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腹部常用穴位位置和主治疾病
胸腹部常用穴位位置和主治疾病
(1)膻中:胸骨体上,两乳之间。
主治:胸闷,心绞痛,咽干,咳嗽,哮喘等。
(2)鸿尾:脐上7寸。
主治:胸闷,心悸,咳嗽,腹水等。
(3)巨阔:脐上6寸。
主治:心绞痛,心悸,呢逆,失眠等。
(4)上肮:脐上5寸。
主治:胃痛,呕吐,反胃,腹胀等。
(5)中肮:脐上4寸。
主治:胃下垂,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
(6)水分:脐上1寸。
主治:肠胃病,腹水,精神病等。
(7)神网:肚脐正中。
主治:胃病,腹泻,尊麻疹,脱肛等。
(8)气海:脐下1。5寸。
主治:腹胀,勃起障碍,遗精,遗尿等。
输卵管堵塞的中医辨证
输卵管堵塞的中医辨证1.湿热瘀阻 不孕,下腹疼痛,经行加剧,不喜热熨,痛而拒按,经后带多色黄。苔黄腻,舌质黯红,脉细弦而数或细滑而数。
2.肝郁气滞 不孕数年,抑郁乳胀,急躁易怒,月经不调,少腹胀或胀痛。苔薄、脉弦。
3.瘀阻胞脉 不孕数年,素有血瘀宿疾,经行腹痛拒按。苔薄,舌紫黯,脉弦。
4.寒凝瘀阻 不孕数年,经行下腹冷痛,痛喜热敷,经行不畅。苔薄,舌质青紫,脉弦。
5阴虚挟瘀 不孕数年,口干咽燥,午后颧红,午后低热,少腹隐痛,月经量少、色红。苔薄,舌红,脉细数。
输卵管堵塞艾灸有用吗艾灸对于治疗输卵管堵塞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根据输卵管的中医辨证分型艾灸相应的穴位能够起到一定得疗效,但是治疗效果需要根据实际病情而定。
输卵管堵塞艾灸哪里肾俞穴
位置: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具有滋阴壮阳、补益肾元,使之精力充沛、益精聪耳的作用
主治疾病: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关元穴
位置:在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功效:培补元气、导赤通淋
主治疾病: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尿道炎,盆腔炎,肠炎,肠粘连,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
气穴
位置:该穴位于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关元穴左右一指宽处。
功效:补益冲任。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白带,小便不通,泄泻,痢疾,腰脊痛,阳痿。生理不顺、腰部疼痛、冷感症等。该穴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道。
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主治疾病: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羸瘦。此穴主治甚广,为全身强壮要穴之一,能调节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有防病保健作用。
三阴交
位置:位于足太阴脾经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三寸。
功效: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可帮助睡眠。
主治疾病: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该穴。
功效:募集膀胱经水湿。
主治疾病:生殖器疾病、泌尿疾病、尿频、尿急、生理病、生理不顺、精力不济、冷感症等。
气冲穴
位置:曲骨旁开2寸。
功效:将冲脉之气渗灌胃经
主治疾病:肠鸣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阳萎,阴肿,功能性子宫出血。
四满穴
位置:在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功效:除湿降浊。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产后恶露不净,小腹痛,遗精,遗尿,疝气,便秘,水肿。
丰隆穴
位置: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功效:沉降胃浊。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呕吐,便秘,水肿,癫狂痛,下肢痿痹。
治疗理论:
关元配中极。中级、关元属于任脉穴,位于胞中之处,又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关元是人身真元之气聚集处。两穴相用,有较好的调理冲任脉气,温通气血之功效。
小贴士:
虽然输卵管堵塞可用艾灸的方法治疗,但是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使用的治疗方法也是不同的。盲目的进行治疗不仅不能治好,甚至还会加重病情的发展。
常用的方法是采取手术治疗,然后通过艾灸的方式辅助治疗,这样更能够提高输卵管堵塞的治愈率。
2021三伏贴日期 三伏贴一共贴几个位置
一般每伏贴敷3次,每次贴4个穴位,即贴4片,三伏贴常见以下穴位:
位置: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位置: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疾病:咳嗽、五劳虚损、中暑等,益气壮阳。
位置: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疾病: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咳嗽、咳喘病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位置: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疾病: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位置: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主治疾病为:咳嗽,气喘,肺痨等。
三伏贴贴哪里好
具体如下:
