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的孩子都很自信
为什么美国的孩子都很自信
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孩子很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美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奥数比赛得奖了爸妈才高兴,孩子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
被当做大人一样尊重的孩子都有自信
自信,来自自尊。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
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孩子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会都要尊重他。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长处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作文不行,但是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不善表达,但是体育好。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处得以发挥,从而确立自信。
一位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学习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在赫赫有名的大制药公司里工作。在公司里,朋友常常感到窝火,因为那些美国同事技术知识都远不如她,却个个自我感觉极好,张口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这个课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她却总是在找自己的不足,开会时从来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做得多么好。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学了,她参与了学校的活动,感慨地说,美国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个脑子明显有毛病的孩子,老师都一直在鼓励,十道题做对了一道,老师马上让他到前面将那一道题算给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励他继续努力,没有丝毫的讽刺挖苦。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没有自信吗?
美国的成年人把小孩当做大人一样尊重:父母进入子女房间要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要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其他隐私……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不被尊重的孩子不仅没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常被别人赏识的孩子更自信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自我肯定的感觉,他的心里就会充满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在美国,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对孩子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我女儿上二年级时,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级和另外一个班级合作排练一台节目给家长们做汇报演出。那天,在学校的大会议室,两个班的学生家长都拿着相机、摄像机,一排排地坐好,孩子们则轮番上台唱歌、跳舞、朗诵、演小话剧。我注意到,诗朗诵是大家轮流念的,每个同学都有三四次独立表演的机会,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长们最热烈的掌声。
不被父母信任和放手的孩子不可能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否定孩子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孩子的话语,比如孩子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我们会斥责孩子:“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孩子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你端不稳的,别把盘子给打了!”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对象,父母依旧不放心孩子的眼光。连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断能力,他的自信从何而来?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
作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如果孩子说热不肯穿外衣,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热,可以替他拿着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时候再给他穿上。他觉得课程太难,和他一起分析难在什么地方,找到症结,帮孩子解开。他想尝试任何事情,都给他机会让他去试,给他充分的信任和学习的机会。
孩子运动的好处 美国孩子运动概况
美国的《政府指导手册》中很早以前就建议6~17岁的孩子应该每天参加1个小时以上的中高等强度的体育运动,但是很多孩子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孩子出现嫉妒心理怎么处理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在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中表现出“嫉妒”的心理,如听不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夸奖别的孩子,或当爸爸妈妈抱别的孩子时会感到不高兴等。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都想要立即扑灭孩子“嫉妒”的火苗,但你是否想过,孩子的这种心理缘何而来?
源于缺乏安全感、自我价值感
专家指出,“嫉妒”这个词是用来形容成人的,在孩子的世界里,类似这样的行为是源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一个很自信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嫉妒是因为他不自信,不自信根源于他得到的认可度不够。“孩子年龄小,对自我的认知来自于别人对他的肯定,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较少,一旦肯定别的孩子,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觉得我不够好,所以他们肯定别人,而不肯定我’。”李铮说。南宁东方爱婴咨询有限公司老师卢丹映也认为,出现嫉妒心理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对他们的认可不够,或者过度依赖父亲或母亲,他认为表扬自己是应该的,表扬别人是不应该的。
孩子的嫉妒心理是怎么产生的
其次,一些父母虽然给孩子爱,但孩子却不能感受到,或感受到的爱不足,那么当父母对别的孩子好时,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爱的是别的孩子,而不是爱我”。李铮表示,孩子的“嫉妒”心理,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让他获得安全感,因此孩子才会想要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是足够得到别人关注的,这个关注就是爱的延伸。
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也反映了他自我价值感没建立好。“父母在表扬别人时,如果孩子没有自我价值感,他就会贬低那个孩子,说他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如果孩子有比较好的自我价值感,他就会认可这样的评价。”李铮说。因此,李铮建议,父母在给别的孩子肯定时,要注意自己的孩子反应怎么样,如果孩子很坦然,能接受自己的父母对别人的赞扬,说明他的自我价值感很充实;如果父母一表扬其他的孩子,孩子就出现强烈的反应,那么父母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给孩子的爱没有给到点上,没有让孩子感觉到被爱?
