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便血有哪些表现
经行便血有哪些表现
症状表现:每逢月经来潮前或值经期,有的女性就会出现有便血的症状,但是月经过后便血也逐渐停止,每月如此,反复发作,这种情况就称为经行便血。也称差经或错经。这种症状可见于西医所说的内膜异位症。
伴随症状:经行便血最常见的证候类型是胃肠郁热证。形成胃肠郁热的原因,多与平日嗜食辛辣热物,或恣意饮酒,以致热邪久积有关。所以《叶氏竹林女科》说:差经因食热物过多,积久而成。从经络学说分析,胃与大肠都属于阳明经,而与子宫相联系的冲脉,又隶属于阳明经。因此,当月经将至或已至之时,由于气血下注于子宫,致使冲脉之气亢盛,冲气通过阳明经的通路又引动肠中积热,使得肠中血络被灼伤,因而出现便血。这种证型的临床特点是,便血多发生在经潮前的一两天,而且血量较多,血色深红。由于血失于后阴,从而导致经量的减少,经色紫红,质粘稠。同时还伴有面颊潮红、口干咽燥、便干溲黄,以及舌红苔黄,脉象滑数等。除胃肠郁热证外,较为常见的还有阴虚血热及脾失统摄证。阴虚血热证多见于具有阴虚体质的妇女。例如久病或多次流产,或者忧思郁怒、日久化火者,均能耗损阴精,导致阴血不足。当月经来潮后,由于经血下泄,阴虚益甚。阴虚则火旺,火迫血行,溢于大肠,因而导致便血。这种证型的特点是,便血多在经期发生,血量不多,点滴而下,血色深红。由于病机是阴虚血热,故月经量亦少而色深。同时伴见头晕目眩、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酸腿软,以及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脾失统摄证往往由于素常饮食不节、疲劳过度、七情内伤等原因,致使脾胃受损,中气虚弱。一俟月经来潮时,气随血泄而致气虚,气虚则无力约束血液的运行,因而发生便血。其特点是,便血多在经期,量多色淡。同时月经量多,色淡质稀,并伴有倦怠乏力、少气懒言、心悸寐差,纳少便溏,面色无华,以及舌淡质嫩,脉细无力等。
便血有哪些危害
很多患者发现,便血症状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常常伴随其他的多种并发症一起存在,若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了更多的痛苦,也给便血的治疗增加了难度。那么常见的便血并发症有哪些呢
1、腹痛
(1)下腹痛时排血便或脓血便,便后腹痛减轻者,多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性痢疾等疾病。
(2)若为老年人,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病史,于腹痛后出现便血,应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3)慢性反复上腹痛、且呈周期性与节律性,出血后疼痛减轻者,见于消化性溃疡。
(4)上腹绞痛或有黄疸伴便血者,应考虑肝、胆道出血。
(5)腹痛伴便血还见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肠套叠、肠系膜血栓形成或栓塞。
2、里急后重:肛门重坠感,似为排便未净,排便频繁,但每次排血便量甚少,且排便后未见轻松,提示为肛门、直肠疾病,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直肠癌等。
3、发热:便血伴发热常见于传染性疾病或恶性肿瘤,如败血症、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胃癌、结肠癌等。
4、全身出血倾向:便血伴皮肤黏膜出血者,可见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及血液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血友病等。
5、皮肤改变:皮肤有蜘蛛痣及肝掌者,便血可能与门脉高压有关。皮肤与黏膜出现成簇的、细小的呈紫红色或鲜红色的毛细血管扩张,提示便血可能由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所致。
6、腹部肿块、便血伴腹部肿块:应考虑结肠癌、肠结核、肠套叠、crohn病及小肠良、恶性肿瘤等。
什么叫月经病
月经病是指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或伴经色、经质的异常;的非生理性停闭;或多次伴随周期,或于绝经前后所出现的有关症状特征的一类。以周期异常为主的病有先期、后期、先后不定期;以经期异常为主的病有经期延长;以经量异常为主的病有过多,过少、时多时少;经色异常的有经来色淡、色紫、如黄泥水、来如胆水等;
经质异常的如成块、如牛膜片等;非生理性停经的有经闭;伴随周期前后出现的病症有痛经、崩漏、逆经、经行吐衄、经行便血、经行身痛、经行发热、经行泄泻、经来浮肿等;绝经前后出现的病症有绝经前后诸症,年未老经水断、年老经水复行、经断复来等。
痔疮便血会怎么样
痔疮便血会怎么样?十人九痔说明痔疮的发病率非常高,非常普及!痔疮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人体的危害颇多。很多人都会得痔疮,严重的还会痔疮便血,那痔疮便血怎么办呢?
