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颞痴呆的发病机制
额颞痴呆的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有文献报告,tau蛋白由tau基因通过不同的剪接形成的6种亚单位组成,tau蛋白氨基酸多肽的羧基端可有35个氨基酸组成的插入肽段,可与其他多肽结合形成微管,含插入肽段的tau(4R)增加或10号外显子点突变,均可导致游离tau蛋白增加引起细胞死亡。
病理特征与Pick病相似大体病理主要是额叶和(或)颞叶萎缩约1/3的患者呈双侧对称性萎缩,脑皮质受累严重,侧脑室前角颞角呈轻至中度扩大镜下可见萎缩的脑叶皮质各层神经细胞数目明显减少,ⅡⅢ层神经元丢失明显胶质细胞弥漫性增生,残存神经元不同程度的变性无Pick小体和Pick细胞是本病与Pick病的主要病理鉴别点。
额颞痴呆的注意事项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额颞痴呆这种疾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一旦患上这种病就能让正常人们的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使他们在语言和行动上都受到很多的障碍。是所有老人都不愿面对得疾病,而且不管以前的你多么有成就,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那么你都会将一切都忘记,都不会记得。记忆力也会慢慢减退,头脑不清醒,说话不清楚,严重者都不知道身边的人是谁。
如果家中有老人患有痴呆综合征的话,身边一定要有人陪同看护,饮食上也是要很注意的,多吃些蔬菜水果,豆制品奶类制品等,也需要吃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尽量少吃油炸比较油腻的东西。
额颞痴呆(frontotemporal dementia)是指中老年患者缓慢出现人格改变,言语障碍及行为异常,神经影像学显示额颞叶萎缩,而病理检查未发现Pick小体及Pick细胞的痴呆综合征。无病理学证据时Pick病与额颞痴呆难以鉴别,目前多主张将Pick病归入额颞痴呆。临床研究发现,额颞痴呆可能是仅次于Alzheimer病的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痴呆综合征,约占全部痴呆病人的1/4。有人认为,额颞痴呆实际上包含病理上存在Pick小体的Pick病,以及具有类似临床表现不存在Pick小体的其他Pick综合征,后者包括额叶痴呆(frontal dementia)及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rimary progressive aphasia)等。额颞痴呆 额颞痴呆是以额颞叶萎缩为特征的痴呆综合征,是神经变性痴呆较常见的病因,约占全部痴呆病人的1/4。约1/4的额颞痴呆病人存在Pick小体,可诊断为Pick病。额颞痴呆实际上包含Pick病及临床表现类似的Pick综合征,后如额叶痴呆和发性进行性失语等。发病高峰为60岁,女性较多。
现在得额颞痴呆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年龄上越来越提前,有轻有重有人说打麻将会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还有饮食上有很多食物也可以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所以还是要科学饮食,加强锻炼避免额颞痴呆和疾病的发生。
额颞痴呆的临床表现
1、本病的临床表现与Pick病相同多于50~60岁发病起病隐袭,进展缓慢,早期出现人格改变言语障碍及行为异常,如Klüver-Bucy综合征。如有家族史则CT和MRI显示额颞叶萎缩遗传学检查发现多种tau蛋白基因编码区或10号内含子相关突变,病理检查无Pick小体和Pick细胞,即可确诊。
2、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rimaryprogressiveaphasiaPPA)是语言功能进行性下降2年或以上其他认知功能仍保留正常与AD及其他额颞痴呆明显不同。病理上也表现为以额、颞叶萎缩为主无Pick小体。
Mesulam(1982)首先报道6例慢性进行性失语不伴痴呆病例,Weintraub等(1990)命名为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主要临床特点是:
(1)通常65岁前发病,缓慢进行性失语,不伴其他认知功能障碍可合并视觉失认空间损害或失用等,日常生活能力可保留完好。
(2)病程可长达10年以上,语言障碍可单独存在数年,6~7年发展为严重失语或缄默,仍能保持生活自理,最终出现痴呆部分病例初期表现为进行性失语病情进展快短期内发展成Pick病、运动神经元病或皮质基底核变性等。
