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什么病 疟疾能治好吗
疟疾是什么病 疟疾能治好吗
随着医疗技术及水平的提高,疟疾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好是可以被治愈的。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以前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服用方法是二药合用,为了防止复发,第二年春天,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以达到根治。现在已普遍开始采用青蒿素复方药来治疗疟疾,其抗药性低,治愈率高,效果更明显。
疟疾是什么病能治好吗
疟疾是由一种叫作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它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进行传播。这种寄生虫在人体的肝脏中繁殖,然后感染破坏血红细胞,不断繁殖,不断破坏。在所有热带病中,以受疟疾威胁的人数与发病数字为最多,居世界卫生组织重点研究的六大热带病的首位。随着医疗技术及水平的提高,疟疾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好是可以被治愈的。
疟疾是什么病 疟疾的常见症状
得上疟疾病就一阵冷、一阵热,上来冷了,浑身冷的打寒战,甚至压上几床被子也暖和不过来;若是上来热了,就是只穿煎薄衬衫也觉得热的不得了。直到出一身大汗后才算是暂时了事。一但患有疟疾,短则十天半月,多则几个月也不得好,患者多被折磨得面黄肌瘦,精疲力尽,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者还可能因此而丧命。
疟疾是什么 疟疾即为民间所说打摆子
感染疟疾,在被蚊子叮咬10~15天后,人会出现发烧、头痛和呕吐等症状,民间称作「打摆子」,就是一会儿发热,一会觉得寒冷而打冷战。如果疟原虫侵入脑部血管,则会导致最为严重的脑部疟疾,通常会造成病人昏迷。严重的疟疾患者甚至会因此丢掉生命。
疟疾病的症状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 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四种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相似,可分为前驱期、发冷(寒战)期、出汗期和间歇期.每个时期的症状各有特点,分别如下: 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疼、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镜检多为阴性。发冷期或寒战期:持续数分钟至1小时,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多已超过 38℃。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 发热期:一般持续3~4小时,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多次复发的病人,可只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或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和三叉神经痛而无明显的高热。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 出汗期: 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 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恶性疟病例很不规则,短仅数小时,长达24~48小时;间日疟为48小时。镜检所见原虫间日疟以大滋养体为主,恶性疟可能在此期查不到疟原虫或查到个别环状体。
疟疾的症状是什么 疟疾发作过程表现
疟疾多见于夏、秋季节流行,8、9、10月为疟疾流行高峰期。间日疟、卵形疟一般潜伏期约14天左右,三日疟30天,恶心疟疾12天。因输血感染者其潜伏期多为7-10天。
骤感寒颤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著,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
疟疾的诊断
人体四种疟疾在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对药物反应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诊断上应明确患者的疟疾种类。
1.临床诊断要点
①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②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测量体温1次,分析体温曲线,则可发现夜间的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温以下。
③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叠出现,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④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⑤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开始发作者较少。
⑥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
⑦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其程度与发作次数相符。
⑧脾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大。
婴幼儿,恶性疟以及新感染病例发作的起初一,二次,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带有大量原虫,临床症状却不明显或完全没有,尤须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方能确定诊断。
2.实验室诊断
