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脑瘫的诊断方法是什么
脑瘫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体格检查。病史中首先要了解有无引起脑瘫的危险因素,要详细询问患儿发育过程,特别是运动发育有无落后,要注意了解发病的时间及病情的进展情况。脑瘫的患儿都应在婴儿期出现症状(运动发育落后也属症状之一),病情越重,出现异常的时间就越早。要熟悉正常小儿发育过程的里程碑(如3个月会抬头、6个月会坐、7~8个月会爬等等)。
体格检查重点查神经系统运动部分,注意安静及活动时的姿势、步态。小婴儿要注意左右是否对称。了解肌力、肌张力有无异常。体格检查的另一个重点是查神经反射,了解原始反射在该消失的月龄是否消失,如持续存在支持脑瘫诊断。还要查腱反射,鉴别是否为上神经单位损伤,如腱反射引不出或极弱,不支持脑瘫的诊断。
早产儿为什么会发生脑瘫
早产儿由于出生时脑发育不成熟,生后易发生缺氧、颅内出血、感染和黄疸等疾病,使不成熟的大脑更易受到损伤,导致脑瘫等伤残的发生。早产儿中脑瘫发生率约为3%,出生体重越低,脑瘫发生率越高,体重<1500g早产儿的脑瘫发生率是10%~15%。
国内外资料显示,脑瘫发生率会随孕周降低而上升,出生体重愈低则脑瘫发生率愈高,双胎儿脑瘫发生率是单胎儿的6.4倍,小于胎龄儿是适龄胎龄儿的6.5 倍。单胎体重<2000克,脑瘫发生率为70.20‰,为2000~2499克的5倍;体重<1500克时,脑瘫发生率比1500~2000克婴儿又增加了2~5倍。
所以家长要特别注意胎龄小、体重低及双胎儿的发育表现。要提醒的是,早产儿发育水平应按纠正年龄,即按预产期的时间计算年龄。如早产儿出生已4个月,但早产了2个月,孩子纠正后的年龄只有2个月,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担心和脑瘫诊断的扩大化。
肌张力高就是脑瘫吗,那可不一定 脑瘫的诊断
脑瘫诊断除了有脑损伤外,还有以下4点:
1.运动发育落后;
2.肌张力和姿势异常;
3.主动运动减少和/或出现异常运动;
4.反射异常等。
注意:家长们千万不要将正常的孩子自己进行“脑瘫”的测查。如果做操引起宝宝肌肉紧张,就停止做操,可以促进宝宝主动运动发展,进行早期教育促进智能全面发展。
脑瘫的诊断
目前脑性瘫痪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主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我国(1988)小儿脑性瘫痪会议拟订的3条诊断标准是:
①婴儿期出现中枢性瘫痪。
②伴智力低下,惊厥,行为异常,感知障碍及其他异常。
③除外进行性疾病导致的中枢性瘫及正常小儿的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
如有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脑性瘫痪的可能:
①早产儿,出生时低体重儿,出生时及新生儿期严重缺氧,惊厥,颅内出血及胆红素脑病等。
②精神发育迟滞,情绪不稳和易惊恐等,运动发育迟缓。
③有肢体及躯干肌张力增高和痉挛的典型表现;。
④锥体外系症状伴双侧耳聋及上视麻痹。
鉴别诊断
1、急性播散性脊髓炎
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绝大多数病前数天或1~2周有上感症状或疫苗接种史,受凉,过劳,外伤等常为发病诱因,起病急,首发症状多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相应部位疼痛,病变节段有束带感,常在2~3天内达高峰,临床上以病变水平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障碍为主要特征,急性期可表现为脊髓休克,损害平面以下多有自主神经障碍,本病可在3~4周后进入恢复期,多数在发病后3~6个月基本恢复,少数病例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但多不伴有痉挛性瘫痪,不自主运动,智能障碍及癫痫发作。
2、视神经脊髓炎
该病发病年龄在20~40岁之间,10岁以下发病少见,为多发性硬化的一个亚型,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首先症状多为背痛或肩痛,随后出现部分性或完全性脊髓横贯性损害的表现,并可在脊髓横贯性损伤症状之前或之后出现视力下降等视神经炎的表现,但病情多有缓解及复发,还可相继出现其他多灶性体征,如眼球震颤,复视,共济失调等。
3、重症肌无力
该病多于20~60岁间发病,儿童较少见,起病隐匿,首发症状多为眼外肌不同程度的无力,包括上睑下垂,眼球活动受限及复视,其他骨骼肌也可受累,如咀嚼肌,咽喉肌,面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四肢肌等,可影响日常活动,严重者被迫卧床,上述症状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有朝轻暮重的特征,部分病例合并胸腺肥大或胸腺瘤,有的合并甲亢等其他自身免疫病。
4、周期性麻痹
该病以反复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多于青少年期发病,中年以后发作渐趋减少,婴幼儿发病极少见,可因过劳,饱餐,寒冷,焦虑等因素诱发,一般多于饱餐后休息或剧烈运动后休息中发病,多从双下肢开始,后延及双上肢,双侧对称,以近端较重,发作一般持续6~24小时,长者可达l周以上,呈不定期反复发作,多数发病时有血钾的改变(增高或降低),部分病例发作时心律紊乱,血压上升,发作间歇期肌力正常,依据发作过程,临床征象,实验室检查及家族史不难与本病鉴别。