专注自信的孩子最美
专注自信的孩子最美
您的孩子情绪有没有出现以下的信号:
缺乏集中的意志,容易遗忘和心不在焉
容易受到外在压力的影响,经不起挫折或失败
对所做的事情不感兴趣,缺乏耐性,在吃饭和学习时也不肯安静地坐着
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情绪出现较大波动,做出一些类似敲打头部的动作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以上的行为,那有可能就是一种缺乏专注力的表现。
越专注,越自信:
专注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注意力,是适应环境最基本的能力。对孩子来说,专注力是自主学习的开始。
从孩子满2岁开始,就应该多训练他的专注能力了。一般来说,专注力比较高的孩子,做事情都会事半功倍。当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时,随之而来的就是充足的自信心和高涨的学习兴趣,这就自然能够促成他更多的求知欲。相反,那些缺乏专注力的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会虎头蛇尾,久而久之,他会慢慢变得胆小、畏缩、缺乏自信,不敢、也不愿去尝试新的事物,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体验成功
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往往对某件事情缺少兴趣和爱好,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他在这件事情上没有成功的体验。所以提高专注力在本质上就是要提高孩子的成功体验,让他从成功中获得快乐,唤起兴趣,以增强孩子的专注力。提高成功体验的关键,不仅仅是鼓励和表扬孩子,而是要让他真正地有成功感。
学会“坐下来”
有些孩子坐不住,好动,注意力分散,无法专注于某一个具体的事情,总是喜欢从一件事情快速地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对此,家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纠正,要合理地安排室内和户外的活动时间,分配“坐下来学”和“站起来玩”的时间,不要担心孩子在早期因为“坐”而影响到后期的发展。
在进化和个体成长的时间表上,“坐”的发展要比“走”的发展早半年时间,因此坐是人类的特征体位,养成坐下来学、坐下来操作的习惯,也是发展儿童早期社会性的重要手段。
美国孩子和中国孩子
12岁的时候我就发现,美国人的教育方式跟我们太不一样,看看对于中国人重要的东西,对于美国人来说是怎么理解的。
他们家的小朋友一点也不乖,根本不听话。“乖”在英文里几乎是个贬义词——docile,submissive;而“听话”二字绝对是美国女人对男朋友的要求,对孩子并没有这么苛刻。1973年我刚到美国就犯了一系列“乖”的错误,上课我们坐得笔挺,美国孩子横倒竖歪,结果老师反而问我们听课时为什么像僵尸—样。
我们跟他们的第二个区别在于“脸“这个字上。要脸的人跟着别人的感觉走,不要脸的人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我从小最怕给家长丢脸,12岁出国之前大人来来回回嘱咐:千万别给国家、人民、父母和全中国的小朋友丢脸,把我们吓得步步小心翼翼,使劲儿琢磨什么样的行为能够让别人夸奖我们,给脸上贴金。到了美国以后,发现他们不太讲究脸面,倒是对“fun”这个词挺强调的,我们学校的口号是:Learning is fun,家长送孩子上学告别时说:have fun。等他们长大了,连公司开个大会、培个训都要问:Are you hayjngfun?美国人对—个人最大的赞扬就是他是个fun人。
我们从小很现实,强调短期效益,小学成绩好是为了考初中,初中为了高中,高中为了大学,大学为了什么我们开始有点含糊,那就考研吧。而他们特别能做黄粱美梦,从小就开始。在家做美国梦,发明个因特网、窗户软件、苹果电脑什么的。到咱们这来就做中国梦,14亿人口左手可口可乐,右手麦当劳,脚上蹬着双耐克,耳朵和肩膀中间还夹着个摩托罗拉。
当年,这些区别多少给我们和美国小朋友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误会和困难,但是我们马上琢磨出来—套对付方法:首先,别那么乖,完美和人性是对立的,弄个七成人性,三成完美就足够了,太完美了反而招人恨,而且还把自己累着。第二就是要时刻大喊大叫:“I am having fun!”我fun,你fun,我们大家都 fun,fun,fun!既给了他们脸,也给自己挣了脸,对付老美其实就这么容易。最后就是要忽悠—个梦出来,然后手拉手地说:“哥们,走,咱们追地平线玩去。”
但是现在这些区别越来越小了。我们的孩子越来越闹,他们的越来越乖。我们开始have fun,他们倒开始要脸了,我们开始追梦,他们倒变得挺现实,不追地平线了,追着“屁股线”(bottom line)满世界乱跑。世界真的平了。
孩子不把尿多大能大小便自理
婴儿几个月可以把尿?很多妈妈急着要训练宝宝大小便的习惯,其实,浙江省儿保医院儿保科李荣说,最好在宝宝15个月后再进行把尿,太早的刻意训练会影响宝宝性格的发育。当然啦,如果宝宝在尿尿方面比较有规律,也可以早些试试。
而西方儿科医学界主流观点则是:宝宝2岁,再开始大小便训练比较好。
西方专家认为,孩子独立进行大小便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行为。孩子需要感到来自肠道或膀胱的刺激,理解刺激的含义,理解保持裤子干净和上厕所之间的关系,告诉括约肌“要控制住”,走到卫生间,脱下裤子,然后排泄。因此,西方专家建议父母:等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准备好后再开始训练,否则会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给亲子关系带来紧张,也会延迟完成训练的时间。
