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暑和阴暑的区别
阳暑和阴暑的区别
指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炎热曝哂而发病的伤暑证。是由于动而得之,故名“阳暑”。主要病状是高热、心烦、口渴、大汗、舌苔黄干,脉洪数等。
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是由于静而得之,故名“阴暑”。阴暑患者主要有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以及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浑身没劲、无汗恶寒、关节酸痛等病状。
藿香正气水和头孢能一起吃吗 拿藿香正气解阳暑,是“火上浇油”
中暑有两个词儿——“阴暑”和“阳暑”,一般我们把高温下人扛不住的情况叫阳暑,这时人会发烧、出汗、乏力,首选方法是补充水分,但此时如喝上一瓶藿香正气水就大错特错了,看藿香正气水的配方就知道,其由藿香、白芷、紫苏、生姜等构成,属温热性,拿它来解阳暑只会加重病情。
其实藿香正气水只对阴暑有效,也就是对“乘凉饮冷太过”导致的“外感风寒、内伤湿冷”更有效。因此当有头痛、发热无汗、胸闷恶心等阴暑症状时,喝藿香正气水才会管用。
藿香正气水没事能喝吗 藿香正气水什么情况下能喝
因外感风寒、内伤湿滯所致的恶寒发热,头身困重疼痛,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浮缓以及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因湿阻中焦所致的呕吐,脘腹胀痛,伴发热恶寒,周身酸困,头身疼痛以及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因湿阻气机、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暴作,便下清稀,肠鸣腹痛,脘闷纳呆,伴见恶寒发热,周身酸楚以及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因外感暑湿、气机受阻所致的突然恶寒发热,头晕昏沉,胸脘满闷,恶心欲呕,甚则昏仆,舌苔白厚膩以及胃肠型感冒见上述证候者。
备注
中医把中暑分为三大类:阴暑、湿暑和阳暑。
(1)阴暑:因暑天受寒引起的,类似于经常进出空调房间而出现中暑症状的情况。
(2)湿暑:是湿热天气中出现的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3)阳暑:基本与西医所指的中暑是一致的,由高温造成头晕、眼花、发烧等。
而藿香正气水属于中医温热型制剂,不适合治疗阳暑,适用于治疗湿暑。因此只有在湿暑的情况下才能用藿香正气水对症解暑。
如何正确理解中医中的“中暑”
在了解中暑能否喝藿香正气水之前,首先要清楚中医中的“中暑”和西医中的“中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医通过辨证把中暑按辨证分为三大类,西医所说的“中暑”,只是中医辨证的一个方面。
阴暑
阴暑是因为暑天受寒引起的,类似于经常进出空调间而出现中暑症状的情况。
阳暑
阳暑基本与西医所指的中暑是一致的,是指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炎热曝哂而发病的伤暑证。是由于动而得之,故名“阳暑”。主要病状有高热、心烦、口渴、大汗、舌苔黄干,脉洪数等。
湿暑
湿暑是湿热天气中出现的类似中暑症状,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中暑拔罐位置图 中暑辩证分型表现
1.阳暑证:身热口渴,大汗,胸闷,心悸,全身乏力,小便黄赤,或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2.阴暑证:身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不甚,胸闷不舒,困倦,舌苔白泥,脉洪大而缓,或自利不渴,呕吐腹泻,泄泻,不欲饮食,苔白腻,脉沉迟,多由阳暑转化而来。
3.暑厥:高热烦躁,面色苍白或潮红,呼吸急促,高热无汗,皮肤灼热,舌红或红绛,苔燥无津,脉细促或脉伏欲绝,甚则神昏谵语,晕厥,痉挛,抽搐。
4.暑风:高热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皮肤干燥,唇甲青紫,脉细弦紧或脉伏欲绝。
中暑能喝藿香正气水吗
藿香正气水不能治疗西医所说的“中暑”
夏季暑湿容易侵犯人体脾胃,影响脾胃消化运转功能,人们常常感到头痛胸闷、浑身酸沉、胃口不好,甚至上吐下泻。
而藿香正气水的主要作用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适宜于“阴暑”、“湿暑”等病症。但不适宜于“阳暑”的辨证治疗。
所以藿香正气水并不适用于西医所说的中暑,对于中医辨证的“阴暑”、“湿暑”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暑的征兆
中暑的征兆是头晕、乏力、大汗淋漓、心慌,因个体差异而出现轻重不一的症状。中暑定义: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
(一)中暑病因
