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期间可以服药吗
母乳喂养期间可以服药吗
研究表明,哺乳妈妈服用的药物大多可以经过血液循环进入乳汁中,经过哺乳,药物又会进入到宝宝的乳汁里。所以,哺乳妈妈用药需要慎重。不要自作主张、自行用药。在医生开药之前,要及时说明自己正在喂奶。
那么,在母亲用药期间是不是要中断哺乳呢?一般,除了少数哺乳期禁用的药物外,其他药物在乳汁中的排泄量很少超过妈妈用药量的1%~2%,这个剂量不会损害宝宝的身体。只要服药在安全范围内,就不应中断哺乳。
因为避孕药物中含有抑制泌乳素生成的药物成分,会使乳汁分泌量下降,所以,在哺乳期间,尽量避免服用避孕药物,最好选择其他的避孕方式。
有些药物对新生儿及婴儿影响较大,哺乳的妈妈不宜服用。必须使用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应暂停哺乳,停药后需要数天后方可哺乳。但是在用药期间,一定要注意用手或吸奶器定期将乳房排空,以免影响以后的泌乳量。
国际母乳喂养的变化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母乳喂养水平都曾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变化时期。在欧洲的工业革命之前,除了很少数的不能吸吮的婴儿之外,比如早产或有出生缺陷的婴儿,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母乳喂养的。
然而,母乳喂养率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迅速下降,70年代初降至最低水平,之后开始上升,在80年代的中、后期达到最高水平。随后,母乳喂养率在美国等某些工业化国家又有所下降,尤其是在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中。比如在美国,母乳喂养率在1971年为24.7%,而1978年为46.6%;1984~1989年,母乳喂养的水平又有所下降。澳大利亚的母乳喂养率下降得更早一些。在20世纪40年代(1944~1945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3个月母乳喂养率就降到66%,6个月为54%。而且这种下降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还在继续。
澳大利亚的母乳喂养水平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最低点,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持续上升。到1983年,母乳喂养率和持续时间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出院时的母乳喂养率85%,3个月的母乳喂养率54%~55%)。
在发展中国家,母乳喂养是比较普遍的。然而,在亚洲和非洲的有些国家,母乳喂养也曾经历过下降的过程。只是下降的时间要晚一些。在20世纪70年代初,工业化国家的母乳喂养水平开始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母乳喂养率开始下降,这种下降与当地的现代化进程有关。例如在波多黎各岛(PuertoRico),母乳喂养率在1960年是59%,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是7.8个月,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上半叶,母乳喂养率降到了25%,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降到了4.9个月。
什么是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是指用母亲的奶水喂养婴儿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概念:
纯母乳喂养:是指除给母乳外,不给孩子喂其他食品及饮料,包括水。但药物、维生素、矿物质滴剂除外。
几乎纯母乳喂养:是指用母乳喂养孩子,但也喂养少量水或以水为挤出的饮料,如水果汁。
全母乳喂养:是指纯母乳喂养或几乎纯母乳喂养。
部分母乳喂养:是指有时给孩子喂养母乳,有时人工喂养,如用奶、粥或其他食品。
目前全球都在提倡母乳喂养,但随着新生儿的发育,还应在新生儿出生4~6月后适时的添加辅食。
黄疸如何护理
一般护理
新生儿黄疸:
1、观察皮肤根据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估计血清胆红素,判断其发展速度。
2、光照疗法护理。
3、耐心喂养患儿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护理人员应按需调整喂养方式如少量多次、间歇喂养等,保证奶量摄入。
临床护理
1、生命体征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有无出血倾向,尤其在蓝光照射时,加强监测次数,注意保暖,确保体温稳定,及时发现呼吸变化并积极处理。