(3)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MRI显示优势半球额叶颞叶和顶叶明显萎缩SPECT显示左侧颞叶及额叶或双侧额叶血流量降低。
老人痴呆症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
应注意本病与“老年期痴呆”概念的区别。老年期痴呆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疾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而不是特指一种疾病或神经病理过程。老年期痴呆按不同病因可以分为:(1)变性病所致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额颞叶痴呆等);(2)血管性疾病所致痴呆(如:血管性痴呆);(3)代谢障碍性痴呆;(4)感染相关性疾病所致痴呆(如神经梅毒、艾滋病、朊蛋白病等);(5)物质中毒所致痴呆等。
血管性痴呆鉴别诊断
1.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都是老年人发生痴呆最常见的原因,两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并存或先后发生。脑血管疾病亦常可使老年性痴呆加重。因此两者存活期的鉴别诊断较困难,最后确诊需病理检查。采用Hachinski缺血量表对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进行鉴别在临床上较简单,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即对每一临床特征给1 分或2 分,积7 分以上者符合血管性痴呆,而4分以下者则为血管性痴呆。Hachinski 鉴别积分表:有Hachinski 缺血量表的主要内容,加上了CT 扫描,凡总分低于2 分者可考虑老年性痴呆,3~4 分可拟诊血管性痴呆,4 分以上可确诊血管性痴呆。
2.Pick 病 为老年性痴呆的少见类型,占尸解脑标本的1%~7%,一般在65岁以前发病,逐渐出现自制力丧失、不修边幅、情感淡漠、闲逛行为和食欲亢进的人格改变,有重复和刻板语言,以往熟练的技巧退化,但记忆力和计算力损害的程度较轻,症状出现的相对较晚。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 或MRI 可见特征性的额颞叶萎缩,SPECT 检查发现额颞区的脑血流量明显减少。神经病理检查可在额颞叶皮质发现肿大淡染的细胞——Pick 细胞,胞质内含有嗜银的包涵体——Pick 小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内是微丝和微管的聚集。
3.Parkinson 病 为60 岁以上老年人好发的锥体外系疾病,临床表现以震颤、强直和运动减少为特征,30%的患者在病程中可合并严重程度的痴呆,表现为波动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和发作性视幻觉,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偏侧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症状和体征,神经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改变。但一些患者可同时合并有脑血管病。
4.Creutzfeldt-Jacob 病 为朊病毒(Prion)慢性感染所致的亚急性海绵状脑病,临床早期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痴呆和言语障碍,合并有精神、行为异常,手足徐动和肌阵挛,晚期出现吞咽困难、四肢瘫痪和意识障碍,平均病程6~12个月。8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出现EEG 的特征性改变,慢波背景上周期性发放的高波幅棘-慢综合波,间隔为0.5~2s。头颅CT 或MRI 检查除轻度脑萎缩外,无特征性改变。生前确定诊断亦需要脑活检和神经病理检查。其脑脊液分泌或回吸收平衡障碍,以及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一组临床症状,表现为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的步态异常、尿失禁和痴呆三联症,发病前可有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膜炎病史。腰穿检查CSF 压力正常,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正常;头颅CT 检查可见双侧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第二、四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均明显扩张。