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温作业的车间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风差,则极易发生中暑;农业及露天作业时,受阳光直接暴晒,再加上大地受阳光的暴晒,使大气温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脑膜充血,大脑皮层缺血而引起中暑,空气中湿度的增强易诱发中暑;在公共场所、家族中,人群拥挤集中,产热集中,散热困难。
症状
1、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
2、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
3、重症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
(二)临床分类
1、先兆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大汗、口渴、无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四肢发麻等,体温不超过38℃。
2、轻度中暑:上述症状加重,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呼吸及循环衰竭的症状及体征。
3、重度中暑:
(l)中暑高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散热困难,体内积热过多所致。开始有先兆中暑症状,以后出现头痛、不安、嗜睡、甚至昏迷。面色潮红,皮肤干热。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心率快。体温在 40℃以上。
(2)中暑衰竭:由于大量出汗发生水及盐类丢失引起血容量不足。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弱,血压降低,呼吸快而浅,神志不清,腋温低,肛温在38.5℃左右。
(3)中暑痉挛:大量出汗后只饮入大量的水,而未补充食盐,血 钠及氯降低,血钾亦可降低。患者口渴,尿少。肌肉痉挛及疼痛,体温正常。
(4)日射病:因过强阳光照射头部,大量紫外线进入颅内,引起颅内温度升高(可达41~42℃),出现脑及脑膜水肿、充血。故发生剧烈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眼花,烦躁不安,意识障碍,严重者发生抽搐昏迷。体温可轻度升高。上述情况有时可合并出现。
(三)中医对中暑的认识和治疗
1.中暑有阳暑、阴暑、暑厥、暑风之分。阳暑以壮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为主症,缘于长途旅行、田野务农、高温作业等。阴暑以身热、恶寒、困倦、脉洪大而缓为主症,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不止、呼吸浅促、不省人事等气阴两脱证候,多因贪饮纳凉、久吹冷气而得之,或由阳暑转化而来。暑厥以高热、汗出、卒然神昏、舌绛脉数为主症,是暑热侵入营分、蒙蔽心包的危重证候。暑风以高热、烦躁、卒然昏厥、四肢抽搐为主症,是暑热极盛、风从内生的表现。
2.治疗中暑要掌握清热、益气、养阴、开窍、息风诸法,佐以化湿、醒脾等。阳暑宜清热生津,选人参白虎汤加味,取西洋参10g(另煎汁兑服),知母10g,生石膏30g,石斛10g,荷叶30g,竹叶10g,粳米30g(布包煎),生甘草10g。阴暑宜益气养阴,选保元生脉汤加味,取生黄芪30g,太子参30g,麦冬30g,五味子10g,桂枝5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若呈现气阴两脱重证,选参附龙牡汤加味,取生晒参10g(另煎汁兑服),麦冬30g,五味子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炮附子5~10g(先煎30分钟,后入它药),生甘草10g。暑厥宜清心开窍,选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暑风宜清热息风,选羚角钩藤汤加味,取羚羊角粉3g(冲服),冬桑叶15g,菊花30g,钩藤30g(后下),生地15g,生白芍15g,茯神15g,川贝10g,竹茹10g,全蝎58,干蜈蚣2条,僵蚕10g,生甘草10g。若阴液亏耗严重,手足蠕动,舌龟裂而干燥者,可改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取干生地10g,生白芍15g,麦冬30g,火麻仁10g,生牡蛎、鳖甲、生龟板各30g(此三味药先煎40分钟,后入它药),生甘草10g。
3.夏至以后,湿邪较甚,因此有“暑多夹湿”之说,在治疗中要时刻注意湿邪的变化。若见舌苔白厚腻,恶心干呕者,可随证加入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等健脾利湿之品;若见舌苔薄白而粘腻,食欲不振者,可随证加入陈皮、代代花、谷麦芽、佛手等芳香健脾化湿之品;若见舌苔黄白相兼,泛呕欲吐者,可随证加入新加香薷饮(香薷、厚朴、金银花、连翘、扁豆花),以增强清热化湿之力;汗多不止者,可随证加入鲜荷叶、绿豆衣、西瓜翠衣等以生津补液。
