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头痛针灸防治

头痛针灸防治

针灸治疗头痛的方法

中医对头痛分类很多,主要包括外感头痛和内伤头痛。王麟鹏向大家介绍说,在排除头痛器质性病变外,针对原发头痛,按其症状,治疗手法如下:

外感头痛

症状: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加重,兼见恶风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者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兼见面红而赤,发热,口渴欲饮,目赤齿痛,舌苔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头痛。若头痛身重,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风寒头痛者,加风门。

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

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丰隆。

可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配穴。

操作:毫针泻法。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方义: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有肝阳上亢、痰浊头痛、瘀血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等不同类型。总以虚实之分。

颈部针灸可导致颅内出血

无论是施行或接受颈后部针灸的人都应该明白,这种治疗能导致急性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

美国加利福尼亚Loma Linda大学的Daniel Chung Ann Choo博士和中国浙江大学的Geng Yue博士,在the May issue of Headache杂志上发表文章,报道了一例44岁男性在接受颈后部针灸后,出现伴有恶心、呕吐的严重枕部头痛症状。

病人在针灸针刺入“风府”穴(“feng fu” trigger point)几分钟后,突然发生严重的枕部头痛,针刺点位于枕突下3厘米。CT显示:第四脑室出血、第三脑室和侧脑室前角少量出血。腰椎穿刺证实上诉三个部位出血的存在。

在随后的28天里,病人感到严重的持续性头痛,需要用阿片类及水杨酸类药物控制。十天后复查CT完全证实了出血的情况。

“风府”穴的针刺点恰好与小脑延髓池穿刺术的穿刺点相同,已知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小脑延髓池穿刺术的并发症。

如何通过针灸防治近视眼

近视是青少年的常见病,它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烦恼和不便。它的发生多由于视物时物体与眼的距离太近,天长日久眼球的前后径增长,以致平行光线所集成的影偏落在视网膜前,造成视物不清,形成近视。

近视眼深度的进展,常与身体的发育有很大关系。一般在身体发育停止后,近视眼亦就停止发展。近视通常是两眼,但两眼的程度常不相同,少数有一眼近视,一眼正常者。

无论耳穴压丸或普通针刺对近视眼都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中对一部分青少年的假性近视效果特别良好。耳穴压丸取眼、肝、肾点,每周压1次,连续压5~7周,在压丸期,嘱患者每天自行按压3-5次。也可以指压拈竹、太阳、承泣、合谷穴,每天1~2次,每次3~5分钟。

平时应注意用眼卫生,防止用眼过度,不卧床看书,经常做眼保健操,这样有利于防止近视。

头痛能针灸吗 如何预防头痛

1、注意气侯的影响,风、燥、湿热、暴风雨,明亮耀眼的阳光,寒冷、雷声等气候变化均可诱发偏头痛发作,注意避风寒,保暖,不要暴晒淋雨,防止诱发致病。

2、注意睡眠,运动或过劳的影响,注意规律的睡眠,运动,加强工作计划性,条理性,注意劳逸结合,注意眼睛调节,保护对敏感病人来说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3、注意室内通风,戒烟酒。

4、注意药物的影响,注意可诱发偏头痛药物。

5、食宜清淡,除米,面主食外,可多食青菜,水果类食物。可多食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母鸡,猪肉,猪肝,蛋类以及桂圆,莲子汤等。宜吃新鲜蔬菜,水果,绿豆汤,赤豆汤等。禁忌烟、酒和公鸡,螃蟹,虾等发物。

悠久的针灸保健防病历史

针灸保健防病是中医预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份,在我国也有二千余年历史。特别是从20世纪中叶起,我国的针灸工作者更广泛应用针灸于各科预防。而近 三十年来,应用针灸进行保健,可以说是风靡全球。总结古今医家这方面经验,揭示针灸保健防病的规律,对促进针灸预防学的形成,丰富现代预防学的内容,造福 全人类,都将功德无量。

古代概况

最早记载针灸预防的古籍文献,是《黄帝内经》。它既提出了针灸防病的思想“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 也”。(《灵枢•逆顺篇》)。意思是说,凡是良医总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或者在发病的早期就进行针刺,所以良医重视预防疾病的程度要胜过治疗疾病;又强调 针灸有保健强身的作用:“是故刺法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素问•刺法论》)。在一些篇章中,载述了具体预防的方法,如救治五脏急 性热病,该病在未发之时,往往于面部不同部位先显露赤色,故需“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问•刺热篇》)。另如治疟疾,也指出应在未 发之前针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内经》奠定了针灸防病保健的理论基础。

