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该如何治疗
腹泻该如何治疗
1.病因治疗,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抗生素。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泻应禁食麦类制品。慢性胰腺炎可补充多种消化酶。药物相关性腹泻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2.对症治疗,一般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酌情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黏膜保护剂双八面体蒙脱石、硫糖铝等。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止泻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止泻剂。其他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痉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严重炎症性肠病患者慎用。
小儿腹泻应该怎么治疗
1.急性腹泻的治疗
(1)脱水的防治:脱水的预防和纠正在腹泻治疗中占极重要的地位,世界卫生组织(WH0)推荐的口服补液盐(0RS)进行口服补液疗法具有有效、简便、价廉、安全等优点,已成为主要的补液途径,是腹泻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
①预防脱水:腹泻导致体内大量的水与电解质丢失。因此,患儿一开始腹泻,就应该给口服足够的液体并继续给小儿喂养,尤其是婴幼儿母乳喂养,以防脱水。
A.ORS:本液体为2/3张溶液,用于预防脱水时加等量或半量水稀释以降低电解质的张力。每次腹泻后,2岁以下服50~100ml;2~10岁服100~200ml;大于10岁的能喝多少就给多少。也可按40~60ml/kg,腹泻开始即服用。
B.米汤加盐溶液:米汤500ml+细盐1.75g或炒米粉25g+细盐1.75g+水500ml,煮2~3min。用量为20~40ml/kg,4h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
C.糖盐水:白开水500ml+蔗糖10g+细盐1.75g。用法用量同米汤加盐溶液。
②纠正脱水:小儿腹泻发生的脱水,大多可通过口服补液疗法纠正。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
A.口服补液:适用于轻度、中度脱水者。有严重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及其他较重的并发症以及新生儿,均不宜口服补液。分两个阶段,即纠正脱水阶段和维持治疗阶段。
B.静脉补液:重度脱水和新生儿腹泻患儿均宜静脉补液。
(2)纠正酸中毒:轻、中度酸中毒无需另行纠正,因为在输入的溶液中已含有一部分碱性溶液,而且经过输液后循环和肾功能改善,酸中毒随即纠正。严重酸中毒经补液后仍表现有酸中毒症状者,则需要用碱性药物。常用的碱性药物有碳酸氢钠和乳酸钠。
(3)钾的补充:低钾的纠正一般按KCl 2~4mmol/(kg·d)或10%KCl 3ml/(kg·d),浓度常为0.15%~0.3%,切勿超过0.3%,速度不宜过快,至少在6h以上补给。患儿如能口服,改用口服。一般情况下,静脉补钾,需肾功能良好,即见尿补钾。但在重度脱水患儿有较大量的钾丢失,补液后循环得到改善,血钾被稀释。酸中毒纠正,钾向细胞内转移,所以易造成低血钾。重度脱水特别是原有营养不良或病程长,多天不进食的患儿,及时补钾更必要。一般补钾4~6天,严重缺钾者适当延长补钾时间。
(4)钙和镁的补充:一般患儿无须常规服用钙剂,对合并营养不良或佝偻病的患儿应早期给钙。在输液过程中如出现抽搐,可给予10%葡萄糖酸钙5~10ml,静脉缓注,必要时重复使用。个别抽搐患儿用钙剂无效,应考虑到低镁血症的可能,经血镁测定,证实后可给25%。
患有腹泻该如何治疗
因为一些生活细节饮食细节的问题,很多人是经常的腹泻,不但对人的伤害比较大,而且影响工作学习,有的人不把腹泻当回事,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腹泻久了以后会导致人脱水,继而导致一系列的疾病,而这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所以我们很需要走出这个误区,那么我们如果出现了腹泻以后该怎么处理,医学上是怎么治疗的?下面就简单的介绍一下相关的腹泻的诊疗情况。
1出现腹泻,及时查不出病因也要补水,这样可以纠正预防酸碱失衡,预防继发的疾病,于此同时要积极的查明病因。
2止泻药和消炎药联合用药是临床上治疗腹泻最常见的治疗手段,而且一般选择静滴的方式,一是见效快二是可以通过静脉补液。
3饮食要多加注意,不干净的不要吃,不要吃的太杂乱,而且一日三餐要均衡,不要暴饮暴食等。
注意事项:1 饮食注意清淡,不要吃的太油腻和太杂乱。 2 多饮食,卧床休息。 3 最好及时的治疗,不要拖延。
腹泻治疗
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都很重要。在未明确病因之前,要慎重使用止痛药及止泻药,以免掩盖症状造成误诊,延误病情。
1.病因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2)其他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泻应禁食麦类制品。慢性胰腺炎可补充多种消化酶。药物相关性腹泻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2.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酌情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
