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后头疼怎么回事呢
刮痧后头疼怎么回事呢
(1)外感头痛以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多见,尤以风邪为主。若感风寒则头痛而连项背,怕风怕冷,苔薄白,脉浮或紧;若感风热则头胀痛,甚则如裂,恶风发热,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尿黄,便秘,苔薄黄,脉数;若感风湿则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
(2)内伤头痛若情志内伤,肝郁化火,肝阳上亢则致肝阳头痛,证见头晕胀,心烦易怒,睡眠不安,食欲不振;若脾胃内伤、痰浊内生,则致痰浊头痛,头痛且胀,胸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沫、便溏,舌苔白腻,脉滑;若血虚所致头痛,则见头痛、头晕,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心慌气短;若肾虚所致头痛,则见头脑空痛,耳鸣眼花,腰酸腿软,遗精,带下等;若瘀血所致头痛,则见头痛时作,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锥刺。
头疼头晕的治疗方法-刮痧疗法治头疼的具体步骤:
1.准备动作:患者正坐于椅上,含胸拔背,气息调和,患者取合适的体位。
2.找准穴位后,进行常规消毒,然后在所选穴位上均匀地涂抹刮痧油或润肤乳。
3.操作时,一手持刮痧板,一手扶患者。
4.用刮板棱角刮拭,先刮百会至风府,风池至肩井,头维至率谷,包括刮颈椎,颈椎旁。刮后背。椎体,椎体旁。轻刮太阳及附近。
5.再刮足三里、太冲。以局部皮肤发红发热或出痧为度,还可用刮痧板棱角点按百会、肩井。
刮痧时应注意要取单一方向,不可来回乱刮。动作要柔和,用力要均匀,太快和太重、太短都是不适应的。同时,刮痧应在室内或避风的地方进行,以免吹风而受凉,切记刮肘用力要轻柔。
随症加减:外感头痛者,加刮经外奇穴:双侧太阳穴处,刮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外关;肝阳头痛者加刮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太冲穴处;痰浊头痛者,加刮中脘、阴陵泉、丰隆等穴处;血虚头痛者加刮肾俞、太溪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肾虚头痛者,加刮肾俞、太溪等穴、血海、三阴交等穴;偏头痛者加刮率谷、翳风穴等处。
注意事项:
(1)颅内有占位性病变和颅外伤致头痛,不宜刮痧治疗。
(2)刮痧多次无效者或头痛继续加重者,应进一步检查头痛病因,并改用其它治疗方法。
刮痧能治头部疼痛吗
凡整个头部疼痛以及头的前、后、偏侧部疼痛,统称为头痛。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单独出现,也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患。
中医学认为头痛的发病与外感风、寒、湿三种邪气和内伤肝、脾、肾三脏有关。
头痛刮痧部位
头颈部:头维、百会、印堂、太阳、风池、风府。
背部:大椎、肺俞、肝俞、肾俞。
上肢部:合谷、列缺、内关。
下肢部:阳陵泉、太冲。
刮痧方法
刮痧顺序:刮痧的手法及操作的顺序,按身体的部位,依序为头颈部、背部、上肢及腿部。
刮痧角度:刮痧器具与皮肤间的角度以45度为宜,不可成推、削之势,刮拭方向应由上而下、由内而外,并保持同一角度,每个部位刮20次左右。
刮痧后注意:病人需休息片刻(约15分钟)且注意不要受凉,如有出汗现象请立即拭干,并需补充温开水(切忌饮用冰水)或姜汤,以利体内之新陈代谢。通常刮痧后的2~3天内,患处会出现疼痛感,这是正常的反应。
头部刮痧的注意事项
1.头部刮痧时不需涂抹刮痧油,以宽齿按摩梳为佳。
2.头部刮痧时,梳板压力中等,速度适中,此为平补平泄之法。
3.过程中若有痛、酸、胀、麻等感觉,属正常现象,正是经络不通的表现。
4.患者刮痧时应双手配合,一手扶持患者头部一手刮拭,以保证头部的稳定和安全。
须强调的是,头部刮痧虽能快速缓解头痛症状,但要想巩固疗效,必须找到头痛的原因,配合其他手段进行治疗。
刮痧有哪些好处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刮痧的适应症 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 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痧症,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位;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肿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十余下,再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中医刮痧 哪里痛刮哪里
1、胃口不好 上下左右刮腹部
刮痧对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处进行刮痧,可使蠕动亢进的肠道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肠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中医表示,像脾胃虚寒平时容易出现胃口不好、疲倦、吃不下、舌头比较白的人,可用刮痧板的面在腹部自上而下、从左向右依次刮拭。
