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的辨证施治
痰证的辨证施治
一是掌握该病证的脏腑虚实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
二是依据痰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法则。
对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者,宜健脾燥湿化痰;对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宜清热化痰:肺燥阴虚,虚火灼津为痰者,宜润肺化痰;脾肾阳虚,寒痰内停者,宜温阳化痰。若外邪袭肺,肺失宣降,聚液为痰者,宜宣肺化痰;痰迷心窍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心者,应清心豁痰;痰停于胃,宜健脾燥湿化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宜熄风化痰;胆郁痰扰者,宜清化热痰、降逆和胃;痰浊上犯于头,宜健脾去湿、化痰熄风;痰气凝结于咽喉,宜化痰利气解郁;痰阻经络筋骨,宜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胎毒的辨证施治
1.胎毒发热
(1)证候 见壮热,面赤口闭,呼吸气热,眼泡浮肿,气急喘满,啼叫惊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
(2)治则 泻火解毒。
(3)主方 凉膈散。
(4)方药 大黄、朴硝、甘草、山栀仁、薄荷、黄芩、连翘等。
2.胎毒发寒
(1)证候 面色青白,昏昏欲睡,吮乳泻白,呼吸气冷,身起寒栗,曲足握拳,啼哭不休,或口噤不开。
(2)治则 温中祛寒解毒,回阳救逆。
(3)主方 四逆汤加减。
(4)方药 干姜、附子、甘草等。
3.胎毒发搐
(1)证候 频频作搐,身热面青,牙关紧闭,气逆痰鸣,腰直身僵,双目上视,啼声不出。
(2)治则 镇惊通络解毒。
(3)主方 牛黄八宝散。
(4)方药 牛黄、羚羊角、水牛角、珍珠粉、冰片、朱砂、玄参、浙贝母、黄连、羌活、雄黄、乳香、没药、青黛、紫花地丁、金银花、菊花、紫草、甘草等。
4.胎毒发黄
(1)证候 皮肤、面目、尿液皆黄,身热,不思乳食,啼哭不止等。
(2)治则 泄热利湿,退黄解毒。
(3)主方 茵陈蒿汤加减。
(4)方药 茵陈、栀子、大黄等。
中医辨证治痰多
1、寒痰 由寒邪犯肺,使肺内津液凝聚成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热饮,舌苔薄白或腻,小青龙汤加减:桂枝6克,制半夏10克,干姜6克,细辛 3克,杏仁10克,白芥子6克。有气喘加炙麻黄6-9克。
2、风痰 由风邪侵肺即伤风引起,开始痰白稀,以后可转黄黏痰,病人怕风,舌苔初起白,后转薄黄,杏苏饮加减:杏仁10克,苏叶6克,荆芥6克,前胡10克,桔梗lO克,白前 10克。。痰色转黄,加胆星6克,连翘1 O克,银花1 2克。
3、热痰 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或寒邪而发高热数天后,使津液烧灼而转化为黄黏痰,病人怕热喜凉饮,舌红苔黄腻,泻白散化裁:桑白皮10克,地骨皮1 0克,甘草5克,生石膏 30克,黄芩1 O克,杏仁10克,胆星6克。
4、湿痰 湿邪侵人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饮食不节而运化失调引起。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重、倦乏或便溏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二陈汤加味:制半夏 10克,橘红10克,茯苓lO克,炙甘草5克,杏仁10克,苡仁 1 5克,苍白术各10克。
5、燥痰 由久旱气候干燥、燥邪侵肺,痰黏稠不易咳出或有咳血,病人觉口鼻咽燥等症,舌苔薄黄,清燥救肺汤出入:北沙参15克,天麦冬各lO克,生石膏30克,炙杷叶10克,杏仁 10克,生地15克,浙贝10克,玉竹15克。
气短的辨证施治
1.心血不足
证候:常表现为心慌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夜寐不安,或多梦,胆小善惊。治则: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主方:归脾汤加减。
2.心气虚弱
证候:常感心慌气短,动则出汗或自汗,面色晄白、倦怠乏力、胃纳减少,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治则:补益心气。主方:五味子汤加枣仁、茯神等。
3.阴虚火旺
证候:经常心慌而烦,咽痛口干,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而烦躁,或有盗汗,舌红少苔。治则:滋阴降火安神。主方:黄连阿胶汤加枣仁、生地等。
4.痰火上扰
证候:常感心慌、胸闷不安、烦躁不眠、头晕口苦,或痰多恶心、舌苔黄腻。治则:清化热痰、安神定志。主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5.气滞血瘀
证候:心慌,胸闷如窒,心胸刺痛,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则:活血化瘀宽心。主方:桃仁红花煎加减。
痰湿体质的辨证施治方法
1.痰湿蕴肺
证候
咳嗽反复发作,痰多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体倦,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则:燥湿化痰、温肺降逆。