5、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病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的遗传性疾病,大多有家族史,临床以缓慢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无力,肌肉萎缩为特征,个别类型可有心肌受累,不同类型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和病肌分布,但总地来说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可见“翼状肩胛”,“游离肩”,“小腿肌肉假性肥大”,“Gowers”征等特征性表现,以其进行性症状加重,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及家族史可与本病鉴别。
6、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该病是由于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如皮肤疖肿,扁桃体化脓性病灶等,或由于邻近组织的感染,如褥疮,痈或肾周脓肿等,病原菌通过血行或组织蔓延达到硬脊膜外脂肪组织中而形成脓肿,多在原发感染后数天或数周突然起病,有时原发病灶常被忽视,首先症状为背部或双下肢剧痛,数日内出现明显项强,头痛,发热,全身无力,病灶相应部位的脊柱剧烈压痛及叩击痛,如不及时治疗可很快发生双下肢瘫痪,实验室检查可见脑脊液白细胞轻度增加及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脊腔梗阻,外周血白细胞增加,CT检查和MRI检查亦有助于鉴别。
7、格林-巴利综合征
多在起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症状,少数病人有免疫接种史,多以四肢对称性无力为首发症状,可自远端向近端发展或相反,或远近端同时受累,并可波及躯干,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而出现呼吸麻痹,瘫痪为弛缓性,严重者可出现肢体远端的肌肉萎缩,可伴有肢体远端的感觉异常和手套状,袜套状感觉减退,病变部位较广泛,脑神经损害在成人以双侧面瘫为多见,在儿童以延髓麻痹较多见,也可有眼球运动,舌下及三叉神经的麻痹,可有汗多,皮肤潮红,手足肿胀及营养障碍等自主神经受损症状,症状进展迅速,约半数病例在一周内达到高峰,最长者可达8周,一般在症状稳定l~4周后开始恢复,脑脊液检查可见蛋白一细胞分离现象,预后一般较好。
8、小舞蹈病
该病除少数因精神刺激而急骤起病外,大多起病缓慢,发病年龄大多在5~15岁之间,精神刺激和妊娠均可为诱因,临床上以不规则,不重复,变幻不定,突发骤止的舞蹈样不自主动作为特征,面部,上肢,躯干均可出现,但下肢动作较少,面部和躯干的不自主动作都是双侧性的,不自主动作均在情绪紧张时加剧,睡眠时消失,随意运动呈现共济失调,常伴有情绪不稳,注意力涣散,哭笑无常等精神症状,严重者可有幻视,甚至谵妄和躁狂,该病与脑瘫的舞蹈徐动症型在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该病常在病前,病中或病后出现各种风湿热表现,可资鉴别。
9、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是由于维生素Blz缺乏所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于中年起病,呈亚急性或慢性病程,临床上以深感觉缺失,感觉性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多数病人在神经症状出现前有倦怠,乏力,舌炎,腹泻等表现,最早出现的神经症状多为四肢末端感觉异常,如刺痛,麻木及烧灼样感等,多为持续性和对称性,常从足趾开始逐渐累及上肢,可有四肢远端手套样,袜套样感觉减退,随病情进展逐渐出现双下肢无力,僵硬感,走路不稳,如踩棉花,如锥体束损害严重则下肢肌张力增高,如后索或(和)周围神经变性为重时,则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锥体束征及病理反射阳性,多伴有膀胱括约肌障碍,亦常伴有易激惹,嗜睡,多疑,情绪不稳等精神症状,或出现智能减退甚至痴呆,血清中维生素B12量降低,Schilling试验发现维生素B12吸收缺陷。
10、多发性神经病
该病临床表现以肢体对称性末梢型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自主神经障碍为特征,由于病因不同,起病可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复发性之分,各种功能受损程度亦不同,肢体末端呈现手套状,袜套状深浅感觉障碍,肢体远端出现对称性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远端重于近端,并可伴有肌肉萎缩和腱反射减弱,有的病人还有肢体远端发凉,皮肤干燥,脱屑,多汗等自主神经受累的各种表现,病人多有明显糖尿病,中毒,服用呋喃类药物和异烟肼,尿毒症,妊娠,手术后,慢性胃肠道疾病,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及疫苗接种史,根据其病史和典型的临床表现,不难与本病鉴别。