(2)黏膜保护剂双八面体蒙脱石、硫糖铝等。
(3)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4)止泻剂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止泻剂。
(5)其他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痉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严重炎症性肠病患者慎用。
小儿秋季腹泻该怎么治疗
每年10月中旬到11月之间是小儿秋季腹泻的高发季节,此时父母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但疾病的到来往往方步慎防,假如孩子得了秋冬季腹泻,用药等治疗方法在所难免。这时专家提示父母,治疗秋季腹泻不能乱用药,尤其是抗生素更不能乱用,秋季腹泻属于病毒性感染,盲目使用抗生素极其容易造成肠道内细菌滋生。另外成用常用的止吐或止泻药也不适合儿童,常用非但不利于病情恢复,还会造成长期腹泻或过敏。 在此,我们为父母介绍一些不适合治疗儿童腹泻的常用药物:
易蒙停——5岁以下儿童禁用 该药为一种极强的长效抗腹泻药物,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的治疗。但如果低龄儿童使用,非常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甚至可能致死(曾有新生儿用药致死的报道)。因此,国内外均限制用于低龄儿。
复方地芬诺酯——2岁以下婴儿禁用,2岁以上婴幼儿应慎重使用 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及慢性肠炎等疾病的治疗,作用亦很强烈。由于国内外不断有应用该药致小儿中毒甚至致死的报道,死亡病例集中于小于两岁的婴幼儿。 氟哌酸——12岁以下小儿不宜选用 对致病性和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属等所致的胃肠炎、菌痢有良好疗效,临床应用广泛,为人们熟知。但因该药及其同类(喹诺酮类)药物有引起骨病变的可能。
注重这些方法进行治疗的话,才可以达到更好的功效,因为不管是腹泻还是其他的疾病问题一旦发生,都可能会因此而给孩子的健康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就需要注重这些快速有效,但是又是安全的治疗方法,解决这些疾病问题。
新生儿的腹泻该如何治疗
新生儿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肠胃道疾病,又称新生儿消化不良及新生儿。
新生儿一旦出现大便稀水样次数濒繁时,家长最为着急,不知所措,忙于喂水煮奶,给小儿喂多了怕加重拉稀,喂少了又怕宝宝饿坏了。部分新生儿生后几天内还在医院婴儿室刚喂几次奶水就拉稀了,甚至还伴有发烧。与的医务人员接触不知不觉也发生了便稀次数增加,有时新生儿生后头几天很健康,但出院后母奶不够添了一些牛奶,小婴儿就受不了,大便次数增加而且水分多有臭味,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因在于新生儿免疫功能差尤其是肠道的免疫能力就更低,当肠道感染时,没有能力去减弱和中和细菌的毒力。
另外,胎儿在子宫内在无细菌的温室环境中生长,生后立即在众多的细菌,病毒污染环境中生长,抵抗力太弱了,消化功能和各系统功能的调节机能也比较差,因此,新生儿易患消化功能紊乱,同时也易患感染性腹泻。…
新生儿患感染性腹泻时是许多病原菌引起的如细菌、病毒及真菌引起,胎儿分娩时通过母亲的阴道,细菌可以通过阴道进入胎儿口内引起感染。污染的奶水、奶头以及喂奶的瓶子等。家中卫生条件很好,但是母亲及小孩的阿姨不注意清洁卫生成了带菌者。有些新生儿患了重病,例如新生儿败血症,等也可以通过血流到达肠道,甚至感冒也能把病毒进入肠道内引起腹泻。不同的细菌和病毒引起的腹泻症状也不一样;轻症的病人表现单纯的胃肠道的症状,拉稀一日5一6次至10余次,同时还出现低烧、食奶差、呕吐、精神弱、轻度腹胀、哭闹、唇干、前囟门凹陷。严重时大便稀水样,可增加达到10-20次/日。还伴有高烧呕吐尿少,嗜睡,家长仔细观察新生儿,出现手足凉,皮肤发花,呼吸深长,口唇樱红色。在换尿布时发现小儿反应差,口鼻周围发绀,唇干,眼窝凹陷,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千万不要大意,需要到医院输液抢救。
如果新生儿的大便次数多,黄色,有蛋花汤样,常伴有血丝和粘液,虽然小儿未进食很多奶,但是有腥臭味,排便时哭闹,烦躁不安,这类的腹泻,大多数是一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是新生儿时期比较常见的腹泻,需要加用消炎药例如黄连素12毫克每日三次及用消化药和口服补液盐充水份。服4-5天痊愈。…
在秋冬季节气候变化多端,新生儿也和大孩子一样容易患“秋季腹泻”,是由一种在电子显微镜底下见到像轮状的病毒引起的,表现发烧、呕吐、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大便为水样、稀薄、米汤样、粘液少每次量多、无腥臭味,哭闹、烦躁不安,治疗比较困难,一般消炎药无效,只有增强新生儿抵抗力,可以加用一些中药,使用消化药如表飞鸣每次一片每日三次,口服补液盐冲水服一周左右就好了,严重时需到医院治疗。…
