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溺水事故的原因
发生溺水事故的原因
1、不小心从池边、岸边落入水中
中、小学生外出春游或秋游中,野外的水库、池塘较多,学生玩耍时看见水中有鱼、蝌蚪、小青蛙等,很自然想去抓,这时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
提议:中小学生外出春、秋游时应每200名学生配备一名救生员。
2、在水中滑倒后,站立不起
水中滑倒往往是浅水区域,也往往是没有游泳技能的小孩,特别是在水库、坡度很大,小孩下水很容易滑倒,一旦滑倒后站立不起,很易溺水。
3、身上的浮具脱离或破裂漏气,沉入水中
市场上所购买的塑料气泡救生圈,千万不要在自然水库区域、池塘、江河湖泊中用来进行救生护具,这种塑料气泡救生圈在水中一旦漏气,后果不堪设想。每年在使用塑料气泡救生圈中,漏气后造成溺水身亡事故的比例非常高。所以千万不要用塑料气泡救生圈来作为救生用具。
4、游泳技术不佳,在水中遇到意外惊慌失措、动作忙乱
在游泳过程中由于遇到意外情况或碰撞,心理与精神的压力很大,造成精神恍惚,情绪紧张,加之游泳技术欠佳,遇到情况后反应不过来, 手忙脚乱,这也是溺水常见的事故之一。
5、突然呛水,不会调整呼吸
在饭饱、体能极度疲劳、酗酒后入水游泳,很易出现呛水现象,呛水现象调整不好,会导致非常危险状态,连续呛水,很容易造成停止呼吸,所以饭饱、体能过度疲劳、酒后、非常饥饿者,都不宜入水。
6、过 于 逞 强
逞强好胜,过于吹牛,夸口,然而真的下水后,由于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和技术,在游泳过程中出现疲劳过度,造成溺水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说,外出游泳时正确评估自我能力,游泳时不能逞强好胜,应该量力而为,泳技差者不能到深水处或离岸太远。
7、冒 险 潜 水
在潜水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碰撞,头与头的碰撞,或在潜水中碰撞石头,当你在潜水时,岸边有人跳水,也很容易造成头与头的碰撞。潜水时,水下压力很大,耳膜很容易压坏,每潜入深度10米就有一个大气压,当你想浮出水面时,若浮出水面的上浮速度太快,会造成肺部爆炸。
8、被溺水者紧抱不放
当游泳者溺水时,在他身边的无论是物体还是游泳者,他都会拼命地抓住不放,同时游泳者也会被溺水者紧紧抓住不放,一个没有掌握救生技术的游泳者,不知如何解脱,所以平时应学习或掌握救生知识,以便随时救己救人。
9、游泳场所设施不良造成的危害
开放的游泳场所必须要配备各种救生器材,救生器材有救生杆、救生圈、救生球、救生板等救生用具,另外还准备颈套、呼吸器等救生用品。开放的场所内有游泳安全须知、游泳安全宣传栏、标语、警示牌、广播、医护室,形成良好的水上安全活动环境。
10、嬉水时,被人按压,造成危害
中、小学生外出游泳时碰到同学,相互进行嬉水,双方进行按压闭水。按压时间过长,导致吸氧量不足,这时需要大量吸氧,但在最需要吸氧时还被别人按压在水底,此时在水底无法屏气的学生开始在水下吸最大量的氧,但学生吸的并不是氧气而是水,他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吸水后开始呛水,严重的造成七孔流血,内血管破裂,肺爆炸,停止呼吸,停止脉博。
宝宝刚学会站泡澡风险大
1.浴缸高度在逐渐降低。45~50厘米的也不少见。身高70~75厘米的孩子翻过浴缸的话,很容易摔倒,口鼻溺水状态持续5分钟,就会有生命危险。
2.颈圈充气不足。颈圈是C字形状、围在婴儿脖子上,使其下巴搁在颈圈上成浮起状态。但颈圈充气不足或漏气会使婴儿鼻子浸在水下,发生溺水事故。
3.长时间泡澡。孩子泡澡时间可根据身体大小来判断,一般2~3分钟就足够了。入浴时间减少,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
4.未及时放水。洗完澡后放掉浴缸的水,防止孩子一个人去浴室玩时发生溺水事故。
如何预防游泳时下肢抽筋
游泳时如胸痛,可用力压胸口,等到稍好时再上岸,腹部疼痛时,应上岸,最好喝一些热的饮料或热汤,以保持身体温暖。