小儿脑瘫怎么诊断
1、小儿出生不久经常少哭、少动、哭声低弱,过分安静。或多哭、易激惹、易惊吓或反复出现尺跳的小儿脑瘫诊断症状。
2、动作不协调、不对称、随意运动很少,这是小儿脑瘫诊断依据。
3、生后喂哺困难,小儿脑瘫诊断会出现如吸吮无力,吞咽困难,口腔闭合不佳等情况。
4、小儿脑瘫诊断会经常出现异常肌张力和异常的姿势和动作模式。
经过上述小儿脑瘫诊断的介绍,相信您应该有所了解了,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从出生就开始干预,可减少3/4小儿脑瘫发生,已发生小儿脑瘫程度也大大减轻。因此对对高危儿要从出生开始每月进行一次神经发育状况检查,一直到6、7个月,发现异常及早加强干预。高危儿管理是预防小儿脑瘫易操作的有效方法。
如何早期发现孩子脑瘫儿的症状呢
由于脑瘫是一种脑损伤引起的后遗症,通常引起的是运动方面的障碍。所以家长可以仔细观察孩子的运动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三翻六坐七滚八爬,看看孩子是否存在着运动发育迟缓的现象,还有就是观察孩子是否存在着姿势异常,比如说是尖足走路,或是手脚运动不灵活,僵硬等现象。
还有一点就是要特别关注孩子在出生时是否存在着异常的现象,比如是早产、难产、窒息、缺氧、小儿黄疸等现象。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脑瘫诊疗中心赵海康主任说,一旦孩子在出生时有类似的情况,也不要恐慌,因为有这些异常的情况并不代表着孩子就是脑瘫,但这些因素都是引起脑瘫最高危的因素,一定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小儿脑瘫诊断确诊方法
1、脑电图检测
因为脑瘫患儿一般主要发生合并癫痫者较多,常规进行脑电图检测的目的是为了排除该合并症。合并癫痫主要包括背景活动减慢、限局性慢波灶或发作性痫样放电等症状。
2、肌电图检测
儿童脑瘫会造成合并肌萎缩,做该项检测主要是为了了解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
3、脑CT、MRT检测
CT检测主要是为了让探讨脑瘫的病发原因,如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宫内感染等症状。比如儿童脑瘫、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多发性脑软化灶及多囊性软化这些明确器质性病变及病变部位的检测。
4、引发电位检测
主要针对儿童脑瘫造成小孩视力情况的检测,早期发现异常,第一时间进行干预。
5、智力检测
儿童脑瘫发生以后,可能会伴有儿童智力的低下。能够采取智商测定,明确病人是否合并智力低下。
6、症状检测
儿童脑瘫病人头颅CT、MRI,大部分的脑瘫患儿可能有异常,但正常者不能够否定本病的诊断。大多数儿童脑瘫病人可发现脑萎缩、外部性脑积水、脑软化或脑穿通畸形等症状。
小儿脑瘫怎么治疗
脑瘫是造成儿童运动功能障碍,引发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还会导致患儿智力缺陷、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语言障碍、癫痫发作等。当明确脑瘫诊断后,就应该立即开始进行治疗,早期治疗有助于促进脑发育,治疗效果好,明显改善预后。脑瘫儿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的治疗称为早期治疗,治疗的目的是促进脑细胞发育,发展正常姿势和反射,促进正常运动功能的发育,纠正异常的姿势和肌张力,预防由于姿势和运动功能的异常而造成继发性关节畸形、肢体畸形等损害。
目前早期治疗方法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推拿按摩疗法等,在专业康复机构还可以进行躯体训练疗法、康复护理等。
物理治疗是指利用器械训练或物理刺激的方法针对脑瘫患者的各种运动功能障碍及异常姿势进行一系列的训练,以粗大运动及下肢功能训练为主。目的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抑制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运动功能发育。药物治疗主要选用营养脑细胞、改善脑代谢的西药,可结合舒筋通络、醒脑开窍的中药,来调节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推拿按摩疗法是根据中医的经络理论,采用循经取穴的方法进行推拿按摩,达到改善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矫正异常姿势的作用。
新生儿脑瘫患者该做哪些检查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脑瘫患者该做什么检查:
1、智力检查:可以测试患儿的智力影响状况,有助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对脑瘫患儿今后的智力发育起着重大作用。
2、脑电图(EEG):1/4的脑瘫患儿存在脑电波异常的现象,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但同时也要排除是癫痫患儿的可能性。