老年痴呆患者的鉴别诊断标准
代谢障碍远在神经影像学发现形态学改变之前就已出现,可引起记忆和认知改变,典型的代谢降低区域是突出地分布在顶-颞联系皮质,此后是额叶皮质,不影响原始皮质,底节,丘脑和小脑,随疾病的进展,颞-顶和额联系区的特征区域葡萄糖脑代谢率(CMRgl)降低会进一步恶化,与痴呆严重程度相关,这些典型分布有助于将老年痴呆和其他疾病的鉴别,依靠典型的受累和非受累区域的所见可区分老年痴呆与非老年痴呆,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PET利用这些有特异性的代谢率就可以在早期,仅有轻度的功能性异常,记忆障碍和轻度痴呆时发现老年痴呆,在各种试验的区值中,葡萄糖代谢率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最密切,但是,感觉运动皮层的CMRglu并不依痴呆的程度而改变,独特的神经心理障碍与典型老年痴呆分布的局部代谢紊乱范围有明显联系:以记忆减退为主时,双侧颞叶代谢下降;语言障碍左颞顶皮层代谢下降有关;视觉结构行为改变和失用有右顶功能障碍。
几种常见的老年痴呆疾病
老年痴呆其实是由于大脑的功能衰退了导致人的智力也跟着衰退,同时智力会衰退到一定的程度,综合起来就是老年痴呆了。但是老年痴呆还是有分许多种类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年痴呆的具体分法吧。
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都是老年人发生痴呆最常见的原因,两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并存或先后发生。脑血管疾病亦常可使老年性痴呆加重。因此两者存活期的鉴别诊断较困难,最后确诊需病理检查。采用Hachinski缺血量表对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进行鉴别在临床上较简单,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即对每一临床特征给1 分或2 分,积7 分以上者符合血管性痴呆,而4分以下者则为血管性痴呆。Hachinski 鉴别积分表:有Hachinski 缺血量表的主要内容,加上了CT 扫描,凡总分低于2 分者可考虑老年性痴呆,3~4 分可拟诊血管性痴呆,4 分以上可确诊血管性痴呆。
Pick病
为老年性痴呆的少见类型,占尸解脑标本的1%~7%,一般在65岁以前发病,逐渐出现自制力丧失、不修边幅、情感淡漠、闲逛行为和食欲亢进的人格改变,有重复和刻板语言,以往熟练的技巧退化,但记忆力和计算力损害的程度较轻,症状出现的相对较晚。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 或MRI 可见特征性的额颞叶萎缩,SPECT 检查发现额颞区的脑血流量明显减少。神经病理检查可在额颞叶皮质发现肿大淡染的细胞——Pick 细胞,胞质内含有嗜银的包涵体——Pick 小体,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内是微丝和微管的聚集。
Parkinson病
为60 岁以上老年人好发的锥体外系疾病,临床表现以震颤、强直和运动减少为特征,30%的患者在病程中可合并严重程度的痴呆,表现为波动性的认知功能障碍和发作性视幻觉,部分患者可以出现偏侧肢体运动障碍为主的症状和体征,神经影像学检查无特征性改变。但一些患者可同时合并有脑血管病。
Creutzfeldt-Jacob病
为朊病毒(Prion)慢性感染所致的亚急性海绵状脑病,临床早期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痴呆和言语障碍,合并有精神、行为异常,手足徐动和肌阵挛,晚期出现吞咽困难、四肢瘫痪和意识障碍,平均病程6~12个月。80%的患者在疾病晚期出现EEG 的特征性改变,慢波背景上周期性发放的高波幅棘-慢综合波,间隔为0.5~2s。头颅CT 或MRI 检查除轻度脑萎缩外,无特征性改变。生前确定诊断亦需要脑活检和神经病理检查。其脑脊液分泌或回吸收平衡障碍,以及循环通路受阻所致的一组临床症状,表现为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的步态异常、尿失禁和痴呆三联症,发病前可有颅脑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膜炎病史。腰穿检查CSF 压力正常,常规及生化检查结果正常;头颅CT 检查可见双侧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第二、四脑室及中脑导水管均明显扩张。
老年痴呆症有哪些种类
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都是老年人发生痴呆最常见的原因,两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并存或先后发生。脑血管疾病亦常可使老年性痴呆加重。因此两者存活期的鉴别诊断较困难,最后确诊需病理检查。
