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治疗四肢骨科手术后疼痛
电针治疗四肢骨科手术后疼痛
手术后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由于骨科手术创伤大,术后疼痛厉害,疼痛刺激使体内释放内源性物质作用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使心肌耗氧量及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影响饮食和睡眠。手术创伤引起气血不通,经络受阻,而出现伤口疼痛。内麻点靠近足太阴脾经,“脾主肌肉、四肢”,实践证明针刺内麻点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经络、气血畅通,使用电针刺激内麻可以达到四肢手术后镇痛的作用,有利于伤口愈合。
诊断标准
0级(无痛):病人肢体活动时,切口无痛。1级(轻):轻度可以忍受的疼痛,能正常生活,睡眠基本不受干扰,肢体活动时感受切口轻度疼痛,但关节能有效活动。2级(中):中度持续的疼痛,睡眠受干扰,需用镇痛药,病人肢体不敢活动,轻微振动即感切口中度疼痛。3级(重):强烈持续的剧烈疼痛,睡眠受到严重干扰,需用镇痛药治疗。
适应证
1.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不限。
2.智力正常,表述清楚者。
3.四肢骨折、脱位、矫形、良性肿瘤的择期手术病人。
4.四肢手术后伤口疼痛达2级以上(含2级)的病人。
通过20余年的临床观察,发现针刺内麻点对急性疼痛效果较好,尤其是对四肢骨科手术的针刺麻醉和手术后的疼痛疗效显著。对其他急、慢性疼痛也有镇痛效果,但必须明确诊断,祛除诱因,否则镇痛效果较差。
禁忌证
1.凝血功能障碍,有自发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禁止针刺。
2.针刺区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者禁止针刺。
3.针刺点距手术切口太近(10厘米以内)。
排除疾病
1.多发骨折合并感染、骨髓炎、骨结核及恶性肿瘤病人。
2.有精神病、吸毒、妊娠、哺乳期。
3.合并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
操作方法
1.物品准备
直径0.4毫米,长度为50毫米的一次性消毒针灸针。G6805Ⅱ型治疗机。皮肤消毒物品。
2.操作步骤
①内麻点定位:小腿内侧、内踝尖上7寸(同身寸),胫骨后缘0.5寸处。
②体位:患者仰卧,双足外旋,双膝关节以下外露。
③消毒:选双侧内麻点皮肤常规消毒。
④针刺:术者站针刺侧,右手持针与皮肤垂直进针35毫米~45毫米,1.5寸(同身寸)深,针感放射至足或5个足趾同时有微屈状即可,不应有左右摇摆,必须找到针感,寻找针感时针刺角度不应太大,动作应轻柔;或接治疗仪连续低频率(60~80次/分)找针感,针感确定后治疗仪导联线分别与针柄连接,妥善固定。
⑤开机:打开治疗机开关,绿色指示灯闪亮,采用连续波。
⑥参数:频率由低到高(60~200次/分):以频率指示灯作参考,5个足趾随频率屈曲,5分钟后逐渐增加频率。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强度调节幅度由小到大,每5分钟交替调节输出强度和频率。刺激30分钟后拔针,局部用消毒干棉球按压片刻。
⑦针刺疗程:四肢手术后疼痛多在术后12小时内最为严重,如针刺治疗后再次出现伤口疼痛者,可重复针刺治疗30分钟,大多数患者针刺治疗1次即可,针刺治疗后应随访24小时。
关键技术环节
1.内麻点定位必须准确,如定位不准针感差,直接影响镇痛效果。
2.针感(酸、麻、胀、困)放射至足或5个足趾同时有微屈状。
3.内麻点针刺成功的主要指征是,5个足趾必须同时随治疗机频率有规律屈曲,缺一不可,脚掌不应有左右摆动现象。
注意事项
1.针刺前应检查针具,针柄是否松动,针尖是否锐利。
2.治疗前检查治疗机,开关应灵活有效,电源指示灯闪亮,各种插头接触配套能正常使用。
3.每次调节或增加输出强度和频率时应轻、慢,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严禁突然加大刺
激量给病人造成不适。
4.在电刺激过程中,双足和针刺部位不应有疼痛感,如有应调整针刺角度。
包皮干裂的解决方法是什么
1、首先请出现了包皮裂口的患者不用担心,包皮手术可以说是男科手术的“小儿科”。
2、目前推出的各种包皮手术,但由于手术是在敏感部位实施的,所以在术前麻醉时,患者的疼痛感比较强烈,而这也正是包皮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最主要的原因。但是目前为了解决包皮手术疼痛这一难题引进先进的技术,可完成各种高难度男科手术,从而真正实现了“无痛”这一终极追求。
功能性神经疾病范围
癫痫:各类癫痫的综合评估和外科手术。
顽固性疼痛:各类头痛、 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中枢性疼痛、幻肢痛、残端痛)、慢性骨关节痛、 癌性疼痛和非疼痛性疾病面肌痉挛的外科治疗。
小儿脑瘫:痉挛型脑瘫的手术治疗。 运动障碍性疾病:
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舞蹈症、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综合治疗。
功能性神经疾病是一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神经系统生理功能失调所致。常 规检测手段多不能发现致病根源,因此需要多学科、多种检测方法的综合。纵观 国际趋势,将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电生理、神经儿科等多专业学科组合在 一起,才能对该类疾病有一个完整、正确的认识。这也是北京海淀医院成立功能 神经科的真正原因所在。
