为原发性糖尿病和继发性糖尿病两类。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一般是,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等,俗称“三多一少”症状。人体新陈代谢紊乱,甚至发生酮症酸中毒、进行性肾病、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及白内障等并发症。目前对于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但可以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及体力活动相结合的治疗措施,使病人身体达到“条件健康”标准。
糖尿病人更容易得脂肪肝
50%以上的II型糖尿病患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饱受脂肪肝的折磨。这是因为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都有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可能要对导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和脂肪肝等一系列代谢性疾患(统称为“代谢综合症”)的发生“负重要责任”。脂肪肝绝不仅仅是胖子的“专利”,人为地长时间饥饿、神经性厌食、或者因肠道病变而引起的吸收不良,都会造成维持机体正常运转的能量物质的严重短缺。
孕妇为什么会更容易得糖尿病
孕妇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1、通常情况下,母亲的胰岛能够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是怀孕前的三倍)来对抗那些升高的激素的作用,以便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但是,如果胰岛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血糖水平就会升高,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2、患有糖尿病的母亲会影响到她的胎儿的发育。在妊娠早期,母亲的糖尿病会导致胎儿发育缺陷或者流产。大部分的发育缺陷都会影响重要的器官,比如大脑和心脏。
3、妊娠中期和晚期,母亲的糖尿病会导致胎儿营养过剩,胎儿超速生长。胎儿体型过大会导致难产或者产程过长,如果是通过阴道分娩,胎儿肩部损伤的可能性很大。
4、另外引起孕妇妊娠糖尿病的原因,营养过剩的胎儿将患上高胰岛素血症,出生后婴儿的血糖会迅速降得很低,因为他不能再从母亲那里得到大量的血糖。
腹部肥胖是糖尿病重要病因
肥胖曾经是国人生活富足的象征。然而,随着国民医疗知识与理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肥胖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糖尿病为例,大约8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肥胖问题,尤其是腹部型肥胖者更容易得糖尿病。
第一,如果一个人年轻时很瘦,而等年纪大的时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运动量的减少,就会逐渐变胖,这类的人得糖尿病的几率比较大。而从小就均匀型肥胖,年老后虽胖单体重无没有明显加重的这类人,得糖尿病的几率反而不大。
第二,目前国际上常用BMI值来评价一个人有无肥胖症。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是不准确的,比如说运动员,由于他们肌肉多,经计算BMI值比较大,但这并不说明他们患有肥胖症,容易得糖尿病;而一些年轻时较瘦的人,年老后因为生活好,活动少,腹部脂肪明显增多,虽体重增加不多, BMI值也不高,但不能说他就不容易糖尿病。这些人常常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后备队。所以目前很多医院门诊都增加了测量腹围或通过做核磁共振、CT观察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以便及早预测代谢综合症的发生(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的代名词)。
所以,有专家建议,腹部型肥胖患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避免因肥胖引起诸多疾病。
哪些人是属于易得糖尿病的人群
糖尿病患者们在平时生活中,一定有很多关于疾病的疑问在心中吧。接下来请看下文详细解说。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该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疑难顽症。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多达4千万之众,且每年以几百万数量递增。对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调查发现,在某些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1、有糖尿病家族史且年龄超过40岁者。糖尿病患者有家族史者约占10%,在这部分人群中以40岁以上者为多。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2、形体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者。由于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不科学,引起脂肪代谢紊乱,高血脂,脂肪肝,导致胰岛素受体结合率低下,胰岛素生物效应低下,在精神紧张,劳累的作用下,而发生糖尿病。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3、不明原因的疲劳且呈进行性加重者。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症状并不多见,而疲劳症状在休息后不能缓解,是糖尿病患者最早出现,也是最多的临床表现。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4、由农村转化为城市生活者。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膳食结构的改变,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增加。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5、体重减轻找不到原因,特别是原来肥胖,近来明显消瘦者。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6、有习惯性流产,分娩巨大婴儿者。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7 、有反复发生的反应性低血糖者。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8、不明原因的性功能减退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者。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9、反复发生泌尿系,生殖系,呼吸道感染及皮肤疖痈者。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10、较早出现心脑血管病者