3、核磁共振(MRI):在临床上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手段,能显示颅脑的形态学改变,对脑瘫的早起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脑瘫病因分析,在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上提供重要依据。
4、CT:CT能显示脑瘫患儿的脑部结构和形态变化,对脑瘫诊断、分型、分度和病因有很大帮助作用。
5、神经影像学检查(CT MRI)神经影像学检查可提供脑和脊髓的图像,可显示脑损伤的区域或发育异常。MRI可不应用X线获取详细的脑组织图像,在寻找病因上优于CT扫描;但CT扫描在显示钙化和价硌等面优于MRI,比MRI更快捷易行。
6、脑电图(EEG)可帮助是否合并癫痫。
7、肌电图(EMG)区分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瘫痪,特别是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元损伤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如双下肢软瘫的患儿肌电图提示有下运动神经元传导受损,则有脊髓性肌萎缩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确诊。
8、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判定伴有语言障碍者是否有听损害。
9、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传对有家族史伴有特殊面容、皮肤异常者等直接做尿、血的遗传你谢性疾病的筛查,也可做血凝固试验对病因进行判断。遗传代谢病筛查价格昂贵,暂不宜做常规检查。
10、智测及心理行为检查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和是否有心理行为的问题,以便于分组、课程设计和进行个别训练。
小儿脑瘫诊断鉴别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诊断的必备条件:
(1) 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2) 运动及姿势发育异常;
(3) 反射发育异常;
(4) 肌张力及肌力异常。
诊断的参考条件:
(1)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
(2) 头颅影像学佐证;
鉴别诊断
脑性瘫痪综合征常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
1、孤独症:有些孤独症小儿行走时使用脚尖着地,有时误认为是脑瘫痉挛型,但体检可发现跟腱不挛缩,足背屈无障碍,腱反射不亢进,无病理反射,这些特点都可与脑瘫鉴别。
2、先天性韧带松弛症:本病主要表现为大运动发育落后,尤其是独自行走延缓,走不稳,易摔倒,上下楼费力,有时误认为是脑瘫,但本病主要表现为关节活动范围明显增大,可过度伸展,屈曲,内旋或外旋,肌力正常,腱反射正常,无病理反射,不伴有智力低下或惊厥,有时有家族史,随年龄增大症状逐渐好转。
3、三体综合征: 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疾病,根据其特殊面容及异常体征一般诊断不难,但有些病例新生儿时期症状不明显,只表现活动减少,面部无表情,对周围无兴趣,肌张力明显低下,肌力减弱,有时可误认为是脑瘫肌张力低下型,但本病膝反射减弱或难引出,这是与脑瘫明显的不同点,而且Moro反射减弱或引不出,确诊本病可查染色体。
4、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该病又名硫酸脑苷酯沉积病,患儿出生时表现为明显的肌张力低下,随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四肢痉挛,肌张力增高,惊厥,共济失调,智力进行性减退等,基与脑瘫的鉴别要点在于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检测血清,尿或外周血白细胞中芳香硫酸酶A的活性可确诊。
5、GM1神经节苷脂病:GM1神经节苷脂病 本病分三型,I型(婴儿型)属全身性GMl沉积病,生后即有肌张力低下,吸吮无力,运动发育落后,晚期肌张力增高,呈去大脑强直状态,有时可能与脑瘫相混,但本病病情进展迅速,且有特殊外貌,表现为前额突出,鼻梁凹陷,耳位低,舌大,人中长,面部多毛,病儿发育迟缓,不能注视,有眼震,听觉过敏,惊吓反射明显,早期就出现严重惊厥,约 l~2个月病儿在视网膜黄斑部有樱桃红点,6个月后出现肝脾肿大,脊柱后弯,关节挛缩,晚期呈去大脑强直状态,对外界反应消失,多在2岁以内死亡。GM1神经节苷脂病Ⅱ型只侵犯神经系统,可有运动发育落后,走路不稳,腱反射亢进,有时需与脑瘫鉴别,但本病在婴幼儿期起病,病前发育正常,此点与脑瘫的病程明显不同,本病常表现听觉过敏,惊吓反射增强,多有智力低下及惊厥,但本型无特殊容貌,肝脾不肿大,眼视网膜黄斑无樱桃红点。
6、婴儿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肌无力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
小儿脑瘫的诊断
