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肌瘤性息肉如何治疗
腺肌瘤性息肉如何治疗
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adenomyomatous endometrial polyp)是子宫内膜息肉少见的一种特殊类型, 易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常与子宫粘膜下肌瘤相混淆,需病理检查得以区分。其诊治及预后情况如何,术后是否需要药物辅助治疗,国内外少见报道,本研究进行了探讨。
1、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发生
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是子宫内膜息肉的一种少见类型,国内外报道较少,异常子宫出血是其常见症状。陈乐真将息肉分为3型:⑴源于成熟性子宫内膜,即功能性息肉,占20%。⑵源于未成熟性子宫内膜,即非功能性息肉,占65%。⑶腺肌瘤性息肉,少见,息肉间质内含有平滑肌纤维,一般息肉较小。Van Bogaert报道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为23.8%,好发于50-59岁妇女,绝经后妇女的发病率为6.7%。国内报道发病率5.7%,发病年龄30-60岁,60岁左右为发病高峰。
同期我院行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者1672例,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42例(占2.51%),其中绝经后妇女占21.43%。本研究中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多较大,最大径≥3cm者占47.62%,最大息肉长达6cm。
2、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诊断
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诊断可依据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宫腔镜检查、子宫输卵管造影、计算机X线断层检查或磁共振检查等,由于其极易与子宫粘膜下肌瘤相混淆,确诊还需病理检查。异常子宫出血是其最常见症状,本组发生率为88.10%,绝经后患者中占77.78%。出血可能因息肉使宫腔面积增大或息肉表面出血坏死所致。Mi等报道子宫内膜息肉阴道超声诊断的敏感度为71.10%,特异度为94.90%。Veeranarapanich等报道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息肉准确度81.21%,敏感度92.59%,特异度78.98%,阳性预测值46.29%,阴性预测值1.21%,认为宫腔镜检查有很高的准确度,但阳性预测值不高,故需组织病理学证实诊断。但国内外少见关于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单独报道。
本研究中宫腔镜和B超诊断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敏感度均不高,但宫腔镜检查优于B超。而二种方法误诊为子宫粘膜下肌瘤率均较高。
3、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
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是一种少见的子宫良性肿瘤,已经发现它可与子宫内膜腺癌共存或发展成子宫内膜腺癌[6]。其通常好发于绝经前妇女,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或不能承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可以考虑宫腔镜下肿瘤切除术,但必须术后严密随访。宁燕等分析了5例子宫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患者,其中1例合并子宫内膜样腺癌,1例局部分布分化良好的腺癌成分,术后随访到的4例患者均健在(3~60个月)。所以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需与高分化的子宫内膜样腺癌鉴别,二者可并存。子宫内膜不典型息肉状腺肌瘤,具有低恶性潜能和潜在的复发性,其可发展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故长期随访十分必要。本研究中5例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患者,仅1例术后接受高效孕酮的治疗,全部随访2年~7年,预后均良好。
4、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的治疗
鉴于子宫内膜腺肌瘤性息肉组织病理学的特殊性,药物治疗和刮宫术不能获得满意效果,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是最佳选择方案,其创伤小,可以直视下完全切除息肉,疗效高,复发率低。对于脱出宫口的腺肌瘤性息肉也可考虑钳夹术摘除,但难于保证息肉根蒂部的完全切除。对于非典型性息肉样腺肌瘤患者,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的,只要息肉切除完全,可保留子宫,严密随访,必要时辅以高效孕酮治疗。无生育要求或年龄较大,不能密切随诊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
胆囊息肉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发病原因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
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发病机制
PLG为一组表现形式相同但却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道疾病,病理分类为非肿瘤病变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后者又分为良,恶性。
1.非肿瘤性PLG
(1)胆固醇息肉:非肿瘤性病变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
(2)炎症性息肉: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可单发,或多发,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显,颜色与邻近黏膜相似或稍红,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组织学显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结缔组织间质和明显的炎细胞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尚无癌变报道,但从胆囊癌合并胆石的致癌机理研究中,认为细菌性慢性胆囊炎可能是因素之一,所以对炎性息肉不能放松观察。