如何保证游泳的健康和安全,避免溺水事件的发生?对水情不熟而贸然下水,极易造成生命危险。万一不幸遇上了溺水事件,专家介绍,溺水者切莫慌张,应保持镇静,积极自救:
(1)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2)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3)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
防溺水安全知识 溺水急救
如果在游泳时遇到溺水事故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
1、清楚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杂物,保持呼吸通畅
2、将舌头拉出,以免后翻堵塞呼吸道。
3、将溺水者的腹部垫高,使胸及头部下垂,或抱起双腿将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做走动或跳动倒水动作。
4、恢复溺水者呼吸是急救成败的关键,应该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克采取口对口或口对比的人工呼吸方式,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
方法: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托起伤员下颌,捏住伤员鼻孔,深吸一口气后,往伤员嘴里缓缓吹气,待其胸廓稍有抬起时,放松其鼻孔,并用一手压其胸部以助呼气。反复并有节律地(每分钟吹16~20次)进行,直至恢复呼吸为止。
5、及时做心脉按压:心跳停止者应先进行胸外心脏按摩。让伤员仰卧,背部垫一块硬板,头低稍后仰,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面对伤员,右手掌平放在其胸骨下段,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借急救者身体重量缓缓用力,不能用力太猛,以防骨折,将胸骨压下4厘米左右,然后松手腕(手不离开胸骨)使胸骨复原,反复有节律地(每分钟60~80次)进行,直到心跳恢复为止。
警惕儿童意外伤害
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大致可分以下三类:
一.物理性伤害:如意外窒息、溺水、割伤、摔伤、坠落伤、交通事故、烧伤、烫伤、鞭炮炸伤、电击伤以及洪 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等造成的伤害。
二.化学性伤害:常遇到的有:强酸或强碱灼伤、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和有毒物质中毒等。
三.生物性伤害:如狗、猫、蛇咬伤、蜂、蝎、毒虫蛰伤以及食物变质中毒等。
下面介绍三种常见的儿童伤害:
婴儿意外窒息:新生儿和小婴儿不会抬头或不会翻身,母亲与婴儿同睡一张床,甚至同睡一个被窝,这样很容易 由于被子堵塞婴儿口鼻而使婴儿发生窒息死亡,母乳养婴儿时,孩子边吃边睡,当母亲也入睡后,乳房易堵塞婴儿口鼻,亦可 致婴儿发生死亡。新生儿和幼小婴儿不会翻身,如果采取仰卧位睡眠,一旦孩子发生呕吐物流入气管,亦可引起窒息和死亡。
另外,为婴儿喂奶、喂水或喂药方法不当,容易赞成呛水或呛药,从而引起窒息死亡。
溺水:有些人喜欢到未开放的江、河、湖、溪、渠、海等水里游泳。由于这些水域深浅不一,水势复杂,又缺乏 必要的救护手段及人员,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在溺水者中,最多的是少年儿童,尤其是那些没有成人陪同的孩子们。冬初及 早春,冰层很薄,此时,儿童最易踏碎冰面而发生溺水事故。
幼儿因溺水而致死的事件也很常见。据统计,一九九一年我国一至四岁儿童因溺水死亡者就占十万分之三十四点 二,排在各种死亡原因的第三位。这些孩子主要不是由于游泳溺水,而是由于不慎跌入水中致死。
药物中毒:儿童药物中毒主要由于两种原因引起,一是家长不了解儿童用药注意事项,由药物引起中毒;另外最 多见的是儿童自行拿取药物误食而引起中毒。一至三岁幼儿好奇心强常趁大人不注意自取药片服用,造成中毒。