2、神经系统主要观察患儿哭声、吸吮力和肌张力。从而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
3、大小便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如存在胎粪延迟排出,应予灌肠处理,促进大便及胆红素排出。
4、处理感染灶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灶,脐部是否有分泌物,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5、补液管理合理安排补液计划,及时纠正酸中毒。根据不同补液内容调节相应的速度,切忌快速输入高渗性药物,以免血脑屏障暂时开放,使已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也可进入脑组织。
健康教育
①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的配合;②对于新生儿溶血症,作好产前咨询及孕妇预防性服药;③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④若为母乳性黄疸,嘱可继续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仍出现黄疸,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若黄疸严重,患儿一般情况差,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⑤若为红细胞G6PD缺陷者,需忌食蚕豆及其制品,患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其他黄疸的护理可以参照各专病的护理要求,如病毒性肝炎的隔离制度等。
什么是母乳喂养周
母乳喂养周,全称为世界母乳喂养宣传周。它是由世界母乳喂养行动联盟组织发起的一项全球性的活动,旨在促进社会和公众对母乳喂养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支持母乳喂养。目前在全球已有 120个国家参与此项活动。国际母乳喂养行动联盟(WABA)确定每年8月1日至7日为“世界母乳喂养周”,使全社会积极鼓励和支持母乳喂养,拓宽母乳喂养的内涵,创造一种爱婴、爱母的社会氛围。
婴儿大便绿色稀怎么办
1、首先如妈妈奶水足的话,建议纯母乳喂养,
2、注意饮食质量:母乳不足或缺母乳采取混合喂养及人工喂养时,应注意饮食调节。
3、母乳喂养妈妈一定要主义饮食均衡,营养搭配合理全面,而且要清淡。
4、注意观察宝宝的大便颜色、有无粘液脓血、体温、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哭闹不安。
如果宝宝的大便次数较多,有粘液脓血,精神、食欲差,尿量减少,尽快带宝宝到医院就诊,用一个干净的一次性纸杯留取宝宝的大便及时送到医院化验,查出病因,听取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但您也不必太担心,宝宝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类似的问题,用药合理很快就会康复的,祝宝宝健康快乐```
吃了奥司他韦能喂奶吗 吃了奥司他韦过多久可以喂奶
奥司他韦的药剂达峰时间,也就是药物被人体吸收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通常在3-4小时左右,在服药后6-10小时身体就会代谢掉一半以上的药物。
而奥司他韦的用药建议是每天服用2次,因此建议宝妈们可以在服药前就给宝宝喂奶一次,并且挤出接下来6小时宝宝要吃的奶水,在6小时之后才可以让宝宝继续直接吃母乳。
如果宝宝吃了母乳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并且与平常的吐奶不太一样,如果排除了着凉等其他原因,则考虑是乳母服药导致的,那么最好咨询医生后决定是否暂停母乳喂养。
其实这个暂停母乳喂养的时间也不会太长,流感只要护理得当,通常2周时间就会痊愈,到时候就可以放心给宝宝喂奶了。
乙肝妈妈也能生下健康宝宝
在中国每年乙肝孕妇约有115万例,母婴传播是婴儿感染乙肝的主要方式。日前,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的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妊娠乙肝防治示范基地项目会议上,记者了解到,通过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免疫接种已经显著降低了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率,但仍有5%-10%的婴儿会发生母婴传播,婴儿感染乙肝病毒常导致感染慢性化。
对于患乙肝的女性而言,如何生下健康宝宝呢?
A 孕前最好肝功能正常再怀孕