主方
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陈皮、煮半夏、茯苓、厚朴、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等。
2.痰湿中阻
证候
腹部痞塞不舒,进食尤甚,胸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恶心呕吐,胃纳呆滞,口淡不渴,大便正常或不实,舌苔厚腻,脉沉滑。治则: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方
二陈平胃散。常用药:陈皮、煮半夏、茯苓、厚朴、苍术等。
3.痰湿蒙窍
证候
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睡困乏,舌苔厚腻,脉沉滑。治则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平肝息风。
主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常用药
白术、天麻、陈皮、煮半夏、茯苓、竹茹等。
痰湿体质证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燥湿化痰。
调理
①防油腻
痰湿体质最需要预防的是防油腻、少吃甜食、少吃精制的食物和少喝水,痰湿体质的人天生不容易排水,所以不能喝很多水,一天就不能喝够八杯水了。夏季注意不同贪凉。
②不熬夜
痰湿体质的人要注意舒展情志、不熬夜、尤其不要熬夜吃夜宵,早上起来要注意吃早餐。
口干的辨证施治
1.外感风热
证候:口干而饮水稍多,伴发热恶风,脉浮,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得初期,津液损伤较轻。主方:银翘散加减。
2.胃火炽盛
证候:口干而喜冷饮,伴烦躁易怒,大便干燥,小便发黄,面红,舌红,脉实有力。主方:白虎汤加减。
3.阴虚
证候:口干而不多饮,伴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弱。主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4.湿热
证候:口干而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脉滑数力可。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5.痰饮内停
证候:口干不喜饮,或喜热饮,但饮水不多,甚至口干欲饮水,水入即吐,舌胖质淡苔润滑,脉弦无力,或沉迟,或沉缓,或沉弱。主方:补中益气汤合理中汤加减。
6.瘀血内停
证候:口干,但仅漱水润口而不下咽,舌紫暗有淤斑或瘀点,脉涩。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7.寒热错杂
证候:口干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脉弦。主方:乌梅丸加减。
痰湿体质的辨证施治
1.痰湿蕴肺
证候:咳嗽反复发作,痰多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体倦,舌苔白腻,脉濡滑。治则:燥湿化痰、温肺降逆。主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陈皮、煮半夏、茯苓、厚朴、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等。
2.痰湿中阻
证候:腹部痞塞不舒,进食尤甚,胸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恶心呕吐,胃纳呆滞,口淡不渴,大便正常或不实,舌苔厚腻,脉沉滑。治则: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主方:二陈平胃散。常用药:陈皮、煮半夏、茯苓、厚朴、苍术等。
3.痰湿蒙窍(痰蒙清窍)
证候:头重昏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睡困乏,舌苔厚腻,脉沉滑。治则:燥湿化痰,健脾和胃,平肝息风。主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常用药:白术、天麻、陈皮、煮半夏、茯苓、竹茹等。
痰湿体质证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燥湿化痰。
遗精的辨证施治
君相火旺:心烦多梦,梦则遗精,阳事易举,伴头晕耳鸣、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治疗宜清心安神、滋阴降火。方药可用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若遗精频繁心神不宁者,也可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若以阴虚火旺为主,可改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
肝火偏旺:梦中遗精,阳事易举,烦躁易怒,伴胸胁不舒、口苦咽干、大便干燥、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宜清肝泻火。方药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或化肝煎。
湿热下注:遗精频作,甚则精滑黏浊,阴囊湿痒,伴小便短赤,淋沥不尽,胸胁苦满、口苦纳呆,大便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法宜清热化湿。方药可选用萆薢分清饮或八正散。若偏于肝胆湿热,也可用龙胆泻肝汤。此证忌用补涩之品。
