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患恐惧症需要家长关心
儿童患恐惧症需要家长关心
一般来说超过2年以上的持续恐惧情绪十分明显,整天沉溺于恐惧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如“怕鬼”表现出“谈鬼色变”,出现惊恐和回避反应,伴有心跳快、呼吸快、出冷汗、面色苍白和尿频等症状,应属恐惧症之列。恐惧症有时伴有焦虑反应和强迫症状。
根据恐惧对象的不同,可将恐惧分为4类,即生理伤害性恐惧、自然事件恐惧、社会焦虑恐惧和其他恐惧。不同年龄儿童所恐惧的内容不同,年幼儿童恐惧幽灵和妖怪,年龄大的儿童恐惧生理危险或伤害。
在儿童恐惧症的预防上,要从小加强儿童的性格培养,使其有乐观、开朗、坚强的性格;提倡讲科学、讲道理,不要用鬼神、怪物、关黑房子等手段威吓孩子;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示范作用,不能无故怕这怕那。
在治疗上,宜早期治疗。首先排除躯体疾病是否存在,让患儿理解治疗目的,父母参与治疗,鼓励患儿上学,加长在校时间。治疗方法上,采用较为普遍的是行为疗法,如示范法、认知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家庭治疗法等。
(1)示范疗法。国外专家治疗5—12岁的恐水儿童,将40名儿童分为4组:一是“参与示范组”,让患儿看电影示范,再到游泳池中参与10分钟的训练,并给予社会强化;二是“单独示范组”,让患儿看电影示范,再到游泳池边做10分钟游戏;三是“单独参与组”,看无关内容动画片,再完成10分钟游戏参与活动;四是“控制对照组”,看动画片,并在游泳池边做游戏。治疗结果显示,参与示范组疗效最佳,其次是单独参与组和单独示范组,而控制对照组无变化。可见,参与示范疗法用于恐惧症儿童的行为矫治效果较好。
(2)认知疗法。有学者用“认知自我控制法”治疗恐黑暗儿童,入组标准是“不能独自呆在黑房里3分钟”。将患儿分成3组,分别让熟悉的成人带入控制好的黑房,记录其滞留的时间。第一组为“能力组”,教儿童自我陈述:“我不怕黑,我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第二组为“刺激组”,陈述:“黑暗处是个很好玩的地方”。第三组为“控制组,陈述:“嘉丽有一盏小灯”。治疗结果,第一组恐惧行为改善最大。
(3)学校恐惧症的快速疗法。国外有学者提出一种针对急性学校恐惧症的快速治疗方法,成功率为100%,追踪2~8年,无复发现象。具体做法是:
开病人家长会,带患儿从周一开始上学;
保证让患儿全天呆在学校,每日上学计划不变;
出现躯体症状要到放学后再由校医处理,并反复说明恐惧只是暂时表现;
在家避免长时间讨论学校问题,对患儿上学给予表扬;
一般到周三躯体症状会消失,及时开家庭庆贺会表扬患儿克服了上学困难。
(4)系统脱敏法。有学者曾对一位患社交恐惧症的女中学生实施了系统脱敏法。先指导她拟定了恐惧对象梯级表,从轻至重依次为女同学、父亲、男同学、老师、陌生人等,再学习放松技术,并开始实施现实交往脱敏。在前3个梯级的治疗较为顺利,但与老师交往时,病人恐惧情绪加重,不能有效地放松,因此又回复到与男同学的交往阶段;重新配合放松训练脱敏,待适应后,与安全又熟悉的老师交往,再逐步过渡到任课老师与班主任;最后安排一病人不认识的大学生与之接触、交谈,通过2个月的治疗,病人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大为缓和。
儿童社交恐惧症有哪些并发症
1.恐惧症:患者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与紧张不安,可致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昏厥等症状
2.臆想症:患者会有性格改变,情感改变,行为改变等变化出现,变得敏感多疑以及出现神经症症状。
3.儿童分离性焦虑障碍:是儿童期最为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离开家或者离开那些个体所依恋对象时,个体表现出与其发展年龄不相应的、过度的焦虑。早期发病,发病时间在6岁以前。
只有跟别人,跟社会接触,孩子才能成长,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对于患上社交恐惧症的儿童,家长和老师们都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定期让孩子去看看心理医生,只有这样才能尽早的让孩子从疾病中解脱出来。
幽闭恐惧症的症状
恐惧症分很多种,幽闭恐惧症就是其中的一种。幽闭恐惧症,在我们生活不多见,幽闭恐惧症患者无法长时间呆在一些狭小空间,长时间呆在这些地方他们就会出现恐慌,呼吸困难等症状。
幽闭恐惧症是指一种对封闭空间出现恐惧心理的一种心理疾病,如要电梯里会出现恐惧,在车箱、飞机中出现恐惧心理等。它属于恐惧症的一种表现形式。
容易恐慌症发作的人,通常会产生幽闭恐惧症。倘若在封闭的空间当中产生恐慌,他们会因为无法逃离这样的情况而感到恐惧。幽闭恐惧症患者可能会在室内场馆、戏院或电梯中感到呼吸困难。像其他许多病症一样,幽闭恐惧症可能肇因于孩提时期的创伤。治疗幽闭恐惧症和治疗其他焦虑症类似,可以采取一些解释性的心理疗法,或采用一些抗焦虑的药物加以治疗。