乙肝妈妈计划怀孕前,应该做肝功能检查、HBV-DNA检查、上腹部B超等生育前评估,再制定生育计划。通常肝功能正常,且无肝硬化者,可以妊娠,但要密切监测肝功能、HBV-DNA载量等指标的变化;对于在抗病毒治疗期间意外怀孕的,特别是使用干扰素治疗的女性,建议终止妊娠,如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者,需咨询感染专科医生,根据服用药物妊娠安全性以及孕妇的意愿决定是否继续妊娠。
科学规范管理育龄期乙肝非常重要,育龄期肝功能异常者,需到感染科或肝病科就诊,如果明确是乙肝引起的肝功能异常,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待肝功能正常后再妊娠。
B 孕期风险高专业干预不可少
乙肝孕妇的孕期健康与母婴安全同样值得关注。“因为乙肝患者怀孕期间,肝脏负担较非孕期明显加重。”刘志华称。乙肝孕妇在妊娠期间可能会出现肝炎活动,甚至出现肝衰竭,孕妇肝功能异常与妊娠期糖尿病、产前产后出血、早产、死胎、新生儿窒息等相关。所以,乙肝孕妇需要感染科和妇产科医生共同进行妊娠期管理。
据介绍,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包括三种途径:宫内传播,以妊娠晚期及产前为主,乙肝病毒通过胎盘,使胎儿受到宫内感染;产时传播,是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因为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和分泌物而被感染;产后传播,主要是母婴密切接触而感染。
如何阻断乙肝的母婴传播?钟梅表示,孕妇不要太过于焦虑, 在对婴儿进行联合免疫的基础上,结合妊娠期对高病毒载量的孕妇进行抗病毒药物的干预,能够阻断绝大多数的乙肝母婴传播。
C 产后婴儿接种疫苗后可吃母乳
乙肝阳性妈妈的婴儿能否母乳喂养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香港一项对10年间63885名产妇的分析显示,因为担心母乳喂养把乙肝病毒传给宝宝,HBsAg阳性妈妈的母乳喂养率要低于平均值10%左右,母亲乙肝感染是影响母乳喂养率的最重要因素。
“作为医生肯定鼓励母乳喂养。”钟梅称,不管“大三阳”、“小三阳”,不管母乳中是否检测出病毒,都建议母乳喂养,因为联合免疫为婴儿提供了保护屏障。
虽然部分母乳中可检测出乙肝病毒,但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母乳喂养确实会增加把乙肝病毒传给宝宝的风险。一些回顾性研究显示,HBsAg阳性妈妈母乳喂养宝宝的乙肝感染率和人工喂养儿没有区别。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推荐HBsAg阳性的妈妈进行母乳喂养。
“当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怀孕期间妈妈进行了预防性服药,建议分娩后停药,停药后可母乳喂养,乳汁中的药物含量会被逐渐代谢掉;还有孕妇进行了治疗性服药,也就是说,服药前孕妇已有肝炎活动,这种情况下,分娩后不能停药,也不建议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的妈妈生病能吃药吗
母乳喂养的新妈妈很担心自己服药后会影响到宝宝,因此即使生病也硬扛着不吃药,常常导致病况越来越严重。专家表示,哺乳期妈妈生病应谨慎服药,但不应该盲目拒绝吃药。
王小姐生完宝宝后,由于日夜颠倒休息不够,再加上近期天气变化,早晚温差较大,不幸感冒“中招”了,这次重感冒让她整个人都无精打采的,但因为宝宝要母乳喂养,她担心吃药后,药物会通过乳汁影响到宝宝的健康而拖着一直都不敢用药。那么,哺乳期的妈妈到底能不能用药呢?哺乳期用药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母乳是母亲赋予孩子最天然、最有营养的食物,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在生命最初的6个月,应对婴儿进行母乳喂养以实现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现在很多的新妈妈们也都能意识到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并坚持母乳喂养。但是,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有些新妈妈因为疾病的原因不得不需要药物治疗,有一部分乳母在接受了药物治疗后只好停止了母乳喂养,还有一些乳母则为了不影响到宝宝的母乳喂养而有病也拖着不敢用药,结果不但影响了自身疾病的痊愈,而且也可能会给宝宝带来不良的影响。那么,在哺乳期间能否用药呢?哺乳期间用药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究竟哺乳期乳母用药会不会影响到婴儿?我们先来看宝宝对药物的吸收、排泄途径。在妊娠期的时候,胎儿通过胎盘屏障以较高浓度地接收母亲所服用的药物,并通过母亲的肝脏及肾脏进行解毒和排泄,而通过母乳喂养的小宝宝仅仅会摄取到母亲从血浆到达乳汁中的药物,并依靠自己去解毒与排泄。因此,哺乳期乳母用药能否对婴儿产生不良反应,关键还是要看药物的毒性及婴儿本身对药物的吸收、转化和排泄能力。
那么,为了更好地保证乳母疾病的治疗及保证宝宝的安全及健康,哺乳期间用药需要注意些什么?