采用hachinski缺血量表对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进行鉴别在临床上较简单,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即对每一临床特征给1 分或2 分,积7 分以上者符合血管性痴呆,而4分以下者则为血管性痴呆。
hachinski 鉴别积分表:有hachinski 缺血量表的主要内容,加上了ct 扫描,凡总分低于2 分者可考虑老年性痴呆,3~4 分可拟诊血管性痴呆,4 分以上可确诊血管性痴呆。
pick病为老年性痴呆的少见类型,占尸解脑标本的1%~7%,一般在65岁以前发病,逐渐出现自制力丧失、不修边幅、情感淡漠、闲逛行为和食欲亢进的人格改变,有重复和刻板语言,以往熟练的技巧退化,但记忆力和计算力损害的程度较轻,症状出现的相对较晚。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 或mri 可见特征性的额颞叶萎缩,spect 检查发现额颞区的脑血流量明显减少。
痴呆会遗传吗
神经变性疾病导致的痴呆可能会遗传,比如 50% 以上的额颞叶痴呆以及约 5% 的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其血缘亲属中也有人患有同样的病。但是路易体痴呆和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很少有家族遗传倾向。非神经变性疾病导致的痴呆一般不会遗传。
额颞痴呆的基本信息
疾病名称:额颞痴呆
疾病分类:神经内科
疾病概述:额颞痴呆是一组以额颞叶萎缩为特征的痴呆综合征,包括Pick病及临床表现类似的Pick综合征,后者又包括额叶痴呆和原发性进行性失语。临床以明显的人格、行为改变和认知障碍为特征。
老年性痴呆发病机制
一、老年痴呆的发病机制
1. AD相关基因突变和多型性至少已发现四种基因或多型性与AD有关,即21号染色体的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14号染色体的早老素(PS或称 STM)1基因(PS-1);1号染色体的早老素2基因(PS-2)和19号染色体的载脂蛋白E(APOE)4基因。APP、PS-1、PS-2基因与早发型家族性AD 关,早发型家族性AD病人至少有其中这一的异常。APOE基因与迟发型家族性AD有关,与散发性AD也有一定关系。PS-1和APOE4基因缺陷在散发性AD较常见。
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是一分子量大的跨膜糖蛋白。APP的主要翻译产物有 APP695,APP751,APP776,APP714和两种淀粉样变相关蛋白(APRP):APRP563及APRP365。后者不含由外显子16和 17编码的Aβ蛋白,取名APRP以示有别于含Aβ的APP。APP770,APP751,L-APP(白细胞APP)733,L-APP752的序列中含有kunitz型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区。该分泌型蛋白酶抑制剂已被证明是Portease nexin Ii(pn-2),其生物学意义可能是调节神经发育期降解酶的活力水平和维持器官内环境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皆为appMrna翻译生成的几种亚型,总称APP。更值得介绍的是APP的突变,因为,在正常情况下,淀粉变的形成需时30年。而突变类型的APP则因提供了新的切点,易切出完整的Aβ。在早发性AD的家族中已发现β-APP基因的16和17外显子有多种错义突变。其中有些突变型可能是非致病性的,但670/671(Swedesh突变,Lys-Met→Asn-Leu),692(Flemish突变,Ala→Gly),693(Glu→Gly),715(家族性AD),716(lle→Val),717(Val→lle)和723(家族性AD)是致病性的。Condon670/671和692位突变很少见,仅出现在个别家族中。717突变已见于约20个不相关的谱系。717突变大多出现在盎格鲁- 撤克森人、意大利人和日本人之中。上述突变型的β-APP中,易为β分泌酶裂解的有Lys670Asn-Mel671Leu,易为α-分泌酶裂解的有Ala692Gly和 Glu693Gln,易为γ-分泌酶裂解的有突变型715,716,717和723。因此认为β-APP的突变影响β-APP的加工,例如已证明 715,716,717和723突变选择性地增加了Aβ42-43的产量。而Ala692Gly的突变对β-APP加工的影响较为复杂,它可引起受损的 α-分泌酶的裂解和增加Aβ具有神经毒性。Aβ42易使Aβ形成纤维丝状的、具有毒性的Aβ型态。
Aβ引起神经毒性的主要机制是细胞内钙稳态的破坏、活性氧的产生,神经细胞对各种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或放大以及神经细胞的凋亡。对后者的作用或直接作用于细胞膜或通过加强兴奋性氨基酸、氧应激、细胞内钙和自由基生成的作用而间接地引起细胞凋亡。