脾虚不摄:遗精频作,劳则加重,甚则滑精,精液清稀,伴食少便溏,少气懒言,面色少华,身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虚无力。治法宜益气健脾、摄精止遗。方药可选用妙香散合水陆二仙丹。若以中气下陷为主,可用补中益气汤。
肾虚不固:久遗不止,甚则滑精,腰膝酸软,伴形寒肢冷,阳萎早泄,夜尿频数或小便不利,面色恍白,发落齿摇,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法宜温肾益精、固涩止遗。方药可选用右归丸合金锁固精丸。若虚寒症状不明显,可用班龙丸。若以肾阴虚为主,可用六味地黄丸或左归饮。
瘀血阻滞:遗精日久,少腹及会阴胀痛不适,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沉细涩。治法宜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可选用血府逐瘀汤
辨证施治预防
辨证施治
1.肺实热证(1)证候发热,口渴,咳嗽,胸痛、咯黄痰或腥臭脓痰、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2)治则清热宣肺。(3)主方轻症可用桑菊饮加减、重症可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2.肺阴虚证(1)证候干咳少痰,或痰少而黏稠,不易咳出,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舌红少津,脉细数。(2)治则养阴清肺。(3)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预防
1.素体易上火之人,平时饮食宜清淡为主,多吃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少抽烟喝酒,平时适当运动,保持大便通畅。
2.注意四时季节变化,根据气候特点适当调整饮食结构,特别是在夏秋燥热之季,勿嗜食辛辣煎炸肥腻之品,以免助生火热之气。尽量不要太晚休息,以免耗伤阴精,加重虚火上炎。
3.出现肺火的症状时,如果症状较轻,可适当选食梨、荸荠、枇杷等偏凉性的食物,或用菊花、金银花、麦冬、罗汉果等甘寒生津之品泡水饮用,如果症状较重,须到医院就医,对症治疗。
精浊的辨证施治
1.湿热下注
(1)证候小便频数,灼热涩痛,腰骶及会阴部胀痛,阴囊及会阴部潮湿、臊臭,或见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2)治则清化湿热。
(3)主方前列化浊汤加减(郭军经验方)。
(4)方药茵陈、黄柏、赤白芍、当归、栀子、车前子、甘草。
临床前列腺液若见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者,加蒲公英、夏枯草、土茯苓、以清热解毒消痈,利湿消肿。
2.气滞血瘀
(1)证候小便淋漓或滞涩,淋漓不畅,胁腹胀满,或会阴及少腹部刺痛、胀痛,精神烦躁、抑郁,或见早泄,阳事不举,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涩。
(2)治则活血化瘀,利尿通淋。
(3)主方少腹逐瘀汤加减。
(3)方药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白芍、蒲黄、五灵脂等。
若小便淋漓较重者,加车前子、泽泻、金钱草,以清热通淋。若气虚乏力者,加黄芪、党参以补气行血。
3.肾气不固
(1)证候肾气不固。病程日久,耗气伤肾,临床见小便频数而清,夜间尤甚,尿后余沥,或小便淋漓如膏脂,涩痛不显,或早泄,滑精,腰膝酸软,舌淡胎薄腻,脉沉细无力。
(2)治则补肾固涩。
(3)主方菟丝子丸加减。
(3)方药菟丝子、泽泻、肉桂、附子、石斛、干地黄、白茯苓、牛膝、续断、山茱萸、补骨脂、五味子、桑螵蛸、川芎、覆盆子等。
4.肾阳不足
(1)证候尿频清冷,会阴部及小腹冷痛,得暖缓解,腰骶酸冷,畏寒喜暖,面色苍白,精神萎靡,或阴冷、勃起功能障碍(ED),舌淡白,脉沉细。
(2)治则温补肾阳。
(3)主方金匮肾气丸加减。
(3)方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等。
若排尿困难,或点滴难下,加肉桂、车前子、川牛膝以温阳化气、活血通淋。
风寒的辨证施治
1.风寒束表
(1)证候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红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治则祛风散寒解表。
(3)主方荆防败毒散或葛根汤加减。
2.风寒袭肺
(1)证候咳嗽、咽痒、鼻塞、流涕、多嚏,恶风、咳痰色白质稀、口不渴、头痛、无汗,舌淡红苔白,脉浮或浮紧。
(2)治则祛风散寒、宣肺止咳。
(3)主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气短的辨证施治
1.心血不足
证候
常表现为心慌不宁,面色少华或萎黄,夜寐不安,或多梦,胆小善惊。
治则
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2.心气虚弱
证候
常感心慌气短,动则出汗或自汗,面色晄白、倦怠乏力、胃纳减少,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
治则
补益心气。
3.阴虚火旺
证候
经常心慌而烦,咽痛口干,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而烦躁,或有盗汗,舌红少苔。
治则
滋阴降火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