头痛怎么办 针灸治疗

中医针灸治疗头痛效果很好,起效非常快,主要穴位有曲池穴,合谷穴,足三里穴等,用银针针灸,需要找专业医生。

中医针灸能治各种头痛

中医认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瘀滞不行,或产生逆乱,或气机升降失常等气血运行障碍的病理改变,就会引起疼痛,即“不通则痛”的病机。针灸治疗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温煦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改善病变部位的气血运行状态,从而改善病痛处营养状态,恢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即经络通畅,脏腑恢复相对阴阳平衡。

针灸可以治疗许多慢性疼痛,如头痛、颈椎痛、肩周炎、痛经、带状疱疹、腰疼、膝关节、踝关节疼痛等。

头痛严格来说它不是一个专门的病,只是一个症状。很多病都会引起头痛,感冒发烧会头痛,脑子里长瘤子也会头痛,即使什么事都没有也可能会头痛。专家说:“针灸治疗原发头痛效果最好。”

所谓原发的头痛就是指人体没有其他病,而自发的一种头痛病。头部有很多经脉循行所过,不同经脉病变,在头上表现为不同部位的疼痛。针灸治头痛是用经络辨证的方法,将头痛部位分属的不同经络,来辨证取穴,如两边头痛叫少阳头痛,头顶痛叫厥阴头痛。国内外的研究证明,针灸止痛的疗效比药物要好。

针灸可以降低头痛发作的次数,专家说,曾经有个年轻的女病人,有原发性偏头痛,来月经的时候疼得更厉害。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头痛消失,很少复发。

针灸治头痛的方法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头痛病因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头痛所涉及的范围很广,本文仅叙述内科范围内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偏头痛、神经功能性头痛等。

头痛的辨证,除根据各种症状表现的不同,审证求因外,尤应注意头痛的性质、特点及头痛的部位。

外感头痛

症状特点:由于外感还分风寒、风热、风湿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特点。 风寒头痛: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加重,兼见恶风畏寒,口不渴; 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兼见面目红赤,发热,口渴欲饮; 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纳呆胸闷,小便排除困难。

治则治法:祛风散寒,化湿通络。取三阳经穴为主。针刺泻法。

处方:风池 百会 太阳 合谷 列缺 后溪。

随证选穴:前头痛加上星、阳白、解溪;偏头痛加率谷、外关;头顶痛加百会、四神聪、太冲;风热者加大椎、曲池;风湿者加丰隆、头维;风寒者加用灸法。

内伤头痛

(1)肝阳上亢

症状特点: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或兼胁痛,面红口苦。

治则治法:平肝潜阳,滋阴。取足照明、少阳经穴为主。针刺泻法。

处方:风池 太冲 侠溪 三阳交。

随证选穴:胁痛口苦者加阴陵泉,睡眠不宁者加内关;肾精亏损加太溪。

(2)肾精亏损

症状特点:头空痛,同时可伴随眩晕,腰痛疲软,神疲乏力。

治则治法:补益精髓。取足少阴经穴为主。针刺补法。

处方:百会 脑空 肾俞 悬钟 太溪。

随证选穴:腰痛疲软者加腰眼;遗精带下者加关元。

(3)气血亏虚

症状特点:头痛绵绵,劳累后加重,常常感到心悸心慌,神疲乏力。

治则治法:益气养血,和络止痛。取督脉、足阳明、太阴经穴及背俞为主。

处方:百会 心俞 脾俞 足三里 三阴交

随证选穴:心悸怔仲者加神门、大陵;食欲不振者加中脘。

(4)痰浊头痛

症状特点:头痛昏蒙,胸脘满闷,有恶心欲吐的感觉,痰涎很多。

治则治法:涤痰降逆,通络止痛。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针刺泻法。

处方:头维 太阳 中脘 合谷 丰隆。

随证选穴:胸闷者加膻中;恶心欲吐者加内关。

(5)瘀血头痛

症状特点: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

治则治法:活血化痰,行气止痛。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和阿是穴为主。补泻兼施。

处方:头部阿是穴 合谷 三阴交。

随证选穴:眉棱骨痛加攒竹;偏头痛加太阳透率谷。 [其他疗法] 耳针

取穴:枕、额、额、脑、神门、肝。

方法:每次取3—4穴,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间隔5分钟捻转一次,或用埋豆法。顽固性头痛,可取耳背静脉放血。 皮肤针