4.中暑有阳暑、阴暑、暑厥、暑风之分。阳暑以壮热、烦躁、口渴、脉洪大而数为主症,缘于长途旅行、田野务农、高温作业等。阴暑以身热、恶寒、困倦、脉洪大而缓为主症,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不止、呼吸浅促、不省人事等气阴两脱证候,多因贪饮纳凉、久吹冷气而得之,或由阳暑转化而来。暑厥以高热、汗出、卒然神昏、舌绛脉数为主症,是暑热侵入营分、蒙蔽心包的危重证候。暑风以高热、烦躁、卒然昏厥、四肢抽搐为主症,是暑热极盛、风从内生的表现。
5.治疗中暑要掌握清热、益气、养阴、开窍、息风诸法,佐以化湿、醒脾等。阳暑宜清热生津,选人参白虎汤加味,取西洋参10g(另煎汁兑服),知母10g,生石膏30g,石斛10g,荷叶30g,竹叶10g,粳米30g(布包煎),生甘草10g。阴暑宜益气养阴,选保元生脉汤加味,取生黄芪30g,太子参30g,麦冬30g,五味子10g,桂枝5g,生白芍10g,生甘草10g;若呈现气阴两脱重证,选参附龙牡汤加味,取生晒参10g(另煎汁兑服),麦冬30g,五味子1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炮附子5~10g(先煎30分钟,后入它药),生甘草10g。暑厥宜清心开窍,选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亦可用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静脉滴注。暑风宜清热息风,选羚角钩藤汤加味,取羚羊角粉3g(冲服),冬桑叶15g,菊花30g,钩藤30g(后下),生地15g,生白芍15g,茯神15g,川贝10g,竹茹10g,全蝎58,干蜈蚣2条,僵蚕10g,生甘草10g。若阴液亏耗严重,手足蠕动,舌龟裂而干燥者,可改用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取干生地10g,生白芍15g,麦冬30g,火麻仁10g,生牡蛎、鳖甲、生龟板各30g(此三味药先煎40分钟,后入它药),生甘草10g。
6.夏至以后,湿邪较甚,因此有“暑多夹湿”之说,在治疗中要时刻注意湿邪的变化。若见舌苔白厚腻,恶心干呕者,可随证加入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等健脾利湿之品;若见舌苔薄白而粘腻,食欲不振者,可随证加入陈皮、代代花、谷麦芽、佛手等芳香健脾化湿之品;若见舌苔黄白相兼,泛呕欲吐者,可随证加入新加香薷饮(香薷、厚朴、金银花、连翘、扁豆花),以增强清热化湿之力;汗多不止者,可随证加入鲜荷叶、绿豆衣、西瓜翠衣等以生津补液。
中暑怕冷怎么回事
中暑有阴暑和阳暑之分,只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中暑指的都是阳暑,而中暑怕冷则考虑是患有阴暑。阴暑也叫暑湿感冒,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由于贪凉而猛吹空调、无节制吃冷饮,导致暑热和风寒之邪同时入侵体内而造成的。通常阴暑患者就会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怕冷、关节酸痛、神疲倦怠、腹痛腹泻等症状。
中暑怕冷还需警惕疟疾。夏日蚊虫非常多,人们一不注意就会被叮咬。如果中暑怕冷还伴随全身发抖、牙齿打颤、面色苍白等症状时,需要提高警惕,这可能是蚊虫叮咬引起的疟疾症状。疟疾患者在发冷、打摆子后,体温会迅速升高,还可能伴有抽搐、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等症状。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中暑能喝藿香正气水吗 正确理解中医中的“中暑”
在了解中暑能否喝藿香正气水之前,首先要清楚中医中的“中暑”和西医中的“中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医通过辨证把中暑按辨证分为三大类,西医所说的“中暑”,只是中医辨证的一个方面。
阴暑是因为暑天受寒引起的,类似于经常进出空调间而出现中暑症状的情况。
阳暑基本与西医所指的中暑是一致的,是指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炎热曝哂而发病的伤暑证。是由于动而得之,故名“阳暑”。主要病状有高热、心烦、口渴、大汗、舌苔黄干,脉洪数等。
湿暑是湿热天气中出现的类似中暑症状,症见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中暑怕冷怎么回事
中医辨证中暑分为阴暑和阳暑之分,而中暑怕冷考虑是患有阴暑。
阴暑也叫暑湿感冒,是由于夏天天气炎热,由于贪凉而猛吹空调、无节制吃冷饮,导致暑热和风寒之邪同时入侵体内而造成的。
通常阴暑患者会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怕冷、关节酸痛、神疲倦怠、腹痛腹泻等症状。
阴暑比中暑更厉害
“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故中医认为,患阴暑的主要原因是因风、寒、湿邪侵袭机体引发,常常在季节转换的时候由于过度贪凉而出现,如果过于避热趋凉,均可导致风、寒、湿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人们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疾病区分:阴暑难道不是中暑吗?
