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请问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请问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尚未完全阐明。病毒感染为本病的启动因子,病毒 感染后又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并产生免疫病理损害,导致多个器 官功能的损伤。

出血热抗体是什么

当人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不久,在血清中就可检测到EHF-IgM,在7-10天内达高峰。而EHF-IgG在发病后2周才出现,可持续数年。EHF-IgM的测定对诊断断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有重要价值。

一般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之后在起病后的4~5天出血热IGM检测出现阳性,它是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体,正常结果为阴性,阳性是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凡遇到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或伴有少尿,低血压的流行性出血热疑是病例如出血热IGM检测阳性则可明确诊断。

以上就是两种比较常见的出血热的抗体检查了,如果不小心感染了出血热病毒,一定要去医院及时的检查,或者是在感染病毒出现什么的症状是一定要检查,及时去检查是对家人对自己负责。当然了,最好是不要出现以上的症状,万一真的感染了,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为了自己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的饮食

1、高热期饮食

高热期病人由于体温高、出汗多、代谢增强对机体消耗很大,因此,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良蛋白质等营养丰富而易消化的全流饮食或半流饮食。如牛奶、豆浆、红枣米粥、莲子汤、天然果汁、藕粉、鸡蛋汤、面条、挂面等,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以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尽可能让病人多饮水和吃水果,以利于毒素的排出及增加维生素的摄人,满足身体需要。宜吃低盐饮食,若进盐过多可加重组织水肿和肾脏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2、少尿期饮食

肾脏血管损害是出

3、恢复期的护理:加强营养,高蛋白、高糖、多维生素饮食。注意休息,一般需l一3个月左右,应逐渐增加活动量,重型病例可适当延长时间。

出血热的早期常见表现

1.发热 这是本组疾病最基本的症状,不同的出血热,发热持续的时间和热型不完全相同,以蚊为媒介的出血热多为双峰热,各种症状随第二次发热而加剧,流行性出血热和新疆出血热,则多为持续热。

2.出血及发疹 各种出血热均有出血,发疹现象,但出血,发疹的部位,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轻者仅有少数出血点及皮疹,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统大出血,现将我国及其他地区所见到的出血热疾病出血发疹情况简述如下:

(1)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病1~5天的发热期,呈急性病容,面,颊及上胸部充血,潮红,眼结膜充血,如酒醉貌,皮肤黏膜可见细小出血点,常分布于上腭,眼结膜,腋下及腋前后,呈簇集性分布或条状排列,部分病人在穿刺和压迫部位可见瘀斑,咽部多充血,结膜囊显着水肿,95%以上病人束臂试验阳性,到发病5~8天的低血压期各种症状加剧,此时充血现象消退,而出血现象加重,皮肤黏膜出血点增多,可融合成瘀斑,同时可伴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进入少尿期(多在病后第8~12天)时,出血现象更为显着,压迫部皮肤可见大片瘀斑,并可发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鼻出血等。

(2)登革出血热:登革病毒可引起无出血倾向的登革热,但近20年来,在东南亚地区的登革热,常伴有严重的出血和休克的重症流行,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症状有高热,肝脾肿大,休克和出血现象,多数病人在四肢,面部,腋下和软腭见有散在性瘀点,有时融合成瘀斑,此外,尚可发生红斑,斑丘疹及风团样皮疹,有些病人可发生鼻血,牙龈出血,胃肠出血和血尿等。

(3)新疆出血热:病人发热时伴有面颈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在胸,背,腋下,面部,颈部及四肢有瘀点及瘀斑,在腋下多呈条索状排列,出血点是上身多,下身少,眼,软腭及齿龈亦有瘀点,注射部位可见血肿及瘀斑,眼球结膜有水肿。

(4)远东出血热(far eastern hemorrhagic fever):本病由虫媒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啮齿动物,主要流行于美洲及朝鲜,突然发病,初起有发热,头痛,腰痛等全身症状,在结膜和皮肤(尤其是腋部)出现瘀点。

(5)阿根廷出血热(Argentinian hemorrhagic fever):本病由虫媒病毒的Junin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螨,有发热,头痛,腰痛,齿龈及鼻出血等。

