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保健推拿手法
小儿保健推拿手法
1.捏脊
人体背部的正中为督脉,督脉的两侧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督脉和膀胱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捏脊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达到调整脏腑的作用。
部位:脊柱两侧1厘米处,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一直到大椎穴(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
操作:小孩俯卧,家长位于小孩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两食指抵于背脊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指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然后食指向前,拇指向后退,做翻卷动作,两手同时向前移动,自下往上(从长强穴至大椎穴),如此反复5次,第3次开始,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完成后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2.按揉足三里
足三里是一个常用的保健穴位,经常按摩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部位:膝盖下3寸(小儿手四指头并拢,四指横量的长度就是三寸),小腿(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操作:家长用双手拇指分别按揉双侧足三里穴1分钟(约100次)。
3.摩腹
用于消化不好、腹胀、便秘、腹泻的小孩子。
部位:腹部。
操作:小孩仰卧,家长用手掌腹部逆时针打圈按摩,约3-5分钟。
如何进行小儿保健推拿
穴位及操作方法:
1、脾土:拇指外侧缘。操作时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外侧边缘推向掌根横纹,为时十分钟。
2、三关:前臂桡侧边缘。自腕横纹至肘关节横纹成一直线推向上。名推三关,一般脾土与三关连在一起推。
以上两穴,不论男女,均用左手。
3、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旁一寸。用按法,一分钟。
4、脊:背部脊椎骨。自尾骶骨端始,至颈部大椎穴(低头,颈部最大一椎骨)成一直线。患儿伏卧床上,家长站在患儿后侧方,用手轻轻按抚背部,使肌肉松弛,免除精神紧张,然后按捏法操作。第二遍时,在捏到肾俞(腰部第三、四腰脊间,旁开一寸半)穴始,每向前捏动时将肌肉向斜上方提起,此时可听到一种特殊的“得”响声,是良好现象。第三遍同第二遍,依此共捏3~5遍,最后在肾俞穴按二、三下,整个操作完毕。
注意事项:因小儿皮肤娇嫩,接受刺激较敏感,故不能捏得太紧,作捻动向前,直线进行,不可歪斜,不可捏捏放放。初捏时,患儿常易惊吓而哭吵,多捏几次后,患儿已较习惯。除局部皮肤潮红外,无不良反应,如背部皮肤有损伤应忌捏。
小儿推拿保健手法 小儿推拿之拿法
小儿推拿中的拿法主要是使用拇指、食指同时相对用力,按拿小儿身体上的穴位,通过按拿一紧一松的反复增减用力来达到刺激穴位的目的。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小儿不受重力,应当保持松紧适宜,力度柔和。
打嗝推拿什么部位
揉攒竹3-5分钟
定位:眉内侧凹陷处。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两手的拇指由轻到重持续按揉小儿眉内侧凹陷处的攒竹穴,揉3-5分钟。
揉天突15次
定位:胸骨上窝正中。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中指指腹在小儿胸骨上窝正中的天突穴处按揉15次。
揉膻中1分钟
定位: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中指或拇指指腹按揉小儿两乳头连线中点处的膻中穴1分钟。
摩腹部5分钟
定位:腹部中间,肚脐周围。
推拿手法:推拿者用手掌或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在小儿的腹部轻轻摩动,顺时针,逆时针各5分钟。
小儿推拿治感冒流鼻涕的方法
1、治外感法
操作: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两眉中间直推至前发际,即为开天门。开天门具有疏风解表、开窍醒神、镇惊安神作用。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为推坎宫。推坎宫有发汗解表、醒脑明目的作用。用拇、中指指腹按揉两侧眉梢与目外眦之间的太阳穴,为运太阳。运太阳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作用。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
作用:四法合用,能起到疏风解表、止头痛的作且。用于风寒、风热感冒。
2、保健手法
方法:补脾经300~500次、摩腹3-5分钟、按揉足三里50~100次。捏脊3遍,捏三提一2遍。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常用作于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急性感染病期可暂时,病愈后再进行。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操作: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捏脊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健身体的作用,是小儿保健推拿常用的手法。
3、固表止汗手法
操作: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肾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肾顶,即小指顶端。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每日一次。外感、发热时可暂停。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推拿的功效
推拿的基本介绍
推拿就是指施者利用自己的双手,作用在患者的体表和受伤的部位,主要是一些不适的所在和特定的腧穴以及一些疼痛的地方,具体的可以运用推、拿、揉、捏、按、摩、点、拍等多样的手法,达到疏通经络去痛治病的目的。
推拿又称“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
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推拿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推拿、运动推拿和医疗推拿。
主要特点
推拿按摩可以说是比较的经济简便的一种方式,因为推拿按摩不需要使用特殊的医疗设备,也不会受时间、地点、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几乎可以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行的一种疗法。推拿手法平稳可靠而且简单易学,还无任何副作用。