微管是重要的细胞骨架成分,与有丝分裂、细胞内转运等多种功能有关,微管由管蛋白(tubylin)和微管相关蛋白(tau含量最高)组成,tau蛋白一种含磷蛋白质,每克分子tau蛋白中磷酸含量为2-3克分子。AD患者的tau蛋白被异常高度磷酸化,从而使每克分子tau蛋白中的磷酸含增高到5-9克分子,除异常过度磷酸化外,还被异常糖基化和糖化。糖基化是指在特定糖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将糖基以共价键(N-糖苷键或O-糖苷键)形式连接到蛋白质分子形成糖蛋白过程。糖化则是指蛋白质分子自身的ε-NH3与细胞内糖类物质的醛基经氧化形成Shiff’s碱,再经分子内重排而形成不溶性、抗酶且不可逆的交叉连接体AGEs的过程。异常修饰的tau蛋白丧失其促微管组装的生物学活性,并引起分子间广泛交叉连接,影响细胞信息传递和产生细胞毒性。
定位于14号染色体上的早老素-1(Presenillin-1, PS-1)是由一个由46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蛋白。含7个疏水跨膜区(transmembrane, TM)和6个联接TM的亲水性襻(hydrophlic loop, HL)。PSI虽有较广泛的组织分布,但无论是脑组织或外周组织,PS的含量不高,推测是由于至少两种蛋白水解机制使PS的N-末端和C-末端降解。故全长PS-1(50kD)与N-末端异型片段NIFs(约35kD)和C-末端异型片段CIFs(约18-20kD)以及β-Catenin或δ- catenin等结合成一个复合体。PS-1的突变多为点突变,已在不同人种的家庭性AD中检出了40多种突变型PS-1,其中大多数是错义突变,主要分布在高度保守跨膜区或膜的界面或TM6-TM7襻域的N-末端或C-末端疏水残基上。PS-2定位在1号染色体上,由448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约60%的氨基酸与PS-1的重叠,跨膜区序列更相似。在分布上与PS-1不同的是PS-2 的最大表达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和胰腺,在家族性AD病人中已发现至少两种错义突变。
具有PS-1基因缺陷的个体均患AD。早发型家族型AD中有70%-80%是由PS-1引起的。PS-1在 AD发病中的作用是:(1)PS-1突变,损伤线粒体,引起能量代谢障碍,胞内钙堆积,自由基生成增多,导致膜脂质讨氧化,通透性改变,释放凋亡因子,引起细胞凋亡;(2)PS-1和PS-2突变对多种诱因包括Staurosporine,Aβ,对血清、NGF等的敏感性增加,加速细胞凋亡;(3)β- Catenin信号转导障碍可增加神经元对Aβ诱导的凋亡的易感性,PS-1可能通过改变β-Catenin的稳定性来增加神经元的凋亡。另外,突变的 PS-1与β-Catenin(一种跨膜Ca2+结合蛋白,参与Wnt信号转导途径)相结合,导致γ-分泌酶活性增强;(4)突变的PS-1不能产生必要的监护蛋白,致干扰蛋白折叠;(5)GSK-3β是一种蛋白激酶,也是一种tau蛋白激酶,使tau蛋白异常高度磷酸化,从而形成神经纤维缠结。PS-1突变导致β-Catenin稳定性下降,与β-Catenin作用的GSK-3β减少,更多的GSK-3β作用于tau,加之 PS-1突变能增加PS-1与GSK-3β的结合,提高GSK-3β的活性,两者均可增加tau蛋白的磷酸化。
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 APOE)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是由29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人类的APOE基因有三个等位基因即APOE2,APOE3,APOE4,产生三个等位即ε2,ε3,ε4。ε2在编码的112和158上为半胱氨酸,存在于 10%的Caucasians中,ε3在编码112和158位分别是半胱氨酸和精氨酸,存在于75%的Caucasians中,ε4的序列是在112位上的半胱氨酸为精氨酸所取代,存在于15%的Caucasians中。
上述三种APOE变异体在对照人群和AD病人中的频率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ε4等位体在AD病人中的频率出现增加,约为40%。而ε2在AD病人中出现的频率仅有2%。
更加明显的是,ε4的出现率与AD发病的年龄有密切的关联,含ε4/ε4病人发病年龄早(平均年龄小于70岁)而含ε2/ε3病人的平均发病年龄超过90岁。
更加明显的是,ε4的出现率与AD发病的年龄有密切的关联,含ε4/ε4病人发病年龄早(平均年龄小于70岁)而ε2/ε3病人的平均发病年龄超过90岁。