(6)玻利维亚出血热(Belivian hemorrhagic fever):本病系由虫媒病毒的Machup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啮齿动物,初起有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部分病人皮肤感觉过敏,即使受光线照射后也能使皮肤产生疼痛,有明显结膜炎,眼眶周围水肿,但皮肤黏膜无瘀点,可有胃肠道出血,恢复期可发生弥漫性脱发。

3.低血压休克 各种出血热均可发生休克,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流行性出血热休克发生最多而且严重。

4.肾功能衰竭 以流行性出血热的肾损害最为严重,其他出血热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但多轻微,仅表现为轻到中度的蛋白尿。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染: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如尿,粪、鼠唾液等排出体外后干燥,可以污染灰尘飘浮于空气中,人吸入带有病毒的尘埃或空气后即可被传染而得病。

2.病从口入:进食被鼠粪、鼠尿污染的食物后也可传染而发病。

3.接触传染:人们在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皮肤的细微损伤,不易察觉,只要直接或间接接触带有出血热病毒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病毒即可由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引起发病。

4.螨传播:螨是一种寄生于老鼠皮毛中的寄生虫,当野鼠生病后,螨叮咬鼠吸入带有病毒的鼠血,当带病毒的螨离开老鼠后,再咬人时即可将病毒带入人体,引起发病。

识别流行性出血热留神“三痛”和“三红”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以发热、出血倾向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人群普遍易感,其中以青壮年的农民和工人多见。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症状以病程依次分为潜伏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防治流行性出血热,一定要在发热期准确识别病情,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否则很容易延误治疗。出血热在前三天跟感冒很相似,就是重感冒。三天以后才会出现典型的表现。主要表现在“三痛”和“三红”。三痛是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是眼红、面红、胸颈红。它跟一般的感冒不一样,一般的感冒是热退病轻。出血热是热退病重。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老鼠传播,所以接触老鼠或者吃了老鼠碰过的食物、呼吸老鼠粪便污染的空气都有可能发病,但人与人之间并不会发生传染。因此要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卫生,及时清除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并做到勤洗手。

2、粮食、食品等应储存在严密无缝的容器内,并加盖以防鼠污染,千万不要暴露的堆放在一起。

3、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吃剩的饭菜必须要进行加热或蒸煮后才可以食用。

4、加强个人防护,防止皮肤破损,如有损伤应立即消毒包扎。

5、在野外工作时,要穿袜子,扎紧裤腿、袖口,以防螨类叮咬。不要在草上坐卧。

6、预防出血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疾控部门打疫苗。

肾综出血热的概述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种由病毒传染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至今,流行性出血热还是一种严重危害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传染性疾病。

流行性出血热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病原、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不同,曾有过多种不同的名称。如我国和日本将其称之为“流行性出血热”;朝鲜称之为“朝鲜出血热”;苏联称之为“出血性肾炎肾病”;北欧称之为“流行性肾病”等实际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流行性出血热无一例外地都有不同程度的肾脏损害,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统一将其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renal syndrome,HFRS)

肾脏是流行性出血热损害最为常见的靶器官。临床上,肾脏损害往往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有50%~60%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并成为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流行性出血热的肾脏损害尽管病情凶险、危重,但绝大多数病例,如能尽早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治疗,即使是病情极为严重的病例在救治成功后,其肾脏损害也可痊愈,而不遗留慢性病变,更绝少转化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流行性出血热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有其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流行规律。

病毒是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原体。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现今已知是一组RNA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s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由于是在1976年由韩国的李镐汪首先分离成功,故被命名为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不过在此之后人们还陆续发现两种病毒与流行性出血热相关,它们分别是普乌马拉病毒(Puuma Virus)及汉城病毒(Seou Virus)。我国的宋干等人1982年在辽宁省出血热流行地区的21例患者中以及流行性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体内,也曾分离出本病的致病因子。现已基本明了,在我国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主要是汉坦病毒,而西欧主要是普乌马拉病毒。