2、感冒 背部脊柱两旁刮一刮
冬天也是容易发生感冒的季节,正常来说,冬天的感冒更多是由于寒气的入侵所致,而背部为太阳经走行的重要部位,特别是“阳脉之海”走行于背部正中,如果能对此部位进行适当的刺激,能够对感冒起到很好的缓解预防作用。
中医表示,对背部的刮痧需要外人帮忙操作,被刮痧者可背部朝上躺下,让别人用刮痧板在脊柱的两旁由上往下刮,以自己身体能承受的最大时间、次数为准。
3、痛 哪里痛刮哪里
多数人都会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时肌肉就容易出现紧缩、血液不通,从而出现疼痛。中医表示,此时刮痧可以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祛瘀生新的作用。
刮痧的方法也很简单,哪里痛就刮哪里,但是使用的力度要注意,一般以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痛觉为佳,这样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就是下次要感觉到这次的疼痛就需要更大的受损才能感觉到不舒服。达到这个效果的时候就可以停止了。
4、精神不振 梳子代替刮痧刮头部
头部是全身阳经汇聚的地方,特别是清晨起床后,如果感觉还是想睡懒觉,可以用梳子刮拭头部,振奋阳气使人神清气爽。
简单的方法是可以以头顶的百会穴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刮拭,至头皮有热感。如果有疼痛点,可在此点上反复刮拭5~10次。
5、胸闷 胸肋上下刮
在胸肋的下半段上有“气会”膻中穴,刺激这个穴位可以宽胸理气。中医表示,很多人在心情不好或劳累后会有胸闷气短的感觉,可用刮痧梳自上而下缓慢刮拭下半段胸骨。此外,爱打嗝的人也可以经常刮拭这个部位。
另外,由于人体两侧的胁肋主要有肝经分布,刮拭这个区域能疏肝解郁,其中,重点是乳头直线和第六肋间交点的期门穴。刮拭时,动作要慢,疼痛感不要太过强烈。
视点:
没事刮刮手脚行气通络
老人经常出现手脚冰凉,中医认为这主要和机体阳气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建议先用刮痧板的面刮拭手掌,手掌发热后用刮痧板上的凹槽刮拭手指的四面,从根部到指尖,能行气通络。同理可运用于刮拭双脚。
此外,刮痧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在身体上抹一些油或者其他东西,中医介绍,这其实是刮痧的介质,正确地选用介质会对刮痧效果有促进作用,如感冒解表用姜汁,风寒痹症的肌肉疼痛、酸胀等用驱风油,瘀阻经络的疼痛等用万花油。
刮痧有刮痧法、淬痧法、放痧法、搓痧法,操作的方式不同,对应不同出痧情况而选择,临床上都有较好的疗效,有需要的人可以到医院让医生指导使用。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刮痧治疗疾病的方法,刮痧对身体有益,但是也要注意一些事项,要根据自己的体质、身体状况来刮痧,在刮痧前最好先询问一下。
头部刮痧方法
头部刮痧板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人体的多条阳经都循行头部,在刮痧是常常用到的是头部中央位置的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三条经络。头部刮痧的方法类似于我们日常的梳头,头部刮痧有专门的刮痧板,在力度、方向、时间等方面都有要求。
头部两侧刮痧
1.刮拭头部两侧:应从头两侧开始至头后侧,以耳朵为中心,用刮痧板的齿面从鬓角开始刮至风池穴部位,整个手法像是在划一个问号,一气呵成,然后再从鬓角开始向风池处刮拭,始终单向刮痧,力度由轻到重再到轻,一般刮拭20-30次即可,左右刮拭方法一致。
头部两侧的刮痧对于治疗偏头痛有很明显的效果。
2.刮拭前头部:应该从前发际开始至头顶正中,由于这个部位比较宽,刮痧板不能够一次性刮拭完毕,所以常常将这个部位分三条进行刮拭,力度同上,刮拭次数由自身症状来定,保健刮拭25次左右,实证多刮、重刮;虚证少刮、轻刮。
后头部刮痧
3.刮拭后头部:从头顶正中开始到后发际,后头部的刮拭力度、次数和前头部一致。
4.刮拭全头部:以头顶正中为中心,呈放射状进行全头部刮拭。次数不限,力度以被刮拭者能接受为宜,刮拭过程中如果遇到有疼痛感比较明显的"结节"说明本部位循行经络运行不畅,可以采用重手法多次刮拭,疏通经络。
头部刮痧的方法,几乎适用于大多数的头部疾患。刮痧的时间为早上最好,因为此时头为诸阳之会,此时自然界的阳气上升的最快,最利于保健、头部疾患的治疗。晚上一般最忌讳刮痧头部,当然对于一些熬夜加班的人来说,如果此时刮痧是可以起到提神,醒脑的左右的。
头部刮痧注意事项:
1.头部刮痧时不需涂抹刮痧油,以宽齿按摩梳为佳。
2.头部刮痧时,梳板压力中等,速度适中,此为平补平泄之法。
3.过程中若有痛、酸、胀、麻等感觉,属正常现象,正是经络不通的表现。
4.患者刮痧时应双手配合,一手扶持患者头部一手刮拭,以保证头部的稳定和安全。
肩周炎刮痧治疗步骤
一、刮痧部位
1.头颈部:天柱、大椎。
2.胸部:腋前线、腋中线。
3.肩背部:腋后线、肩井、天宗、肩髃。
4.患侧上肢:曲池、外关。
二、刮痧方法