按中医理论,在风、寒、暑、湿、燥、火过偏的六淫中,暑属外邪,这与季节、工作环境有很强的相关性。
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暑热或高温环境下作业而中暑者,属“阳暑”,即俗称“中暑”;
而在暑热时节,过食生冷,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致的热病,俗称“中于寒”,属“阴暑”。暑邪为火热所化,主升散,多挟湿。其临床症状有高热、汗出、口渴喜饮、尿少短赤、头痛、头晕、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升高(身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气短、倦怠或猝然昏倒,不省人事。
更正误区:藿香正气只治阴暑,不治阳暑
藿香正气药是传统中医药的经典老方,功能相当广泛,但主要还是用来理气祛湿和驱寒,适用于治疗因避热贪凉引起的“阴暑”。现代社会,随着空调的普及,“阴暑”之证有多发的趋势。
然而,藿香正气用于中暑时,可谓火上浇油。这是因为按照中医理论,夏至之后的温热性疾病称为中暑,是热毒入侵人体所致,临床以高热、大量出汗、疲倦乏力为主要表现,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虚脱。治疗应当以清热泻火、养阴解暑为主。而藿香正气的方药组成为藿香、白芷、紫苏、大腹皮、半夏、陈皮、厚朴、白术、生姜、大枣等都属于温热药物。
阴暑治疗:综合治疗,对症下药
“阴暑”患者症状轻者适量服用一些藿香正气水即可缓解症状,严重者则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不论症状轻重,患者都需在饮食上有所注意,如多饮水;常喝稀饭、淡茶、菜汤、豆浆、果汁;常吃些清热、生津、养阴的食物,如萝卜、茅根、荸荠、西红柿、豆腐、菱角、莲藕、蜂蜜、瘦肉、木耳、黄花鱼、银耳、百合、核桃、乌梅、芝麻及其他新鲜水果和蔬菜等。不吃或少吃辛辣、燥热、油腻的食物,少饮酒。
另外,患有阴暑的病人千万不要在树荫下、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更不要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在睡眠时不要开电扇强风对吹等。
阴暑预防:早预防,防范于未然
1、在睡眠和纳凉之时,不要过于避热趋凉,使用空调时,温度不要太低,最好保持在26℃左右。特别是睡眠时要合理使用电扇,不对头直吹。空调温度保持在26℃以上,空调一般开2—3小时应停半小时后再用。
2、不要久卧阴寒潮湿之地,在树荫下乘凉时间过久。
3、注意饮食与休息。高热身体不适时应多饮水,保持饮食清淡,可常喝些稀饭、淡菜、菜汤、豆浆、水果汁等。
4、不要用冷水急速降温。从事体育运动或烈日下劳作回屋后,只需将身上的汗液擦干即可,等皮肤温度降下后再用温水洗澡;更不要快速饮用凉开水或冰镇饮料。
服用藿香正气水应注意啥
藿香正气水是夏季家庭小药箱中的常备中成药,主要由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甘草、紫苏等中药组成,具有散寒化湿、和中祛暑的作用。藿香正气水不仅可以用来治疗中暑,而且对夏季湿热引起的感冒、头痛、发烧、呕吐和肠胃疾病等也有很好的疗效,所以它已经成为防暑的常备药物。但在选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只解“阴暑”生活中,不少人认为藿香正气水是解暑特效药,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中暑有“阴暑”和“阳暑”之分,一般我们把高温下人扛不住的情况叫阳暑。这时人会发烧、出汗、乏力,治疗方法首选补充水分。此时如喝上一瓶藿香正气水,那就是“火上浇油”。
藿香正气水由藿香、白芷、紫苏、生姜等构成,属温热性,拿它来解阳暑只会加重病情。其实藿香正气水只对阴暑有效,也就是对“乘凉饮冷太过”导致的“外感风寒、内伤湿冷”更有效。因此,当有头痛、发热无汗、胸闷恶心等阴暑症状时,喝藿香正气水、紫苏水甚至是生姜水都管用。此外,热伤风患者要谨慎选择藿香正气水,因为热伤风分“热邪”、“寒邪”所致,而藿香正气水是“热药”,性偏热,有的热伤风患者服用后可能导致嗓子不舒服、咽喉肿胀甚至化脓。由于患者不好自行分辨热伤风是“热邪”还是“寒邪”所致,因此最好遵医嘱用药。
因人而异对于酒精过敏的人来说,服用藿香正气水时一定要慎重。因为市场上大部分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所以对于酒精过敏的人来说,服用它就会产生过敏反应,出现全身发热、心跳加快及皮肤潮红、起粒状丘疹、瘙痒等,有时甚至出现心悸、气短、烦躁不安、血压降低等症状。对于过敏体质的人,尤其是酒精过敏者,在中暑时可选择藿香正气汤药或藿香正气丸、藿香正气胶囊等服用。