啮齿类动物是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贮存宿主和传染源某些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在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其体内的病毒可随尿液、粪便、唾液及血液排出,当人从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或由皮肤黏膜破损处直接接触污染物后即有可能被传染此外还有人认为,病毒可通过革螨或恙螨叮咬而经虫媒传播,不过目前对此还无统一的认识但可以肯定,以人为传播源的人与人之间传染可以排除。

不同类型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在不同的国家或在不同的地区,受经济状况、卫生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易感人群不同,流行方式也有所差异在我国,本病有由北向南,由农村向城市推移的趋势。按照流行方式,流行性出血热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农村型 以黑线姬鼠为传染源,临床表现典型,病情往往较重,出血现象和肾脏损害明显,病死率较高。在我国多见于春末和晚秋两个高峰季节

2.城市型 以褐家鼠为传染源,临床表现往往较轻而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误诊。

3.实验室感染型 临床表现较轻,大都无严重的肾功能障碍。现今认为引起农村型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是汉坦病毒,而引起后两种类型的病毒主要是汉城病毒。至于在北欧流行的临床表现较轻的“流行性肾病”,现已查明系普乌马拉病毒感染。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病原体经皮肤侵人后,先在局部淋巴组织或小血管内皮细胞 中生长繁殖,继而在全身脏器的小血管内皮细胞内建立新的感染 灶,大量繁殖后导致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和免疫变态反应。基本的病理改变部位在血管,伴有全身实质性脏器的血管周 围广泛病变。

流行性出血热传染吗

出血热是一种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的疾病,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应该对之掉以轻心,相反的它对人们的健康有着巨大的危害性。因此,不少人都会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出血热传染吗?据相关专家介绍,出血热确实是会传染的,而且其传播途径有很多,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小编特意为大家总结了关于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出血热传染吗?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专家说:它的主要传播来源为动物,而且出血热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以及唾液、尿、便排出。不仅出血热传染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目前已经确认了的感染方式是多途径的,具体有以下几种

1.接触感染 被已经感染的动物咬伤或者其血液、唾液等直接接触人体的伤口也会导致传染

2.呼吸道传播 由于吸入鼠排泄物尘埃而受染。这种传播方式不仅可以解答流行性出血热传染吗,还提示我们日常要经常清理室内卫生,防止有鼠的排泄物遗留

3螨媒传播 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4.垂直传播 在孕妇的胎肺、肝、肾中可以查见EHFV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及在胎儿的上述器官组织中也可查见符合EHF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这些现象均表明EHFV可经人胎盘垂直传播

对于出血热传染吗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答案是肯定的。同时大家也已经知道了它传播的具体途径,因此,在生活当中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同时也应该向身边的家人朋友普及关于出血热传染吗这类问题的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1)白细胞计数:第1~2病日多属正常,第3病日后逐渐升高,可达(15~30)×109/L,少数重症患者可达(50~100)×109/L。

(2)白细胞分类:发病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有中毒颗粒,重症患者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第4~5病日后,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较多的异型淋巴细胞,由于异型淋巴细胞在其他病毒性疾病时亦可出现,因此不能作为疾病诊断的主要依据。

(3)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由于血浆外渗,导致血液浓缩,所以从发热后期开始至低血压休克期,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升高,可达150g/L和5.0×1012/L以上。

(4)血小板从第2病日起开始减少,一般在(50~80)×109/L左右,并可见异型血小板。

2.尿常规

(1)尿蛋白:第2病日即可出现,第4~6病日尿蛋白常达 或 ,突然出现大量尿蛋白,对诊断很有帮助,部分病例尿中出现膜状物,这是大量尿蛋白与红细胞和脱落上皮细胞相混合的凝聚物。

(2)显微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此外尿沉渣中可发现巨大的融合细胞,这是EHF病毒的包膜糖蛋白在酸性条件下引起泌尿系脱落细胞的融合,这些融合细胞中能检出EHF病毒抗原。