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自上而下由天柱刮拭至大椎穴;再向上刮痧腋前线、腋中线、腋后线;然后再刮拭肩背部,沿箭头方向刮拭肩井、天宗、肩髃穴;最后用刮痧板的圆角点按或刮拭曲池、外关穴。
上述各部位分别刮30次左右,或以局部出痧为度。刮痧前或后,加拔罐效果会更好。
三、适应症
治疗肩周炎,缓解疼痛症状。肩周炎早期以肩部疼痛为主,夜间加重,并伴有凉、僵硬的感觉;后期肩关节周围软组织会有充血、水肿、渗出、粘连等病理变化。
哪些人群不适宜刮痧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 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痧症,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
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位;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肿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十余下,再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了解刮痧的误区
并非又疼又有淤才有效
不少人认为,刮痧时出痧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而虚证、寒证则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与肌肉丰满者也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往往也不明显。
时间长短无碍
时间掌握是刮痧功效好坏的一个重要环节。养生专家建议,每个部位一般刮15~30次,以3~5分钟为宜;局部病变或者局部保健一般在20~30 分钟之间,全身整体刮痧宜在40~50分钟之间。此外,刮痧不能来回刮,而是要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应单方向刮拭。另外,由于刮痧多少对皮肤存在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5~7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痧。
去感冒刮痧好
林女士因晚上睡觉受凉,早上起床后便觉头痛、鼻塞,继而出现恶风、颈背痛、神疲乏力,采用刮痧治疗一次后症状基本消失。然而同样是感冒的刘小姐,在家里刮痧却越刮脸越苍白,人也更加虚弱。为什么都是感冒,都是刮痧,效果却大相径庭?
感冒用刮痧疗法,一般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感冒是以发热为主,则不宜单一进行刮痧,要配合药物治疗。尤其不能“头痛刮头,脚痛刮脚”。因为头痛刮痧必须排除头部有无器质性疾病,所以一定要到医院诊断清楚再行刮痧。
越疼越有效果
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是感觉到疼痛难忍、刮得“惨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其实这是错误观点。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实,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当,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不仅无效,还可以造成皮肉损伤。
中老年人怎样缓解腰痛
后头部
人体的后头部顶枕带是腰部反射区,此处刮痧不需涂抹刮痧油,用刮痧板轻轻上下反复刮拭,寻找和重点刮拭疼痛敏感点即可,以头部皮肤微微发红或感觉发热为度。
手背部
腰椎的手部反射区在手背第三掌骨处,可先涂少许刮痧油,再沿手腕到指尖缓慢刮拭手背,若感觉刮痧板下疼痛,或有凹凸、沙砾、结节状物,须重点缓慢刮拭。
膝窝
膝窝可以采用拍打和刮拭两种方法,取俯卧位或手扶椅背站立姿势,膝关节放松,在膝窝部位涂匀刮痧油,再轻轻拍打膝窝,范围涵盖膝窝内的委阳、委中、阴谷三个穴位,注意拍打力度由轻渐重,每拍1下休息2秒。中老年人怎样缓解腰痛?对疼痛敏感者也用刮痧板的长边轻轻刮拭膝窝。
腰部
在后腰处先涂刮痧油,然后从上向下刮拭,刺激腰部命门、肾俞、志室、腰眼等穴位,边刮边寻找有疼痛、结节、肌肉紧张僵硬等阳性反应的区域,重点刮拭。
足部
在足弓处涂刮痧油,用刮痧板的长边刮拭足跟前的腰区,方向是从脚趾刮向足跟,对有疼痛感或有结节的部位重点刮拭。
腰痛者每天刮拭15~30分钟即可,不要过分追求出痧。此外,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腰部外伤24小时内以及腰部骨折者不宜刮痧;感染性皮肤、糖尿病患者皮肤破溃处也禁刮。刮痧后应注意保暖、避风,适当补充水分,以促进代谢。
刮痧后的注意事项
“晕痧”的多是青壮年
现在,刮痧在美容院、养生中心被广泛运用。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刮痧的,有一些基础病的、干功能不全的、有血液病的等都不适合。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过分饥饿、刚吃过饭、过度疲劳等都不能刮痧,所以,在他们医院,上午11点后、下午4∶30以后,基本上就不刮痧了,此时刮痧容易“晕痧”。