三伏贴是通过刺激性的中药,对经络腧穴的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不同穴位对应的作用不一样,穴位选择是很重要的,具体如下:
1、三伏贴可以贴在天突穴,天突穴位于前胸颈部正中线上主治: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2、三伏贴还可以贴膻中穴,位置位于前胸两乳头连线的重点主治: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咳嗽、咳喘病等。
3、三伏贴可以贴肺俞穴,肺俞穴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主治: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感冒鼻塞艾灸哪里
感冒鼻塞可以艾灸以下穴位:
大椎穴
穴位位置
颈部与背部的交界处,低头后,颈部正中隆起最高的脊椎骨下方凹陷处为大椎穴。
主治功效
大椎穴有祛风散寒、清脑宁神的功效,并且能够治疗外感风寒导致的恶寒、发热、无汗、鼻塞等症状,因为寒气大都是从大椎穴入侵的,在平常生活中,经常按摩大椎穴还能够增强身体的御寒能力,达到预防感冒的效果。
风池穴
穴位位置
后头骨下方,颈部两侧凹陷处,与耳垂齐平的位置为风池穴。
主治功效
风池穴有疏风清热、开窍镇痛的功效,现代医学上通常用来治疗流行性感冒、神经性头痛或与五官科系统的疾病等,对感冒后引起的鼻塞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迎香穴
穴位位置
面部上鼻翼外缘的中点处,位于鼻唇沟中的穴位是迎香穴。
主治功效
迎香穴位于鼻旁,具有疏散风热、通利鼻窍之功效,,能够治疗感冒、鼻出血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涕和呼吸不畅等。对治疗鼻子的各种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儿童感冒鼻塞可以艾灸。艾灸是在人体特定的部位通过艾火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在艾火的刺激下,局部的皮肤逐渐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能力增强,同时,细胞组织的代谢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增强,对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因此,在儿童感冒鼻塞时,可以使用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
放疗后胳膊疼要怎么办呢
自我按摩的办法:
胳膊上的肌肉纠结会压迫血管,阻碍气血的畅通,造成手指麻木,胳膊沉重,稍微活动就会感觉到疼痛。同其它部位相比,手和胳膊最容易疲劳,因此应该经常刺激穴位,消除疲劳,防止肌肉的纠结。
一 阳池 胳膊用力过度出现酸痛症状时,可按这个穴位来缓解。 位置:手背一侧,中指和无名指之间部位向上与手腕相交的凹陷位置。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消渴等。
二 鱼际 手部麻木、拇指活动困难时按压该穴位。 位置:张开手掌时拇指最下方和手腕联线间最突出的地方。 主治:拇指麻木、咳嗽、咳血、失音。
三 手三里 胳膊沉重、抬不起来时,按压这个穴位很有效果。 位置:向上曲肘时,由胳膊外侧生成的褶皱末端向手腕方向大约三指宽的地方。 主治:肩臂痛、上肢麻痹、高血压、腮腺炎、消化不良、肩背痛、牙疼。
四 尺泽 肘部酸痛难以搬动重物时,按压这个穴位会非常有效。 位置:向上微屈肘,肘窝形成褶皱,由褶皱中间部位向胳膊外侧移动时经过的凹陷部位。 主治:肘臂肿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咳血、潮热。
通过以上对于放疗后的一些症状和胳膊疼解决方法的祥细介绍,相信大家已有进一步了解了。在平时放疗后,应该多注意休息,多吃一些绿色食物,搭配些有食欲的食物,来增加身体的免疫力。
腹结的定位与主治 腹结穴主治疾病
类属:足太阴脾经。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止痛,宣通降逆。
主治病症:
1.脾胃气滞,寒邪入侵,脾胃虚弱之胃痛,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疝气诸症。
2.蛔虫症,支气管炎,脚气,肋间神经痛等症。
胃下垂灸那些地方 三阴交
位置:位于足太阴脾经穴位,位于小腿三阴交内侧,踝关节上三寸。对于妇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是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穴位。
主治疾病:腹痛,肠鸣,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疹,神经性皮炎。
三伏贴贴在什么位置
按照个人体质来决定。
三伏天的时候贴三伏贴是传统,很多人在三伏天的时候也会去贴三伏贴,具体的三伏贴贴在什么位置,要看实际的情况,以个人的体质来决定,所以,为了更好的效果,建议贴三伏贴去正规的中医院或者中医馆进行,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敷贴穴位,仅供参考。
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主治疾病: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主治疾病:咳嗽、五劳虚损、中暑等,益气壮阳。
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主治疾病: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咳嗽、咳喘病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主治疾病: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三伏贴一共贴几个位置
一般每伏贴敷3次,每次贴4个穴位,即贴4片,例如:
位置: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位置: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疾病:咳嗽、五劳虚损、中暑等,益气壮阳。