幽闭恐惧症被普遍的认为是广场恐惧症的反例,不过这样的论点是过分简化的结果:幽闭恐惧症患者会害怕待在群众当中,而这也是广场恐惧症的特征之一。所以在充满群众的市政广场中,可能同时引发幽闭恐惧症和广场恐惧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工作学习日益紧张,相信近年来患恐惧症,特别是患社会交往恐惧症的人越来越多,值得注意。
老年人恐惧症的危害有哪些
老年人是我们在生活当中需要照顾的群体,也是最容易被一些疾病缠身的群体,所以对于老年人群体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去照顾他们。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老年人恐惧症的患者就更需要我们认真的对待,因为老年人恐惧症的危害是很大的。
少数性格内向的人,到了老年,会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他们处处胆小拘谨,总感到忐忑不安。这种现象发展到严重时,当事者会自感心神不定,坐立不安,焦躁烦闷,甚至陷入不能自拔的痛苦境地,也会由此而引起血压升高,心跳加快,食欲减退和头痛失眠。
患恐惧症的老人还有种种禁忌,如由于害怕被子女嫌弃,不敢提出完全正当的要求;怕发生车祸,因而以步代车;怕煤气中毒,因而拒用煤气灶;怕身受辐射线伤害而不敢看电视等。
恐惧症危害主要体现在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上,严重者还可能导致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头痛食欲减退等。如果恐惧症状长期得不到缓解还可能引发其它精神疾病,因此人们因加强对恐惧症的认识。
儿童期情绪障碍早期症状
1.儿童恐怖症
正常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都可能会对一些特殊的物体或情境出现恐惧害怕的现象,这是面临危险处境的一种防御反应,不属于病态症状。恐惧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不经任何治疗,都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
儿童恐怖症根据恐怖对象可有几种:
(1)对动物恐怖症:发生于学龄前期与学龄期,恐怖的对象为猫、狗、昆虫等;
(2)特殊环境恐怖症:如害怕黑暗、独处、登高等;
(3)特殊物体恐怖症:如对尖锐物体的恐怖;
(4)疾病恐怖症:害怕患癌症、肝炎、心脏病,害怕死亡。
(5)社交恐怖症:害怕陌生人、害怕在大庭广众下说话、害怕被人注视;
2.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
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通常发生在6岁以前,病程至少1个月,需排除其它儿童心理疾病以及引起恐惧和焦虑症状的疾病。
该病主要有以下症状:
(1)在与陌生人或同龄人交往时,存在持久的焦虑,表现为社交回避行为;
(2)与陌生人交往时,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出尴尬或过分关注;
(3)患儿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社交关系良好;
(4)显著影响社交关系,导致交往受限,当进入新环境时,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
3.儿童抑郁症
除表现情绪低落外,可以较多地表现为多动、攻击性和冲动性等行为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各种躯体不适等。
恐惧症遗传吗 导致恐惧症的因素
恐惧症是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个体的气质有一定的遗传性,哪些心理素质比较差,胆子比较小,对事物敏感的孩子容易患恐惧症。
即父母为孩子建立的社交环境,如果父母过于限制孩子的社交,过于保护孩子都有可能导致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
童年时期的经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有过非常恐惧的经历,可能对以后的心理造成重大的影响,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可能导致恐惧症。
恐惧症是否会遗传
恐惧症是一种神经症,患者表现出对某些特定的事物产生过分的、不必要的恐惧,明知自己的恐惧不合理却仍无法控制。由于有些神经症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有人担心恐惧症是否会遗传。