什么是“晕痧”,就是刮着刮着,出现呕吐头晕的症状。在刮痧治疗室,“晕痧”的居然多是青壮年。黄美说,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小年轻都太疲劳了。夜生活加上高压的工作,到零点才睡觉,早晨六七点就要赶去上班,严重睡眠不足,持续疲劳。
在进行刮痧操作时,若出现头晕、眼花、心慌、恶心或呕吐、脸色苍白,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微弱、血压下降等晕刮症状时,应迅速平卧,头部放低,解开衣扣与裤带,保持通风,同时也可喝热水、糖水或点压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
温馨提示:刮出痧30分钟内不要洗凉水澡。至于刮痧的频率,两次刮痧之间要要相隔3~6天,而且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痧。
刮痧的误区
刮痧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特色疗法,刮痧后通常会有紫色或者黑色的痧,而且刮痧的部位也会疼痛,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刮痧后都有痧,都会疼痛,那么没有出现又疼又淤的情况,就是没有效果吗?下面听听中医怎么说!
刮痧疗效毋庸置疑
刮痧本身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从中医理论体系上,首先,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筋脉肉皮骨都是相通的,相互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当刮痧刺激皮肤时,皮肤出现红痧、甚至紫痧。肺主皮毛,红紫色代表中医的“热”,皮肤上出现这样的征象,势必带走热邪,热邪驱散,表邪解除,肺热由此消散。其次,经络是协调人体脏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及皮肉筋骨的纽带,是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通道。而皮肤又与经络联系密切,通过刺激皮肤,起到调理脏腑的作用。
从现代医学的机理研究来讲,刮痧也有三大作用:调节神经,能够阻止疾病的恶性循环;抗炎作用,能够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系统。
哪里痛刮哪里
多数人都会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时肌肉就容易出现紧缩、血液不通,从而出现疼痛。曲崇正表示,此时刮痧可以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祛瘀生新的作用。
刮痧的方法也很简单,哪里痛就刮哪里,但是使用的力度要注意,一般以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痛觉为佳,这样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就是下次要感觉到这次的疼痛就需要更大的受损才能感觉到不舒服。达到这个效果的时候就可以停止了。
治疗落枕的刮痧方法
(一)症状
气滞血瘀型落枕临床表现为晨起颈项疼痛、活动不利,活动时患侧疼痛加剧,头部歪向病侧,舌脉如常人;风寒外袭型则表现为颈部疼痛、头转侧受限,并伴恶风微发热,头痛等表证,舌淡,苔薄白。
(二)治法
(1)选穴:大椎、天柱、肩外俞、悬钟、后溪、列缺、阿是穴。
刮痧的方法 落枕怎么办 脖子落枕怎么办
治疗落枕的刮痧方法
刮痧的方法 落枕怎么办 脖子落枕怎么办
治疗落枕的刮痧方法
刮痧的方法 落枕怎么办 脖子落枕怎么办
(2)定位: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肩外俞: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后溪:微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列缺: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3)刮拭顺序
先刮肩颈部的大椎、天柱、肩外俞,然后刮手、臂部的后溪、列缺,最后刮下肢悬钟穴。
(4)刮拭方法
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后大椎穴,由上至下,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然后刮天柱穴至肩外俞穴,两侧都要刮拭,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之后刮上肢手、臂部的后溪、列缺,用力宜重,出痧。最后刮下肢外侧的悬钟穴,重刮,30次,出痧为度。
二、病例
席某,男,31岁。患者晨起颈项不舒服,转头时疼痛。颈项强直,不得转侧。取大椎、天柱、肩外俞、悬钟、后溪、列缺、阿是穴,在涂抹刮痧油之后,行刮痧治疗,治疗1次后患者症状即消除。
面部刮痧的次数
1、要了解病情,辩证施治,审病求因,确定刮拭的部位。
2、根据病人的虚实、寒热、表里、阴阳采取手法。
3、妇女怀孕者,腹、腰、骶部禁刮。
4、小儿臼门未合者禁刮。
5、皮肤有感染疮疗、溃疡、瘢痕或有肿瘤的部位禁刮。
6、下肢静脉曲张者,宜由下而上采取相应手法。