通过立体定向、微创等神经外科技术调整或重建人体的生理功能、缓解或消 除临床症状,是现代功能神经科的发展方向。
脱臼的治疗护理
中医诊治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成药(丸剂、酒剂、胶囊、蜜丸、颗粒剂)、中草药,并根据每个患者的个人状况配以食疗。
2、外用:贴剂、药物熏洗、药物熏蒸、药物透敷、针灸、艾灸、药熨、火疗、药物喷射。
二、理疗
激光针刀、四肢疾病治疗仪、全身康复治疗仪、智能型极超短波治疗仪、三维智能干涉波治疗仪、全科治疗仪、药物离子导入仪、电脑骨创伤治疗仪、远红外线理疗舱、经皮给药治疗仪、微波治疗仪、偏振远红外光电脑疼痛治疗仪、磁疗仪、经络导平仪。
三、静态疗法
架双拐行走、下肢床头牵引、推拿学位按摩、功能康复锻炼。通过中医治疗打通微循环和经络,促使坏死骨质吸收,骨坏死区域修复,同时应用静态疗法帮助恢复功能。
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原则
对关节脱位的处理主要分为三步:
1、复位
以手法复位为主,时间越早,复位越容易,效果越好。但应由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进行复位。
2、固定
复位后,将关节固定在稳定的位置上,使受伤的关节囊、韧带和肌肉得以修复愈合。固定时间为2-3周。
3、功能锻炼
固定期间应经常进行关节周围肌肉的舒缩活动,和患肢其它关节的主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二、治疗方法
对关节脱位的治疗,不同部位方法略有不同,现介绍几个常见关节脱位部位的治疗:
1、肩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shoulder joint) 大多为后脱位,除老年肌肉松弛之新鲜脱位外,一般均需麻醉后或肌松弛下进行复位,常用手法复有:
(1)希氏法 伤员仰卧位,术者立于伤侧,用靠近患肢术者一侧的足跟置于患肢腋窝部,于胸壁和肱骨关之间作支点,握患肢前臂及腕部顺其纵轴牵引。达到一定牵引力后,轻轻摇动或内、外旋其上肢并渐向躯干靠拢复位。
(2)牵引上提法 坐位,助手握患肢腕部顺应其患肢体位向下牵引,用固定带或另一助手将上胸抱住固定。牵引1~2分钟后,术者用双手中指或辅以食指在腋下提移位之肱骨头向上外复位。 操作时不可粗暴,以免引起肱骨外科颈骨折,复位后X线摄片检查完全复位后,用胶布或绷带作对肩位固定3周。 手法复位不成功则去进行手术开放复位,习惯性脱位时,可作修补术。
2、肘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elbow joint) 平卧位,助手固定患肢上臂作对抗牵引,术者握其前臂向远侧顺上肢轴线方向牵引。复位后上肢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3周。
3、桡骨头半脱位 术前一手握患肢,另一手轻握其腕部作轻柔的牵引及旋转其前臂,当前、后轻旋时即感到桡骨头清脆声或弹动而复位。绷带悬吊前臂适当保护患肢1周。
4、髋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hip joint)
(1)预防休克,若已有休克时,应取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并急送医院进行抢救。
(2)急送医院在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
(3)复位后可用皮肤牵引或髋人字形石膏固定6~8周。
(4)解除外固定后应继续锻炼髋骨活力和髋部肌力,然后持拐不负重步行。 三个月后X线照片证实股骨头无缺血性坏死征象,可逐渐弃拐步行。 一年内应仍应定期检查股骨头情况。
骨折的医学常识
骨折是指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骨折部有局限性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出现瘀斑,肢体功能部位或完全丧失,完全性骨质尚可出现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针灸主要用于闭合性骨折。
尽管中医学对骨折早有认识,如甲骨文已有“疾骨”、“疾胫”等病名。但关于针灸治疗骨折,在古医籍中未见记载。现代有关临床报道,首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针灸已较广泛地应用于骨折及其相关病症的治疗,诸如矫治骨折后的外翻畸形、骨折手术时的针刺麻醉以及治疗脊柱骨折损伤脊髓所至的截瘫等。
实践证明,针灸不仅可以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对股骨颈骨折、椎体骨折等也有较好的效果。穴位刺激方法上,除传统针灸外,尚有电针、拔罐以及激光穴位照射等。当然,针灸仅是中医治疗骨折中的一个方面,一般要求在整复及固定之后才能进行针灸。骨折的固定包括外固定(用于身体外部的固定,如石膏固定、夹板固定等,)和内固定(用于身体内部的固定,如钢板固定、髓内针固定等)。
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作用引起,在跌倒时,身体发出旋转,在过渡外展或内收位着地,或跌倒时侧方倒地,大转子直接撞击,均可发生转子间骨折。转子间是骨囊性病变的好发部位之一,因此也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脑震荡的常见治疗方法
一、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应用各种运动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促进运动、感觉等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为现代康复的重要治疗手段。针对脑出血、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梗塞、骨关节术后等伤病伴有运动功能障碍进行系统评估和针对性治疗,促进运动功能有效恢复。