另外,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孕妇或正在接受其他治疗的患者,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防不良反应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藿香正气水也不例外,临床报道表明,个别患者服用本品后出现过敏性皮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紫癜以及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虽然藿香正气水属于非处方药,可以在药店自行购买,但也要注意安全用药的问题,特别是有过敏体质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本药。
怎么用藿香正气水给孩子防中暑 怎么用藿香正气水给孩子正确解暑
中医把中暑分为三大类:阴暑、湿暑和阳暑。
(1)阴暑:因暑天受寒引起的,类似于经常进出空调房间而出现中暑症状的情况。
(2)湿暑:是湿热天气中出现的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3)阳暑:基本与西医所指的中暑是一致的,由高温造成头晕、眼花、发烧等。
而藿香正气水属于中医温热型制剂,不适合治疗阳暑,适用于治疗湿暑。因此孩子只有在湿暑的情况下才能用藿香正气水对症解暑。
对于孩子有湿暑症状的,要采取正确的服药方法喝藿香正气水,不能直接捏鼻子喝下藿香正气水,虽然这样表面看减少了对鼻子刺激,却加重了食道黏膜刺激。
正确方法:是将药水倒在杯中,再加入约30毫升温水,充分稀释后服用。
(1)迅速把孩子带离高温环境,抱到阴凉处平卧休息,如走廊、树荫下。
(2)把孩子衣服松开或是直接脱去衣服散热。
(3)可以用用凉的湿毛巾冷敷宝宝头部或冷水擦浴给孩子降温,或者风扇空调等辅助降温,但风不要直接朝宝宝身上吹。
(4)等孩子意识清醒后,每隔10到15分钟适当补充水分,可以选择含盐的饮品,但有呕吐或意识不清者勿给。
(5)必要时一定要立即送往最近的医院。
备注
藿香正气水只能缓解轻度中暑症状,如:口渴、唇干舌干、无精打采、头晕、神情恍惚、手脚发麻等症状,而对于情况比较严重的中暑现象,如:面色异常红润、大汗淋漓、浑身没有力气,出现比较强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等。体温甚至达到了40℃ 以上,伴有抽搐痉挛、癫痫、意识模糊,更为严重的可陷入昏迷等症状的,需及早送往医院紧急治疗。
中暑怕冷怎么回事 阴暑和阳暑怎么区分
阴暑:阴暑指夏季因气候炎热而吹风纳凉,或饮冷无度,中气内虚,以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而为病。是由于静而得之,故名“阴暑”。
阴暑患者主要有发热恶寒、无汗、身重疼痛、神疲倦怠、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以及因着凉导致腹泻腹痛、浑身没劲、无汗恶寒、关节酸痛等病状。
阳暑:指夏季在烈日下工作或长途奔走,感受炎热曝哂而发病的伤暑证。是由于动而得之,故名“阳暑”。
主要病状有高热、心烦、口渴、大汗、舌苔黄干,脉洪数等。
藿香正气液孕妇能喝吗 孕妇喝藿香正气水的注意事项
中医把中暑分为三大类:阴暑、湿暑和阳暑。
(1)阴暑:因暑天受寒引起的,类似于经常进出空调房间而出现中暑症状的情况。
(2)湿暑:是湿热天气中出现的头痛昏重、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3)阳暑:基本与西医所指的中暑是一致的,由高温造成头晕、眼花、发烧等。
而藿香正气水属于中医温热型制剂,不适合治疗阳暑,适用于治疗湿暑。因此孕妇只有在湿暑的情况下才能用藿香正气水对症解暑。
要采取正确的服药方法喝藿香正气水,不能直接捏鼻子喝下藿香正气水,虽然这样表面看减少了对鼻子刺激,却加重了食道黏膜刺激,可能加重孕妇呕吐症状。
正确方法:是将药水倒在杯中,再加入约30毫升温水,充分稀释后服用。
原因是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与带有头孢类药物中的甲硫四氮唑基团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出现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症状。
服用藿香正气水时,最好不要吃甜食,包括水果、饮料等。因为甜食有生湿作用,而藿香正气类感冒药是解湿的,两者作用相互抵消,药效会降低。
对乙醇过敏的孕妇服用了藿香正气水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出现全身发热、心跳加快、皮肤潮红、丘疹、瘙痒、烦躁不安、血压降低等症状。可以考虑外涂风油精、清凉油等,效果好又无副作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