1、抓握反射:诊断者在小儿下肢方向,叫小儿握诊断者两侧拇指。脑瘫患儿抓住拇指不放,抬起上身。正常儿则在上体抬起前放松拇指。
2、坐位:同龄儿能做到稳稳坐或稍帮助能坐,而脑瘫患儿不稳定和两上肢不随意运动明显。如轻轻推头倒向后方,正常儿则呈弓背取防御姿势,脑瘫患儿则会“叭哒”倒下。
3、立位:诊断者提两下肢倒悬,放开一手时,正常儿髋、膝关节屈曲下落,而脑瘫患儿为原位。
4、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诊断者两手持小儿侧头部左右回旋头。如为脑瘫患儿则会出现颜面侧上肢伸展,反对侧上肢屈曲姿势。
5、俯卧位:正常儿俯卧位呈以上肢支撑身体姿势,头抬起。脑瘫患儿手呈软塌塌的样子。
6、踢蹬反射:小儿仰卧位,诊断者以一侧手掌来按压脑瘫患儿膝时,另一侧下肢会做踢蹬运动,而正常儿看不到这种运动。
脑瘫要怎么进行诊断
脑瘫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及体格检查。病史中首先要了解有无引起脑瘫的危险因素。要详细询问患儿发育过程,特别是运动发育有无落后。要注意了解发病的时间及病情的进展情况。脑瘫的患儿都应在婴儿期出现症状(运动发育落后也属症状之一),病情越重,出现异常的时间就越早。
要熟悉正常小儿发育过程的里程碑(如3个月会抬头、6个月会坐、7~8个月会爬等等)。引起脑瘫的病变不呈进行性,所以一个小儿如果婴儿时期运动发育正常,以后出现发育停滞甚至倒退,这种情况属进行性疾病所致,不是脑瘫。脑瘫小儿常合并智力低下、癫痫等,但智力正常或不合并癫痫,不能除外脑瘫。
体格检查重点查神经系统运动部分,注意安静及活动时的姿势、步态。小婴儿要注意左右是否对称。了解肌力、肌张力有无异常。体格检查的另一个重点是查神经反射,了解原始反射在该消失的月龄是否消失,如持续存在支持脑瘫诊断。还要查腱反射,鉴别是否为上神经单位损伤,如腱反射引不出或极弱,不支持脑瘫的诊断。
至于CT、MRI和脑电图检查,对脑瘫的诊断不能起肯定或否定的作用。进行CT、MRI检查可了解脑结构有无异常,对探讨脑瘫的病因及判断预后可能有所帮助。脑电图可以了解是否合并癫痫,帮助判断癫痫的类型,指导癫痫的治疗。
发生在母孕期、围生期或新生儿期的及1岁以内的致病因素,或称之为高危因素。所谓围生期,是指母孕28周起到新生儿7天为止的这一时期。该阶段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会导致小儿脑瘫的发生,尤其重要的是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早破、羊水混浊、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出生体质量儿(尤其是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者)以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等。婴儿期的致病因素多见于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脑外伤、脑膜炎、脑炎、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头小畸形、脑积水等。
婴儿期出现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瘫痪,表现为运动障碍或姿势异常。婴儿期是指1岁以内的小儿,非进行性是指患儿的临床表现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甚至死亡,中枢性瘫痪是指神经系统检查时显示出脑损伤的阳性体征,包括肌张力、异常姿势、腱反射及病理征等。换句话说,如果症状在1岁以后出现,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恶化,或者不具备中枢性瘫痪神经系统体征者,就不能诊断为小儿脑瘫。
可伴有或没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这里需要强调,对于脑瘫患儿的智力评价需谨慎,不要光凭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贸然做出结论。
宝宝脑瘫症状
1.1、发育落后
一般来说,患有脑瘫的孩子2~3个月时还不会笑,不会抬头,持续哭闹,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个月还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也不能把手放到嘴边。此外,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握拳:一般生后3月内婴儿可握拳不张开,如4个月仍有拇指内收,手不张开应怀疑小儿脑瘫。
1.2、姿势异常
脑瘫患儿常表现为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打挺易惊,少动或过多地乱动,吃奶无力,经常呛、噎、吐奶,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
1.3、易哭睡不安稳
新生儿或3月婴儿易惊、啼哭不止、厌乳和睡眠困难。早期喂养、进食咀嚼、饮水、吞咽困难,以及有流涎、呼吸障碍。感觉阈值低,表现为对噪声或体位改变易惊,拥抱反射增强伴哭闹。
生后不久的正常婴儿,因踏步反射影响,当直立时可见两脚交互迈步动作。3月龄时虽然可一度消退,但到了3个月仍无站立表示或迈步者,既要怀疑小儿脑瘫。