(1)血中病原体检查:人体四种疟原虫只有恶性疟一种在周围血内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且在发作期检出机会较多,发作间歇期多数原虫进入内脏毛细血 管,如当时配子体尚未出现,则血检可能暂呈阴性,因此恶性疟在发作期间查血最为适宜;其余三种疟疾的血检不受时间限制,无论在发作期及间歇期均可见到原 虫,临床上酷似疟疾,血检原虫阴性者,应坚持一天查血2次,连续几天,细致地按规定检查厚血膜,其功率高于薄血膜很多倍,凡是疟疾,最终定能在周围血中查 到疟原虫,从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涂片,染色,镜检,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确诊疟疾方法,如发现红内期疟原虫即可确诊。
鉴于镜检法的准确性受到血中原虫密度,制片和染色技术,服药后原虫变形或密度下降以及镜检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对传统的血检法有了一些改进,其 一为Becton Dickinson公司QBC法(quantitative buffy coat),用含有抗凝剂和吖啶橙的毛细管,取病人60µl血,加一个浮器,离心后,疟原虫浓集在红细胞上层和白细胞下层,由于管中央有浮器存在,把上述 两层细胞和疟原虫推向管壁,可以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发荧光的疟原虫,此法有浓缩作用,可提高敏感度,不需要染色,节省了时间,其二是 0.5%~1.0%皂素溶液代替普通水溶血,然后以吉氏液染色后镜检,优点是以皂素处理过的厚血膜底板清晰,无红细胞残骸和血小板干扰,有助于疟原虫检 出。
(2)免疫学检测:
①检测疟原虫抗原;可查出原虫血症者,故对临床诊断为现症病人以及从人群中查传染源,考核疗效均可使用,主要方法有琼脂糖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荧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
②检测疟原虫抗体: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借助测定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的高低,来推断疟疾的流行趋势;过筛供血者以预防疟疾输血感染,以 及考核抗疟措施的效果等,此外对多次发作又未查明原因者,检测疟疾抗体有助于诊断,检测抗体的方法较常用的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 附试验等。
(3)核酸探针检测:目前国内外已有几种不同的核酸探针用于疟原虫的检测,由于其独特的高特异性,敏感性可高于镜检,认为核酸探针技术非常有希望替 代常规的显微镜检查,且可在短时间内批理处理大量样本,已被认为可以定量及估算疟原虫血症水平,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评价抗疟措施效果很有潜力的诊断工 具,目前大量生产核酸探针和大规模现场使用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须解决。
(4)PCR检测:目前公认,在各种疟疾检测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高的,为进一步提高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便于在实 际工作中推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巢式PCR(nested PCR),PCR-ELISA等方法的研究,除能够直接检测抗凝血样中的疟原虫外,PCR检测滤纸干血滴上的疟原虫技术也已成熟,从而便于以PCR技术监 测边远地区的疟疾,由于它对实验技术和条件的要求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在现场的应用,就目前多数疟区的条件,现场采血后,尚要回到具有较好条件的实验室做进 一步的分析处理。
(5)Dipstick方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应用Dipstick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恶性疟原虫能够合成,分泌一种稳定的水溶性抗原-富组 蛋白Ⅱ(histidine rich proteinⅡ,HRPⅡ),以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滴于免疫层析条上,经过吸附,洗涤与显色,检测血中富组蛋白Ⅱ的存在,据国外比较Dip-stick 及其他几种方法的报道,Dipstick方法诊断疟疾的敏感性(84.2%~93.9%)和特异性(81.1%~99.5%)均较高;且具有操作简便,快 速稳定,易学的特点,适用于镜检或实验室技术质量难以保证,及待确定疟疾的流行范围,疟疾呈低度传播,需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抗性发展的地区,必须指出的 是,应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期或血中仅含有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虫。
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典型的疟疾,诊断不难,对于占1/3以上的所谓非典型病例,须与以发热,脾大和肝大为特点的其他疾病相鉴别,以免贻误治疗,扩散疟疾,或忽视了与疟疾并存的其他疾病。
1.急性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水接触史和尾蚴皮炎史,常见腹泻和黏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和干咳等,与疟疾不同的是肝大者占的90%以上,以左叶较显著,白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尾蚴膜反应,环卵沉淀试验或大便孵化阳性。
2.丝虫病 多数有既往发作史,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无贫血和脾大,血微比蚴多为阳性。
3.黑热病 有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史,发热一般不规则,后期可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等症,肝脾大,骨髓穿刺可查到利杜体。
4.阿米巴肝脓肿 肝脏明显肿大和疼痛,无脾大,热型不规则,白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超声波及X线检查可发现脓肿。