3.血液生化检查

(1)血尿素氮及肌酸酐:多数患者在低血压休克期,少数患者在发热后期,尿素氮和肌酸酐开始升高,移行期末达高峰,多尿后期开始下降。

(2)血酸碱度:发热期血气分析以呼吸性碱中毒多见,这与发热及换气过度有关,休克期和少尿期以代谢性酸中毒为主。

(3)电解质:血钠,氯,钙在本病各期中多数降低,而磷,镁等则增高,血钾在发热期,休克期处于低水平,少尿期升高,多尿期又降低,但亦有少数患者少尿期仍出现低血钾。

(4)凝血功能:发热期开始血小板减少,其黏附,凝聚和释放功能降低,若出现DIC血小板常减少至50×109/L以下,DIC的高凝期出现凝血时间缩短,消耗性低凝血期则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原时延长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进入纤溶亢进期则出现纤维蛋白降解物(FDP)升高。

4.特殊检查

(1)病毒分离:发热期患者的血清,血细胞和尿液等标本接种Vero-E6细胞或A549细胞中,可分离出汉坦病毒。

(2)抗原检查:早期患者的血清,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及尿和尿沉渣细胞,应用汉坦病毒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可检出汉坦病毒抗原,常用免疫荧光或ELISA法,胶体金法则更为敏感。

(3)特异性抗体检测:包括血清中检测特异性IgM或IgG抗体,IgM抗体1∶20为阳性,发病第2天即能检出,IgG 1∶40为阳性,1周后滴度上升4倍有诊断价值,目前认为核蛋白抗体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而G2抗体的检测,则有利于预后判断,新近国外研究免疫色谱快速试验以重组核蛋白(NP)为抗原来检测患者的IgM抗体5min能出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4)PCR技术:应用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RNA,敏感性高,可作早期诊断。

【影像学检查】

1.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约50%左右患者升高,少数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

2.心电图: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表现,此外高血钾时出现T波高尖,低血钾时出现U波等。

3.眼压和眼底:部分患者眼压增高,眼压明显增高者常预示为重症,脑水肿患者可见视盘水肿和静脉充血,扩张。

4.胸部X线:约30%患者有肺水肿,淤血表现,约20%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和胸膜反应。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

人群预防

采取以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性措施,对高发病区的多发人群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

1. 健康教育: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

2. 灭鼠防鼠:在整治环境卫生、清除鼠类栖息活动场所的基础上开展以药物灭杀为主的灭鼠措施。一般在流行高峰前半个月进行;

3. 疫苗接种:对高发疫区的青壮年,特别是高危人群(10岁以上),应在流行前一个月内完成全程注射,于次年加强注射一针。

个体预防

尽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接触传染。为此必须做到:

1. 整治环境卫生,投放毒饵,堵塞鼠洞,防止野鼠进家;

2. 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

3. 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

4. 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

相关推荐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分型

国内有野鼠型和家鼠型流行性出血热两种,野鼠型临床表现较典型,经过较重,出现休克、出血、肾脏损害较多见,病死率高。家鼠型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经过较轻,出现休克、出血、肾脏损害较少,病程经过较短,多数病人发热期后直接进入多尿期或恢复期,病死率低。 临床分型 按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四型。 (1)轻型: ①体温在38℃左右,中毒症状轻; ②血压基本在正常范围; ③除皮肤和(或)粘膜有出血点外,其他处无明显出血现象; ④肾脏损害轻微,尿蛋白在+~++,没有明显少尿期。 (2)中型: ①体温39~40℃、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流行性出血热的引发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例如老鼠撒过尿的食物等。或者呼吸空气时呼吸进了这类的细菌。一般这个病发生在中壮年身上比较多。小孩子与老年人对这类病有一定的抗体。一般情况下,吃了这类的东西也问题不会很大,可能就拉肚子之类的,使病情恶化的最大可能性身上有伤口,并且没有好,那么就容易引起病变。 初期症状与感冒类似,没食欲,很困,有恶心感,甚至会慢慢有发热发烧的症状。这个时候如果用感冒药,没有任何效果,还耽误了治疗最好的时期。这个时候一周的潜伏期,如果用药得当的话打点阵,两三天就可以恢复。 如果