(3)腺瘤样增生,腺肌瘤:腺瘤样增生是一种由于胆囊上皮和平滑肌增生而引起的胆囊壁肥厚性病变,分为3型:
①局限型:胆囊底部呈锥帽状增厚。
②节段型:局部增厚的囊壁向腔内突入形成“三角征”,呈弥漫性向心性增厚,内壁凹凸不平,内腔狭窄,有时伴有结石,脂餐试验显示胆囊收缩亢进。
③广泛型:胆囊壁呈广泛性肥厚,内壁不平整,壁内可见扩张的罗-阿窦呈小囊状低回声区,上皮的增生在病变的中心最明显,周围的腺体常呈囊状扩张,并充满黏液,扩张的腺体内有钙质沉积,腺瘤样增生与腺肌瘤病都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前者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5mm左右,单发或多发,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表面的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后者则为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又称腺肌瘤病,上述两种病变均有癌变可能。
2.肿瘤性PLG肿瘤性病变中良性以腺瘤为主,恶性则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根据外形可分为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性率约30%,乳头状腺瘤可再分为有蒂和无蒂两种,镜下显示为分支状或树枝状结构,带有较细的血管结缔组织蒂,与胆囊壁相连,有单层立方或柱状上皮覆盖,与周围正常胆囊黏膜上皮移行较好,非乳头状腺瘤大部分有蒂,镜下见多数增生的腺体被中等量的结缔组织间质包绕,偶尔腺体显示囊样扩张,该型腺瘤以腺体的管状增殖为主体,故称为腺管腺瘤,有时可见杯状细胞或基底颗粒细胞的肠上皮化生改变。
(2)良性间叶组织肿瘤:良性间叶组织肿瘤是来源于支持组织的胆囊良性肿瘤,主要包括纤维瘤,平滑肌瘤,血管瘤,脂肪瘤,黏液瘤,神经鞘瘤等。
(3)腺癌: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与浸润型,前两型为隆起性病变,直径都<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PLG,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PLG的癌往往属于早期,其中乳头型腺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层内,预后较好。
直肠息肉严重吗
直肠息肉的大小不一,小的仅几毫米,像小米粒一样,也有大到直径3到4个厘米的,甚至可以阻塞肠道,导致肠梗阻。直肠息肉治疗原则为,1.对于有症状的息肉,应该予以治疗;2.对于无症状的息肉,也是临床绝大部分息肉,根据是否有癌变倾向决定进行治疗的方法。一般有癌变倾向的腺瘤性息肉,原则上应该切除,而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则无需特殊治疗。
对于直肠息肉来说是良性的病变的,是不严重的。但是息肉仍是会复发的,是可以不用过于担心的,而您的痔疮倒是比息肉更为要引起的注意的,在注意饮食的同时建议您积极的行温盐水坐浴。
胆囊息肉都有哪些症状
第一、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第二、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9 7%, 50%为多发性,平均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第三、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胆囊息肉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胆囊息肉的易发人群
大样本调查资料统计结果表明 ,胆囊息肉的人群发病率为 5%以上 ,且男性居多。国外19 9 9年对 19 4767例日本等国b超普查 ,查出胆囊息肉样病变 109 26例 ,占 5. 6%,其中男性发病率为 5. 9 %,最多见于 30~ 40岁人群 ;女性发病率为 4. 5%,最多见于 40~ 50岁。多项调查研究发现 ,胆囊息肉样病变与性别、葡萄糖不耐受等有关。此外 ,男性肥胖与其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而女性则无此相关性。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 ,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 ,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 :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 19 9 5年报告 ,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 65%,国内报告的 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 62. 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 :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 ,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 ,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 ,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 -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曾有胆固醇息肉 74例病例报告显示 :直径小于10mm者占 9 7%, 50%为多发性 ,平均 3. 09±3. 