7、血本低下者(容易出血)、病危的人要谨慎刮试。
8、不要面向电风扇刮痧、尽量避风。
9、不要使用其他的代用品刮痧(如铜钱、塑料晶、瓷器、红花油,好得快)。
10、头部,面部不必抹油,保健刮可着衣刮拭,治病出痧。必须使用专门的刮痧油。
11、刮完在痧退后再刮痧,平时可以补刮,以加强退痧作用。
12、刮痧时,有一定量的毛细血管出血,渗到附迈组织,然后再行吸收,这是增加抵抗力的一种方法。
13、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以减少疼痛。
14、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冷水澡,可洗热水澡,边洗边刮无妨。
15、刮痧后喝一杯热(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作的排出。
16、根除顽症,除刮痧,排毒(服用清肠食品)外,还要针对性地调理(乐多寿系列,迪芬斯系列)。
17、刮痧不必强出痧。
18、保健刮痧,不必抹油,不必刮出痧来,从头到足每个部位,第条经脉,都刮拭8次,每天3-10分钟,自然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了。
工具、体位:刮痧板由水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适应症: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你知道什么是刮痧吗
刮痧原理
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的部位
人体可以刮痧的部位很多,常用的有第七颈椎上下左右四处,喉骨两旁,两臂弯,两腿弯,脊椎两旁,前胸肋骨间,后背肋骨间,两足内外踝后的足跟肌腱处,左右肋下肝脾区,以及两肩胛岗上和岗下等处。背部刮痧取俯卧位,肩部取正坐位。刮拭后会出现青紫色出血点。
刮痧的工具
刮痧的工具多用有由水牛角制成的专门的刮痧板,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
刮痧的适应症
感冒、发烧、中暑、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惊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的过程
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擦净,用刮痧板的边缘蘸上刮痧油或按摩油,在确定部位进行刮痧。 刮痧要顺一个方向刮,不要来回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不要忽轻忽重。如有痧症,连刮两臂弯十几下,即出现暗紫色的条条痧痕。按上述刮痧部位,一般每处可刮20下。如患有头痛或喉痛,则取坐位;头晕眼花或胸腹疼,则取仰位;如肩背腰骶等处疼,则取俯卧位。 一般是按照前面介绍的刮痧部位,如能依次刮完,病人立即感到轻松,可让病人休息几分钟,在前胸、后背肋间、颈椎上下,或两肩肿岗上岗下,再每处刮动十余下,再饮糖姜水或白开水,病人会异常舒畅。
刮痧4大误区 并非又疼又淤才有效
并非又疼又有淤才有效
不少人认为,刮痧时出痧越多越好,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出痧的多少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而虚证、寒证则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是服用激素类药物的人不易出痧;肥胖与肌肉丰满者也不易出痧;室温较低时出痧往往也不明显。
时间长短无碍
时间掌握是刮痧功效好坏的一个重要环节。养生专家建议,每个部位一般刮15~30次,以3~5分钟为宜;局部病变或者局部保健一般在20~30分钟之间,全身整体刮痧宜在40~50分钟之间。此外,刮痧不能来回刮,而是要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应单方向刮拭。另外,由于刮痧多少对皮肤存在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5~7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痧。
去感冒刮痧好
感冒用刮痧疗法,一般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感冒是以发热为主,则不宜单一进行刮痧,要配合药物治疗。尤其不能“头痛刮头,脚痛刮脚”。因为头痛刮痧必须排除头部有无器质性疾病,所以一定要到医院诊断清楚再行刮痧。
越疼越有效果
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是感觉到疼痛难忍、刮得“惨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其实这是错误观点。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实,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当,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不仅无效,还可以造成皮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