以上便是我们为你提供的详细内容,相信在对你心中的疑问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吧,祝你早日康复。
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
第一,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不管是否有遗传背景,也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因素,高龄的人一定比低龄的人容易得糖尿病。由于发病年龄的提前,以往强调45岁,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要警惕自己有患糖尿病的可能,每年体检的时候应注意自己空腹血糖。
第二,遗传背景。凡是有糖尿病家族背景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最新的调查发现,父母为糖尿病患者,子女更容易患糖尿病,而兄弟姐妹中已经有糖尿病患者的患病风险更高。因此对糖尿病家族史的了解非常重要。除此以外,本次调查统计还发现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家族史或心肌梗死家族史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也比无家族史高,但没有糖尿病家族风险大,所以凡是有这几种疾病家族史者的后代,较易得糖尿病。
第三,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如果仅为四肢发达,腹部并不胖还好,因为皮下脂肪、臀部、腿部容易存脂肪酸,不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而四肢不胖,只肚子胖的,为腹型肥胖,诊断标准为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除上述因素,已有高血压,血压高于140/90mmHg,或者空腹甘油三酯水平高,或者在妊娠期间有高血糖,或者有生8斤以上孩子的妇女均是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
第四,心血管病人伴随糖尿病风险高。在前几年欧洲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心脏病的高血糖的调查,在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中测定血糖,发现2/3有高血糖,其中一半已经是糖尿病,另一半是糖尿病前期,提示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是冠心病患者中伴随1/3糖尿病,1/3糖尿病前期。基于这个结果,中国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神经疾病科、脑血管疾病科也作过调查,发现了相似结果,也就是说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中有2/3到达了高血糖状态,高血糖程度不同,约有一半达到糖尿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伴随率非常高。
都是什么样的养生人群更易得糖尿病
很多人问,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中医指出,像特别胖的人,尤其是腰特别粗的人,就是有危险因素的人群。
饮食加运动,控制总热量,减体重,生活方式改变的效果看什么?看体重,本来胖的人,或者超重的人,通过生活方式改变,能使体重下降。
成人、年纪更大的人,虽然有人会运动不方便,但要坚持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可以使得糖尿病发病风险减少一半。儿童在饮食和运动方面和成人有区别。儿童的热量要稍微高一点,而且蛋白质的量要高一点,这样保证他有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供应,以帮助他长身高。
对于运动研究产生了一个非常标准的方案。每个星期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这150分钟最好分在三天以上时间完成。中等强度的运动,指的就是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结束后心率能达到100次以上的运动。而且达到这个心率后,你还要坚持20分钟有强度的运动,才有效。
知道了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而最好的预防糖尿病的方法就是改变生活方式。饮食和运动是其中的关键。
打呼噜容易得糖尿病
打鼾的人10年内得糖尿病的几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如果打鼾合并肥胖,发病几率将更高。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认可这一观点,并指出,我国10%~20%的鼾症患者伴有糖尿病。
专家介绍说,打鼾又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其中70%~80%都是由肥胖引起的,由肥胖引起的打鼾和糖尿病关系最为密切。邹教授在临床中注意到,打呼噜的人大多肚子比较大,脂肪堆积在腹部,把膈肌往上顶,影响了肺的扩张,造成呼吸不畅,容易引起鼾症;同时,肥胖并伴有打鼾的人体内缺氧比较明显,特别是夜间容易憋气,影响胰岛氧的供给以及胰岛素合成,久而久之就会得糖尿病;另外,打鼾的人一般好饮酒,体内需要胰岛素的量也比较大,这样也容易得糖尿病。
专家提醒,如果睡觉打呼噜,首先要去医院检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排除了疾病引起的鼾症,再加上腰围比较粗(男性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就需进行胰岛素抵抗的评估。另外,如果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也较高,将来发生糖尿病的几率就更大。
所以,鼾症患者一定要积极预防糖尿病,邹教授给鼾症患者支了几招:减轻体重,改善通气;睡前最好运动半小时,以散步为宜;睡觉时可以戴上一个小型的呼吸机,睡眠中呼吸一旦暂停,它就会启动,把空气压进气道,这时人就不会打呼噜,也不会感到缺氧;尽量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三餐以素食为主,可以吃一些优质蛋白,如鱼、虾、蟹等;少吃高能量食物,特别是晚上,以免影响睡眠;不要大量喝酒;戒烟,吸烟的人气道不是很通畅,黏膜增厚,容易打呼噜。另外,有鼾症或糖尿病等家族史的肥胖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减肥药物来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