2、什么是脑瘫
我们俗称的脑瘫,在医学上全称为脑性瘫痪。小儿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一个月内脑部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指的以姿势各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神经障碍综合征。小儿脑瘫这种损害是不可逆转的。
小儿脑瘫一般都发病于婴儿时期,即在婴儿时期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一些症状判断出脑瘫患者了。这些脑瘫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婴儿出生后不久很少哭,也很少动,而且哭声很低弱,显得有些过分的安静了,或者是正好相反,婴儿很爱哭,也很容易激怒,会反复出现尺跳现象。一般有这些症状的孩子的父母就要多加注意了。
小儿脑瘫诊断特别强调应符合以下条件:婴儿期出现发育落后或运动障碍的症状;需除外各种代谢病或变性病等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及正常小儿一过性发育落后。
3、宝宝脑瘫是什么原因
新生儿脑瘫患者该做哪些检查
1、智力检查:可以测试患儿的智力影响状况,有助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对脑瘫患儿今后的智力发育起着重大作用。
2、脑电图(EEG):1/4的脑瘫患儿存在脑电波异常的现象,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但同时也要排除是癫痫患儿的可能性。
3、核磁共振(MRI):在临床上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诊断手段,能显示颅脑的形态学改变,对脑瘫的早起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有助于脑瘫病因分析,在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上提供重要依据。
4、CT:CT能显示脑瘫患儿的脑部结构和形态变化,对脑瘫诊断、分型、分度和病因有很大帮助作用。
5、神经影像学检查(CT MRI)神经影像学检查可提供脑和脊髓的图像,可显示脑损伤的区域或发育异常。MRI可不应用X线获取详细的脑组织图像,在寻找病因上优于CT扫描;但CT扫描在显示钙化和价硌等面优于MRI,比MRI更快捷易行。
6、脑电图(EEG)可帮助是否合并癫痫。
7、肌电图(EMG)区分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瘫痪,特别是对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还是下运动神元损伤具有鉴别诊断的意义。如双下肢软瘫的患儿肌电图提示有下运动神经元传导受损,则有脊髓性肌萎缩的可能,应进一步检查确诊。
8、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判定伴有语言障碍者是否有听损害。
9、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筛传对有家族史伴有特殊面容、皮肤异常者等直接做尿、血的遗传你谢性疾病的筛查,也可做血凝固试验对病因进行判断。遗传代谢病筛查价格昂贵,暂不宜做常规检查。
10、智测及心理行为检查评估患儿的智力水平和是否有心理行为的问题,以便于分组、课程设计和进行个别训练。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都有哪些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一、运动发育迟缓
有些小儿的运动发育稍比正常同龄儿落后,特别是早产儿。但其不伴异常的肌张力和姿势反射,无异常的运动模式,无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反射的脑瘫症状。确诊脑瘫的依据主要有哪些?运动发育落后的症状随小儿年龄增长和着重运动训练后,可在短期内使症状消失。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二、先天性肌弛缓
确诊脑瘫的依据主要有哪些?患儿生后即有明显的肌张力低下,肌无力,深腱反射低下或消失的脑瘫症状。平时常易并发呼吸道感染,本病有时被误诊为张力低下型脑瘫,但后者腱反射一般能引出。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三、体格检查
重点查神经系统运动部分,注意安静及活动时的姿势、步态。小婴儿要注意左右是否对称。了解肌力、肌张力有无异常。体格检查的另一个重点是查神经反射,了解原始反射在该消失的月龄是否消失,如持续存在支持脑瘫诊断。还要查腱反射,鉴别是否为上神经单位损伤,如腱反射引不出或极弱,不支持脑瘫的诊断。
脑瘫患者的诊断方法四、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于婴期起病
肌肉无力并呈进行性加重,肌萎缩明显,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常用呼吸肌功能不全而反复患呼吸道感染,肌肉活组织检查可助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