痔疮便血会怎么样?痔疮便血的症状?
1、早期:大便出血,有时便纸带血,有时点滴而下,血量有时如泉喷射,没有疼痛或其他不适。日久可以引起缺铁性贫血,感到头昏、气短、乏力,甚至危及生命。
2、中期:痔疮便血症状加重,大便后就会有痔核脱出肛门外,这个时期的脱出一般便后可以自己回到肛门内。
3、晚期:大便后痔核脱出不能回到肛门内,需要用手推回,或经过休息后才能回去。痔疮便血症状严重时,患者会因分泌物增加,感到肛门湿润不适,内裤污染。
治疗便血有“三忌”
1、忌烟酒、剌激之物。烟酒或剌激性食品可加重肠粘膜充血水肿,使出血加重,故便血的患者治疗期间应忌烟酒,宜食清淡易消化食品。
2、起居调养。便血的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便血量大者要卧床休息,吃流食或少渣饮食,必要时应禁食,以减少对消化道的刺激。
3、忌用活血药。便血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活血化瘀药,以免造成出血不止的现象。
另外,一些高血压、动脉硬化、栓塞的病人常年服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片、阿司匹林及某些抗凝药等,当出现便血时应暂缓使用活血及抗凝药,否则止血效果不佳。便血的原因非常多,不可能每一种病因的治疗都相同。但维持生命体征、对症治疗是总原则。努力寻找导致便血的病因才是最大的关键。
便血有哪些表现
下消化道少量出血(少于500ml)时,可很快被机体代偿而不引起明显症状;当出血量超过800~1000ml以上时,尤其是在较短期内丢失者,均可有头昏、乏力、心悸、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皮肤苍白等表现,更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的表现。有上述表现时均提示为大出血。
大出血患者,当其头昏、冷汗、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消失,脉搏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则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出血量的判断 血便的次数与量,根据血便的次数与数量来估计便血的失血量不甚准确,但血便次数多,每次的量也多,无疑是出血量大的指标。此外,如果患者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甚至排出凝血块也是出血量大的佐证。患者每次血便量少、次数少,甚至数天才解1次者,提示出血量较小;若红细胞在肠道内破坏,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而形成硫化亚铁时,粪便可呈黑色或称柏油样便。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经积极治疗后,患者血便的次数与量明显减少,提示出血减轻,当患者数天不排便或排出黄色便时,常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5.便血诊断的确立 诊断便血时应尽可能地排除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而言,根据病史、体征与出血的特点可作出初步判断。有溃疡病或肝硬化病史者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而有炎症性肠病史者则提示便血可能性大。柏油样便或黑便伴呕血者,一般均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仅有便血者,便血的可能性稍大,但不少十二指肠溃疡者可仅表现为便血,此时,需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血便的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判断是上消化道、抑或便血。虽然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因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也可经肛门排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但此时患者一般会有呕血并存,故鉴别常无困难。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尿素氮显著升高者,常提示出血部位较高,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鉴别有困难时,可插入鼻胃管至胃内,如抽吸出含咖啡渣样或暗红色胃液,则提示为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血液而含胆汁的胃液,则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胆汁、且清亮的胃液时,则只能排除食管与胃出血,尚不能完全排除十二指肠出血。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是胃镜检查术,可立即确立或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胃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仍未见有出血时,基本可排除上消化道病变)。