有些腹泻引起生命危险,需要及时治疗。通常见到的是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性腹泻。大多是都是由于污染食物引起的。早产儿,体重低的新生儿更多见。还可以病房,新生室流行,新生儿患了这种病以后是比较重的,而且死亡率高,家长发现有这种病时要注意传染性强,尽快地隔离,一般接触3-4天后就发病,发高烧,大便呈黑绿色,粘稠,也有白色便,胶冻样便,稀水样便伴有明显腥臭味,家长发现有多样化大便时,就要仔细观察新生儿是否存在黄疸,腹胀。病初或轻型病人可以服用庆大霉素每次1万单位,每日三次连服5-6天,但是如果有腹胀加重,黄疸有进展可能存在败血症,此外,如果新生儿有尖叫,抽风,脑膜炎时,应该及时送到医院抢救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但迁延时间比较长有时可以长达6个月,由于患病的时间长,消化不良可以变为营养不良,尿布疹,鹅口疮,,肺炎,维生素缺乏,等。
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腹泻治疗不一样,采取和补充营养原则和大孩子拉稀一样的。新生儿刚开始便稀时不能吃过多的奶水,如果母奶不足可添加稀释牛奶(1份水1份奶)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增加奶量过快。减轻胃肠负担,适当口服一些淡盐水,维生素c和已服用胃酶合剂和表飞鸣,帮助恢复消化机能,不同类型的腹泻使用维生素不同,如可以用一些黄连素,痢特灵,多粘菌素等,如果是病毒引起的腹泻,家长可不必给小儿消炎药。如果经过一般治疗以后大便不见好转,水泻达10余次以上时应抱小儿去医院诊治。
腹泻该怎么办
急性腹泻没有彻底治疗而转为慢性:“肠炎后腹泻症候群”也是一项引起慢性腹泻的因素。这是因为肠炎造成肠黏膜受损,虽然肠内已经找不到细菌或病毒,且肠壁也没有急性发炎的迹象,然而受损的肠黏膜却尚未复原,所以在肠黏膜的一些酵素会有匮乏现象。
慢性腹泻常会引起肠壁黏膜绒毛膜的病理性损坏,以致使肠黏膜的通透性改变,影响水、盐和其它营养物质的吸收,甚至还可以进一步扰乱消化酶和内分泌系统,或在肠壁形成多个慢性溃疡性病灶,使腹泻经常反复,营养状况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病情日趋恶化。所以在急性期的治疗十分重要。
万一已进入慢性,除继续控制病原外,应从补充营养促使组织修复着手,进行综合治疗,必要时输血或静脉供给营养液,经消化道外适当补充维生素等,如果能坚持不懈地调养,小儿大多是可以治好的。
秋季腹泻应该怎么治疗
一到秋季,儿科医院里就有很多小宝宝因为腹泻住院打针,小宝宝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全,容易出现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这个大家都知道,为什么到了秋季发病率就高呢?作为家长应该怎么给孩子治疗呢?如果孩子出现腹泻应该怎么护理呢?
秋季腹泻是指多于秋冬季发病,主要由轮状病毒所致的腹泻。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无明显中毒症状。多发生于6月-2岁的婴幼儿,4岁以上者少见。本病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l~3天。秋季腹泻临床上有三大特征,即感冒、呕吐、腹泻。目前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药。
临床表现:起病急,常伴发热、流涕和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感染病毒后1-3天发病,病初几乎都有呕吐,持续2-3天,常先于腹泻发生。病后2天出现腹泻,病程3-4天为极期,大便次数多,每日10次左右,量多,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呈绿色或乳白色,可有少量粘液,无腥臭味。多数患儿有发热现象,体温多在38-40℃之间,持续1-4天。本病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1周左右。
处理原则: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病情轻、无明显脱水的患儿可在家中治疗。重症需到医院治疗。
病因治疗:目前尚无真正意义上的杀灭轮状病毒的药物。由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脱落后修复需要大约5-7天,所以秋季腹泻病程约5-7天。
秋季确实是腹泻的多发季节,不止是小宝宝,成人也应该在这一季节特别注意饮食,不要吃凉性食物,平时要多注意保暖,特别是足部还有腹部的保暖。再就是在出现腹泻的时候要多补充水分,如果严重马上就诊。
腹泻的治疗
1.病因治疗
(1)抗感染治疗 根据不同病因,选用相应的抗生素。
(2)其他 如乳糖不耐受症不宜用乳制品,成人乳糜泻应禁食麦类制品。慢性胰腺炎可补充多种消化酶。药物相关性腹泻应立即停用有关药物。
2.对症治疗
(1)一般治疗 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失衡。酌情补充液体,补充维生素、氨基酸、脂肪乳剂等营养物质。
(2)黏膜保护剂 双八面体蒙脱石、硫糖铝等。
(3)微生态制剂 如双歧杆菌可以调节肠道菌群。
(4)止泻剂 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相应止泻剂。
(5)其他 654-2、溴丙胺太林、阿托品等具解痉作用,但青光眼、前列腺肥大者、严重炎症性肠病患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