取穴:太阳、印堂、阿是穴。

方法,叩刺出血,加拔火罐。本法适用于外感头痛、肝阳头痛及瘀血头痛。 温针灸

取穴:风府、哑门、风池、天柱等。

方法:每次选针1—2穴,温针灸3—5壮,隔1—2日一次。本法适用于风寒性头痛。 穴位注射

取穴:太阳、印堂、风池、天柱。

方法:用0.25—1%普鲁卡因溶液2.5毫升每穴注入0.5毫升。每日或隔日一次

头痛针灸哪些部位

四神聪清头明目

定位:在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

刺法:患者仰卧位或正坐位,后头痛者可取俯卧位,将穴位常规消毒,用26号0.5寸亳针均向百会方位斜刺或平刺,得气后行轻微捻转手法,配穴可用26号0.5-2.5寸亳针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手法,留针30分钟,可循环行针1-2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功效:四神聪穴位于头顶百会穴前后各1寸处,脑为原神之府,故得名,针刺该穴位功能为安神,聪脑,临床上常用于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症。

太阳穴平肝止痛

定位: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中。

刺法:直刺或斜刺0.-0.5寸。

功效: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气不上下,头痛巅疾,太阳穴为祛风平泄肝阳止痛之要穴,主穴,用于治疗应内分泌紊乱,精神紧张导致的头痛症状。

天柱穴疏风散寒

定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陷中,也是颈部斜方肌外侧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即是此穴。

刺法:天柱穴烧山火行针2次。

功效:《灵枢经·厥病》曰: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故取天柱以疏风散寒,解表通络,疏通太阳经气,以达到解表止头痛之功效。

针灸疗法治疗头痛

内伤头痛

内伤头痛有肝阳上亢、痰浊头痛、瘀血头痛、血虚头痛、肾虚头痛等不同类型。总以虚实之分。

实证

肝阳上亢者,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兼见肋痛,面红口苦,舌苔博黄,脉弦有力。痰浊头痛者,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瘀血头痛者,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外伤史。舌质紫,舌苔博白,脉细或细涩。

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目。

主穴:百会、头维、风池。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者,太阳、阴陵泉、丰隆。

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腧、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虚证

肾虚头痛常感空痛,伴眩晕耳鸣。血虚头痛常头痛隐隐、连绵,伴面色苍白,心悸失眠等。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足三里、风池。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

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

肾虚头痛者,加肾俞、太溪、悬钟。

操作:风池用平补平泻。余穴均用补法。

方义: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

外感头痛

症状: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寒加重,兼见恶风恶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者为风寒头痛。头痛而胀,兼见面红而赤,发热,口渴欲饮,目赤齿痛,舌苔黄,脉浮数者,为风热头痛。若头痛身重,肢体倦怠,舌苔白腻,脉濡者,为风湿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

主穴: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风寒头痛者,加风门。

风热头痛者,配大椎、曲池。

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丰隆。

可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配穴。

操作:毫针泻法。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血。

方义: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

头痛能针灸吗

头痛一般可以针灸主穴:百会、风池、太阳。肝阳上亢,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可以针灸太冲、阳陵泉。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可以针灸头维、中脘、丰隆。

头痛针灸治疗有效果吗 头痛针灸有效果吗

头痛针灸有效果。

针灸疗法主要是以亳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经络上的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对头痛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针灸可以治疗的疾病

针灸是一种最理想的治疗疾病的方法,他对人体几乎没有不良的反应,对很多疾病治疗结果,比其他的方法要好很多,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临床上遇到的针灸对哪些疾病治疗比较好。

1疼痛,是针灸最好的治疗方法,针灸对各种疼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头痛,牙痛,腰腿痛,颈椎病,痛经等。如果我们找不到针灸医生,你可以用手按压疼痛的部位或是局部的穴位。脖子以上的可以按压合谷穴,后溪穴,列缺穴和内关穴,腹部可以按压足三里。妇科可以按压三阴交,也可以针刺这些穴位。