但是,西方的“不着急”也带来了代价。美国孩子差不多要花掉2000美元的纸尿片费用。最关键的是由于美国孩子非常适应舒适的尿片,因此,许多孩子在排便训练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抵触情绪,同时,也加剧了父母的急躁情绪。有统计说大小便训练居儿童虐待起因的第二位。因此,一些西方父母开始对这种状况感到不满。于是“婴儿大小便训练”法悄然流行,其实就是中式的把尿法。
梦见自己怀孕 恋爱中的女生梦见自己怀孕
这表示做梦者对近期的生活感到很满足,这也是对自己的爱情所产生的满足感,然而联想到结婚生子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如果是苦恼自己怀孕,就是便是现在的生活或恋情感到不满足,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孩子,很自然地就有了烦恼,压力。
外国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最没出息或可耻的。
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小就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家子弟要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木工修理、铲雪、扫落叶等出卖体力的活。
在德国,孩子从小就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从不包办代替。
在日本家庭,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生存技能和自强精神。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父母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就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
怀孕初期应注意什么 怀孕初期-注意饮食调理
现在不是一个人在饮食,而是有了孩子,很自然,营养必须给力。这个怀孕前期必须要保证蛋白质充足,食品如:肉类、乳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适当的补充,而不是过量的补充,这个必须看清楚。如果没有来源,可以稍微增加一些孕妇奶粉类来尼补。
注意饮食时,不要吃煎炸、超辣、凉拌,冰冻的食品、菜肴。应该保持在常温以上为好。切莫暴饮暴食。
美国孩子大胆独立的6个教育秘诀
1、自立训练从幼儿开始。
美国很多孩子从婴儿时期就独居一室。孩子长到三四岁,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长就给买一种很小很暗的灯,彻夜亮着,以驱逐孩子对黑夜的恐怖。晚上睡觉前父母到孩子房间给孩子一个吻,说:"孩子,我爱你!晚安!做个好梦!"就回自己的卧室了。孩子就抱个布狗熊、布娃娃之类的玩具安然入梦。
2、决不总是围着孩子转。
美国人很爱孩子,但不会总是抱着、盯着孩子。六七个月的孩子就自己抱着瓶子喝水、喝奶,大一点就自己学用刀吃饭。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决不喂,总是让孩子自己吃。孩子做游戏也是自己一个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块做,很少缠着父母。父母外出旅游,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给祖父母或花钱寄放别人家,请人带几天。家里办晚会或去参加别人的宴会,也看不到家长总牵着自己的孩子。
3、让孩子接受锻炼。
工程师杰姆斯带着3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进城的公共汽车已经停开发。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杰姆斯却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模黑回家。为什么这么做?杰姆斯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5、教孩子适应环境。
约翰-柏拉姆夫妇假日里常带着8岁的儿子与5岁的女儿到山区旅游。每遇山涧需渡过时就叫儿子观察水势,寻找最浅、水流较缓的涉水点,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可行。如果选择不当,就讲明道理,并教孩子怎样识别水深及流速。上山时,他们从不乘坐缆车,而由孩子选择登山路线。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让孩子判断决定有无危险,是否攀登,并问孩子该怎样保证安全。经过多次跋山涉水的实践,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险了。
6、进行自我保护训练。
时装设计师密契尔有一个10岁的女儿和一个7岁得男孩,他带他们上街时,随时随地教给孩子交通规则并嘱咐其他注意事项,说明怎样走危险,怎样才安全。许多家长还叮嘱孩子记住必需的电话号码,如:父母的单位电话、警察局电话、消防电话、医院电话等。
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做,之所以不做,是因为观念的问题。以前的家教注重家庭、亲情,是沿袭和互相依赖的文化,而现在的社会更要求独立和创造性。美国人的家教理念非常适合我们揣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