1.用药有明确的指征,必须用药时不要盲目中止用药,可用可不用的药物要尽量避免。
乳母在患病需要用药前,最好能先征求一下医生的意见,由医生根据乳母疾病的需要,确实需要用药时,也不应拖着不治疗,而是尽可能地选择对孩子影响较小或经乳汁排出较少的药物进行治疗,最好不要自行选择药物,就算自行选择药物时,也应该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使用标注有“乳母禁用”的药物。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药物会对乳儿造成危害而必须暂时或完全停止母乳喂养,如细胞毒性药物、放射性同位素等,如果有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时,最好暂停母乳喂养,并在停药期间,按照自己宝宝平时吃奶的频率定时挤奶,以保证在此期间乳汁的正常分泌。
2.注意母乳服药时间和给孩子的哺乳时间
虽然很多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不高,一般为母体用药剂量的1%-2%,但因婴儿每天要吸吮乳汁量约为800-1000ml,加起来也能使婴儿吸收到相当大的药物剂量,因此,母亲在用药时,要尽量避免药物在血中浓度高峰期的时候进行哺乳,一般建议在哺乳后再服药,以避免药物通过乳汁吸收,半衰期短的药物,用药后可等药物从母体中消退后再哺乳。
3.用药期间做好密切监测
乳母在用药后,不仅要注意观察自己对药品有无发生不良反应,而且也要注意观察宝宝是否受到药物的影响,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母乳性黄疸会导致核黄疸吗 如何避免母乳性黄疸导致核黄疸
如果孕妈妈有过黄疸病史、可口服黄疸茵阵冲剂。自确诊的服至分娩,服药时间以两个月以上为宜。宝宝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
妈妈们在宝宝出生后要及时确保孩子的奶量,增加喂养次数,同时学习正确的姿势和哺乳方法,让宝宝吃饱以刺激肠蠕动,加快胆红素的排泄,使宝宝尽快退黄。一般在增加母乳喂养量和频率后就会缓解,不会发生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期间,若妈妈们停喂母乳3—4天,新生儿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也就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宝宝核黄疸。
鼓励少量多次喂奶,尤其是对于足月健康儿来说,即使是患有母乳性黄疸的,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只有在宝宝血清胆红素高于15毫克/分升(256.5μmol/L)时,才采取暂停母乳喂养72小时改配方奶。当胆红素可以下降原来水平的50%,需继续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浓度虽轻度升高,但之后会逐渐降低。
七种情况必须禁止母乳喂养
1、服药期间
妈妈患病(如感冒、发烧等)不得不服用药物时,应停止母乳喂养,待病愈停药后再喂。但应注意每天按喂哺时间把奶挤出,保证每天泌乳在3次以上。挤出的母乳也不要再喂给宝宝吃,以免其中的药物成分给宝宝带来不良影响。
2、患传染病时
妈妈患有严重传染病时不能母乳喂养,以防传染给宝宝。如妈妈患有肝炎、肺病时,就必须停止母乳喂养。
3、患有消耗性疾病时
如患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的妈妈,可根据医生的诊断决定是否可母乳喂养。一般情况下,患有上述疾病但能够分娩的妈妈,就能够哺乳,但要注意营养和休息,根据身体情况适当缩短母乳喂养的时间。
4、进行放射性碘治疗
由于碘能进入乳汁,有损宝宝甲状腺的功能,应该暂时停止哺乳,待疗程结束后,检验乳汁中放射性物质的水平,达到正常后可以继续母乳喂养。
5、患有严重乳头皲裂和乳腺炎时
妈妈患有严重乳头皲裂和乳腺炎等疾病时,应暂停哺乳,及时治疗,以免加重病情。但可以把母乳挤出喂哺宝宝。
6、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或农药
有害物质可通过乳汁使婴儿中毒,故哺乳期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及远离有害环境。如已接触者,必须停止母乳喂养。
7、运动后
人在运动中体内会产生乳酸,乳酸滞留于血液中会使乳汁变味,宝宝不爱吃。据测试,一般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即可产生此现象。故肩负哺乳重任的妈妈,只宜从事一些“温和”运动,运动结束后先休息一会儿再喂奶。
如何避免母乳性黄疸导致核黄疸
1、提前预防宝宝黄疸
如果孕妈妈有过黄疸病史、可口服黄疸茵阵冲剂。自确诊的服至分娩,服药时间以两个月以上为宜。宝宝出生后,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或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或退而复现等情况。
2、早开奶、勤喂奶
妈妈们在宝宝出生后要及时确保孩子的奶量,增加喂养次数,同时学习正确的姿势和哺乳方法,让宝宝吃饱以刺激肠蠕动,加快胆红素的排泄,使宝宝尽快退黄。一般在增加母乳喂养量和频率后就会缓解,不会发生胆红素脑病。
3、根据情况适当停母乳
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期间,若妈妈们停喂母乳3—4天,新生儿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以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到原有程度。也就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宝宝核黄疸。
4、给宝宝少量且多次喂奶
鼓励少量多次喂奶,尤其是对于足月健康儿来说,即使是患有母乳性黄疸的,也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只有在宝宝血清胆红素高于15毫克/分升(256.5μmol/L)时,才采取暂停母乳喂养72小时改配方奶。当胆红素可以下降原来水平的50%,需继续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浓度虽轻度升高,但之后会逐渐降低。
有哪些妈妈不适合给宝宝哺乳
坚持母乳喂养的前提应该是妈妈的身体健康,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时,就应该暂时或完全停止母乳喂养了。 如母亲患有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精神病、活动性肺结核、恶性肿瘤等病症,或体质过于虚弱,都不宜进行母乳喂养。若母亲患有疾病,乳汁成分受到影响,则不适合哺乳。而且有病的母亲需要服药,这会导致某些药物通过体内代谢影响乳汁,新生儿吸食后引起药物反应,从而对生长发育不利。
哪些情况不能母乳喂养?