5.伤寒 发热呈稽留热,有玫瑰疹,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和其他全身中毒症状等,血,骨髓,大便等细菌培养和伤寒血清凝集反应阳性。
6.败血症 体温不规则,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一般可发现感染原因,血或骨髓细菌培养阳性。
7.布氏杆菌病 发热呈周期性,一般症状不重,以后可见一系列神经症状,可进行皮内和血清学试验。
8.钩端螺旋体病 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有上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痛,淋巴结肿痛,皮肤黏膜出血,肝功能损害和肺部症状等,可进行血清免疫学试验和检查钩端螺旋体确诊,青霉素有效。
9.急性肾盂肾炎 发热不规则,有腰酸,尿频,尿急及尿痛等,尿检查见红,白细胞及蛋白,细菌培养阳性。
10.脑型疟疾 本病发生易与流行性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中暑相混淆,通常要仔细反复查找疟原虫,毒痢还应做粪常规,培养,一时弄不清可先用抗疟药治疗以等待结果。
11.其它如粟粒性结核,胆道感染引起的长热程发热也要注意鉴别。
疟疾治疗
疟疾这种疾病究竟要怎样进行治疗呢?这种疾病对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只要认真的进行治疗,疟疾这种疾病才会渐渐的康复,在生活中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让疟疾出现在我们的身上,患者要有良好的养病环境,看看治疗疟疾的办法吧。
抗疟原虫治疗
1、控制临床发作的药物:氯喹、青蒿素类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
蒿甲醚:适用于各型疟疾,主要用于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和凶险型恶性疟的急救。退热及原虫转阴速度均较氯喹为快,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的红内期。肌肉注射后吸收完全,血药达峰时间为7小时,半衰期为13小时。
本药在体内分布甚广,可透过血脑屏障,以脑组织分布最多,肝、肾次之。经胆汁和尿液排泄。
本药不良反应轻微,个别患者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妊娠妇女慎用。
成人用量:肌内注射,首次160mg,后每12小时1次,每次80mg,连用5次。如果血液中仍能够检查到疟原虫可改为每日80mg肌肉注射,2~3天,至血液中疟原虫检查为阴性。
儿童用量:肌内注射,首次按体重3.2mg/kg;第2- 5日每次1.6mg/kg,每日1次。
2、防止复发:常用药物
伯氨喹啉:本品可杀灭各种疟原虫的组织期虫株,尤以间日疟为著,也可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对恶性疟的作用尤强,使之不能在蚊体内发育,对红内期虫株的作用很弱。不良反应有头昏、恶心、腹痛等,少数病人可有药物热、粒细胞缺乏等,停药后即可恢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服用本药可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一旦发生应停药作对症治疗。
用法与用量:成人每次13.2mg,每日3次,连服7天。
磷酸哌喹:目前常用的剂型是与青蒿素的复方制剂科泰复。
对症治疗
1、体温过高者给予物理降温。
2、保证液体入量。
3、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防止血管内红细胞凝集,有利于DIC的治疗与预防。
4、有脑水肿时,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滴注,每日2至3次。
5、重症患者可适当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疟疾治疗的方法,想必患者都清楚的掌握了,在生活中大家引起重视,注意自己的健康,及时的发现疟疾的症状,患者一定不要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掌握好疟疾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的办法,家属要认真的护理患者才行,不要让疟疾出现。
针灸治疗疟疾
【概说】
疟疾,是指寒战,高热,汗出并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
【病因病机】
(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张景岳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
【辨证治疗】
主证: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有时。发病之初,呵欠乏力,毛孔粟起,旋即寒战鼓颔,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口苦而干,胸胁痞满,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紧或弦数。如疟久不愈,则胁下结块而成疟母。
治法:取督脉、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以通调督脉,和解少阳。在发作前二小时针之为宜。发作时寒多热少的,针灸并用;热重寒轻的只针不灸。
处方: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门、足临泣。
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疟母加章门,灸痞根。高热神昏谵语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方义: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配陶道,退邪热,调阴阳,为治疟要穴;液门、足临泣和解少阳经气;后溪通督脉,为小肠经输穴,功可宣发太阳与督脉阳气,祛邪外出;间使为心包经经穴,厥阴、少阳相表里,故间使可调气机,引邪外出,为治疟之要穴,诸穴合用,能通阳祛邪,表里双解,调和营卫,使疟疾止而病痊愈;曲池配大椎以增退热之效;章门为脏会,可调脏气;痞根为治痞块奇穴。
疟疾是什么病能治好吗 现今疟疾疫情怎么样