APOE4在AD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APOEε4/ε2的多态型影响Aβ的产生、分布和清除。生化研究证明APOE和β-APP存在交互作用,具有一个或更多APOEε4病人比无ε4的病人出现较多的Aβ均通过与脂蛋白相关的受体得到清除,二者竞争此受体,影响了Aβ的清除;(2)APOE与神经纤维缠结及突触结及突触密度间的关系。ε3与 tau和MAP2的结合多于ε4与二者的结合,说明ε2和ε3在保护和回收微管相关蛋白的作用优于ε4。ε4减少与tau的结合,使之高度磷酸化和形成双股螺旋细丝。神经细胞培养试验表明APOEε4减少神经突触的生长;(3)在APOEε4的作用下,ChAT活性下降,由磷脂酰胆碱(PC)和磷脂酸乙醇胺(PE)来源的胆碱量减少,从而使乙酰胆碱合成减少。
2.神经细胞钙稳态失调和自由基代谢异常细胞内钙和自由基是神经元损伤、死亡的关键因素。现趋向于认为,它们是急性和慢性神经退行性病致细胞死亡的“最后共同通路”(final common pathways)。神经细胞的死亡有两种形式即细胞凋亡有两种形式即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前者主要是“死亡基因”表达增加所致,后者来自不可控制的大量离子内流和细胞溶解。现已确定,死亡基因的表达增加或大量离子内流入细胞,其元凶仍然是钙稳态失调和自由基的形成过多。什么情况下出现凋亡或坏死,决定于损伤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而非损伤的性质。反过来,各种基因的、环境的因素都会影响神经元的钙稳态和自由基代谢,破坏钙稳态致胞内钙超载的因素包括兴奋性毒、能量利用减少和Aβ的作用。谷氨酸和能量供应不足导致ROS如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NO的大量产生。另一方面,Aβ诱导的ROS似是发生在胞内钙升高之前的主要事件,胞内钙超载和ROS的形成会造成蛋白质、脂质和DNA的损伤,最后引起细胞死亡。由Aβ引起的亚毒性水平的膜氧化能损伤受体的耦联,如 AchR对GTP-结合蛋白的耦联。
钙介导神经元毒性已得到电生理、形态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确认。在含有神经纤维缠结的脑细胞和来源于 AD的成纤维细胞内均见到钙的堆积。正是这一变化,钙依赖性突触可塑性受到损害,频率电位(FD)受损尤为严重。据认为,FD是放大生物学重要信息的关键机制,与LTP和学习、记忆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德国学者Fleickstein的研究指出,人的主动脉、冠状动脉和肠系膜动脉内钙含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老年人(包括老年痴呆)上述动脉内钙含量可比成年人尤其是儿童高出数十倍乃至数百倍。但是镁含量并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不同年龄段的镁水平大致相同。在AD发病早期,脑皮层和海马的退行性变的细胞表达高水平谷氨酸受体。该受体与钙通道耦联,受体激动后开启钙通道,钙内源增加。在大鼠和人的脑细胞培养中加入谷氨酸或钙离子载体后,细胞骨架出现类似于AD病神经纤维缠结的病理变化,包括微管的丢失,纤维丝的堆积,细胞壁的τ的堆积和τ抗原的改变,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水解和Ubiquitin免疫反应性增加。将培养的人皮层细胞或大鼠海巴神经细胞暴露于Aβ25-35,Aβ1-38或Aβ1-40均引起静止期[Ca2+]i的缓慢但呈进行性增加,预先用Aβ处理,则[Ca2+]I对兴奋性氨基酸和膜去极化的反应更加明显。Aβ的上述两方面作用如在钙缺乏的介质内则大大减弱,说明钙内流增加是Aβ引起细胞损伤和死亡的主要原因。Calbindin和Calretinin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钙结合蛋白。将Calbindin cDNA转染C6神经胶质瘤细胞,然后选出高表达及低表达Calbindin的细胞株,前者对钙离子载体和Aβ的毒性具有抵抗性。抗凋亡基因bcl-2 不能保护Aβ引起的细胞凋亡,而表达Calbindin的B6细胞能保护细胞免予凋亡。AD脑中葡萄糖摄取/利用减少存在于AD病的早期且出现于神经元丢失之前,糖利用率的降低使神经元的兴奋和Aβ的毒性更加敏感,而这二者都是钙介导的过程。
长期以来已知自由基——含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的分子对组织和生物体有很大的杀伤性。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已把自由基引起神经退行性变和神经细胞死亡的作用置于中心位置。自由基产生的主要场所是线粒体,SOD把超氧物转变为H2O2,再经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转变成水。当线粒体缺O2或H2O2和OH·的形成过多,H2O2和 /或超氧自由基与转运金属铁交互作用,会导致高反应性OH·的形成。ROS也来源于花生四烯酸的磷脂代谢产物和儿茶酚胺、黄素、铁氧化还原蛋白的自氧化反应,不饱和脂肪酸受自由基攻击后形成脂质过氧化,且这一氧化过程是以自催化为特征的。蛋白质和DNA被自由基攻击,招致细胞内的许多稳态系统包括钙调节系统受损。当细胞内的钙离子持续升高并同时存在自由基时,会出现恶性反馈(feed-forward)循环,即Ca2+加速自由基的生成,或反过来,自由基增加胞内钙堆积。