二、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从日常生活活动、手工操作劳动或文体活动中,选出一些针对性强、能恢复患者功能和技巧的作业,让患者按照指定的要求进行训练,以逐步恢复或改善其功能。
三、针灸
针灸以中医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针刺、艾灸、电针、拔罐、刺络放血、药物穴位注射、羊肠线埋藏术等针灸专业技术特色,诊治范围偏瘫、脊髓损伤、脑外伤、骨关节术后、颈椎病、腰腿疼、肩周炎、免疫力低下产生的各类疾病,具有见效快、疗效高,能使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四、止痛治疗
一般头痛可选择阿斯匹林、颅痛定等止痛剂。对混有血管收缩舒张功能障碍的头痛可选用调节血管运动功能的药物,如尼莫地平、麦角胺、咖啡因、地巴唑等药物。对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者可以应用谷维素、胞二磷胆碱等协助治疗。
突发性耳鸣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1体针治疗
《内经》有关耳聋耳鸣的治疗主要体现在针刺方面。一般取手足少阳经穴为主,结合辨证循经取穴,以针感传至内耳者佳。常规取听宫、翳风、中渚、颊溪等穴为主,肝胆火旺者配太冲、丘虚;外感风邪配外关、合谷;肾气亏虚配太溪、关元;痰热郁结配丰隆、劳宫。郑兆俭对126例耳鸣但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愈46例,有效7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9%。鄢路洲对80例神经性耳鸣患者治疗,取主穴百会、人中、听宫、下关、翳风
2灸法治疗
灸法可使艾火热力沿耳道直达鼓膜及鼓室,对中耳炎引起的耳部疼痛及堵塞感等症状亦有明显改善作用。马胜等将石菖蒲、郁金、半夏、冰片合生姜汁制成直径4cm,厚0。5cm的药饼,分别放于听宫、听会、完骨、天柱,其上放置艾炷,每穴各灸6壮,治疗耳鸣,结果总有效率98。2%。
3电针治疗
樊瑾等用电针听宫、听会、翳风、风池为主穴,配合磁珠耳压耳穴神门、肝、肾、脾、皮质下、内耳等及听宫穴,治疗神经性耳鸣,总有效率为96%。张晓哲采用电针治疗耳鸣88例,取听宫、听会、翳风并在听宫、听会用G6805电针治疗仪,连续波,40Hz,电流以耐受为度,与针刺组40例对照,结果:电针组有效率为81。8%,针刺组为62。5%,疗效有显着性差异。
坐骨神经痛怎么止痛
坐骨神经痛最好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呢?那么大家知道所谓坐骨神经痛,是指由坐骨神经病变引起的,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一种疼痛症状群。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坐骨神经痛都有哪些治疗方法吧。
坐骨神经痛怎么止痛
因为患上坐骨神经痛的人群是有很多的,那么对于坐骨神经痛如何治疗,常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即针灸、手术、运动、卧硬床,都有不错的疗效。当然这是要长久的坚持的。
那么大家对针灸是不陌生的了,因为针灸:用针灸刺激患病部位,可缓解疼痛症状,适合症状偏轻的患者,也可辅助其它方法一起使用。手术:在这些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中,毫无疑问手术效果最好。但手术毕竟存在风险,只适合症状偏重的患者。
运动:有摆动双腿、高抬腿、跳跃、骑自行车四种。通过运动治疗坐骨神经痛,只适用于病症最轻的患者,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其它程度的患者采用此法,会适得其反。卧硬床:让患者躺在床垫较硬的床上,休息两周左右便可恢复。与运动疗法一样,卧硬床只适用于症状最轻的患者。所以日常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做好这些,这样才能早点摆脱坐骨神经痛。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方法治疗坐骨神经痛具有消炎止痛、促进血液循环等作用。在急性期时,可以采用超短波、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治疗。而在慢性期则可采用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方法。
药物治疗:药物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坐骨神经痛,主要具有消炎和止痛的作用,但是药物效果有限,比较容易使疾病反复发作,无法根治,而且长期服用药物的话对我们肠胃的刺激很大。
激光针刀松解术:此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外科手术学为基础,运用光针为载体,将He-Ne型激光输入人体特定穴位或病变部位,形成一定范围的激光反应源,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代谢及机体免疫功能、激活细胞增殖,促进骨骼组织的再生修复,消除组织粘连,预防瘢痕形成,从而治疗坐骨神经痛。
睡太软的床不好,特别是坐骨神经痛患者,所以发病期间尽量睡硬的床,每天晚上做些运动,拉拉筋活动一下四肢,但是千万不要过量,以免拉伤。
睡觉的姿势要变一下,如果哪里痛就不要朝着哪面睡,平日里不要做劳动量太大的事,不要随便就伸手弯腰,就连站着的时候也要将重心侧重于没有受伤的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