根据2014年12月发布的情况估计,2013年约有1.98亿疟疾病例,有58.4万人死亡。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儿童中,那里每分钟便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在我国,经过医学工作者和疾控部门的多年努力,全国疟疾病人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2400多万减少到目前的数十万,部分省份现只见散发病例,我们甚至有望在2050年全面消灭疟疾。所以,疟疾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这其中离不开青蒿素做出的贡献。
古代南方普遍存在的瘴气现在还存在吗
照我们老师寄生虫老师讲的,瘴气会致病的本质是疟原虫 因为瘴气大多存在于潮湿湿热环境,这种环境下蚊虫多啊 疟原虫属于虫媒传播 ,通过蚊子传播 。也就是相当于在湿热环境下 人易得寄生虫病,但是古人没有认识到本质 以为是空气有毒 所以说是瘴气。
疟疾是人类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国外古籍中称疟疾为“bad air”,后来意大利学者称疟疾为“malaria”,“mala”是不良,“aira”是空气之意;与我国古代称疟疾为“瘴气”之意相近。我国早在 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有疟疾流行的记载,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得出“疟,秉枣”即以枣治疟的经验;到战国时代,人们找到了更多有效治疗疟疾的药物,《东次四经·北号山》中描述有一种树“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疟”;西周时期《周礼·疾医》说“四时皆有疠疾”,而“秋时有疟寒疾”,指出疟疾主要流行于秋季;《礼记·月令》说孟秋“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病疟”,也指出疟疾主要在秋季流行;秦汉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中《疟论》和《刺疟论》就是两篇疟疾专论,全面总结了秦汉及其以前人们对疟疾的认识,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疟疾医学理论。
疟疾症状
1.潜伏期
从人体感染疟原虫到发病(口腔温度超过37.8℃),称潜伏期。潜伏期包括整个红外期和红内期的第一个繁殖周期。一般间日疟、卵形疟14天,恶性疟12天,三日疟30天。感染原虫量、株的不一,人体免疫力的差异,感染方式的不同均可造成不同的潜伏期。温带地区有所谓长潜伏期虫株,可长达8~14个月。输血感染潜伏期7~10天。胎传疟疾,潜伏期就更短。有一定免疫力的人或服过预防药的人,潜伏期可延长。
2.发冷期
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进而全身发抖,牙齿打颤,有的人盖几床被子不能制止,持续约10分钟,乃至一小时许,寒战自然停止,体温上升。此期患者常有重病感。
3.发热期
冷感消失以后,面色转红,发绀消失,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发冷越显着,则体温就愈高,可达40℃以上。高热患者痛苦难忍。有的辗转不安,呻呤不止;有的谵妄,撮空,甚至抽搐或不省人事;有的剧烈头痛、顽固呕吐。患者面赤、气促;结膜充血;皮灼热而干燥;脉洪而速;尿短而色深。多诉说心悸,口渴,欲冷饮。持续2~6小时,个别达10余小时。发作数次后唇鼻常见疱疹。
4.出汗期
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2~3小时体温降低,常至35.5℃。患者感觉舒适,但十分困倦,常安然入睡。一觉醒来,精神轻快,食欲恢复,又可照常工作。此刻进入间歇期。
疟疾的针灸
【概说】
疟疾,是指寒战,高热,汗出并周期性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多发于夏秋之间,其它季节也是可散在发病,主要是由于感受疟邪及瘅毒疫疠之气所致,有一日一发称日疟,二日一发为间日疟,三日一发为三日疟之不同,如久疟不愈,在胁下形成积块,称为疟母。
【病因病机】
(一)感受疟邪及风寒、暑湿之气,邪毒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入则与阴争而寒;出则与阳争则热,邪正交争而发疟疾 ;如邪正相离,邪气伏藏,不与营卫相搏,则寒热休止。
(二)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或劳倦太过,体质虚弱,疟邪乘虚而入。张景岳说:’疟疾本由外感,……惟禀赋怯弱,劳倦过度者尤易感邪”。
【辨证治疗】
主证:寒热往来,先寒后热,汗出而息,发作有时。发病之初,呵欠乏力,毛孔粟起,旋即寒战鼓颔,寒去则内外皆热、体若燔炭,头痛如裂,面赤唇红,烦渴引饮,口苦而干,胸胁痞满,终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紧或弦数。如疟久不愈,则胁下结块而成疟母。
治法:取督脉、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以通调督脉,和解少阳。在发作前二小时针之为宜。发作时寒多热少的,针灸并用;热重寒轻的只针不灸。
处方:大椎、陶道、后溪、间使、液门、足临泣。
随证配穴:热重加曲池,毫针泻法。疟母加章门,灸痞根。高热神昏谵语者,点刺十二井穴出血。
方义:大椎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会,可宣通诸阳之气而祛邪,配陶道,退邪热,调阴阳,为治疟要穴;液门、足临泣和解少阳经气;后溪通督脉,为小肠经输穴,功可宣发太阳与督脉阳气,祛邪外出;间使为心包经经穴,厥阴、少阳相表里,故间使可调气机,引邪外出,为治疟之要穴,诸穴合用,能通阳祛邪,表里双解,调和营卫,使疟疾止而病痊愈;曲池配大椎以增退热之效;章门为脏会,可调脏气;痞根为治痞块奇穴。
【其它疗法】
1、耳针
取穴: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肝、脾。
方法:在发作前1-2h针刺,强刺激,留针1h,连续针3天。
2、穴位敷药
(1)取大椎穴,要发作前2h,用胡椒或朝天椒1-2个捣烂,外敷3-4h。
(2)取内关穴,用烟丝两份,生姜1份,共捣烂,取如硬币大小一块敷穴位上。
(3)取内关,用鲜毛莨或野薄荷或独头蒜适量,捣烂、在发作前1-2h敷穴上,外用胶布固定3-4h。
【附注】
针灸治疗疟疾,以间日疟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