3.AD与细胞凋亡AD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神经元的丢失,已如前述。Aβ的神经毒性主要表现在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CD),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凋亡激活信号(apoptosis activation signal);(2)启动(initiation);(3)承诺(commitment);(4)执行(execution);(5)清除(elimination)。
老年痴呆症有哪些种类
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都是老年人发生痴呆最常见的原因,两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并存或先后发生。脑血管疾病亦常可使老年性痴呆加重。因此两者存活期的鉴别诊断较困难,最后确诊需病理检查。
采用Hachinski缺血量表对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进行鉴别在临床上较简单,且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即对每一临床特征给1 分或2 分,积7 分以上者符合血管性痴呆,而4分以下者则为血管性痴呆。
Hachinski 鉴别积分表:有Hachinski 缺血量表的主要内容,加上了CT 扫描,凡总分低于2 分者可考虑老年性痴呆,3~4 分可拟诊血管性痴呆,4 分以上可确诊血管性痴呆。
Pick病
为老年性痴呆的少见类型,占尸解脑标本的1%~7%,一般在65岁以前发病,逐渐出现自制力丧失、不修边幅、情感淡漠、闲逛行为和食欲亢进的人格改变,有重复和刻板语言,以往熟练的技巧退化,但记忆力和计算力损害的程度较轻,症状出现的相对较晚。神经影像学检查头颅CT 或MRI 可见特征性的额颞叶萎缩,SPECT 检查发现额颞区的脑血流量明显减少。
额颞痴呆的注意事项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许许多多磨难和经历,生老病死更是人不可避免的事情。就像疾病的发生有些是可以通过治疗来控制,而有些疾病却是人们无能为力的。就像发生在老年人身上的一种额颞痴呆症。额颞痴呆是一种类似却不等同于老年痴呆症的疾病,通常患这种病的人多数都在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是种神经类的疾病。
这种疾病的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除了有老年痴呆的一些症状以外,有些患者还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在目前有限的医学上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所以大家做的也只能是好好的照顾这些疾病的患者,在饮食上也可以稍加的注意。
1.羊肉黄芩汤羊肉500克,黄芩50克。加调料共煎汤,分次服用。
2.糯米荔枝煮猪膀胱干荔枝肉50克,糯米100克,塞入猪膀胱内,煮熟服食。
(一)辅助检查:
1、早期EEG正常,少数波幅降低,α波减少;晚期α波极少或无,出
额颞痴呆(四)
现不规则中幅δ波,少数病人见有尖波,睡眠纺锤波减少,κ综合波难出现,慢波减少。
2、CT或MRI显示局限性额或前颞叶萎缩,脑沟增宽,额角呈气球样扩大,额极和前颞极皮质变薄,颞角扩大,侧裂池增宽,多不对称,可早期出现。SPECT呈不对称性额颞叶血流减少,PET显示不对称性额颞叶代谢降低,较MRI敏感,可早期诊断。
3、遗传学检查发现多种tau蛋白基因突变有助于确诊。
(二)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额颞痴呆,包括Pick病,诊断根据起病较早(50-60岁),可有家族史,行为障碍较认知障碍明显,CT及MRI显示额叶、前颞叶萎缩等。生前通常不能确诊,须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证据,如局限性额颞叶萎缩,神经元及神经胶质发现tau蛋白包涵体,Pick病发现Pick小体和细胞,缺乏AD特征性神经原纤维缠结和淀粉样斑。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Alzheimer病鉴别,AD通常早期出现认知功能障碍,如遗忘、视空间定向和计算力障碍,社交和礼仪相对保留;Pick病或额颞痴呆早期出现人格改变、行为异常和言语障碍,典型者出现Kluver-Bucy最和征,空间定向及近记忆保存较好。神经影像学显示Pick病额颞叶萎缩,Alzheimer病广泛脑萎缩。预后较差,病程5-12年,多死于肺部及泌尿道感染、褥疮等并发症