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注意事项

1、流行性出血热疫苗的注意事项 疫苗内含佐剂,注射前应充分摇匀。 疫苗变黄色或紫色不可应用,可能为污染所致。 有摇不散的异物,或安瓿有裂纹者不可使用。 安瓿有裂纹,疫苗变混、变色、有异物及摇不散凝块或絮状物均不可使用。 备1:1000肾上腺素,以备偶发过敏性休克急救用。 2、出血热的早期症状 发热:38至40度,持续3至7天,一周以上也不少见。 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少数有腹泻。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颜面、颈部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眼结膜、眼睑水肿和面部浮肿。 出血:口内软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1.虫媒传播 日本学者在40年代观察到寄生在黑线姬鼠身上的优势寄生虫革螨有叮咬吸血能力,将革螨制成悬液,注射人体,可产生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故提出革螨传播本病的媒介之一。近年来已从革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革螨通过叮咬吸血可在鼠间传播,也鼠-人之间传播本病的途径之一。韩国李镐汪等对革螨传播作用作了研究,未能证实上述结果。有人提出恙螨本病的传播媒介,并在小盾恙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 2.动物源传播 近年来国外研究证实通过带毒的鼠排泄物可传播本病,已引起

出血热少尿期什么疾病

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少尿期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肾综出血热的流行病学

本病世界性流行疾病,目前世界上有31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本病。但主要流行于亚洲的我国和韩国,其次为欧洲的俄罗斯芬兰和前南斯拉夫等国。非洲和美洲的病例较少,在世界各国中我国重疫区,20世纪50年代报告病例为数以百计,60年代数以千计,70年代则数以万计,80年代高达10万计。通过灭鼠等防治措施,以及农民住房条件的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病人数有所下降目前除青海和新疆尚未发现病例外,其余30个省市、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包括台湾 1.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根据国内外不完全统计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作出诊断。 (一)流行病学 包括流行地区,流行季节,与鼠类直接和间接接触史,进入疫区或两个月以内有疫区居住史。 (二)临床表现 起病急,发热,头痛,眼眶痛,腰痛,口渴,呕吐,酒醉貌,球结膜水肿,充血,出血,软腭,腋下有出血点,肋椎角有叩击痛。 (三)实验室检查 1.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淋巴细胞增多,并有异常淋巴细胞,血小板数下降,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 2.特异性实验诊断 近年来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有助于病人早期诊断,对临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防治

(一)灭鼠和防鼠 灭鼠防止本病流行的关键,在流行地区要大力组织群众,在规定的时间内同时进行灭鼠,灭鼠时机应选择在本病流行高峰(5~6月和10~12月)前进行,春季应着重灭家鼠,初冬应着重灭野鼠。 目前常用的有机械法和毒饵法等,机械法可用鼠夹,鼠笼等捕杀鼠类,毒饵法主要用鼠类爱吃的食物作诱饵,按一定比例掺入灭鼠药制成毒饵,投放在鼠洞或鼠经常出没的地方,灭家鼠常用的有敌鼠钠,杀鼠灵,灭野鼠的有磷化锌,毒鼠磷,万敌鼠钠,氯敌鼠等,毒饵法灭鼠收效高,但缺点使用不慎可引起人,畜中毒,故在田野投放毒饵的3天内应派

流行性出血热什么疾病

由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 疾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特 征的病毒性疾病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包括我国的流行性出血 热、朝鲜半岛的朝鲜出血热、前苏联的出血性肾炎、芬兰的流行 型肾病等。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接触感染 由带毒动物咬伤或感染性的鼠排泄物直接接触皮肤伤口使病毒感染人。 2.呼吸道传播 以鼠排泄物尘埃形成的气溶胶吸入而受染。 3.消化道感染 经受染鼠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吃后受到感染。最近有报告在实验动物进行经口喂以带EHFV的食物感染成功的例据。 4.螨媒传播 我国已查见革螨人工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可在体内查到病毒,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可经卵传代,从恙螨也可分离到EHFV,因此螨类在本病毒对宿主动物传播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5.垂直传播 我校曾报告从孕妇EHF病人流行的死胎肺、肝、肾中查见EHFV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