2各种功能性的疾病,就是到医院检查,各种检查结果都正常,可以用针灸来调理,亚健康的人也可以用针灸来治疗。比如耳鸣,心慌,失眠,记忆力差等。

3预防疾病,健身养颜。健康人可以用针灸来预防疾病和自我的保健,比如男性可以经常针灸足三里和关元穴,百会穴,女性可以用三阴交和足三里。

中医针灸治病偏方

1、感冒:取大椎、合谷、风池,都用针法,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2、呕吐:主穴取内关、中脘、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3、失眠:取神门、内关、三阴交,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50分钟,每日针一次。

4、关节痛:腰脊痛取肾俞、昆仑;膝关节痛取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先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再艾灸20分钟。

5、痛经:经前或经期腹痛取中极、三阴交、内庭,先刺内庭,再针三阴交、后针中极、三阴交。均用泻法,留针20分钟。

6、经后腹痛:取气海、关元、三阴交,均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7、牙痛:上牙痛取下关、内庭,下牙痛取颊车、合谷,针刺,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

8、便秘:取支沟、天枢、长强,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9、落枕:取落枕、大椎、后溪,针刺。落枕用泻法,大椎、后溪,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

10、月经不调:1.月经先期:取中极、血海、三阴交、太冲,均针刺、用泻法,留针20分钟。2.月经后期:取命门、肾俞、关元,用补法,针后加灸,留针30分钟。

11、腰痛:取肾俞、委中、腰阳关,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如是腰痛日久不愈的,加艾条灸命门20分钟。

12、痢疾:针治痢疾,有较好的疗效。取中脘、天枢、足三里,针刺,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天一次。如有发热的,加刺曲池;头痛的加剌风池、百会;不发热而下痢过久的,可艾条灸关元10分钟,或隔盐灸神阙。

13、哮喘:针灸有缓解防止发作的作用。取膻中、肺俞、天突、丰隆。如吐出的痰稀白,用艾条灸20分钟;如痰色发黄时,针剌,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如果平时常灸肺俞、气海,可以防止发作。

14、头痛:头痛有正头痛、偏头痛、头顶痛、头项痛等区别。针灸治疗,是按头痛的部位来取穴的。正头痛:取上星、合谷,攒竹,针剌,用泻法,留针30分钟。偏头痛:取太阳、头维、外关。针剌,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头顶痛:取百会、太冲、后溪,针剌,用泻法,留针20分钟。头项痛:取风池、列缺,针剌,用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针一次。

相关推荐

腰痛针灸部位 腰痛针灸的好处

肾脉贯脊,取肾俞可调益肾气,委中位居血络丰富之处,是放血疗法常用穴位,从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作用来说,委中对腰背一些疾病有佳效;腰阳关属督脉井穴,可祛风散寒,通利阳气;配伍穴中膈俞为血会可疏利膀胱经气,消络中瘀滞,腰肌劳损者宜之;灸命门可温补肾阳。

针灸疗法的优点

(一)治疗范围广:不论内、外科或妇、儿科以及五官科等疾病,都可用针灸疗法来治疗。 (二)见效快:运用针灸疗法,治疗一切病症-如对胃痛、腹痛、腰痛、头痛以及关节痛等-往往针到痛止,比吃药来得快。 (三)安全稳当:只要依照针灸的操作常规,不乱针瞎灸,通常不会引起什么乱子,比药物治疗容易掌握。 (四)方便、节约:只要随身带几根针和一些艾条、酒精、棉花等东西,到处可以治病,不受设备和条件的限制,并且非常节约。 (五)易学易用:学习针灸疗法的人,只要能熟悉穴位的部位和主治,以及操作方法、适应证与禁忌证等几个环节,就

常见的经络养生法

自我点穴 头部点穴:点按风府穴:双掌掌根贴于耳后,双手中指弯曲以指尖点按头后正中线的风府穴约1分钟,力量适中。风府为督脉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头、颈疼痛,预防中风。 点百会、四神聪:双掌掌根贴于头的两侧,然后以双手中指指腹依次点按头顶百会穴及四神聪穴,约1~3分钟,力量适中。百会为督脉穴,四神聪为外经奇穴,头为诸阳之会,常点按此二穴,可防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脱肛、阴挺等证。 点印堂:以双手中指指尖点按双眉中间印堂穴,约1分钟。印堂为经外奇穴,常点按此穴,可防治前额头痛、鼻衄、鼻渊等证。 点太阳:以双手