恐惧症的发生与遗传有一点关系,但主要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个体的素质及个性有关。个体的素质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孩子是否会得恐惧症,关键不在遗传,而在后天的教育。如一些父母限制子女接触社交环境,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促发社交恐惧症。
对于恐惧症的发病原因,精神分析学说和行为主义学说各自有不同的看法。
一、精神分析学说--心理冲突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本病起源于儿童性心理冲突,通过置换的防御机致,将某种无关重要的物体或情境,象征地取代了引起心理冲突的人,从而避免了性心理冲突和分离性焦虑。恐惧症作为一种焦虑来自于自我对危险的反应,反应水平的差异由于最初的归因所致。恐惧症又称为焦虑性歇斯底里,是由于儿童早期的恋母情绪冲突所致。到了成人阶段,由于性驱力继续表现出强有力的恋母或恋父色彩,从而激起了一种被阉割的恐惧和焦虑。
二、行为主义学说--条件反射按照行为主义观点,认为恐惧情绪的出现是由于形成了不良的条件反射或称为学习的结果,即是由儿童时期早已消失习得了的恐惧经验中学习得来的。某些物体或情境与令人恐惧的刺激多次联合出现而形成条件反射,这些物体或情境成为了恐惧对象,由于病人对此采取回避的措施,而使这种恐惧焦虑得以强化。
综上所述,不用过分担心恐惧症是否会遗传,与其害怕孩子会被传染恐惧症,不如多花点精力在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中如有恐惧症的患者,应及时让心理医生帮助治疗,以免自己的恐惧情绪影响到孩子。
儿童学校恐惧症诊断标准
当儿童对恐惧的对象表现出的情绪反应远远超过该恐惧对象实际带来的危险时则称为恐惧症。恐惧情绪是儿童期较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几乎每个儿童在其心理发育的某一阶段都曾出现过恐惧反应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恐惧对象如害怕黑暗陌生人声音雷鸣闪电、动物昆虫、想象中的事物等。儿童期恐惧症不像成人那样常见临床表现也不十分典型儿童期常见的恐惧症为学校恐惧症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恐惧症,虽然目前的诊断标准中没有专门列出该诊断,但在临床工作中非常普遍。
CCMD-3未纳入儿童学校恐惧症。由于这是常见的障碍之一故试订诊断如下供参考。儿童学校恐惧症是指儿童对学校环境或到学校上学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而在与上学无关或非学校环境(如家中)言谈自如。
(1)症状标准:
①对到学校上学存在持久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
②对学校环境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
③患儿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过分关注。
④不在学校环境或不上学并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表现正常。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1个月(不包括最初入学的第1个月)。
(4)排除标准:不是由于分裂症广泛性发育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广泛性焦虑症等所致。
儿童社交恐惧症及其典型症状
儿童社交恐惧症(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of childhood,SADC)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期情绪障碍,严重影响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众所周知,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体现了疾病对人的危害程度。研究发现,心理障碍儿童生活质量在社交恐惧儿童认知成份、情感成份、家庭生活、同伴交往、学校生活、生活环境、自我认识、抑郁体验、焦虑体验与正常儿童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SADC儿童需要获得更多的、更全面的关心和帮助。
儿童社交恐惧症典型症状
1.在公众场合,如幼儿园、游乐场、公园、商场、亲戚家,孩子感到极度的恐慌、紧张;
2.在一些多人的场合,孩子怕与同伴、大人面对面地交流,或者即便交流了,也是在极度的惊恐之中度过的;
3.孩子不敢直面陌生人,更不敢与他们交谈,或者见到陌生人就心慌耳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