6.便血的病因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部分便血患者,其病因可作出初步诊断,例如,患者有痔核史,每次都表现为大便后滴血或血与粪便不相混(血液附着于粪便外),血液呈鲜红时,应考虑痔核出血。年轻患者,当血液附着在粪便的外面,与粪便不相混时,还应考虑有左半结肠息肉的可能;当患者有排出黏液、脓血便时应考虑肠道炎症、溃疡性病变,如同时还伴有里急后重者,还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但是确诊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便血有哪些表现
大出血患者,当其头昏、冷汗、心悸、皮肤苍白等症状消失,脉搏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则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出血量的判断 血便的次数与量,根据血便的次数与数量来估计便血的失血量不甚准确,但血便次数多,每次的量也多,无疑是出血量大的指标。此外,如果患者排出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甚至排出凝血块也是出血量大的佐证。患者每次血便量少、次数少,甚至数天才解1次者,提示出血量较小;若红细胞在肠道内破坏,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而形成硫化亚铁时,粪便可呈黑色或称柏油样便。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经积极治疗后,患者血便的次数与量明显减少,提示出血减轻,当患者数天不排便或排出黄色便时,常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5.便血诊断的确立 诊断便血时应尽可能地排除上消化道出血。一般而言,根据病史、体征与出血的特点可作出初步判断。有溃疡病或肝硬化病史者提示上消化道出血可能性大,而有炎症性肠病史者则提示便血可能性大。柏油样便或黑便伴呕血者,一般均为上消化道出血;而仅有便血者,便血的可能性稍大,但不少十二指肠溃疡者可仅表现为便血,此时,需根据病史、症状及体征以及血便的特点等进行分析,以判断是上消化道、抑或便血。虽然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因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也可经肛门排出暗红或鲜红色血便,但此时患者一般会有呕血并存,故鉴别常无困难。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尿素氮显著升高者,常提示出血部位较高,即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较大。鉴别有困难时,可插入鼻胃管至胃内,如抽吸出含咖啡渣样或暗红色胃液,则提示为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血液而含胆汁的胃液,则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如抽吸出无胆汁、且清亮的胃液时,则只能排除食管与胃出血,尚不能完全排除十二指肠出血。最可靠的鉴别方法是胃镜检查术,可立即确立或排除上消化道出血(胃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仍未见有出血时,基本可排除上消化道病变)。
6.便血的病因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部分便血患者,其病因可作出初步诊断,例如,患者有痔核史,每次都表现为大便后滴血或血与粪便不相混(血液附着于粪便外),血液呈鲜红时,应考虑痔核出血。年轻患者,当血液附着在粪便的外面,与粪便不相混时,还应考虑有左半结肠息肉的可能;当患者有排出黏液、脓血便时应考虑肠道炎症、溃疡性病变,如同时还伴有里急后重者,还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但是确诊仍需依靠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1)实验室检查:大便检查如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血吸虫卵,则有利于阿米巴痢疾或血吸虫病的诊断;大便常规发现有红细胞、脓细胞时,则提示肠道有炎症性病变,大便培养有利于发现致病菌;如考虑系血液病导致的便血,则应作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等检查,必要时应作骨髓象检查。
(2)肛门指检:对便血患者应作为常规检查。肛诊可发现内痔、息肉或直肠癌及狭窄等病灶。
便血有哪些症状
一、便血常见症状
疼痛、腹胀、腹痛、恶心呕吐
二、便血症状
便血患者常在排便前后出血,血呈喷射状流出或便后滴出鲜血。伴有排便时难以忍受的肛门部疼痛。肠伤寒患者均有发热,便血出现在第二周末及第三周初。肠套叠、肠扭转,肠系膜动脉栓塞发病急,伴有严重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癫、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便血的同时常有全身出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