针刺阳陵泉怎么操作正确

针灸阳陵泉操作方法 取穴:坐位,膝关节半屈,腓骨小头最突点前下方,胫腓关节处。 简易取法: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有一凹陷,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外向内与小腿侧面成90°。 深度:直刺,向胫骨后缘斜下刺入,深1-3寸,有酸胀感向下扩散;直刺,沿胫骨后缘处水平刺入, 透阴陵泉,深3寸,有整个膝部酸胀;斜刺,向后下方,进针1-2寸,可有麻电感向足背部放射。留针20分钟。 施灸: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20分钟。 作用 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为本经脉气所入,且足少阳胆

针灸治带状疱疹

患带状疱疹的早期,除了常规的内服抗病毒药物和外敷中药外,尽快应用针灸疗法可大大地缩短疗程,防止红疹继续扩散并预防出现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只要针灸治疗介入得足够早,一般情况下,患者3~4天就可痊愈,病程严重的1~2周也可治愈,极少出现后遗神经痛这个现代医学尚难以治愈的顽痛症状。”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多为正气不足,湿热内蕴,壅阻肌肤,以致使气滞血瘀,经络失疏,循肝胆经外发而成。对付难缠的“蛇串疮”,针灸的“三截法”对带状疱疹“围追堵截”,可“降蛇伏邪”,最大限度地拔除余毒,以防余邪为患

中医养生之针灸五大疗效

一、针灸对疼痛疾病的止痛。 1、颈椎病颈痛的止痛。疼痛包括很多方面,从头到脚,三叉神经痛,颈痛,心绞痛等,在临床方面,还运用到急救。 2、腰背疾病方面的止痛。如坐骨神经痛,膝盖膝关节的疼痛,止痛效果可以达到百分之八十三以上。 3、对关节疼痛,如类风湿、痛风也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通过针灸和艾灸的办法,可以快速解决疼痛问题。 4、针灸对内脏疼痛的镇痛。 二、针灸对精神和心理疾病的睡眠障碍治疗比较有效。 据统计,现在就业压力、升学压力过大,导致精神和心理疾病的患者日渐攀升,针灸因为其特殊的疗效,可以极大的减少药物

针灸哪些穴位可以治疗头痛

针灸治头痛穴 头痛穴定位: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头痛穴局解:在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骨间背侧肌,布有木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为腓深神经布有趾背神经。 头痛穴原则: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常采用左右交替取穴。 特点: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淤,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

针灸改善偏头痛

偏头痛是头痛常见的类型,为发作性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可见于任何年龄。首次发病常于10~3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偏头痛的主要表现为:1.头痛起病初期往往先为一侧头痛,自颞部开始,出现胀痛、钻痛或搏动性痛,然后扩展至整个半侧头部或全头部,或头沉、紧压、麻木感,但每次头痛可只局限于一侧,亦可左右两侧交替发生。发作前可有幻视和偏盲的先兆,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持续数小时或数日。头痛的程度逐渐加重,弯腰、俯首或用力时头痛加重,并且烦躁不安,怕吵声,怕强光。2.多在青春期前后发病。呈周期性发作,每次发

中医教你如何治疗疑心病

一、中医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通过在疑病症患者体表一定的部位施以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这种推拿方法可应用于各科的治疗,对骨伤科疾患、小儿疾患及各种疼痛性疾病更为适宜。 二、中药熨帖疗法 中药治疗疑病症的特效疗法主要以药(热)熨疗法为代表,即将药物(如药袋、药饼、药膏及药酒)经加热后置于体表特定部位,促使腠理疏松、经脉调和、气血流畅,多用于寒湿、气血瘀滞、虚寒证候的治疗的一种外治疗法。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敷脐疗法、腐蚀疗法、熏洗疗法、敷贴疗法等等。 三、中医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

中医怎么针灸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发作期的针灸治疗以近部与远部取穴来宣通清窍、祛邪止痛,近部取百会、风池、太阳、头维、角孙、率谷等穴以疏通患部经气,远部取外关、太冲、行间、足临泣等穴以通调本经经气。以上腧穴为治疗偏头痛的基本处方,临床还要结合中医辨证与辨经的方法治疗。辨证治疗:如属肝阳上亢者,加用中封、行间、涌泉以平肝潜阳;属痰浊上扰者,加中脘、丰隆、足三里、内庭、厉兑、太白以运中祛痰;属气滞血淤者,加膈俞、血海、少冲、三阴交以活血化淤。辨经治疗:疼痛以前额为主者,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选用头临泣、头维、印堂、阳白、合谷、阳溪、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