31个 (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 ,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 ,易与黏膜分离 ,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 ,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 ,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 :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 ,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 ,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 :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 ,直径约 5mm ,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 ,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 -阿窦明显增多 ,窦口上常有狭窄 ,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 ,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 :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 ,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 ,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也可能癌变。
胆囊息肉的症状表现有何体现
专家表示,胆囊息肉从病理上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两种类型,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疤和腺癌,其他还有一些不常见到的,比如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非肿瘤性息肉主要有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由于胆囊息肉术前难以确定性质,因此我们可以统称为胆囊息肉病变。
胆囊息肉的症状表现:
腹痛是胆囊息肉的症状中最常见的。胆结石发作时会出现胆绞痛,其主要表现症状有:患者的上腹或者右上腹有阵发性痉挛疼痛,并会渐进加重,有时会向右肩背放射。这是由于结石从胆囊腔内向胆囊管移动造成结石梗阻引起的。在这个过程中,胆囊的内压会升高,促使胆囊平滑肌收缩和痉挛,并想将胆结石排出而引起的剧烈的胆绞痛。
胃肠道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当胆结石急性发作时,继腹痛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映,其呕吐物多为胃内的容物,并且呕吐后腹痛并无明显的缓解,且急性发作后常有厌油腻食物、腹胀和消化不良等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的症状会出现发热与寒战现象。而发热的程度与胆囊息肉的症状有关。坏疽性胆囊炎和化脓性胆囊炎会导致寒战高烧症状。
黄疸。有部分胆囊息肉的症状患者会出现一过性黄疸,而且这种胆囊息肉的症状多发生在剧烈腹痛之后,并且黄疸较轻。
胆囊息肉也有良恶好几类
用超声或CT检查发现的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样变是影像学检查下的称呼,具体胆囊息肉是好是坏影像学检查可以大致判断,但病理检查才能准确判断。目前评估胆囊息肉按病理分类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假性息肉)与肿瘤性病变(真性息肉)两大类,其中真性息肉又有良恶性之分。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c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或者短期内增大明显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增强CT。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大于1c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这类息肉就是那一小撮很容易癌变的胆囊息肉,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建议行预防性将胆囊切除,这样就可以减少胆囊癌的发生。如何判断息肉的真假就尤为重要了。
胆囊息肉症状表现有哪些
一、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临床上所指的胆囊息肉包括有由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囊黏膜细胞变性所引起的息肉样改变、胆囊腺瘤性息肉以及息肉样胆囊癌等。胆囊息肉在病理上有良性息肉和恶性息肉之分。良性胆囊息肉分为良性肿瘤性息肉和假瘤性息肉两大类,其中良性肿瘤性息肉可来源于上皮组织(腺瘤)和支持组织(血管瘤、脂肪瘤等),而假瘤性息肉则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瘤病、组织异位性息肉等。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与此相比,假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胆囊腺肌瘤则不会发生癌变。
二、胆囊息肉伴随临床症状包括腹痛、阵发性呕吐、腹胀以及不能耐受脂肪食物等。但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仅在B超查体时发现病变。而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右上腹不适伴或不伴右肩背部放散痛,个别病例有胆绞痛。
结肠息肉危害有多大
一、息肉的长相:那种体积较小由带蒂的非肿瘤性息肉,多数与息肉中的良民,一般不易发生恶变;如果体积较大、宽基广蒂的息肉,则极有恶变为癌的可能。
二、息肉的生长速度:良性息肉多生长十分缓慢,若是在短期内迅速长大,直径大于2厘米以上时,应警惕癌变。如结肠腺瘤性息肉是因结肠黏膜细胞增生过旺,癌变率可达42%-77%。
三、是看息肉的组织属性:单纯炎症性息肉恶变者较少,而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绒毛状腺瘤最容易恶变为结肠癌。
四、息肉的数量:单纯一个息肉癌变率低;而多发性息肉的癌变几率增加。
五、是看家族遗传史:有一种称为“家族性多发性大肠息肉病”,是指在同一家族的上下辈中可有好几个人患有结肠息肉,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细胞内第5号染色体的基因缺陷造成的。患有这种有遗传倾向家族的人中,如父母亲有一方有息肉病,其后代中50%的息肉会有癌变的风险性;若父母双方均有息肉病,后代患的息肉癌变风险可上升到75%。
六、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