正由于这些优点,按摩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对正常人来说,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
对于一般的病人来说,实行推拿按摩治疗,既可以患者的局部症状得到改善治疗和消退,又可以加速患者恢复患部的功能,总的来说,就会自然的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减轻患者的病痛和缓解病情效果很好。
推拿和按摩的区别在哪
在综合医院或中医院里,没有按摩科,只有推拿科。 推拿与按摩真的不一样吗?两者间有什么不同?1)从历史沿革变化看:按摩是古称,在我国明代就把按摩的名称改为推拿了,当时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著作就把按摩改称为推拿,这不单是名称的改变,而是表示这一疗法的发展和人们对手法认识的提高。早期的按摩疗法仅用于少数疾病的治疗,手法种类也很少,常用的是按和摩两种手法,按法是单纯的向下用力,即所谓“按而留之”,摩法则是在体表作环行摩擦,属平动的范围。以后随着治疗范围的扩大,手法也相应有了发展,除了按法、摩法等常用手法外,又出现了推法。推法虽也属平动类手法,但却是一种有方向性选择的直线摩擦手法,因此对疾病的治疗更有针对性。在实践中,人们发现手法用力方向的不同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用力方向不同的手法。除向下的压力外,还有向上的提力以及相对用力的挤压等。手法的分类也逐渐合理,适应症也逐渐扩大,按摩这一名称逐渐被推拿这个更为明确的概念所取代。可以说由按摩改称推拿,标志着推拿发展史上的一个很大的飞跃。2)从手法变化看:按摩只有四五种手法,原始时就只有按和摩,推拿的手法三十余种,在清代对推拿手法治疗伤科疾病作了较系统的总结,如《医宗金鉴》一书,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按摩从业人员手法始终还停留在基本手法上。3)从小儿按摩看:明代不仅设有按摩科,而且按摩在治疗小儿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小儿推拿独特体系,如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也有线(如前臂的“三关”、“六腑”)和面(如手指指面部的“脾”、“肝”、“心”、“肺”、“肾”等)。在小儿推拿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又有不少小儿推拿专著问世,如《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等,其中《小儿按摩经》可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书籍。推拿正是从这时小儿推拿的名称沿革而开始的。《香案牍》中记载“有疾者,手摸之辄愈,人呼为摸先生”。此处摸先生就是指治病疗效很好的民间推拿医生。4)从治疗范围看:按摩只是保健和消除疲劳,而推拿是治疗疾病。当代推拿科治疗的疾病有:腰背痛、腱鞘炎、滑囊炎、感冒、便秘、泄泻、胃下垂、痛经、闭经、半身不遂、高血压、哮喘等等。5)从从业人员看:由于两者目的作用不同。其服务场所名称和构成人员也不同,保健按摩是以盲人按摩师为主体,或经过短时间训练的按摩师,推拿或叫治疗按摩以医疗机构、诊所为主体。(1)盲人保健按摩的审批权在工商局和残联,其按摩师只需经专业培训,并获得劳动局颁发的上岗证即可,一般均为非医务人员;开诊所的审批权是卫生局,推拿医师需要专科学历,他们大都是医专、医学院、中医学院毕业的学士,还有硕士、博士、博士后,他们当中有主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还要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行医资格。(2)按摩师有保健的能力,但难诊断和治疗疾病,既使能在按摩时发现客人身体上存在的疾病,也不提供治疗,而应告知病人去医院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按摩师及其机构只能被视为一种保健服务场所,不是医疗机构。(3)目的和方法也完全不同。保健按摩是用按摩手法达到养身保健目,是中医保健方法之一,以健身防病为主,诊治病伤为辅。推拿(治疗按摩)包括伤科推拿,是中医外治疗法之一,是应用推拿手法达到治病目的的物理疗法,人类最古老的一种是治疗疾病的方法,以诊治疾病为主,健身防病为辅。(4)其手法有明显区别:A、推拿就是用手推或者拿捏推拿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它主要通过手法功力,配合经络系统发挥的调整作用,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作为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外治疗法。其治疗范围广,涉及到内、外、妇、儿各科,如落枕、扭伤、肩周炎、腰腿痛、感冒、慢性腹泻、失眠等。手法包括滚、揉、刮、摩、擦等,方法很多,不是简单的用手推或者按捏。推拿手法的要求是柔和、均匀、有力、持久,针对穴位达到深透。针对不同的疾病,身体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推拿手法和技巧。推拿具有舒经通络、促进气血运行、调整脏腑功能、润滑关节、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对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对一些慢性病也可以作为辅助治疗,如消化不良、便秘、胃病等。要求推拿医师都应具备完整的医学常识如解剖、生理、放射医学等和专业知识,不是人人皆可为之的。B、按摩院或街头按摩摊点的推拿是预防或保健或消除疲劳,方法是用手或肌体的其他部分接触人体,进行技巧性的机械动作。手法简单,主要是按、摩、揉、弹、叩、敲。家庭成员学会也可以相互按摩,达到保健的效果。
什么是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指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穴位,从而使小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有治病功效的一种保健方法。如今小儿推拿其功效越来越得到大众的肯定,成为一种时尚的小儿保健方法。如今的小儿推拿广泛应用于小儿泄泻、呕吐、食积、厌食、便秘、腹痛、脱肛、感冒、咳嗽、哮喘、发热、遗尿、夜啼、肌性斜颈、落枕、惊风等疾病。
小儿推拿的治疗法则谨守病机,以期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由于小儿肌肤娇嫩、神气怯弱,因此在推拿治病时,特别要注意手法,强调轻柔、渗透,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穴、线状穴、面状穴等,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疗效,对消化道病症疗效尤佳。操作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搓法、拿法、运法、捏法、擦法、捣法、捻法、刮法、摇法、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