田螺的手工捕捉技术
1、自制工具。(小捞网)
可以用铁丝、钢丝和网布制作简便的田螺采集器。制作方法:先将铁丝等合成圆圈,然后将网布固定在铁圈上,另再加一个木制长柄即可。
2、选好地点。
选在较少施肥的农田,附近的水渠、池塘最好。
一般野生田螺喜欢在水流舒缓的沟壑里生长。而且大的田螺外表经常附着青绿色的绒毛。
33、手工捕捞。
发现田螺后,即可用捞网捕捉。然后用桶或者袋子装好。注意不要到水太深的地方去,以免发生溺水事故。
宝宝多大可以游泳
很多妈妈担心宝宝过早游泳会有危险,于是产生了“宝宝多大可以游泳”的疑问。为解决妈妈们的疑问,整理了以下要点,供妈妈们参考:
1、宝宝出生两三周就可以开始游泳,但在这一阶段,不适宜去泳池,可以先在浴缸中游,熟悉水性,活动四肢,或者也可以去医院的婴儿游泳区域游,让宝宝从游泳实践中获得对水的条件反射。
2、等宝宝2-3个月后,妈妈可以对其游泳技能加以训练,做一些诱导其摆动手臂的行为。
3、宝宝3-6个月时,可以学一些基础的泳姿,如游泳的手臂动作和脚部动作。
4、6个月-1周岁的宝宝适合进行憋气训练和身体上浮训练,但训练时需有专业的护理人员陪伴在身边,或者有熟悉水性的妈妈陪伴身边,不然,发生溺水事故,是相当危险的。
什么体质不适合游泳呢
第一,首先是妇女,孕妇怀孕前后是不能参加游泳健身的,还有就是妇女月经期,流产手术等等,这时候人体处于虚弱期,最好还是不要去参加游泳健身。再有就是患有眼部疾病和肺部疾病的人也不要参加游泳健身了,游泳健身要求人的眼睛和肺都不能有疾病,游泳经常会使眼睛浸水,如果眼睛有疾病,容易感染,肺也是如果有疾病也会让你游泳处于危险的境况。
第二,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以及下水容易突然晕倒或失去知觉。耳聋的人也不适合去游泳的,因耳聋者中耳内调节平衡的器官也会受到损伤,从而削弱了身体平衡能力,常因失去平衡而发生溺水事故。还有其他会影响其他人游泳的疾病等的都不能去游泳。
患有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红眼病、性病、体癣等传染性皮肤病患者,不可参加游泳,以防止传染病传播。患有肺结核、肺气肿、肾炎、沙眼、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高度近视、急性鼻窦炎的人不宜游泳,剧烈活动后的人和酗酒者,不要马上进行游泳。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和精神失常的女性,下水容易突然晕倒或失去知觉。患有癫痫病的易抽搐的人不宜游泳,以防因突然发病而失去游泳技能发生危险。、耳聋者 不宜参加游泳,因耳聋者中耳内调节平衡的器官也会受到损伤,从而削弱了身体平衡能力,常因失去平衡而发生溺水事故。鼓膜干性穿孔者下水后,水就会经鼓膜的 穿孔部位进入中耳腔而引起急性中耳炎,故不宜游泳。患化脓性中耳炎者也不能游泳,因为中耳腔内带病菌的脓液可能流入泳池水里,污染其他游泳者,并使自己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发作。
怎么防止游泳时腿抽筋
游泳时腿抽筋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不加以控制,不仅会疼痛难忍,而且还可能会引发溺水事故。那游泳时如何预防腿抽筋呢?有什么事项需要注意?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首先,在游泳前,做好准备运动,增加身体热量,并用冷水淋身体,让身体尽快适应。
其次,调整饮食,增加钠、钙、磷的补充,因为这三种营养元素具有增加肌肉兴奋性的作用。
再次,补充淡盐水和维生素B1,让身体流失的营养得到部分补充,同时,要控制好每次游泳的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劳累过度,引起抽筋。
最后,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不要过度利用手脚的局部位置,应做好调节,让局部疲劳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