位置: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疾病: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咳嗽、咳喘病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位置: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疾病: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位置: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主治疾病为:咳嗽,气喘,肺痨等。
备注
贴敷者需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依据不同穴位和药方分型治疗,除正确取穴、因病施治外,还要贵在坚持,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收到好的疗效。
子宫肌瘤艾灸部位都有哪些
艾灸取穴:
1、阿是穴:瘤体体表左右2个穴位。阿是穴指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治疗的穴位。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
2、关元穴:
【标准定位】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
【主治疾病】泌尿、生殖器疾病,如遗尿、尿血、尿频、尿潴留、尿道痛、痛经、闭经、遗精、阳痿
艾灸 治疗 子宫肌瘤 穴位和方法(附彩色穴位图)
3、气海穴
〖取穴方法〗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疾病】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等。
4、子宫穴
【标准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主治病症】子宫下垂,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不孕症等。
5、三阴交穴
〖取穴方法〗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疾病〗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三伏贴贴在什么位置去湿气 三伏贴一共贴几个位置
视具体情况而定。
三伏贴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而是中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在身体的不同穴位进行敷贴,常见的穴位位置有如下几种,仅供参考。
位置: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主治疾病:肺经及呼吸道疾病,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位置: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疾病:咳嗽、五劳虚损、中暑等,益气壮阳。
位置: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疾病: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咳嗽、咳喘病等。儿童可选用此穴。
位置:天突穴位于颈部,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疾病:咳嗽、咽喉炎、扁桃体炎等。
位置:膏肓穴位于人体的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主治疾病为:咳嗽,气喘,肺痨等。
注意事项:贴敷者需在专业医生的操作下依据不同穴位和药方分型治疗,除正确取穴、因病施治外,还要贵在坚持,只有坚持按疗程治疗,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胃下垂艾灸哪里 脾俞穴
位置:脾俞穴隶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疾病:现代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痉挛、神经性呕吐、肠炎等。配中脘、三阴交、足三里主治呕吐。
抬头脖子疼怎么办
若颈部酸痛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就会引起头痛甚至肩膀肌肉硬化,所以应当尽快消除颈部酸痛。颈部酸痛完全可以自己进行,效果相当的好。下面介绍五个穴位:
一 列缺 所有的颈部和肩膀酸痛都可以点按这个穴位。位置:让患者的两手虎口交叉,食指端所指凹陷处就是本穴,也就是挠骨茎突的起点。主治:项痛、咽喉肿痛、偏头痛、口眼歪斜、咳嗽、牙疼。
二 天井 疲劳积压造成后脖颈疼痛时刺激该穴位。 位置:屈肘时,由肘关节向上约两指宽的地方。主治:颈项痛、肩臂疼痛、偏头痛、瘰疬。
三 大椎 整个脖颈肌肉僵硬时按压该穴位。 位置:低头时最突出的颈椎骨正下方凹陷处。主治:热病、癫痫、大脑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项背强痛、出虚汗、各种头痛。
四 俞府 颈部僵硬、抬头困难时刺激该穴位。 位置:两锁骨间中央点向左右两侧约三指宽正下方凹陷的位置。主治:咳嗽、气满、胸痛、呕吐、纳呆。
五 肩中俞 颈部僵硬、转动困难时按压该穴位。 位置:大椎穴旁开三指宽的地方(小肠经)。主治:肩背痛、咳嗽、吐血。颈部是中枢神经的传递通路,要想保证气血畅通,防止颈部酸痛,就要保持颈部的温度适宜和肌肉放松。
因此,空闲时间要经常转动颈部或者揉捏颈部的肌肉,预防僵硬。 夏天温度比较高,可以经常用凉毛巾擦拭脖子,降低颈部温度;春、秋、冬三季温度比较低时可以系上围巾;淋浴时用热水刺激脖颈的后方也是个很好的办法。
上文中对抬头脖子痛怎么办给出了明确的介绍,希望大家对此都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脖子酸痛的问题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多半是因为学习或工作太劳累,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所致,当然了既要改善生活习惯,也要做到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