传染性疾病
当妈妈患有结核病、肝炎、重感冒时不宜给宝宝喂奶,以防传染给宝宝。 当妈妈患重感冒时,细菌或病毒可借喂奶的机会由呼吸道传给新生儿。另外,母亲发烧时乳汁浓缩,可能引起新生儿消化不良。
代谢疾病
当妈妈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时不宜给宝宝喂奶,以免引起宝宝的甲状腺病变; 当妈妈患有糖尿病正在接受药物治疗时不宜给宝宝喂奶,应该等到病情稳定后、停止服用抗糖尿病的药物后可恢复母乳喂养。
肾脏疾病
当妈妈患有肾炎、肾病时不宜母乳喂养,因为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必然导致乳汁中蛋白质量的减少。而宝宝吃妈妈的奶又要消耗掉一部分的蛋白质,必然给妈妈的健康带来不利,对宝宝的健康也不利。
新生儿喂养的常见问题
消化不良
大便稀,一天超过四次,或者大便干结,四天以上不排大便者通常情况下是消化不良表现,可以顺时针轻揉腹部促进肠蠕动,补充肠道菌群如妈咪爱或者常乐康改善肠道功能,这些药是活性菌,一般情况下吃奶前半小时用效果好些,一岁以内的宝宝妈咪爱一次半袋一天两次,如果是常乐康建议一次一袋一天两次,这些药一般情况下用一到两周。如果大便呈稀水样或者沫状,次数比较多,可以加思密达保护肠道黏膜,思密达一次三分之一包,吃奶前一个小时用,首次加倍,一天三次,如果出现精神反应不好,嗜睡,小便比较以前明显减少,颜色深,需要及时去医院让医生看看。拉肚子超过一周用以上治疗方法效果不好,伴反复黏液血便或者血丝,湿疹比较明显,需要与肠炎,过敏性腹泻鉴别,可以化验下大便常规,肠炎用消炎治疗,过敏性腹泻多数伴伴湿疹,大便时而稀时而干,容易吐奶,治疗方法用深度水解奶粉或者氨基酸奶粉喂养;如果没有湿疹,反复腹泻,治疗效果不好,考虑这个可能是乳糖不耐受,可以用腹泻奶粉喂养看看。
喂养方法
首选母乳喂养,能母乳喂养的宝宝尽量还是母乳喂养,母乳的生物效价高,易被婴儿利用,现在的配方乳多数都是仿母乳配方,但是仍有许多母乳成分是没有研究出来或者无法调配的;母乳喂养的宝宝有助于母子身心健康成长,对母亲产后恢复帮助很大的。
母乳喂养的方法:乳头护理,孕母建议妊娠后期每日用清水擦洗乳头,切忌用肥皂或者酒精之类刺激的东西,乳头内陷者用两手拇指从不同的角度按乳头的两侧并向周围牵拉,每日一次以上,哺乳后可以挤出少许乳汁均匀的涂抹乳头,防止乳头皲裂或者乳头内陷;尽早开奶,早开奶可以促进乳汁分泌,一般情况下生后一小时左右就可以开奶,三个月内可以按需喂养,不限时间不限量,饿了就喂,因为一岁以内前三个月体重增长相当于后九个月之和;吸乳前可以先热敷乳头,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乳汁分泌;母亲尽量保持心情舒畅,心情不好影响乳汁分泌,容易引起宝宝消化不良,同时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油腻食品,不良饮食习惯也容易引起宝宝消化不良如拉肚子等。
母乳喂养禁忌:母亲有艾滋病,严重疾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癫痫或者心功能不全的不建议母乳喂养;服用放疗及接受放疗的也不建议母乳喂养;有肺结核的,在正规治疗后两周内不能母乳喂养;母亲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应该生后二十四小时内及满月分别常规注射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