额颞痴呆患者在食物的这一方面最好是多吃点羊肉,荔枝还有猪的膀胱这类的食物。当然如果把这几种食材放在一起做成一种食物的话效果会更好。只要大家在年轻的时候经常的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不要经常熬夜,有着健康的饮食习惯就能很好的预防这类疾病。
额颞痴呆的概述
额颞痴呆 额颞痴呆是以额颞叶萎缩为特征的痴呆综合征,是神经变性痴呆较常见的病因,约占全部痴呆病人的1/4。约1/4的额颞痴呆病人存在Pick小体,可诊断为Pick病。额颞痴呆实际上包含Pick病及临床表现类似的Pick综合征,后如额叶痴呆和发性进行性失语等。发病高峰为60岁,女性较多。
Pick(1892)首先描述一组病人,以额颞叶萎缩为病理特征,表现缓慢进展的行为异常、认知障碍和失语,临床少见。Alzheimer(1911)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神经元弥散性肿胀、染色质松散,称为Pick细胞,胞浆内有嗜银包涵体(Pick体),无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老年斑,与AD明显不同,Onari和Spatz(1926)命名为Pick病。 无病理学证据时Pick病与额颞痴呆难以鉴别,目前多主张将Pick病归入额颞痴呆。临床研究发现,额颞痴呆可能是仅次于Alzheimer病的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痴呆综合征,约占全部痴呆病人的1/4。有人认为额颞痴呆实际上包含病理上存在Pick小体的Pick病以及具有类似临床表现不存在Pick小体的其他Pick综合征,后者包括额叶痴呆(frontaldementia)及原发性进行性失语(primaryprogressiveaphasia)等。
额颞痴呆(FTD)不断进展并最终发展至致命性神经系统疾病。ALS病例中的约10%和FTD病例中的约30%为家族性的,遗传特性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且具有不同的外显率,ALS和FTD表型之间的重叠可以在同一家族内发生。在大约20%的家族性ALS和约3%的散发性ALS病例中发现铜或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突变,但与痴呆无关。在约30%的家族性FTD家族中检测到微管相关蛋白tau(MAPT)突变。伴FTD的显性ALS以前被认为与9q21相关,单纯ALS与16q21、18q21和20p13位点相关。本研究采用Affymetrix10K基因芯片微阵列分析对一个ALS合并FTD大家族的广泛基因组连锁研究结果进行报道。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连锁分析数据表明常染色体9p的优势对数(LOD)评分持续呈正数(最高LOD评分为2.4分)。
病毒感染与老年痴呆症的关系
芬兰学者报告,一些普通病毒感染可显著增加老年心血管病病人的痴呆发病危险。
芬兰科学家对383例心血管病病人,进行了1型、2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和巨细胞病毒(CMV)抗体检测。因有研究提示这3种病毒与痴呆发病有关。
研究表明,痴呆发病机制中有炎症的作用,而病毒感染可能是激发因素。如果这些病毒与痴呆发病机制有关,则可采用疫苗和抗病毒药来预防和治疗痴呆。
研究开始时,所有观察对象均有动脉粥样硬化,都住在家里,平均年龄为80岁,女性占65%,82%有冠心病,37%的人至少患过1次卒中。每年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临床痴呆评分(CDR)评估1次认知功能;Strandberg等比较基线时和1年后参试者(348例仍活着)的MMSE和CDR得分。
MMSE最高分为30,《24分通常表明存在有临床意义的认知功能缺损。Strandberg说,他们发现,认知功能和基线病毒负荷显著相关。
基线时有48例≤1种病毒抗体阳性;229例2种病毒抗体阳性;106例3种病毒抗体均阳性。基线时3种病毒抗体均阳性者,发生认知功能缺损的危险是《3种病毒抗体阳性者的2.5倍。MMSE得分随病毒负荷增加而降低:≤1种病毒抗体阳性者的平均MMSE得分为26.9,2种病毒抗体阳性者为 26.5,3种病毒抗体均阳性者为25.8。
此外,≤1种病毒抗体阳性者,4.9%CDR得分不正常;2种病毒抗体阳性者,16.2%CDR得分不正常;3种病毒抗体均阳性者,26.9%CDR得分不正常。1年后,3种和2种病毒抗体阳性者,发生认知功能缺损的危险分别为≤1种病毒抗体阳性者的2.3倍和1.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